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鼓书,传统民间艺术

阅读: 评论:0

基本介绍

鼓书是一种传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枞阳县流传很广,俗称“大鼓书”。旧时,走村串巷的鼓书艺人是备受欢迎的。一间敞亮的堂屋内,一张八仙桌上,放着一盏小煤油灯,昏黄的灯光下,挤满了男女老少,就连屋外也围了好几重乡亲。在大家渴盼的眼神里,只听“咚”的一声鼓响,鼓书艺人左手执板,右手执槌,他神采飞扬地用方言打开了一部部传奇:“竹板打,简板叮,少叙闲言书正本,今天不把旁的说,说的是民族女英雄,她叫穆桂英……”

枞阳介于吴楚之间,地处长江之畔,襟江带湖,交通便捷,历来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各地来此卖艺谋生者较多。明清时期,鼓书、莲花落、胡琴书、评书等各种形式的曲艺相继传入,而最流行的还是鼓书和胡琴书,有着广泛的众基础,并成为枞阳民间文化的两面旗帜。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视等现代传媒的发展,包括鼓书、胡琴书在内的枞阳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走向衰落。但是,传统艺术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以讲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为主,本身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呼唤那些被遗忘在时空深处落满灰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和我们的根有关,和土地有关,和故乡与源头有关。

表演道具

枞阳鼓书道具简单,一面鼓,一只夹板。别看着简单,吴福东介绍说,这些简单的道具可都是有寓意的。三块夹板,纪念桃园三结义;鼓钉一百零八颗,纪念水浒一百零八将;鼓架六根竹棍三个脚,纪念杨六郎把守三关。表演时,艺人边说边唱,以唱为主,有固定的鼓词,但高明的艺人并不拘泥于现成的本子,表演时灵活性很大,常常加入自己的创作,重视现场发挥。

枞阳鼓书传人

吴福东现年54岁,他出生于钱家桥乡下,小时家里穷得丁当响,只有一间半草屋。从小时起,他就对说鼓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村子里常有外地和本地的民间说书艺人来演出,吴福东就跟前跟后,留心他们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成年后,吴福东通过了县文化局的曲艺表演考核,领到了演出证。从此,他就走上了说鼓书之路,说鼓书成了他谋生的手段,他不但在本地说,还跋山涉水,到外地去说,皖南山区、周边县市,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说书的内容以《杨家将》、《罗成招亲》、《张三闹西京》、《五虎平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为主。由于吴福东善于表演,书说得精彩,他每到一处,人攒动,邀请不断。你看他如此描述《杨家将》中杨排风上战场:

一带锅儿和锅盖/二带筷子和筷筒/锅铲水瓢样样带/抹布手巾在手中/既带菜刀和脸盆/又带火钗吹火筒/又带奔基与条把/十四件大宝带手中/要问宝贝有何用?/听我说书介绍分明

锅盖起名叫翻天盖/锅铲抄地地翻身/抹布起名叫天罗网/条把一扫雾气腾腾/火钗用处有多大/它能变成二火龙/吹火筒能吹苗万丈/沾上哪门烧哪门/排风带了这些宝/定能战胜奸贼兵!

他就是用这样生动有趣的老百姓的语言,给那些经典的历史故事再平添了一份精彩。这如何不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呢!

鼓书的意义

鼓书是老枞阳温馨的民间记忆,在那些或慢或疾的鼓点里,鼓书艺人在诠释着历史,诠释着生活。这清脆的鼓点和云板声,像是时间的脚步,它唤醒了我们尘封的记忆,让我们重新体会到了那些消逝已久的快乐!

本文发布于:2022-12-23 07:5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1598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枞阳鼓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