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助学!32块石碑见证永春这个村村民30余载的爱心传递

阅读: 评论:0

村民驻足观看碑文

逢路遇桥皆有碑,在泉州市永春县锦斗镇珍卿村,村道两侧每隔一小段,便竖立着一块石碑,有的则是数块石碑并立一列。

“总共有32块石碑,记录着30多年来,村民们热心公益,踊跃捐资铺路修桥、助学的历史。”珍卿村党支部书记徐开支说。

修路助学

立碑记载传承爱心

记者注意到,这些石碑均记载了每条道路的历史及村民捐资村路硬化等情况。最早的一块石碑是1986年立的,最近的一块则立于2018年。每一块石碑上,都密密地雕刻着村民的名字,和他们捐赠的金额。这些爱心款多则数万元,少则20元。

珍卿村交通八达

珍卿村交通四通八达,村道近20公里,均采用政府出资和村民自筹的方式进行道路硬化。

“路基本是按角落捐资承包,断断续续修建的,每建好一段路,便立一块石碑记载,30多年来,就形成了逢路有碑的碑林景观。”徐开支说。

珍卿村是革命老区村,位于雪山之下,地处高山,辖有6个自然村,是市级贫困村。谈起十多年前的村路,很多村民苦不堪言:“那时的路,路窄,凹凸不平,是名副其实的‘泥水路’,晴天还好,倘若下雨,路很湿滑,人难走,车难行,更不用说重型车辆,这给我们出行和生产带来了很多不便。”

为了改变出行困境,1986年开始,在村党支部和一些党员的带领下,村民们节衣缩食,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开始兴桥修路的漫长道路。

在一块名为《珍宫桥捐款芳名碑》的碑刻上,记者看到,1986年,61名村民总共捐资5140元修路,其中最高的捐了500元,最少的也捐10元。现年50多岁的村民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那时代大家都很贫穷,这61名都是扒了一辈子土地的农民,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

碑文记载村民捐资内容

“10多年前一位侨亲的教育爱心举动,更是让很多村民的观念发生很大变化。” 徐开支说,1995年,旅马侨亲徐文发返乡,出资5000元奖励该村大中专学校学子,1996年他又出资2万元与其他乡亲及政府部门一起创办该村第一个奖学基金会。之后,切身体验到奖学基金会带来清新书香气息后,很多村民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村里形成了一股热心公益的浪潮。

在珍卿小学内,分别立于1997、1998年的《珍卿村奖学基金会碑记》《珍卿村奖学基金会续碑》的两块石碑就记载了当年村民捐资兴学的盛况。

捐钱捐地

热心公益全村都给力

在前辈和侨亲的示范和影响下,尝到热心公益带来的甜头后,2003年,村里的老党员徐锡柱等人多次倡议在进村大道修建山门和亭子,既美观了村容,又能为沿途旅客提供一个憩休的地方。

获悉消息后,该村第13、17生产队队员一商量,很快就捐出田地,配合兴建休息亭。

亭子美化村容村貌

2004年,部分乡贤倡议修建新胡角落公路。“角落村民每人捐资500元,家里拥有摩托车、货车的,又主动捐资200元。”徐开支说,村民包干路坯上建设,为了支持修路,还有部分家庭主动捐出田地,让路修建得更宽些。还有些村民自发当起义务工,到溪里挑小石头,或者到山上挖红土,不到一年工夫,该条宽4米、长2.5公里的公路便顺利完工。

看着条条宽敞的大道,很多村民感慨颇多:“30多年来,在村民热心公益下,村里每条路不仅都硬化,还进行了绿化美化,交通便利,村子也更漂亮了。”

32块石碑见证了小村的发展

也见证了爱心的传承

为所有的爱心人士点赞

消息来源丨泉州通客户端、泉州晚报

记者丨陈明华 通讯员丨叶国强 文/图

整理编辑丨小吴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2:2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2870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永春   爱心   爱心   正能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