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湖南省益阳市代管县级市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沅江城市风光约5000年前,在赤山、漉湖等地,就已开成村落。进入青铜器时代后,在今莲子塘一带,聚居村落已趋密集。

东周以前,沅江属《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荆州管辖。春秋战国时期,沅江成为了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为楚国黔中郡属地。秦属长沙郡。西汉属益阳县,南朝梁武帝(公元522年)置药山县为沅江市境置县之初。隋改为安乐县,因沅江在县境注入洞庭湖而改名沅江县、宋改名为乔江县。宋乾德元年(963年),复名沅江县。

民国29年起(1940年),沅江县属于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湖南各地相继解放,国民党政府在湖南的统治宣告结束,各行政督察区的建置随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临时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后,全省设1个省辖市、10个专区。专区设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关。沅江县属于益阳专区。

1952年11月,益阳专区建置撤销,沅江县划归常德专区,历时10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势力显著增强。

1988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沅江县,成立沅江市,直属湖南省政府由益阳地区代管。

沅江公园夜景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阳地区,设立地级益阳市;7月1日,“益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益阳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益阳市委员会”正式挂牌。从此标志着地级益阳市的成立。益阳市辖3县(南县、桃江、安化)、代管1市(沅江市)、2区(赫山、资阳)、5大国营农场(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茶盘洲)和大通湖渔场。

1996年,沅江市面积2071平方千米,人口约71.6万人。辖5个街道、10个镇、10个乡:马公铺街道、山巷口街道、团山街道、庆云山街道、凌云塔街道、三眼塘镇、四季红镇、共华镇、阳罗洲镇、泗湖山镇、南大膳镇、草尾镇、南嘴镇、黄茅洲镇、新湾镇、七子浃乡、万子湖乡、大同乡、双丰乡、北大乡、白沙乡、竹莲乡、志成乡、新华乡、熙和乡。市府驻琼湖路。(注:益阳市代管的千山红、茶盘洲2农场和南湾湖军垦农场的南半部在市境内)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沅江市常住总人口700236人,其中,山巷口街道33188人,庆云山街道31070人,凌云塔街道9341人,团山街道16407人,马公铺街道16256人,南大膳镇30076人,黄茅洲镇37493人,四季红镇17284人,阳罗洲镇16388人,草尾镇30149人,泗湖山镇59875人,共华镇35873人,南嘴镇20954人,新湾镇22642人,三眼塘镇24332人,北大乡19827人,双丰乡42511人,志成乡34593人,七子浃乡31600人,大同乡18631人,熙和乡35868人,新华乡20301人,白沙乡18322人,竹莲乡23391人,万子湖乡8816人,茶盘洲农场23214人,千山红农场21834人。

2004年,沅江市总人口74.46万人。辖5个街道、11镇(不包括千山红镇)、10乡、1个农场、4个芦苇场:庆云山街道、山巷口街道、凌云塔街道、团山街道、马公铺街道、三眼塘镇、新湾镇、南嘴镇、草尾镇、阳罗洲镇、四季红镇、黄茅洲镇、南大膳镇、共华镇、泗湖山镇、茶盘洲镇、万子湖乡、竹莲乡、大同乡、熙和乡、七子浃乡、志成乡、北大乡、双丰乡、新华乡、白沙乡、净下洲农场、漉湖芦苇场、东南湖芦苇场、万子湖芦苇场、鲁马湖芦苇场。

2000年12月18日,茶盘洲国营农场撤消,改茶盘洲镇划归沅江市管辖。

2004年,沅江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庆云山街道办事处、山巷口街道办事处、凌云塔街道办事处、团山街道办事处、马公铺街道办事处)、11镇(三眼塘镇、新湾镇、莲子塘镇南嘴镇、草尾镇、阳罗洲镇、四季红镇、黄茅洲镇、南大膳镇、共华镇、泗湖山镇、茶盘洲镇)、10乡(万子湖乡、竹莲乡、大同乡、熙和乡、七子浃乡、志成乡、北大乡、双丰乡、新华乡、白沙乡)、1个农场(净下洲农场)、4个芦苇场(漉湖芦苇场、南洞庭芦苇场、万子湖芦苇场、鲁马湖芦苇场),总人口74.46万人。

2005年,沅江市原辖的27个乡、镇、场、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4个:双丰乡、北大乡、南大膳镇合并设立南大膳镇(镇人民政府驻南大膳);志成乡、黄茅洲镇合并设立黄茅洲镇(镇人民政府驻塞波嘴);熙和乡、大同乡与草尾镇合并设立草尾镇(镇人民政府驻再附垸);七子浃乡与阳罗洲镇合并设立阳罗洲镇(镇人民政府驻阳罗洲);将净下洲农场并入泗湖山镇;白沙乡、新华乡、共华镇合并设立共华镇(镇人民政府驻黄土包);竹莲乡、三眼塘镇合并设立三眼塘镇(镇人民政府驻洋海村);山巷口、马公铺和团山3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琼湖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腰塘基);庆云山和凌云塔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庆云山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衙门口)。茶盘洲镇、新湾镇、南嘴镇、四季红镇、万子湖乡行政区域维持现状不变。撤并万子湖芦苇场、鲁马湖芦苇场、东南湖芦苇场,设立南洞庭芦苇场。场部驻原东南湖芦苇场驻地;漉湖芦苇场维持现状不变。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沅江市共辖11个镇、1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沅江市地处八百里洞庭腹地,位于湖南省北部,益阳市东北部,以沅水归宿之地而得名。东北与岳阳县交界,东南与汩罗市、湘阴县为邻,西南与益阳市接壤,西与汉寿县相望,北与南县、大通湖区毗连。东西长约67.67公里,南北宽约53.4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4ˊ37至112°56ˊ20,北纬28°42ˊ26至29°11ˊ17。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沅江市为湘鄂西片区。

地貌

境内丘、岗、平地貌类型齐全,以平原为主,河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西南为环湖岗地,沿湖蜿曲多汊湾,岗岭在海拔100多米上下。沅江市最高点庵子岭海拔115.7米。北部为河湖沉积物形成的平原。低平开阔,沟渠交织,海拔30米左右。东南部为南洞庭湖的一部分。万子湖、东南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淤积洲滩鳞鳞相切。东北部为沼泽芦洲。全境呈“三分水面三分洲,三分垸田一分丘。最高处赤山,海拔117米。滨湖一带多沼泽、浅滩和洲渚。

水文

湖泊:洞庭湖区主要湖泊有漉湖、东南湖、万子湖、目平湖;城区“五湖”有:上琼湖、下琼湖、浩江湖、廖叶湖、小叶湖沅江市辖区共计湖泊154个。

河流:沅江、澧水尾闾在市境内,主要河道有白沙长河、赤磊洪道和蒿竹河。境内河流25条,汇集湘、资、沅、澧四水。河流总长206公里。

气候

沅江市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湖区气候特。光热充足,降水适中。平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4.3℃,7月平均气温29.1℃。年平均日照数为1743.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22毫米。多集中在4~6月。无霜期276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沅江市土地总面积2177平方公里,折合21.77万公顷。其中耕地6.263万公顷,水面5.4万公顷,湖洲6万公顷,丘岗1.4万公顷。呈“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乡特征。待开发土地资源沅江市有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有1167.32公顷,主要是芦苇退化的湖洲、滩涂、荒草地和废弃占地和灾毁地。

2022年3月,沅江市自然资源局发布沅江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数据。

(一)耕地64397.27公顷(965959.05亩)。

(二)园地8603.30公顷(129049.50亩)。

(三)林地5707.88公顷(85618.20亩)。

(四)草地39.41公顷(591.15亩)。

(五)湿地63165.03公顷(947475.45亩)。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005.86公顷(195087.90亩)。

(七)交通运输用地3370.03公顷(50550.45亩)。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4429.96公顷(816449.40亩)。

水面资源

沅江水资源沅江市共有水域面积11.68万公顷,占沅江市土地总面积的59.9%。枯水期可以利用捕捞与养殖水面达4.4万公顷;洪水期11.68万公顷。面积之大,种类之多,居全省之首。垸内可进行水产品养殖的0.87万公顷水面中,有内湖25个,哑河4条,河湾湖汊400多处,沟渠253条,中小池塘27335个;垸外3.53万公顷常年捕捞水面中,有湖泊64个,河流11条,水深在3米以上的河湾湖汊286处,大中小湖浃40余处。在拥有220种水生生物中,鱼类114种,久负盛名的乌鳢、银鱼、鳊鱼、鲇鱼等。两栖类6种,爬行类2种,哺乳类2种,甲壳类7种,螺蚌类18种,水生植物71种。其中湘莲、芡实、田螺、乌鳢、草鱼均为沅江市传统出口产品。

1987年至1995年,沅江市水产品连续9年居湖南省第一,据2001年统计,沅江市共有放养水面1.02万公顷,其中池塘0.703万公顷,内河沟0.317万公顷,水面利用率达86.9%。

矿产资源

沅江市域地层出露不全,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大部分缺失,位于燕山运动晚期以来长期下沉的洞庭湖盆地,岩浆活动弱,不具备内生矿藏成矿条件,仅具备外生沉积矿床成矿条件。市域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为砖瓦用粘土矿和河道砂石。粘土矿主要来源于第四纪网纹红土和第四纪全新世以来的湖积冲积土。沅江市有28个工矿点,厚度6——10米,总储量约61.21亿立方米。2001年,沅江市建筑用砖生产能力为4.57亿砖/年。部分砖瓦制品还销往常德、益阳、长沙等地。

行政区划

2012年沅江市辖2个街道、11个镇、1个乡、2个场:庆云山街道、
2015年,根据沅江市乡镇区划调整方案,撤销万子湖乡、三眼塘镇和庆云山、
沅江市辖2个街道、10个镇: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沅江市共有24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23个;有汉族人口677140人,占总人口的991%;少数民族人口1262人,均为散居。在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310人,侗族220人,蒙古族157人,苗族154人,回族148人,彝族49人,壮族42人,藏族27人,维吾尔族27人,满族27人,布依族25人,白族24人,朝鲜族17人,瑶族13人,土族8人,佤族2人,鄂温克族1人,黎族1人,傈僳族1人,仡佬族1人,塔吉克族1人,其他7人。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市人口的09%。全市家庭单一民族户198320户,占全市户数的999%,混二民族户621户,占全市户数的01%,混三民族户4户。

2017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总人口74.16万人。年末常住人口69.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6万人,农村人口33.2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247人,出生率12.51‰;死亡人口4077人,死亡率4.92‰;人口自然增长率7.59‰。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沅江常住人口为567159人。

经济

2008年,沅江市实现生产总值9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2009年,沅江市实现生产总值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2010年,沅江市实现生产总值1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2012年,沅江市实现生产总值17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比全省和益阳市平均水平分别高0.8和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3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73.43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60.22亿元,增长15.3%。按年均常住人口测算,沅江市人均GDP为26207元,比上年增长14.5%。

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3.4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3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05.38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128.71亿元,增长11.8%。按年均常住人口测算,全市人均GDP为42364元,增长8.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34.8:43.2调整为20.2:35.9:43.9,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7%、32.4%、57.9%。

2021年,沅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67亿元。

第一产业

沅江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鱼生产基地;年产优质稻40万吨,棉花3万吨,牲猪45万头,柑桔6万吨,是全国商品粮、棉、猪、桔的重要产地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同时,还盛产乌鳢、龟鳖、泥鳅、鳝鱼、湘莲、黄花、蛇类等多种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湖南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1994年被列入省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示范县(市),1995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区,2002年被列入国家农村能源试点市。沅江市农业科技园是湖南省五个省级农业科技园之一,也是湖南省唯一设立在县级市的省级科技园。

2007年,沅江是亚洲最大的芦苇产地,面积达44万亩,常年产量30万吨,产量占全国第一位。沅江是亚洲最大的苎麻基地,有面积33万亩,年产优质苎麻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自古以来就有“无沅麻不成庄”的美誉;沅江是全省最大的商品鱼产地,现有水面80万亩,其中精养水面10万亩,年产鲜鱼8万吨,连续13年居全省第一位;沅江是全省最大的柑桔产地,有果园10万亩,其中柑桔7万亩,年产柑桔6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一位。

2012年,沅江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32.97亿元,比上年增长3.6%;林业产值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牧业产值16.29亿元,比上年增长3.1%;渔业产值15.11亿元,比上年增长7.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

2020年9月,被确定为湖南省综合油料大县。

第二产业

沅江市初步形成了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造纸、纺织、食品三大工业支柱和化工、机械、渔具和建材四大工业体系,是全国食品工业重点市和造纸基地之一。2004年沅江市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基地。

2012年,沅江市全部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8.89亿元,同比增长14.3%。沅江市1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08.19亿元,同比增长16.9%。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1.33亿元,同比增长15.9%。沅江市新产品产值7.07亿元,同比增长106.7%。沅江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湖南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3.05亿元,增长23.2%。船舶制造产业园获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2012年,沅江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54亿元,同比增长12.7%。沅江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2家,完成产值11.91亿元,同比增长37.7%,实现利润总额6408万元。

第三产业

2012年,沅江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城镇零售额4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农村零售额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分行业零售额中,批发业零售额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4%;零售业零售额3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住宿业零售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餐饮业零售额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2012年,沅江市接待游客275.6万人次,同比增加46.5万人次,增长2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亿元,同比去年增加1.4亿元,增长21.5%

文化

竹马舞

竹马舞竹马舞亦称“竹马灯”“马灯舞”“跑马舞”“跑马灯”。流行于益阳、沅江一带。亦称“灯船”。嘉庆《崔东璧先生行略》:“元夜、端阳俗有灯船之戏”。竹马用竹篾编制成马头、马身,用纱布缝在马头、马身上内可点蜡烛。马身中间留空穴,可立扮演者。竹马灯大多由民间职业剧团扮演成戏剧人物故事,有赵子龙长板坡救主、一男一女的杨中保与穆桂英、刘关张三兄弟,以及八虎抢幽州等。其表演动作有:探路、驯马、引路双引路、虎啸马惊、骏马飞腾等。伴奏以鼓、锣、钞三大件,气氛热烈,大都在春节时表演,尤以与宁乡接界处为盛。

采莲船

采莲船系用竹木扎成,外蒙彩布或彩纸,船上置四柱,用彩绸或彩纸扎成五彩缤纷的船仓,船中留空间,可站立扮演者。将彩船系在扮演者腰间,如坐船状。表演时老艄公拿桨作划船状,船有时轻快前进,有时颠簸而行。两人合舞,如行船于水面上。有时边歌边舞,一般为表现劳动爱情生活,有的还增加伴唱者,如拿大芭蕉扇的“胖婆娘”,手持浪鼓的花鼻子“卖货郎”他们或左或右的伴舞,互相插歌打诨,调情卖俏,惹人发笑。并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下,即兴唱“花鼓子”。

洞庭渔歌

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洞庭渔歌,曲调主要源于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地方小调,这是在渔歌、湖歌、灯调的相互影响、掺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如《手撒鱼网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台》等,形象地表现了渔民欢快的劳动生活情绪。

灯调

灯调也是民间歌舞中的一种,再加上打击乐器伴奏,并化妆表演的一种小调。在洞庭渔民中广泛流传的有地花鼓、采莲船、鱼虾灯等。如《迎客歌》,出自灯调《武花鼓调》,曲调热烈欢快,由男女青年手拿花扇和手巾载歌载舞,表达了洞庭渔民真挚的感情和热情好客的风俗。

地方特产

苎麻,因为沅江曾名药山县,故苎麻又称为“药山苎麻”。苎麻种类有芦竹青、白里子青、牛耳青、稀节巴、黄壳早、湘苎一号、圆叶青等15个品种。

茶叶,国家在市境收购茶叶,对茶叶的稳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柑桔柑桔是沅江著名的特产,宋代时,沅江早已是江南著名的柑桔产地,沅桔以其“早熟、皮细、味美”而为世人所称誉。

银鱼,银鱼是沅江市的传统名产。早在南宋年间,市内的银鱼便被列为贡品。

芦苇,沅江市芦苇系芦和荻的总称。芦,俗称泡芦或芦泡子。荻,双名扛柴。芦的主要品种有线芦、大头芦、观音芦,荻的主要品种有湘荻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还有红杆、铁杆、荻矛等。

风景名胜

沅江境内的南洞庭是国际公认的亚洲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有湿地面积60多万亩。已发现动植物1400多种,中华秋沙鸭、丹顶鹤、中华鲟、白鳍豚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芦笋、藜蒿、野芹、蓼米产地(2007年)。

沅江1986年被国务院定为首批内陆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粮、鱼、麻、沅江市有大小景点120处,集中分布在南洞庭湖、赤山岛和市城区。

交通

沅江市境内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建设齐全。

沅江自古以来是湘北地区的战备要地。水路连湘、资、沅、澧四水,直通长江,是湖南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陆路南接长石铁路、长常高速公路,北连南茅大桥,省道1831线纵贯全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有一级公路与益阳相连,距离仅26公里,属于长沙一小时经济圈。水路有高速客轮直达长江。沅江港口年吞吐量100万吨,是湖南四大港口之一。

社会

科技教育

2012年,沅江市投入科技经费213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报省级科技支撑计划12项,争取项目资金317万元,获得益阳市科技进步奖5项,各类先进实用省级科技成果2项。

2012年,沅江市共有小学64所,在校学生3.42万人;初中39所,在校学生1.80万人;高中5所,在校学生0.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0.2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升学率95%。全年有1人考入清华,1026人考入其他重点大学。

文化卫生

2012年,沅江市新建了阳罗镇永兴社区文化中心1个、农家书屋52家,农村电影放映4824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开展了“文化共享助春耕”和“像雷锋那样”电脑小报设计比赛等活动,举办和协办了“幸福沅江,魅力新城”迎七一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近100场次,送文化下乡演出近30场次。开展众文化辅导,沅江市文艺团队增至119个。在各级报刊和赛事中发表、展出各类文艺作品300多件。获奖作品50多件。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年共接待服务众7万多人次。

2012年,沅江市有综合性医院4家,拥有床位617张;卫生院13家,拥有床位919张;妇幼保健院1家,拥有床位140张;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1家,拥有床位418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家,拥有床位42张;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沅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家;沅江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1家;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634家。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011人,其中执业医师992人、注册护士1095人。2012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

旅游

沅江于1986年被国务院定为首批内陆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沅江市有大小景点120处,集中分布在南洞庭湖、赤山岛和市城区。

风景区

赤山岛赤山岛,赤山岛横亘于南洞庭与西洞庭之间,与沅江市橘城新区仅一水之隔,其间有白沙大桥相连。岛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是洞庭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岛。相传范蠡携西施曾在此隐居,故又名蠡山。岛上树木茂盛,四周是众多的湖汊、半岛,有“洞庭明珠”之称。岛上主要景点有香炉山、“樟生腊”、龙虎山森林公园、西畔山洲有机生态农庄等。

胭脂湖

南洞庭湖湿地胭脂湖流域面积近90平方公里,湖面面积21500余亩,湖水清亮纯净,达国家一级水质标准。胭脂湖水产资源特别丰富,有胭脂鱼,名贵的银鱼、鳜鱼,还有青鱼、甲鱼、河蚌等220多种水生动物。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位于湖南益阳市,面积168000公顷。已被国家列为“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上生活着多种珍稀濒危水禽和其它野生植物。南洞庭湖有118个人迹罕至的湖洲和湖岛,有植物863种,鸟类164种,鱼类11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鲟、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10种。

古建筑

景星寺

景星寺位于城区庆云山上,唐贞观年间尉迟恭监修。正殿门檐下有“唐敕景星寺”匾额。主轴建筑三进,前为弥勒佛殿,中为如来佛祖殿,后为观音大士殿。观音殿左侧为“洞华精舍”,系一回廊厅阁。中轴建筑左侧为清华宫,右建半湖亭,为景星寺山门。该寺于明代废圮,光绪六年修复。民国2年(1913)再次被毁,再次修复。抗战时被日军毁坏。1970年冬全部拆除。1999年在琼湖公园钟家嘴划地重建,至2000年已建成天王殿、三圣殿等,常年香客不断。

镇江塔

镇江塔位于县境南洞庭小口塞湖朱家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一月动工,两年建成。塔坐北朝南,第二层西南门额嵌“镇江塔”三字,塔高23.95米,占地5224平方米。镇江塔建造两百年来,挺立中流,坚实雄伟。1980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云塔

凌云塔位于万子湖千秋浃。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二月破土开井,翌年奠基建造,嘉庆二年(1797)闰六月竣工,塔身用16906块花岗岩砌成,耗白银4710两。塔高33.3米,7层8方,为中空楼阁式石塔。该塔为县境清代单体建筑艺术中的杰作,在全省现存清代石塔中,其风格与质量亦属上乘。1980年列为沅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魁星楼

魁星楼位于城区东北角文昌阁旧址前(今义和街6组),以原有泥塑“魁星点斗”神像得名,俗称“八角亭”,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魁星楼为境内仅存的清代攒尖顶楼阁式土木建筑,具有南方建筑的清秀风格,也有北方建筑的庄重气质。楼高15米,3层、3檐、6方。

周维寅别墅

周维寅别墅座落在三眼塘镇人民政府机关院内,系沅江民国时期国民党陆军中将周维寅修造,占地8.64亩,建筑面积907.9平方米。整栋别墅系砖木结构阁楼,为中式仿日式建筑,分楼地两层,有房间10间,房内均为木制地板和天棚,房间四周回廊相通,走廊外用砖砌筑80厘米高的栅栏使四周檐口的32个四方砖柱相连接。别墅始建于1932年秋,历时6年,共耗资8万银元,主要修造者为罗重佑。1990年5月30日,沅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周维寅别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确定为益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获得荣誉

获得时间荣誉名称
2020年12月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
2021年1月29日2020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区
2021年3月25日湖南省

本文发布于:2022-12-21 07:3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1527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沅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