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安徽省辖地级市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古城夜三国时,吴魏相争,江淮为争战之地。境内虽设有东阳、东城、阴陵、钟离、淮陵、盱眙等县,但多因战乱而废弛。东晋时,区境属扬州,曾置顿丘郡,治于今来安县东二里顿丘故城。曾于今全椒县境内置南谯郡,并改淮南郡为南巢郡属豫州,分置钟离郡属徐州。南北朝时,区境先后属临滁、南谯、北谯、高塘、南沛、东阳、定远、钟离、济阴、济阳等郡地。梁大同二年(536年)置南谯州,先后领有临滁、南谯、北谯、高塘、新昌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谯州为滁州,改钟离郡为濠州,区境属滁、濠二州。隋大业初,废滁州。大业三年(607年),改濠州为钟离郡,区境属江都、钟离两郡地,设清流、全椒、永福、临濠、化明、钟离、济阴等县。

唐朝时,全国分为十道,区境属淮南道。在今区境设七县,即天长(隶扬州)、清流、全椒、永阳(三县隶滁州)、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

五代十国时期,区境初为吴和南唐分据,后归于后周。境内建置与唐朝相同,只是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北宋重新统一后,改道为路,区境分属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滁州(治清流,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及扬州所领天长县属淮南东路,濠州(治钟离,今区境内领钟离、定远二县)属淮南西路。

南宋时期,区境为宋金对峙的分界线。南宋在区境内设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濠州领钟离、定远二县,招信军领天长、招信(今嘉山县旧县集)二县。元国创立行省制,区境属河南江北行省之扬州路滁州(领清流、全椒、来安三县)、安丰路濠州(今区境领钟离、定远二县)和淮安府泗州(今区境领天长)。

明朝,在江淮地区设置一府一直隶州,一府为凤阳府,初领九州十八县,后领五州十二县,今区境设有凤阳、临淮(今凤阳临淮关)、定远(以上三县为府领直县)、天长(属泗州领)等县。直隶州为滁州,领来安、全椒二县。

清初按明制,不久实行省、道、府、散州四级行政体制。今区境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行省后,区境属安徽省,境内置县有滁县、全椒、来安、凤阳、定远、天长等。

1912年,安徽省废道、府、州、厅,区境原属滁州的来安、全椒二县及原属其他各府、州诸县均直属省府。同年,改滁州为滁县。1914至1918年,北京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区境内滁县、来安、全椒、天长、定远、凤阳等县隶属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驻凤阳)。1932年11月,析盱眙、定远、滁县、来安四县地置嘉山县。同年,安徽省划分为10个行政专员督察区,区境凤阳、定远二县属第四专区,其余各县属第五专区(专署驻滁县县城)。抗日战争初期,滁县、全椒、定远、凤阳属第五专区(专署驻全椒县古河),天长、嘉山、来安属第六专区。1940年3月,改第六专区为第四专区。抗战胜利后,第五专署移驻嘉山县明光。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皖东解放区,新四军第二师主力及地方党政机关奉命北撤。同年底至次年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组织淮南武装工作队分三批深入皖东敌后与坚持斗争的北撤余部会师,开展恢复皖东解放区的斗争。1948年,成立江淮解放区,区境分属第一、第四分区。次年1月,全境解放。6月,成立滁县行政区专员公署,隶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下辖滁县、来安、全椒、炳辉(今天长)、定远、凤阳、嘉山、江浦、盱眙9县,专署驻滁县县城。

1952年,江浦县划归江苏省管辖。同年,滁县专区改属安徽省人民政府领导,辖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定远、凤阳、嘉山、盱眙、肥东9县。1955年,盱眙县划归江苏省管辖,滁县专区辖县减至8个。1956年,滁县专区与宿县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1961年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滁县专区。1965年,肥东县划归巢湖专区,滁县专区辖县减至7个。1971年滁县专区改称滁县地区,仍辖7县。1982年撤销滁县,设立县级滁州市,全区形成1市6县新格局。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和地辖县级滁州市,设立省辖地级滁州市。

滁州美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习惯上称为“皖东”。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长江一级支流滁河及清流河贯通境内,通江达海,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地理区域为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之间。滁州属“南京都市圈”核心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员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绿滁州

地形地貌

滁州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体为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滁州市区与来安、全椒县以及天长部分地区属于长江流域,明光市、定远等县属于淮河流域。

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和圩区。

气候环境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

水文特征

滁州市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即淮河干流水系、滁河水系和高邮湖水系。市境淮河干流水系主要支流有窑河、天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和池河。滁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小马厂河、管坝河、大马厂河、襄河、土桥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等。高邮湖水系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王桥河、秦栏河以及白塔河的主要支流川桥河等。市境湖泊不多,主要有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以及与周边市县的界湖高邮湖、高塘湖等。

山川河流

连接秦岭—大别山脉的皖山山脉绵延向东北,经合肥市东北部延伸于市境五尖山、皇甫山、磨盘山、张八岭、老嘉山、长山、芝麻岭,形成江淮分水岭。位于定远、肥东、南谯、全椒等四县(区)交界处的五尖山脉除自西向东延伸的主脉外,分别向东北和西南方向伸出两支余脉,其中东北余脉蜿蜒进入凤阳县境,西南余脉逶迤进入全椒县境。市境地貌分丘陵、岗地、平原三大类型,平原较少主要分布在沿河、湖的狭窄地带,其余均为丘陵与岗地。

秀美淮左市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即淮河干流水系、滁河水系和高邮湖水系。市境淮河干流水系主要支流有窑河、天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和池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滁州市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矿种39种,矿床及矿点134处,其中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及矿点114处。主要矿种有:黑金属的铁、钛、锰、钡,有金属的铜、钼和金,以及非金属矿产的硅石、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铸型用砂、岩盐、钙芒硝、重晶石、钾长石、硼镁石、石膏、浮石、铸石、凹凸棒石、玻璃石英岩、天然石油、玉石、方解石、麦饭石、矿泉水等。

水资源

滁州市境内利用外水资源条件较好,淮河干流流经凤阳、明光两县的北部边境,可直接抽引淮河水,定远县西部亦可经窑河引淮河水,在池河上亦可节节提引淮河水;天长东濒高邮湖,水源丰富,可直接抽引;滁河流域的滁州市区、来安、全椒,可利用长江水,已建的驷马山引江水道,可直接抽引长江水进入滁河,以资滁河流域三县使用。

土地资源

滁州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地类数据:

(一)耕地67.01万公顷(1005.19万亩)。其中,水田45.57万公顷(683.54万亩),占68.00%;水浇地0.24万公顷(3.67万亩),占0.37%;旱地21.20万公顷(317.98万亩),占31.63%。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等县(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59.15%。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天长市等县(市)水田面积较大,占全市水田的71.10%。定远县、凤阳县、琅琊区等县(区)水浇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水浇地的50.98%。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等县(市)旱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旱地的82.17%。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54.57万公顷(818.62万亩),占全市耕地的81.44%;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0.39万公顷(155.85万亩),占全市耕地的15.51%;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02万公顷(30.27万亩),占全市耕地的3.01%;位于15-25度、25度以上坡度(含25度)的耕地0.03万公顷(0.45万亩),占全市耕地的0.04%。

(二)种植园用地1.35万公顷(20.23万亩)。其中,果园0.78万公顷(11.75万亩),占58.08%;茶园0.11万公顷(1.57万亩),占7.75%;其他园地0.46万公顷(6.91万亩),占34.17%。园地主要分布在全椒县、定远县、天长市等县(市),占全市园地的60.61%。

(三)林地23.11万公顷(346.72万亩)。其中,乔木林地16.73万公顷(250.98万亩),占72.39%;竹林地0.13万公顷(1.95万亩),占0.56%;灌木林地0.26万公顷(3.88万亩),占1.12%;其他林地5.99万公顷(89.91万亩),占25.93%。凤阳县、全椒县、明光市、南谯区等县(市)区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市林地的73.81%。

(四)草地0.73万公顷(10.95万亩)。其中,人工牧草地0.01万公顷(0.17万亩),占1.54%;其他草地0.72万公顷(10.78万亩),占98.46%。草地主要分布在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等县(市),占全市草地的84.46%。

(五)湿地0.13万公顷(1.90万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其中,内陆滩涂0.12万公顷(1.69万亩),占88.66%,沼泽地0.01万公顷(0.21万亩)占11.34%。本次调查全市没有红树林地、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沿海滩涂等5种地类。湿地主要分布在来安县、凤阳县、明光市等县(市),占全市湿地的64.43%。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38万公顷(245.70万亩)。其中,城市用地1.33万公顷(19.94万亩),占8.12%;建制镇用地3.02万公顷(45.26万亩),占18.42%;村庄用地11.22万公顷(168.36万亩),占68.52%;采矿用地0.40万公顷(6.06万亩),占2.47%;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41万公顷(6.08万亩),占2.47%。

(七)交通运输用地3.42万公顷(51.27万亩)。其中,铁路用地0.14万公顷(2.07万亩),占4.03%;公路用地1.18万公顷(17.68万亩),占34.48%;农村道路2.09万公顷(31.36万亩),占61.16%;港口码头用地、轨道交通用地和管道运输用地0.01万公顷(0.16万亩),占0.3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50万公顷(322.54万亩)。其中,河流水面1.59万公顷(23.90万亩),占7.41%;湖泊水面2.99万公顷(44.89万亩),占13.92%;水库水面3.75万公顷(56.25万亩),占17.44%;坑塘水面9.68万公顷(145.19万亩),占45.01%;沟渠2.85万公顷(42.71万亩),占13.24%;水工建筑用地0.64万公顷(9.60万亩),占2.98%。定远县、天长市、明光市等县(市)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的57.67%。

动物资源

滁州市有鸟类15目41科171种,爬行动物11种,两栖动物9种,兽类动物14种。

植物资源

滁州市植物资源有云灌木树种85科187属414种,类属17种,中药材约900多种。全市珍稀树种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龙油桐等。

行政区划

滁州市下辖琅琊区、南谯区2个区和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4个县,代管天长市、明光市2个县级市,另设有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2个功能区。滁州市政府驻南谯区龙蟠街道龙蟠大道99号。

截至2021年,滁州市下辖琅琊区、南谯区2个区和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4个县,代管天长市、明光市2个县级市,另设有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2个功能区。滁州市政府驻南谯区龙蟠街道龙蟠大道99号。

琅琊区琅琊街道、丰山街道、清流街道、扬子街道、西涧街道、遵阳街道、滁阳街道、三官街道
南谯区龙蟠街道、同乐街道、银花街道、大王街道、乌衣镇、腰铺镇、沙河镇、珠龙镇、施集镇、大柳镇、章广镇、黄泥岗镇
全椒县襄河镇、古河镇、大墅镇、二郎口镇、武岗镇、马厂镇、石沛镇、西王镇、六镇镇、十字镇
来安县新安镇、半塔镇、汊河镇、水口镇、舜山镇、雷官镇、施官镇、大英镇、张山镇、独山镇、三城镇、杨郢乡
定远县定城镇、炉桥镇、张桥镇、池河镇、蒋集镇、朱湾镇、七里塘乡、能仁乡、二龙乡、连江镇、仓镇、界牌集镇、拂晓乡、西卅店镇、范岗乡、严桥乡、永康镇、桑涧镇、三和集镇、藕塘镇、大桥镇、吴圩镇
凤阳县府城镇、临淮关镇、刘府镇、大庙镇、板桥镇、总铺镇、小溪河镇、红心镇、官塘镇、枣巷镇、武店镇、西泉镇、殷涧镇、大溪河镇、黄湾乡
天长市天长街道、铜城镇、汊涧镇、秦栏镇、大通镇、杨村镇、石梁镇、金集镇、仁和集镇、冶山镇、郑集镇、张铺镇、新街镇、永丰镇、万寿镇
明光市明西街道、明南街道、明东街道、明光街道、张八岭镇、三界镇、管店镇、自来桥镇、涧溪镇、石坝镇、苏巷镇、桥头镇、女山湖镇、古沛镇、潘村镇、柳巷镇、泊岗乡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407.6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城镇化率51.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2.55‰,比上年上升1.23个千分点;死亡率5.33‰,上升0.27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22‰,上升0.96个千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2018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53.7万人,常住人口411.4万人,比上年增加3.8万人。城镇化率53.42%,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2018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1.32‰,比上年下降1.23个千分点;死亡率5.56‰,上升0.2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76‰,下降1.46个千分点。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户籍人口455.3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常住人口414.7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城镇化率54.54%,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201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0.65‰,比上年下降0.66个千分点;死亡率5.38‰,下降0.1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29‰,下降0.47个千分点。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滁州市2020年常住人口3987054人。

经济

综述

南湖夜景2020年,滁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32.1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居安徽省第4位;财政收入371.8亿元,同比增长4.1%,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1%,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2.6亿元,同比增长3.9%,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居民可支配收入25711元,同比增长7.1%,总量居全省第11位,增速居全省第6位。

2019年,滁州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90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高于安徽省2.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9.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427.6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232.1亿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6:49.1:42.3,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8%。人均GDP达70429元(折合10209美元)。

2019年,滁州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7%。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9.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4.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4%。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增长29.7%;批发零售业投资下降5.0%;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2.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2.4%;教育投资下降13%。

2019年,滁州市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4.6亿元,增长7.7%。从收入来源结构看,各项税收完成2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财政总收入的79%,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从实现主体看,市本级财政收入114.9亿元,增长9.6%;县级财政收入242.2亿元,增长10.2%。全年财政支出4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教育支出75.9亿元,增长6.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3.6亿元,增长29.6%;农林水事务支出39.7亿元,下降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3.6亿元,增长12.4%;卫生健康支出53.4亿元,增长13.9%;交通运输支出14.0亿元,增长23.4%;住房保障支出12.3亿元,增长6.1%。用于民生方面支出3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总支出的85.3%。

2019年,滁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91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消费性支出22408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食品支出6350元,下降1.6%;衣着支出1655元,增长9.4%;居住支出5574元,增长8.3%;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441元,下降5.8%;交通通信支出2695元,增长14.1%;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226元,下降3.7%;医疗保健支出2091元,增长81.5%;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376元,下降16.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87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852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食品烟酒支出4080元,增长12.0%;衣着支出506元,增长20.8%;居住支出2294元,增长16.2%;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470元,下降30.9%;交通通信支出1459元,增长3.0%;教育文化娱乐支出838元,增长4.6%;医疗保健支出1055元,下降18.3%;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150元,增长11.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6%。

2021年,滁州市GDP为3362.1亿元,增长9.9%。

第一产业

2019年,滁州市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0.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736公顷,减少0.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5%;蔬菜播种面积2.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6%。

2019年,滁州市全年粮食总产量464.5万吨,比上年增产1.0%。经济作物增长平稳,其中,全年棉花产量1783吨,比上年减产37.3%;蔬菜产量95.2万吨,比上年增产4.0%;水果产量24.0万吨,比上年增产10.5%;油料产量11.1万吨,比上年下降1.1%。

2019年,滁州市全年肉类总产量38.7万吨,比上年增长0.3%;禽蛋产量12.4万吨,比上年增长9.0%;牛奶产量6280吨,比上年增长186.4%;水产品产量36.4万吨,比上年增长4.4%。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2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拖拉机41.3万台,其中大中型2.9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2.3万吨,比上年下降6.4%。农村用电量12.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4%。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1.02千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57项,基建工程当年完成投资(包括国家投资基建项目和市县立项自主投资项目)13.59亿元。

2020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0.6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2.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5%;蔬菜播种面积2.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4%。 

2020全年粮食总产量465.7万吨,比上年增产0.3%。经济作物增长平稳,其中,全年棉花产量1374吨,比上年减产22.9%;蔬菜产量100.5万吨,比上年增产5.5%;水果产量25.3万吨,比上年增产5.4%;油料产量11.8万吨,比上年增长6.1%。 

2020全年肉蛋奶总产量48.6万吨,同比增加0.2%。其中,肉类产量34.4万吨,比上年下降2.0%;禽蛋产量13.7万吨,比上年增长5.7%;牛奶产量5430吨,比上年增长14.0%。水产品产量36.5万吨,比上年增长0.4%。 

2020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1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拖拉机40.5万台,其中大中型3.1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3万吨,比上年下降2.9%。农村用电量1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1万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66项,基建工程当年完成投资31.54亿元。

第二产业

2019年,滁州市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1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比上年增长11.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企业、其他类型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2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35.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21.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9.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7.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5.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5.0%,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13.8%,金属制品业增长10.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6.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食品制造业增长3.3%。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共有764家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目录,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43.6%,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3.5%;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为349家,产值累计增长23.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3.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51.7亿元。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69家,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18.0%,比全市平均增速高7.5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133.4%,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4.0个百分点。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92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3.8%,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1.5%,增加值同比增长9.8%,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7.2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卷烟134.6亿支,增长5.4%;水泥1314.8万吨,增长6.2%;家用电冰箱537.5万台,增长17.0%;房间空气调节器240.9万台,增长2.6%;彩电视机531.9万台,增长5.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0.9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17.1亿元,比上年增长7.0%;实现利税总额418.2亿元,比上年下降14.5%,其中利润300.7亿元,比上年下降14.2%。

2019年,滁州市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0.2亿元,同比增长16.8%。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95户,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实现利润总额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1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42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房屋竣工面积137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7%。

第三产业

2019年,滁州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分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03.2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7.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5%、13.6%。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561.2亿元,增长12.6%;餐饮收入158.9亿元,增长13.1%。分经营规模看,限上单位零售额339.3亿元,增长12.8%;限下单位零售额380.8亿元,增长13.1%。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此类商品零售额59.7亿元,增长12.6%;穿类商品零售额19.7亿元,增长12.4%;用类商品零售额229.7亿元,增长12.7%,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9.9%,五金电料类增长16.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9%,中西药品类增长20.2%,家具类增长8.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8.7%。

2019年,滁州市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69.8亿元,增长6.4%;房屋施工面积3660.9平方米,增长10.0%,其中新开工面积890.2万平方米,下降9.4%;房屋竣工面积519.6万平方米,增长75.6%。商品住宅销售面积957.2万平方米,下降3.7%;商品住宅销售额604.8亿元,增长2.3%。

2019年,滁州市全年进出口4026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出口总额224904万美元,同比下降2.6%,进口总额177752万美元,同比增长124.8%。从进出口经营主体看,内资生产企业完成326480万美元,增长33.3%;外商投资企业完成76176万美元,增长16.6%。出口国别及地区达178个。

2019年,滁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52.5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87.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19.2%,全市旅游业发展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9年,滁州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0.84亿元,同比增长20.0%。全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1.08亿元,同比增长33.8%,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为8033.93万件,同比增长12.3%,其中快递包裹为2816.07万件,同比增长59.5%。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5581.17万件,同比增长28.5%。全年电信业务总量221.3亿元。年末,全市拥有电话403.9万户,同比下降7.2%,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40.6万户,同比增长16.0%;移动电话用户数363.4万户,同比下降9.2%。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117.7万户,同比增长9.5%。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95亿元,比年初增加290.3亿元,增长9.3%。其中,境内单位存款余额670.3亿元,比年初增加31.6亿元;境内个人存款余额1533.6亿元,比年初增加190.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421.1亿元,比年初增加367.7亿元,增长18.4%。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801亿元,比年初增加72.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518.7亿元,比年初增加266.4亿元。

2019年,滁州市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50家。2019年末,全市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9家,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55家。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共有产、寿险市级公司37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8家、人身险公司19家;全年保费收入64.68亿元,同比增长11.9%。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8.24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机动车险保费收入18.17亿元,同比增长5.9%;意外健康险保费收入4.44亿元,同比增长55.2%;农业险保费收入2.68亿元,同比下降3.0%。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6.44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个人代理保费收入5.61亿元,同比下降7.5%;银邮代理业务8.23亿元,同比增长12.0%;续期业务21.41亿元,同比增长16.8%。支付赔款(给付)19.84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财产险赔款17.06亿元,同比增长25.9%;人身险支付赔款(给付)2.78亿元,同比下降21.9%。缴纳各项税款1.04亿元;代扣代缴各项税款1.64亿元;保险消费者保单借款9.50亿元,同比增长35.0%。

对外贸易

201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774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出口总额189408万美元,增长13.3%,进口总额88070万美元,增长36.4%。从进出口经营主体看,内资生产企业完成226512万美元,增长32.8%,外商投资企业完成50967万美元,下降16.6%。出口国别及地区达183个。

文化

地方特产

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是长江北岸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特产品有滁菊、明光绿豆、来安花红、南谯茶叶、女山湖大闸蟹、银鱼、雷官板鸭、天长芡实等。

交通

京沪铁路、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水蚌铁路贯穿境内,宁洛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速公路连接其中,所有县市区均可在半小时内驶上高速。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步伐。滁州的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水运依托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长江。

2019年,滁州市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475亿吨千米。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412.9亿吨千米;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62.1亿吨千米。全年旅客周转量20.7亿人次。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47.95万辆,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41.34万辆,增长14.2%;私人轿车拥有量37.79万辆,增长15.2%。

铁路

滁州站滁州地处安徽的最东端,历为南京的门户,被誉为“江北第一站”,地理位置优越。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宁西铁路、水蚌铁路穿行而过。境内设有六个客运站:滁州站、滁州北站、全椒站、明光站等。滁州是全国铁路里程距离南京最近的城市,乘高铁到南京最短只需15分钟,乘火车只需不到半小时。

高等级公路

滁州市区: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京台高速;国道及省道G104S206S311S331S312。

下辖各县市: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沪陕高速、京台高速、蚌淮高速、长深高速、宁宿高速。(国道及省道):G104G312G205S312S206S226S331S101S307S310S207S205S209。

宁洛高速南洛高速、蚌宁高速;宁驻高速、淮滁高速,扬武高速、马滁扬高速,沪陕高速、合宁高速,京台高速、合徐高速。

水运航道

水运干线航道重点建设入江、入淮经济航道,形成南以滁河为骨干,北以淮河为依托,东以高邮湖为中心的航道网络。主要通过滁河航道、清流河航道进入长江,通过池河航道进入淮河,通过白塔河航道进入京杭大运河。

滁州港距南京港56公里,扬州港70公里。港区南部有滁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把中心港区(滁州市区)、全椒港区、来安港区与长江相沟通;北部有淮河、池河把凤阳港区、明光港区与淮河、京杭大运河相沟通;东有高邮湖、白塔河、铜龙河、秦栏河把天长港区与京杭大运河相沟通。

轨道交通

一号线(在建):连接京沪高铁滁州站、城南新区、市经开区、苏滁园、汊河新区以及以及京北站。全程54.3千米,设16个车站(滁州境内46千米,设14站,一期33千米,设8站)。宁滁城际2018年12月30日已开工建设。二号线(规划):连接琅琊新区、老城区、滁州站、全椒站,全长38.0千米,设车站24座。三号线(规划):连接来安、苏滁园、滁州北站,线路全长27.48千米,设车站15座。四号线(规划):连接滁州站、乌衣镇至南京林场站,全长33.97千米,全线设车站6座(滁州境内3座)。

社会

科学技术

截至2019年,滁州市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59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37家,比上年增加96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市级众创空间1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0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全年获省级科技成果登记628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

教育事业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含高等教育)共有1045所,在校生58.1万人,教职工4.2万人,专任教师3.7万人,其中幼儿园535所,在园幼儿数10.9万人,教职工0.8万人,专任教师0.5万人;小学225所,在校生24.0万人,教职工1.45万人,专任教师1.41万人;普通中学270所,在校生18.8万人,教职工1.8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所,在校生4.35万人,教职工0.18万人,专任教师0.17万人。有四所高等院校: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文化事业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20.38万册,电子图书476.88万册。全市广播电视台8个,网络分公司6家。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9.83%,电视综合覆盖率99.72%。广播全年播放时间4.26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2.99万小时;电视全年播放时间5.52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1.73万小时。广播电视综合覆盖人口453.73万。

国家一级图书馆:天长市图书馆、明光市图书馆、凤阳县图书馆、全椒县图书馆、定远县图书馆

体育事业

2019年,滁州市组织开展各类众体育活动718场次。组织千人以上体活动21场次。文体广场22个,晨晚练点83个,新建和改扩建体育公园12个,为26个安置小区增配了全民健身器材;新成立体育社团7个,目前共有体育协会数171个、俱乐部45个,总数216个。2019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978个,目前,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478人,其中国家级66人,一级1112人,二级1067人,三级8233人。

截至2019年,滁州市共有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2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国家级特学校52所,省级体育特学校5所,市级特学校128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4所。全年输送后备人才78人。举办中小学体育比赛13个项目17次比赛。全年省锦标赛共获得金牌61.5枚、银牌27枚、铜牌45枚。体育销售3.84亿元。顺利举办了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手球亚洲区资格赛,承接了省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比赛和省锦标赛古典跤比赛,并获得优秀赛区称号。

医疗卫生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共有卫生机构172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2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1633张,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20825张,比上年增加2455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2.8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9万人,执业医生8289人,注册护士10691人,防疫人员170人。

城市建设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92.32平方千米,比上年末增加2.53平方千米。年末全市排水管总长度5711.57千米,比上年末增加382.31千米,其中市辖区2284.30千米,比上年末增加114.92千米。年末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93.13万立方米,用水人口162.87万人,比去年增加3.79万人;全年天然气供气总量47512.56万立方米,比去年增加2991.24万立方米,用气人口152.27万人,比上年增加10.41万人,其中市辖区用气人口51.45万人,增加4.25万人。

环境保护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2403公顷。当年人工造林面积6581公顷。年末森林面积48.5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0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9%。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和监察大(支)队17个,环保专项资金1.45亿元。年末,共有污水处理厂43座。城市污水处理率97.23%。全市年单位生产总值耗能比上年下降6.16%。

2019年全年,滁州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属于良好水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的天数为48天,符合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06天,一、二级标准的天数总计为254天,占69.6%。全年轻度污染92天,中度污染17天,重度污染2天。

社会保障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3.1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93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3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0.8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4.7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5.37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8.6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73.6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3.38万人。

截至2019年,滁州市城市低保人数2.86万人,累计救助35.78万人,发放救助金1.8亿元,人均救助502元;农村低保人数10.9万人,累计救助132.25万人,发放救助金5.1亿元,人均救助387元。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已建工会组织数4957个,发展会员326565人。2019年“两节”期间全市工会筹集送温暖资金985.15万元,共帮扶慰问困难职工3077户,发放款物416.57万元;帮扶慰问困难农民工1117户,发放款物80.98万元;帮扶慰问困难劳模118人,发放款物20.56万元;慰问一线职工494人,发放款物70.14万元。2019年滁州市收到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272万、省财政帮扶资金115万元,其他各项资金帮扶资金55万元(其中省财政送温暖资金20万、省总工会经费15万、解困脱困工作经费20万)。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帮扶资金534.26万元,共帮扶市级以上建档在册困难职工897人。其中使用中央和省财政专项帮扶资金387万元,其他各项资金147.26万元。2019年完成504户困难职工帮扶工程目标任务,实际帮扶救助897人,完成率为177.9%,其中: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实际救助351人(任务数为200人),完成率为175.5%;实际子女助学救助280人(任务数为146人),完成率为191.8%;实际医疗救助266人(任务数为158人),完成率为168.4%。2019年度滁州市帮扶慰问困难全国劳模19人,发放慰问款70万元(国家财政);帮扶困难省部级劳模155人,发放慰问款120万元(省财政)。年末,县级以上妇联组织9个,县级以上春蕾计划全年筹资100.2万元,资助大学、大专和中小学生600余人。

截至2019年末,滁州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51个,床位22097张。农村五保供养人数2.35万人,比上年末下降6.7%。年末,城镇社区各种服务设施1042个。全年福利销售总额达4.94亿元,销售总量位居全省第五。其中,传统型电脑同比增量位居全省第三,同比增幅全省第一,视频销售总量全省第四,即开型销量全省第四,福彩市场份额56.26%,全省排名第三。

自2021年12月3日起,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滁州市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500(元/月)。

旅游

滁州地处淮左,湖光山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

截至2019年,滁州市拥有国家森林公园4座,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个,各类景区景点40余个,A级旅游景区36个。

四山: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

四湖:碧云湖、女山湖、卧牛湖、花园湖;

四洞:韭山洞、禅窟洞、庵基洞、吸水洞;

影香亭四名:名人(欧阳修、吴敬梓等)、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醉翁亭记》、《儒林外史》);

滁州拥有琅琊山、皇甫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明皇陵、琅琊山摩崖及碑刻、皖东烈士陵园等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名胜首推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林壑幽美、溪流淙淙,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琅琊寺和建于宋代的醉翁亭(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及姊妹亭“丰乐亭”;还有集“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于一体的“金陵锁钥”清流关。

滁州十二景

浙江湖州贡生尹梦璧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在滁州任通判时,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十二景分别为:琅琊古刹、让泉秋月、丰岭祥云、清流瑞雪、花山簇锦、重熙洞天、西涧春潮、龙蟠叠翠、菱溪夜雨、石濑飞琼、柏子灵湫、谯楼大观。

滁州古城

滁州古城滁州城范围大致为:北起北关,南抵宋城街、环城路,西达西涧路,东至东门口,老城区。南朝宋为顿丘县城,东魏为南谯州城所在地。唐以前滁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亦名泓济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今古马路街南),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唐武德初年,罗城内设子城(今滁州三中高地处)。城周长1里160步。上有女墙。唐武德三年(620年)筑门:东门名行春;西门名鼓角。唐永徽年间(650年-655年))拓建,设4门:东,通淮门;南,济江门;西,朝天门;北,望泗门。城周长7里258步。各筑月城。西涧水入城,始筑上水关,拱圈3洞,半城墙半桥,上可行人。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欧阳修知滁再拓建罗城。

明代南增廊,城周长9里18步。筑下水关,3拱洞。设6门:大东门名化日,小东门名环漪,大西门名永丰,小西门名观德,南门名江淮保障,北门名拱极。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深两人过顶,各门通河有桥。元代兵火,月城毁。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建月城,增建窝铺12,垛3549个,角楼4座,后毁于兵燹、地震。清代几经修葺。1858年(清咸丰八年)子城尽毁。民国时期仅见南北门砖砌拱形和南门城楼,罗城墙完好,垛、铺、角楼均无存。1954年开发交通,拆去砖墙。南门至东门全辟为环城马路(即今环城路),其他各段沿护城河残垣尚可寻见。上下水关古貌完好。2000年以后,丰乐大道城墙段发生坍塌,至此滁州明城墙难觅踪迹。

琅琊山

琅琊山位于滁州市西南约5千米、现滁州市的西郊。主峰小丰山,海拔317米,总面积240平方千米。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因盛产多种中药材,而被人们誉为“天然药圃”。境内有醉翁亭、琅琊阁、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景点。

小岗村

小岗村隶属于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位于凤阳县城东部25千米处,距宁洛高速(G36)凤阳出口15千米。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沈浩精神起源地。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滁州市凤阳县城南七千米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丙午年(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等。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立有朱元璋撰写大明皇陵之碑。

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欧阳修、韦应物、辛弃疾、王阳明、鲁肃、崔白、郭子兴、朱元璋、何文辉、范常、胡松、吴敬梓、王贞仪、吴棠、方浚颐、吕本元、吕彦直
现代名人章益、杭立武、汪道涵、陈学俊、陆元九、穆穆、凌永顺、汪尧田、阮维周、吴继光、张贻惠、汤广福

获得荣誉

2017年12月15日,滁州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2017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2017年12月24日,滁州入选2017中国特魅力城市200强。

2020年06月09日,滁州入选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

2020年,最新城市科技创新指数第157位。

2020年8月,《中国海关》杂志发布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第55位。

2020年9月15日,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参评城市公示,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参评资格。

2020年9月,位列2020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90名。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1月,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12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球城市价值链—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发布,滁州经济竞争力排名第558位。

2020年12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滁州位居第68名。

2020年12月16日,《华夏时报》受权发布2019-2020年度中国288个城市的城市品牌发展指数排名,滁州排名第147位。

2020年12月21日,《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发布,滁州位列第168位。

2020年12月18日,位居赛迪发布的2020数字经济百强城市榜单第92位。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0年12月,位居2020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100位。

2021年1月6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命名为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2021年1月14日,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第十批(2020年度)国家节水型城市。

2021年2月1日,被表彰为“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村镇”。

2021年9月,入选到安徽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名单中。

2021年11月,入选“2021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名单”,位居65名。

2021年12月15日,入选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名单。

2022年1月,入选新一批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名单。

2022年11月3日消息,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本文发布于:2022-11-17 01:5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302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滁州电大
标签:滁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