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潮州 | “学宫”书香 传承千年

阅读: 评论:0

韩愈刺潮后,凤城民间崇文重教蔚然成风。随着士人体不断壮大,学宫、书院、社学等逐年增修,一系列奖学助学制度不断完善。书香在这座古城中无声弥漫,潮州在文化领域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

7月14日新闻视频

古城金山之南,上水门城楼以西,一座颇具艺术美感的文创园区内,株株参天古树在夏日蝉鸣声中向阳生长。这里,被潮州人称为“府学旧地”。据记载,北宋年间,潮州八贤之一的卢侗致仕后曾定居在此,而后又将这座府邸交给长子卢暠。卢暠乐道好义,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将府邸捐出,交由知州徐璋兴办府学。

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政府再把这个旧宅四周拓宽,就变成一个府学。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因为它是府一级的,招远黄金节 它的学宫肯定要比县的学宫更加辉煌更加大,而且因为历代科举制度人才的兴盛,历代官员的重视,所以当年的学宫几乎可以说是除了潮州府署之外最漂亮的建筑。

时移世易,如今的府学旧地早已不复当年模样,但在古城区昌黎路西段,另一座学宫则在岁月长河中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面貌,这一规模宏大的古建筑,便是海阳县学宫。据记载:县儒学宫“旧在府治西偏附郡学右”,至宋绍兴年间,由县令陈坦迁至现今地址。

潮州古城区文物管理所讲解员 苏晓琳:海阳县儒学宫俗称学宫、简称县学、县庠,又因红瓦顶刷红墙,门楹皆丹漆,故老百许昌汽车站 姓称为“红学”。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是海阳县官民祭拜文宣王孔子和海阳县儒学官员的衙署所在,及考试选拔生员(秀才)、教喻训导禀生等童生的县属学校,所以也称孔庙。

作为孔子儒家文化精神的体现和重要物质载体,海阳县儒学宫内的建筑颇有讲究,点滴细节中,不难窥见古人崇儒重教之风。

潮州古城区文物管理所讲解员 苏晓琳:泮池,相传周代天子宫前的池为圆形,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所以称为泮池。古时候新入学的学员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进孔庙祭拜孔子,这个仪式就叫“入泮”。泮桥也叫青云桥或者状元桥,古时候只有获得功名或中了科举才能由此走过。大成门有三门,为表示对孔子的祟敬,知县逢春秋二祭及科期,举办盛大仪典才会开启中门,平时均以两腋门出入。大成门三门的门和扇,按照礼制各钉有49颗门钉,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

自唐代以来,潮州文化事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渐繁荣,到了宋代,更是一跃成为粤东人文荟萃之地。

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随着宋代政权南迁,大量中原北方移民来到这个地方,这些人是世家大族,在旧时已经受到科举制度的这种福荫,迁到这里的时候也是非常重视这种科举制度。第二宋代的时候潮州人口暴增,除了从事工商业、农北京良乡 业、手工业之外,也有大量的人来读书。第三是宋代以后,大量的官员,文化非常高的官员大量来潮州做官,例如十相留声的陈尧佐,建湘子桥的丁允元,这些人贬官重庆小吃 来潮州,大量把儒家文化带到这里,来到这里后大量兴学校,办书院。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士子人数的增加,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和制度也在逐步完善。

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海阳县学宫也就水涨船高,除了迁移地点,和府学剥离,然后就历代不断扩建。当年就是有城南书院、韩山书院、也有元公书院,在各个乡镇就有龙湖书院等等,各个社区有社学,也就是这些启蒙童生的社学之类,配套设施是非常完善的。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便是当时凤城读书风气盛行的真实写照。从官府到民间,对士子的大力扶持和栽培更促使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据记载,唐代潮州登进士者3人,宋代172人。

岁月流转千年,但历史却从未忘记,那一段被笔墨书香浸染过的时光,那些心怀壮志、沈阳 大连 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还有他们一起打造的那个繁花似锦的文化春天。

来源:潮州市广播电视台

| 讲好潮州故事 传播潮州声音 |

| 关注潮州发布 一起感知潮州|

平湖天气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6:45: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3031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潮州   学宫   传承   潮州   国学   孔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