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夏代商国及商朝的都城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商都 商丘先商时期,部族与都邑的频繁迁徙是一个显著的现象。 《尚书·盘庚下》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又《尚书序》:“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关于“八迁”之地望,唐以前的学者一直“不得其详”,孔颖达《尚书序》疏中,亦仅列出“四迁”:“契至成汤,十四世凡八迁国都者:《商颂》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世本》云‘昭明居砥石’;《左传》称‘相土居商丘’及今居亳。事见经传者,有此四迁,其余四迁,未详闻也。”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与此说相同:“八迁之书,史唯见四。”到了清代,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明确提出“八迁”的具体地点。王国维在梁玉绳的基础上,又重新作了考证,他在《说自契至成汤八迁》中指出商先公八迁的顺序是:契居商(河南商丘)、昭明居砥石、昭明又迁商丘(河南商丘)、相土迁东都、相土复居商丘、上甲微迁殷(河南安阳)、上甲微复归商丘、汤居亳(今商丘虞城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

商都上述的商地,即今河南商丘。在相土复归商至上甲微迁于殷之间,没有迁都的记载,只是在《山海经》和《竹书纪年》中提到王亥曾“托于有易”或“宾于有易”,这说明在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期间,商先公仍居于商丘。通过对“八迁”地望的考察可知,商先公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两省交界的地带;而且,先商民族虽然经历了8次迁徙,但其中的4次都与商丘有关,每次迁徙后都又回到了商丘。由此可见,商族由契至汤14世都是以商丘为根据地或主要经营地,然后不断向外拓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商丘为商族的发祥地。

商朝建立后,又有过数次迁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迁于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自嚣迁于相(今河南安阳内黄)、祖乙自相迁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迁于邢(今河北邢台)、祖乙自邢迁于庇(今山东菏泽)、南庚自庇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亳(今河南商丘),盘庚十四年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可以看出,仅祖乙在位时,就迁了3次都城。商朝建立后的几次迁徙,其范围亦在今河南、山东境内,一次涉及到山西境内,但总不外黄河南北、距黄河不太远的地方。

商国之都

晋 杜预《春秋释地》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国睢阳县也。”唐 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及《路史·国名纪》、《括地志》等书,均承袭此说。

《辞海》:“商,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始祖契所居。”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甲骨文中的商、丘商,是在今商丘附近。”

砥石

《世本》云:“昭明居砥石。”

商丘

《竹书纪年》:“帝相十五年,商候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竹书纪年》:“帝芒三十三年,商候迁于殷。”

商丘

《竹书纪年》:“帝孔甲九年,商候复归于商丘。”

商朝七都

亳是商汤在夏桀十五年至仲丁元年时期的商朝都城,商朝 前期有十位君主在这里登基建都。

商汤迁九鼎于商邑,在此建都12年驾崩;外丙在此建都2年驾崩;仲壬在此建都4年驾崩、太甲在此建都12年驾崩、沃丁在此建都19年驾崩、太庚在此建都5年驾崩、小甲在此建都17年驾崩、雍己在此建都12年、太戊在此建都75年驾崩。仲丁元年,因亳城遭遇河患,自亳迁都于嚣,此乃商朝建立以来第一次迁都。

《竹书纪年》:“帝桀十五年,商候履迁于亳(成汤元年)。”

《左传·哀公十四年》:“宋有亳邑。”又载宋景公云:“亳,宗邑也。”

《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亳,帝喾所都也,汤都也。”

《大元一统志》:“亳城,在归德府城东南四十五里,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即今宁陵县葛乡,亳乃今谷熟县也。蒙为北亳,即景亳,汤受命之地。谷熟为南亳,汤所都。”

(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归德府:“《禹贡》豫州地。古曰商丘《左传》:高辛氏子阏伯居商丘。商汤为亳邑地。”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四归德府建置沿革:“禹贡豫州之域,商为亳都地,周为宋国,战国属魏,秦置砀郡,汉髙帝五年改置梁国。”

商朝第一都 亳城 在商丘的位置图清光绪二十一年《亳州志》卷一 十七 汤都考:“按旧志皆 以高辛氏都亳为在今亳州,非也。帝喾之亳自在河南之亳,与此无涉。旧志因古说不免附会耳。汤之始兴实先居于南亳,汤地仅七十里,夏都安邑,而居实在河南偃师,乃夏都畿封之域,距亳畿九百里,汤安得居之?及克夏之后平定海内,偃师之地乃入版图。《括地志》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汤所都也。宋州即今之归德府。谷熟县即在商丘境内东南。汤与葛为邻,葛伯国即《汉志》宁陵县之葛乡。皇甫谧谓汤征自葛始。计宁陵去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耕有童子【馈】食,非其理也。今梁国自有二亳,北亳在蒙,南亳在谷熟。然则谷熟汤所都也。孔颖达亦知斯言之近理而释《孟子》。汤居亳必以偃师为殷都者,彼欲曲从郑氏,不得不如此也。夫以汤为专都偃师,其误始于《尚书》孔傅书序云,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孔傅云,契【父】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按帝喾之都,孔傅亦止言亳而未实指其所在。后人因帝喾曾都亳,遂以孔傅所称之亳为专指偃师,不知帝喾未为天子之前亦尝封于南亳。《元和郡县图志》等书确有明证,况孔氏书傅出于东晋,先儒多疑其伪不可据,为典要即实指帝喾所都成汤所居为偃师之亳且不可信也,而况混言都亳安知所谓亳者非南亳乎?即汤都偃师之言真出于孔安国,且不可从也,况其为伪孔傅乎?”

郑州商城遗址

郑州商城遗址,为商朝第十位君主仲丁所建的嚣都。位于郑州市区,东起凤凰台、西到西沙口、北至花园路、南达二里岗,面积2500公顷。1950年被发现,1955年在遗址中部又发现一座周长近7公里的城垣。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宫殿房基、小型房基、窖穴、水井、壕沟、墓葬、祭祀坑等遗迹,铸铜作坊、制陶作坊、制骨作坊、玉器作坊等遗址。出土了石器、蚌器、铜器等遗物,其中有珍贵的玉器、原始的青釉瓷尊、罕见的夔龙纹金箔、精致的象牙梳、古老的乐器石埙等。根据碳14测定,遗址年代距今3235±90年,加之出土的遗迹、遗物,表明郑州商城遗址是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中期都城。它的发现填补了安阳殷墟之前的一大段商代历史空白,丰富了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实物资料。1959年 郭沫若来郑州视察时,为郑州商城题写了“郑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仲丁之隞都。地下古城深且厚,墓中遗物富而殊”的诗句。它填补了商代中前期历史的空白,丰富了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实物资料。

郑州商城遗址至于郑州商代都城的地位,大众普遍认为是仲丁所迁的嚣都。原因:①从文献记载看,嚣都的地望就在郑州市区;②从仲丁迁都的情况看,嚣都就在郑州;从考古发现看,郑州二里岗期文化介于偃师二里头晚期、早商文化和殷墟晚商文化之间。因此,郑州商城只能属于商代中 期的嚣都。

仲丁自亳迁于嚣,在此定都9年;仲丁之弟外壬在此定都10年。仲丁、外壬葬于嚣。

《竹书纪年》:“仲丁,名庄。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于河上。”

《竹书纪年》:“仲丁六年,征蓝夷。九年,陟。”

郑州商城遗址《竹书纪年》:“外壬,名发。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嚣。邳人、姺人叛。十年,陟。”

《竹书纪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嚣迁于相。”

近年来,随着文化经济的兴起,许多地方对古建筑开展恢复性维修,比如太原的晋祠,通过重建,使这些有历史价值、文化符号意义的“老建筑”,得以世代相传。但是,对已经只有传说,无从考证、或者缺少历史记载的建筑,开展所谓的“恢复性建设”,就有些本末倒置。

就拿郑州市这两座古城墙来说,该市文物部门视为“复原性展示”,以期再现3000年前商代都城城墙的基本风貌。但是,这样的“复原性”是“复”的什么“原”,能够与3000年前商代都城城墙原模原样吗?事实上,商代都城城墙究竟是什么样子,除了历史典籍中片言只语的记录,就是现代人挖掘考证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本身就是推断加臆想,而要凭如此的“结果”来搞“复原”,岂不是以讹传讹?

再说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偌大的都市里,有没有必要把几千年前倒下来的土城墙,再扶起来?因为,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土城墙存在的社会基础,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如果说这个商代都城土城墙是文化,那么,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不知道有多少建筑站起来又倒下去了,现在,是不是要把历朝历代浩如烟海的古建筑一一复原?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矗立起一座3300年前的土城墙,既不“协调”,也不美观,更不环保。就连当地市民也担心,黄土堆砌的古城墙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郑州本身就是个风沙较多的城市。

事实上,现在搞“复原性展示”也罢,搞“某某遗址”也好,大多数是商业行为支撑下的政绩冲动,是一种城市营销的手法,并不是为了保护什么,“保护”只是一个打着的旗号而已。

再逼真的庙,也是假古董,造得再好的商朝城墙,也是“山寨版”。如果真的想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把现有的建筑保护好,才是正道。

2011年5月13日,在郑州商城遗址内的东大街上,冒出了两段“仿古城墙”。据文物部门介绍,修建两段“仿古城墙”是对郑州商城遗址实施“复原性展示”工程。“仿古城墙”共分十几个层面,采用商代夯筑城墙的传统工艺夯筑而成,以期再现商代都城城墙的基本风貌。但许多市民对此颇有异议,市民认为在繁华地段弄这种“山寨版”的古城墙是瞎折腾。眼下亟须维护的是周长约5公里的商代古城墙。由于常年的风雨剥蚀,这些古城墙或墙基塌陷,或墙体脱落,加上一些单位和居民在城墙附近乱建违章建筑,造成城墙原貌破坏严重。

2012年2月22日,郑州市城南路与紫荆山路交叉口西侧,800多米长的郑州商城城墙被用黄土加高了很多,而且培得有棱有角,但也许是质量问题,在城南路和南大街交叉口西侧,用黄土培高的城墙出现了大面积的坍塌、滑坡,工人们正在进行维修。在郑州市东大街和城东路交叉口西侧100米处,原先有树有草的城墙也被黄土覆盖并加高,东大街北侧的城墙两侧,还有人为毁坏的滑坡,工人们承认土质有问题,并表示此处要重新夯土。

2013年被曝,郑州的商代城墙遗址被人挖了不少坑,成为攀岩爱好者的练手场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郑州市紫荆山路与商城路交叉口向东大概500米处,这段商代古城墙遗址平常聚集的老百姓最多。城墙遗址的城墙土层梯面上,布满了脚掌大小的坑,还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攀爬城墙土层。有一个年轻人助跑后爬了三四米,但因身形不稳跳了下来。两分钟后,他再次尝试,终于成功“登顶”。附近住的赵先生说,平常很多人在这里练攀岩。在城墙遗址旁锻炼身体的刘女士说,从去年7月份城墙修好后,这里就成为小孩子玩耍的地方,这些坑是孩子们挖的,但是后来爬的人越来越多,就变成了攀岩场所。

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马主任说,城墙的土是从别处拉的,在城墙上挖坑,并不算破坏文物遗址。

仲丁三弟河亶甲,即位元年,自嚣迁于相(今河南安阳),在相定都9年。葬于相。

《竹书纪年》:“河亶甲,名整。元年庚申,王即位,自嚣迁于相。三年,彭伯克邳。四年,征蓝夷。五年,姺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九年,陟。”

祖乙元年,自相迁于耿;祖乙迁至耿的第二年,因发生河患,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耿只做了商朝1年都城。

《竹书纪年》:“祖乙,名滕。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迁于耿。命彭伯、韦伯(见上)。二年,自耿迁于庇。

祖乙因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祖乙在此建都18年;祖辛在此建都14年,商朝开始复兴,死后庙号为“中宗”。后来,开甲在此建都5年;祖丁在此建都9年;南庚在此建都的第3年迁都于奄。

《竹书纪年》:“祖乙,名滕。二年,圮于耿,自耿迁于庇。三年,命卿士巫贤。八年,城庇。十五年,命邠侯高圉。十九年,陟。祖乙之世,商道复兴,庙为中宗。”

《竹书纪年》:“祖辛,名旦。元年戊子,王即位,居庇。十四年,陟。”

《竹书纪年》:“开甲,名逾。元年壬寅,王即位,居庇。五年,陟。”

《竹书纪年》:“祖丁,名新。元年丁未,王即位,居庇。九年,陟。”

《竹书纪年》:“南庚,名更。元年丙辰,王即位,居庇。三年,迁于奄。六年,陟。”

奄是南庚、阳甲和盘庚的都城。南庚三年自庇迁都于奄,南庚六年驾崩。阳甲建都四年驾崩。盘庚自奄迁都于亳。

《竹书纪年》:“阳甲,名和。元年壬戌,王即位,居奄。三年,西征丹山戎。四年,陟。”

《竹书纪年》:“盤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

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成汤故都亳(今河南商丘),行成汤之政,此后百姓安宁,商朝开始复兴起来。

《史记·卷三·殷本纪》: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

安阳殷墟盘庚十四年,自亳(今河南商丘)迁都于北蒙,改“北蒙”名 为“殷”。盘庚十五年,营建殷都。此后历时8代12王近三百年,商朝未再迁都。

殷墟,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殷墟是目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竹书纪年》:“盘庚,名旬。十四年自亳迁于北蒙,曰殷。十五年,营 殷邑。十九年,命邠侯亚圉。二十八年,陟。”

《史记。卫康叔世家》:“……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郦道元《水经注》:“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

《通鉴地理通释》:“安阳县本殷墟,所谓北蒙者,亶甲城在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20:0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188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商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