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地理名词

阅读: 评论:0

三江历史

最早提出“三江”名称的应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尚书》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述了我国九州(即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方域、地质、物产、贡赋、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人文地理的重要典籍。该书对扬州(九州之一,泛指淮河以南,南海以北的广大地区,)地理的介绍为“三江即入,震泽(即太湖)底定。”这里所指的“三江”,是指太湖附近的松江、钱塘江、浦阳江。

禹贡原文为:“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孔安国注曰:“北据淮,南距海”。韦昭云:“三江谓松江、钱唐江、浦阳江”。《史记索隐》按:地理志有南江、中江、北江,是为三江。其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海。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

周代

封建社会中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必读的“十三经”(即13部古书)教科书之一的《周礼》,古代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两年后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代行王政,对周朝的巩固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成王长大后,周公还政成王)所作,当代文经学家从出土的周、秦铜器铭文中,认定《周礼》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周礼·夏官·职方氏》谈到扬州时为“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这是指古扬州一带江河纵横交错,密集如网的地形特征,与《禹贡》对“三江”的表述相同。

东汉

历史步入汉代以后,“三江”名称有了多种解释。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著名史学家班固写成了继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后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巨著———《汉书》。《汉书·地理志》以今吴淞江和安徽省芜湖市、江苏省宜兴市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称之为南江、中江、北江的“三江”。东汉人郑玄曾作《周礼注》,认为南江应是赣江(纵贯今江西省,全长864千米,流贯江西的赣南、吉安、鄱阳三大盆地,汇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江应是岷江(发源于今四川、甘肃、陕西边界连接的岷山,全长711千米,流域面积166084平方千米,在四川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后改名为长江);北江应是汉江(又名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部,全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68851平方千米,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在武汉市区注入长江)。盛弘之对《汉书·地理志》和援引郑玄看法的《初学记》中对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荆州记》一书写道:“长江上游为南江,长江中游为中江,长江下游为北江,合称为‘三江’。”

北魏

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466年—527年)十分注意到各地寻访古迹,观察江河水道分布及各地区风貌,为前人所注的《水经》作注。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内容丰富、注文20倍于原文、引用典籍多达430多种、详细记录了全国1252条大小河流的走向和所经过的山陵、城邑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认为,“三江”应当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分江水(指据说由今安徽省贵池市分长江水东出至浙江省余姚市入海的江水,而实际上这是一条并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长江通太湖一水)、北江(长江下游至出海段)。《水经注》还另引晋朝人郭璞(郭景纯)的看法,说岷江、松江(即今吴淞江)、浙江(即今钱塘江)为“三江”。

史书《吴越春秋》记载、浙江(即钱塘江)、浦江(即浦阳江)、剡江(即曹娥江)为“三江”。韦昭《国语》注:松江(即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书·禹贡〉择文》引顾夷《吴地记》:淞江、娄江(浏河)、东江(已堙塞)为“三江”。

西晋

西晋史学家常璩编著的《华阳国志》,是中国地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史书。《华阳国志》将长江上游的岷江、涪江、沱江称之为“蜀之三江”。明代文学家、曾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的杨慎,因触怒皇帝,被谪戍云南永昌卫35年之久,最后死在云南。杨慎学识广博,著书100余种,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明史》评价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其所著的《病榻手 》一书,称岷江为外江、涪江为中江、沱江为内江,外、内、中江合为“蜀之三江”。

中国史学历史证明,《禹贡》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人文地理重要典籍,《山海经》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自然地理的名著。《山海经》先是口头传说,至战国时成书,秦汉时作有增补,共18卷,主要记述古代巴国、蜀国、楚国等40个邦国地的山川(550座山、300余条水道)、形势、土性、怪异、古迹、民族、物产及巫医、祭祀等原始风俗,是一部记述以地文地理为主、古代神话传说和海内外奇物异境相辅的名著,其独特的风格,自古便享有奇书之称。郭璞在注《山海经·中山经》时称长江、湘水(即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海洋山西麓,全长817千米,流域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是湖南省流域面积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河流,汇入洞庭湖)、沅江(源出贵州云雾山,贯通湖南西南、西北,全长1060千米,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千米,流量仅次于湘江,为湖南省内第二大河,汇入洞庭湖)为“三江”。西汉时期增补了内容的《山海经·海内东经》将大江(岷江)、南江(内江)、北江(涪江)称为“岷三江”。

唐代

唐代的 《元和郡县图志》将岷江、澧江(又名澧水,主要由湖南省西北的澧水、溇水、渫水三江汇成,注入洞庭湖)、湘江称为西江、中江、南江“三江”。明清时期,广西的漓江(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桂江的上游名称)、左江(源自越南东北部山麓,珠江水系的邕江支流)、右江(源自云南东南部山麓,与左江在广西南宁市老口镇汇合后横贯南宁地区)也有“三江”之称。

以上这些“三江”之称,是古代时期有关人士的一些见解。近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三江”名称的定位都很牵强,主要是受到社会历史时代的限制、交通的艰难、地域文化的封闭及个人知识、经历的局限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却仍不失为古代有识之士对祖国“三江”名称的不懈探索。可以说,古代先人的这种探索,无疑是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三江”文化精神财富。

现代

直到现在,史学界、地理界的专家学者确实不能对“三江”作出一个固定的江河名称的判定,因为中国江河众多,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百川奔流,“一江春水向东流”,大部分外流河都归于太平洋水系。通过对“三江”江名的史地知识的溯源,可以对“三江”名称作出这样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作为此介绍结语:

“三江”,不是固定的某三条江的名称,没有江河流域自然属性与政区属性的专指性;“三江”,应当是泛指外流河系里众多江河水道的总称。

西南三江

长江、黄河和澜沧江

三江源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自然保护区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总人口占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优质牧草逐渐被毒、杂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动物如鼠类乘虚而入,导致草地载畜量减少,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质量减退,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及野生动植物等为主要保护对象,跨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17个县(市),该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海拔3335米~6564米,总面积1523万公顷。三江源,中国面积最大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北三江

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在东北平原东北部,是 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该地区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积大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带还分布有252万公顷的针阔混交林。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34°36'12~134°4'38 ,北纬47°44'40~48°8'20,总面积198089公顷。保护区于1994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地自然保护区。2000 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 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鹤类保护网络。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为三江平原东端受人为干扰最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沼泽湿地之一。保护区内泡沼遍布,河流纵横,自然植被以沼泽化草甸为主,并间有岛状森林分布,均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保护区内特殊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植被和水文条件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和繁衍场所,据初步调查,共有脊椎动物291种,其中兽类5目12科37种,鸟类15目167种,爬行类2目3科5种,两栖类2目 2科5种,鱼类9目17科77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白鹳、丹顶鹤,白尾海雕等9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大天鹅、白枕鹤、雷鸟、水獭、猞猁等32种。区内野生植物资源也比较丰富,有高等植物近500种,其中野大豆、黄菠萝、水曲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明代三江

明初治理「南中」,以三江为界,三江以内宜流不宜土;三江以外,宜土不宜流。此三江分别为潞江(怒江即萨尔温江上游)、澜沧江(即湄公河上游)与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上游)。明朝之金沙江有大金沙江与小金沙江之分,大金沙江是现今之伊洛瓦底江,另一金沙江即指长江上游,此三江中之金沙江应是指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20:0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1193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三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