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景点被破坏的原因「生态旅游景点被破坏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 评论:0

破坏旅游资源的因素有哪些?

1.1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1水体的破坏

水污染是旅游对自然资源较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它主要由干旅游经营者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学物质的废水,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以及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流失等。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湖、海)水浮上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数年前镜泊湖旅游区因发电厂在抽走地下40m的湖水时,满负荷发电占湖水流量的60%,湖水表面形成了相对的静水层,这也大大减弱了湖水自身的净化能力,造成大量浮游生物和各种污染物的沉积。而当镜泊湖风景区仅有污水处理设备64套,但沿湖的宾馆疗养院却有10Q多家,一些单位的环保意识相对较差,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湖中,大型船只和快艇所产生的废油。机油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湖水水质。

1.1.2土地破坏

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旅游企业在开发资源时对原始森林进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时所需的建筑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游人对树木乱攀乱折等,都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加之一些企业任意把产生的废物排到企业外的区域,而不是按照规定集中处理,致使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由干大量游入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用品袋,或是就餐时的一次性餐具,喝水的瓶子等。用完之后就随地乱扔,这些极难分解的白垃圾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对土壤的覆盖率极高,使原本贫瘠的大地又一次遭到人为的破坏。

1.1.3大气与噪音的污染

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处弥漫,这种废气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西南与中南地区的酸雨危害面极大,已经使一些地区的树林枯死,环境质量下降。峨眉山金顶的冷杉死亡率较高主要是酸雨污染造成的。梧州市1996年6月的一场大雨使扶典林场的松林全部由绿变为红。酸雨的危害使广州、重庆、桂林的一些旅游汽车顶部包皮生锈腐烂。大气污染对文物古迹破坏也很严重。例如,大同云冈石窟周围煤矿星罗棋布,遇到刮风季节,夹着大量煤尘、沙砾的大风吹打着石窟雕像,使文物磨损、腐蚀;北京城内100多万个大小烟囱排放的黑烟被大气中的水分分解为硫酸,硝酸和碳酸随雨水而下,每年总量达30多万吨。酸雨使汉白玉的古建筑,如故宫、天坛、十三陵的雕栏、石阶、坐狮等纷纷溶解,一年的腐蚀相当于过去的50年。此外,噪声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摊床商贩的大喊大叫等。现在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链条中,文娱活动已被安排为固定节目,于是,康乐中心保龄球的滚动声,夜总会声嘶力竭的纵吼声,迪吧里重金属乐器热烈激昂的敲打声,这些分贝极高的项目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

1.1.4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

人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内源件”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1)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游人过量加剧了土壤的板结化,加快了古树名木的死亡速度;建筑物因承载游人过多而损毁,如拙政园山楼前的石桥,因游人过多使桥台沉陷倒塌,鸳鸯馆的曲桥因负载过重发生裂缝;过量的生活垃圾对风景水及其它旅游资源的污染。(2)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少数游客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及文化修养,不文明的行为使旅游资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3)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为保护旅游资源,常须进行修缮。修缮者往往有意无意地表现自己的美学观点,还常常不得不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因此便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某些旅游资源的历史风貌。那种任意改造、不伦不类的修缮,破坏了旅游资源的历史旅游文化和观赏价值被称为“破坏性建设”。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1)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珍稀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被和动物濒于灭绝。如近年发生在庐山核心保护区内盗伐珍贵黄山松1000多株的严重毁林事件,发生在西双版纳州的偷捕大象、野牛行为,发生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捕杀“国宝”——大熊猫的行为等。再如盗挖古墓、倒卖文物等现象。(2)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如一些文化艺术单位在摄制电影、电视剧时,不惜以文物陈列室为摄影棚,以文物作道具,长时间的高温照射加之一些不谨慎行为,使许多文物遭受破坏。(3)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旅游区外围兴建的小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和破坏了旅游资源。

以上可见,旅游资源遭到种种破坏所带来的恶果。目前人们已意识到这种破坏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影响。对此人们发出了保护旅游资源的强烈呼吁。

1.2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矛盾或相互冲突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消极影响,是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协调的具体表现。环境与经济之间协调不协调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是社会进步过程的永恒主题。

1.2.1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发展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环境保护的发展。与工业产业相比,旅游业对资源的消耗较小,在很多情况下,旅游开发提高了地方政府与众对资源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改善了环境条件,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毁损。人们通过旅游走进自然,在欣赏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提高了对保护自然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其次,通过发展旅游,可以实现对部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可以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达到减轻污染排放的目的。也可以为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总之,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互相促进。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2.2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现代的旅游景点景观,己经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态使消费者无偿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经过旅游企业一定程序的开发与建设,将众多的潜在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或是将众多的经济资源现代城市化,从而使自然资源变成商品,或是使已经商品化的天然资源更易于交易,再通过商品的形式以经营的方式与消费者相交换。这种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进行的掠夺式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一些地区的规划是由投资者自己制定的,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以能够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以能够获取经济效益为最高B标,而没有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肆意地破坏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于是,旅游景区内:想侧耳聆听无奈噪音越来越杂,想抬头望天无奈大厦越盖越高,想举目远眺无奈宾馆越建越多……一系列的开发建设严重地破坏了自然景区的和谐和美观,游人欲至此修身养性,摆脱掉日常工作所带来的烦躁和紧张,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却常常使他们苦不堪言。究其实质而言,开发的本身就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它们都是以环境的损坏为代价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开发性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保护可贵的旅游资源;二是旅游者本身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在旅游热点地区,大量游客涌入造成的拥挤和混乱。某些素质低下的游客有意无意的破坏行为造成的环境恶化。此外,大量游客的践踏使土质发生变化,众多的人口停留使当地的能源消耗失去常态以及旅游者和旅游交通工具带来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视觉污染等等,都使旅游区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2.国外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

2.1各国在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措施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利用法律政策措施解决旅游资源与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法律政策措施的作用一是对有关当时方在旅游资源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出规定,将人们的行为限制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引导有关企业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利用上的行动,以利于他们尽到相关的保护义务,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法国有《法国风景区和文物古迹变化法》,埃及有《关于授予旅游部监督开发旅游区权力的法律》,南斯拉夫以法律形式公布在开辟的14个国家公园附近严禁发展污染空气和湖水的工业,日本对各种公园、森林、特别保护区、野生鸟兽、古建筑和文物以及在城市绿化、防治污染等方面都订有专门的法律。有些国家甚至有《海滩保护法》、《贝壳保护法》等等。

2.2有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国际动态

首先是召开有关国际会议,通过某些宣言和决议指导各国行动。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最后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宪章指出,“旅游是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的愿望”。“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旅游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的消失”。其次,与旅游和环境有关的国际组织相继建立和发展。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环境研究中心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他们在旅游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方面,唤起了各国政府和人民对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促进了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和环保方面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百度知道

世界上景点被破坏的三大原因是什么?

首先,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自然原因,自然风化容易导致景点表面遭到破损,加剧景点的破坏程度;其次,就是人类生活区域的扩大,由于开辟生存生产空间,导致大多数景点被征用为其他用地;最后,便是游客在游览时不文明的举动,加重景点被破坏。

旅游环境的问题

影途社户外温馨提示: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二、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以后要合理利用地理资源和环境,促进旅游业与地质公园和谐发展 ,做到强化对地质资源的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地质资源,促进社会进化,依托地质资源促进社会文明!

总之,地质遗迹,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加强地质遗迹保护,永续保持、合理利用优美的地质自然环境,促进旅游业与地质公园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有效保护地质遗迹,地质遗迹这一人类的瑰宝将永远闪烁耀眼的光芒。

青藏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有哪些?保护措施有哪些?

一、青藏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

1、土地退化较为严重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下,生态系统面临较大压力,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严重。各类退化草地面积约有63.万平方千米,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包括三江源、祁连山北麓区、甘南高原、川西高原等地。

青藏高原沙化土地面积分布范围大,类型多,沙化程度差异大,沙化土地面积为36.3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土地面积约为18万平方干米,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西藏、青海共有盐渍化土地2.万平方千米。

2、湖泊湿地萎缩

青藏高原是我国“五大湖区”之一,面积大于0.5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770多个,总面积达30万平方千米。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湿地面积较20世纪80年代萎缩了10%以上,西藏的羊卓雍措、纳木措水位近10年来以每年0.06米的速度下降,长江源区、黄河源区和若尔盖地区的湿地系统空间分布格局的破碎化和岛屿化程度显著加剧。

3、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由于受到森林、草场的减少与退化,以及湿地萎缩的影响,再加上过度采挖和捕猎,麝香、虫草、豹、藏野驴、野牦牛等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遣到了严重破坏,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剧减、种类濒危。

青藏高原区域受到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种数的15%~20%同时,随着高寒生物物种资源的灭绝与濒危,高原生物所具有的强大抗逆基因和适应高寒生境的遗传基因也面临丧失的危险。

4、局部地区污染较为严重青海东部、川滇河谷等地区的主要城市水污染严重,特别是淳水流域西宁下游段,民和桥断面(青一甘)和小峡桥断面,水质均为劣V类。涅水流域和柴达木盆地等部分地区城镇大气污染较重,西宁市、大通县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年平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

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地膜等农村污染在局部地区日益显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增加了生活垃圾的产量和处理难度,对城市和部分景区的环境质量造成了明显影响。

5、全球气候变化增加区域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也存在明显的暖化趋势,同时青藏高原区域对全球变化更加敏感,各种尺度上的气候变化都早于我国其他地区,变化的幅度也更加剧烈。

随着气温升高,局部地区呈现暖干化趋势,冰川、冻土融化速度加快,冻融侵蚀、土地沙化、草地退化等土地退化现象有加刷趋势,气象灾害更加频繁,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削弱了青藏高原区域水源供给功能。

6、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大生态环境的压力

青藏高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域,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观念的差异,广大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产业发展资源依赖性强,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根据青藏高原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国家相关政策,未来青藏高原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行业、农牧业、旅游行业和水电行业将面临跨越式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区域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7、生态环境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的范围广、难度大、任务重、成本高。但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基层生态环境能力不足,机构不健全、人员偏少、业务水平低、监测体系不完善、业务用房和监管手段缺,乏、科技支撑能力差、监管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依靠国家支持,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生态补偿政策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对生态环境保护形成更为有力的支撑。减畜降牧、游牧民定居和后续产业发展等恢复草地生态功能、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的扶持机制仍在探索之中。

青藏高原行政区域内、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跨省域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缺乏协调。

8、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足青藏高原区域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截止到2007年,青藏高原179个县级行政区中,只有12座污水处理厂和5座垃圾处理厂。农牧区普遍存在村容不整洁、依赖传统能源(植被-畜类)等环境问题,部分地区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足的原因,一是由于投入不足,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没有能力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规划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仅考虑了部分行署(政府)所在地城镇(市)和口岸城镇,仍有多个县城和重点城镇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未安排建设。

二是气候因素,青藏高原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期短,建设进度较慢,往往造成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二、保护措施:

1、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到处扔垃圾,久了垃圾会堆成小山,其实这样很不卫生,既污染环境又影响生活。因此,我们应该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使用分类垃圾桶,既环保又便于以后的回收处理。

2、平时我们要坚持绿出行。因为大量的汽车尾气也会污染环境,所以为了拥有更新鲜的空气和更健康的环境,我们一定要选择绿的出行方式。无论是骑自行车、步行还是乘公共汽车,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我们需要保护水资源。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资源,但在我们周围仍然有河水被污染的情况。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把生活垃圾扔进河里,而且那些工厂也应该加强管理,不要向河里释放化学物质。

4、人们需要水,地球也需要水,但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及时关掉水龙头,冲厕所来洗菜,洗米水来浇花,减少洗澡的次数,总之,我们要合理用水,不要浪费,因为浪费水就是浪费生命。

5、我们需要节约用电,因为随着用电量的增加,地球将会陷入困境。随手关灯,少看一会儿电视,少玩一会儿电脑,避免一些电器长时间开着,可以有效地省电,有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所以也是非常环保的。

6、平时我们也提倡光盘行动。我们一定不要浪费粮食,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弄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工作成果。此外,剩余粮还会增加后续回收加工的时间和工作量。因此,浪费粮食是可耻的。

7、我们应该避免使用一次性产品。一次性产品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有副作用,不仅会伤害人体,还会污染环境。一次性产品也会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一次性产品的卫生问题也令人担忧。

8、纸张的使用要合理。有些人会扔掉只有几个字的纸,他们认为纸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事实并非如此。浪费纸张会污染环境,浪费森林资源。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们还能砍伐多少树。如果生态平衡被破坏,我们能活得更好吗?

9、环境保护应从植树开始。地球需要绿,我们不能让地球变得光秃秃的,如果每个人都种一棵树,世界上到处都会有大片的森林。树木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吸收二氧化碳,使空气更清新,树木还能在危急时刻乘风遮荫。所以,我们必须种更多的树,这样我们的家才能更美丽。

请简要分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

自然原因:自然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台风等)

人为原因:游客破坏;保护不力(资金不足、管理落后等)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机制的建设:做好预报和应急措施建设

加大保护力度

一些旅游资源受到破坏的案例,分析它们是由于哪些因素造成的?

破坏旅游资源的因素大体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又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两种。

1,突发性破坏:自然界的某些突发性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泥石流等。

2,缓慢性破坏:自然界的风化作用、溶蚀作用、侵蚀作用、氧化作用、风蚀作用、流水切割作用、地球板块移动、温度变化和潮湿以生物的生命规律等,都会对旅游资源产生影响。,

(二)人为因素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大大超过了自然风化的破坏程度。按破坏的根源可分为战争破坏、建设性破坏、旅游开发经营性破坏和旅游者的破坏。

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主要可采取的措施:

(1)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注意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对于自然作用所带来的危害,主要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预防,如室内展览馆、隔离装置等。因条件限制不宜采取类似措施的,则应经常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治理和修缮。

(3)为了防止由于旅游者方面的原因而对旅游资源可能带来的危害。

①加强本地的旅游规划工作,充分估计环境容量饱和给旅游资源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②对于重要的文物建筑、供游人观赏的珍稀动植物等,应架设隔离装置,避免游人触摸攀爬。

③对于违反有关规定者要予以制止,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乃至追究其法律责任。

(4)对于旅游者以外的其他人为原因,如当地居民、旅游企业等造成的破坏,除应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外,还要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实际上,宣传和立法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分派和落实有关执法和保护工作的责任。

本文发布于:2023-02-25 04:2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2059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