台儿庄清真寺,清乾隆七年阿訇等建造的寺庙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发展

台儿庄清真寺台儿庄运河在明万历年间修通后,台儿庄遂成南北漕运咽喉要塞,于是“商贾辐辏”,其中不少是外来的回教徒。为有一个礼拜之处,他们便在台儿庄城东门里修建了一座小型的清真寺。清朝初年,漕运的繁荣带来了台儿庄的兴盛,“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在台儿庄定居的回族客商越来越多,原来的清真寺已不能满足其朝拜之需要。时至清乾隆年间,阿訇李中和倡议重修清真寺,以发扬光大伊斯兰教。据寺前石碑记载:“李中和抛却浮屠,纯讲救理。南走蜀闽,北走豫燕,蓄款数年,功成一旦。”重修后的清真寺,位于台城大北门内的郁记花园旧址,占地38亩。寺院前大门向东,过厅5间,南北讲堂各5间,东西小讲堂各3间,西水房3间,大殿25间。后大门向西,门楼两旁有大理石紫花石鼓一对,光彩照人。院内苍松翠柏,花草葳蕤,清雅宜人。清朝末年,又将南讲堂改建成大门楼,大门改为面南,“清真古寺”的门额也换成了“回教堂”。据考,清真寺大都大门朝东,朝向伊斯兰圣城耶路撒冷所在的方向,唯有台儿庄清真寺面南。时至民国初年,阿訇陈性真和乡老马振堂先后2次募款修缮,其中北讲堂重修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一月。重修后的清真寺大讲堂,颇为壮观,蜚声鲁南苏北,礼拜教民纷至沓来,一时门庭若市。

历史上的台儿庄,作为一座商旅所萃的运河古城,众多的古寺庙阁是其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据考证,在康乾盛世期间,这里的寺庙多达六七十座,素有“小佛城”之称。其中以泰山行宫、泰山奶奶庙、新关帝庙、龙王庙、火神庙、文昌阁、玉皇阁、准提阁、北清真寺等等规模最大,香火最盛,声名远播。农历四月初八、四月十八、五月十三等许多古传庙会至今仍被沿袭而且兴盛不衰。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中,清真寺是186团一个指挥所,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单是来回拉踞战就打了七天七夜,当时殿堂寺外尸体遍地,血流成河。日军溃逃时,放火烧毁寺内的楼堂并殃及两棵苍柏,现存讲堂、房舍、古柏、门楼及墙壁上仍弹痕累累,满目疮痍,寺内遭受战火幸存的两棵苍柏一枯一荣,仍傲然挺立,象征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不精神。古寺院内,珍树枳具,每年叶茂花繁,果实盈枝。西面的大殿是1985年重建的,为回民做礼拜的地方,原来的大殿为一座高28米的四层望月楼,是台儿庄一大景观,不幸毁于“”。现在的清真寺已成为游览观光、凭吊战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翻修

台儿庄大战后,乡老马振堂向台儿庄十几家粮行募捐,于1942年重修了清真寺。除恢复原建筑外,又新建了一座高28米的望月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如雨后春风,让清真古寺再度焕发了青春。1983年,区政府斥资5万元,回族众捐资3.5万元,按原样重修清真寺大殿。该殿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琉瓦红墙,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彩。此后,区政府又拨款修建了院墙和水房、门楼以及门外场地,原来的“回教堂”又换成了“清真古寺”门额。重修望月楼,耗资50万, 2006年大功告成。

在清真古寺重建、修建、改建的一系列工程中,台儿庄区始终注重保存当年台儿庄大战的风物见证,那斑斑驳驳的墙壁及其密实的弹洞,半枯半荣的古柏及其躯干内残存的弹头,每天都在无言地吟诵着当年惨烈的慷慨悲歌,向世人昭示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和侵略者失败的必定结局。

规模建制

台儿庄清真寺占地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为台儿庄最早的寺院之一。

建筑风格

台儿庄清真寺建有礼拜殿25间,大、小讲堂8间及配房、门楼、过厅等,整体建筑庄严肃穆,典雅辉煌,布局紧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主要建筑

望月楼

望月楼高22米,瓷砖绿瓦,翘檐走廊,四面展角,雕梁画栋,好不气派,为当时台儿庄最高建筑物。但是,这些建筑在“”中惨遭浩劫,复又陷于破败窘境之中。

重建的望月楼为7层建筑共28米高,巍峨耸立的飞檐走壁,为古古香的清真古寺平添几分清幽壮丽。与此同时,在城区南部也修复了古有的清真南寺。方便了伊斯兰教众的宗教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2-12-07 22:2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1052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