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这个小村庄,曾是新四军后方总医院所在地

阅读: 评论:0

编者按: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当下,承载着历史记忆,推动了历史发展的村庄正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在高楼崛起的背后,无数村庄悄然隐没。高楼里出生的一代人,不管他的父母来自哪里,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对村庄的记忆越来越少。可是就在几十年前,大多数中国人就是生活在村庄里的。再往前推,百年之前的中国,几乎没有谁是绝对的城市人,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座村庄可依傍。那哺育了你,庇护了你,在你记忆中消逝了,模糊了,抑或存在着的村庄,你可考虑过她的来历?

落潮村,地处宝应县射阳湖镇东北部。民国23年(1934),属盐城县第11区射林乡。民国32年5月,属宝应县安丰区姜潮乡。1949年11月,姜潮乡设落潮等3个小村。1956年,并区并乡,属射阳区天平乡,设落潮村。1958年9月,成立姜潮大队。1959年5月,姜潮大队析出姜庄、落潮2个大队,属天平公社。1961年11月,落潮大队划入水泗公社管辖。1969年7月至1975年2月,更名为朝阳大队。1983年9月,改置为落潮村。2003年10月,属射阳湖镇。

原名落潮堡,建于宋代

背后有一段孝亲佳话

据村中老人介绍,宋中期,有骆姓一支族人来此聚居,取名“骆个堡”,毗邻海边。后有高姓入住,更名“骆高堡”,后因觉得此名不雅改为“骆超堡”。直至明神宗万历三年(1574年)夏季大汛,连续数十日,不分昼夜狂风暴雨,海水倒灌,运河决堤,农田淹没。致黄河、淮河、高、宝、洪泽湖水大溢,陆地溢水丈余。“ 骆超堡”内家有农船的人家,移居高处才得以幸存,逃过一劫。

当时村内有一骆姓小伙,父早丧,与母相依为命,虽清贫却勤快,爱上了同村高姓姑娘。该女虽目不识丁,但通情达理,心灵手巧,善于手工。相传苏北里下河一带手工编织蒲包、蒲片、蒲扇、柴席、柴積等,其编织法就是该女钻研编织首创而来的。

骆姓小伙婚后不久从军,高氏独自料理家务,侍奉其母,适逢天灾,别人家有船尚可幸存,看着狂风大雨,河水满溢,婆媳两人无生存希望,心底善良的媳妇死也不肯抛下婆婆而自己逃生。婆婆劝儿媳不要管她,我有一把年纪了,你还年轻,快去逃命,等我儿子回来,好好活着,为骆家传宗接代。正在婆媳两人万般无奈时,也许是善举孝心感动上苍。此时,不知谁家准备建房用的木头飘来了一根,媳妇一见,拼命将木头拖到婆婆身边,撕开破被面子,将婆婆绑于木头上,她一手抱着婆婆,一手拼命划水,终于划到高地。此时潮水开始回落,高地之人得以幸存。后来,村里的幸存者都认为是这位好媳妇的善举感动上天,终止了灾祸。于是变把原来的“骆超堡”改名为谐音,同时又保全了大家性命的“落潮堡”。

新四军后方总医院曾设村中

吴运铎在此养伤

如今的落潮村有一个占地面积15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50平方米的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就是建于1944年的新四军后方总医院射阳旧址。

据资料记载,1944年3月,车桥战役刚结束,新四军一师暨苏中军区率先迁入宝应东荡地区,军区卫生部部长李振湘同志根据军区首长的指示和战地救护工作的实际需要,迅即在落潮村建立了后方总医院,院长先后由谢进、赵国宝同志担任。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后方医院的卫生人员不畏艰难,经受考验,逐步适应在水网地区的防治救伤工作,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抢救了数百名伤病员、龙其是在车桥战役和三垛伏击战重伤员的救治中仅有一人在转运过程中牺牲,其余100多名伤病员都经抢救后重返前线。宝应地方党政组织和当地人民为运送、转移、安置、保护伤病员,甘冒生命危险,挖蕻筑路,提供器材和各种便利,使没有武装保护的后方医院得以生存和发展。

据当地老人说,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曾在油坊头的新四军军工厂手臂炸伤,遂经水路送至落潮村的后方总医院医治。当时,吴运铎的病房就在落潮村唐氏宗祠内。后来,为尽快加入战斗,吴运铎伤未痊愈,便请落潮村徐姓村民撑船送回油坊头。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人文君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本平台旨在分享,尊重原作者,侵权立删。觉得不错, 请点个 在看 。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3:4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2900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