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无仅有的匈奴都城 | 统万城

阅读: 评论:0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陕西省榆林府怀远县知县何炳勋携随从来到广袤的毛乌素沙漠南缘,此行是奉榆林府知府之命,为完善地方志的编纂调查一座传说中的古城。

在一天傍晚时分,当一行人“渡过无定河,西行二里许”,陡然被金夕阳下半掩在茫茫沙海中一座耀眼的白城池深深的震撼了。从此这座尘封千年之久的古城遗址,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何炳勋寻的这座城池名为“统万城”,它位于今陕西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则村,距靖边县深圳国美电器地址 城约60公里,距榆林市约120公里。我们经G65包茂高速、258乡道,行至一段蜿蜒的山路,路面上的风飞云渡 沙时刻提醒我们已置身茫茫大漠的边缘地带。

通往统万城的道路多有积沙,比较坎坷

一路辗转,我们终于来到美丽的无定河岸。自古以来人类依水建城亲水栖居,看到无定河便预示着古城已然不远了。

无定河

向北穿越无定河再向北行,一段段白的城垣逐渐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统万城,神秘的匈奴人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于世唯一的都城遗址。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东北亚草原上强大的游牧民族集团,数百年间与中原刀兵不断,但他们的血统却起源于中原。据传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夏桀)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史记匈奴列传》中也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的记载。

西汉时期全图

东汉时期,多年战乱造成中原人口骤减,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北方边疆的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与劳动力。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各部族发生内战分裂为南北两派。东汉朝廷趁机扶植南匈奴,共同对抗北匈奴。

匈奴内迁

匈奴人塑像

匈奴文字

北匈最终被击败,退出漠北开始向西迁徙。《北史西域传》载,北匈奴经乌孙境迁居康居(今哈萨湖北省宜昌市 克斯坦锡尔河下游及以北),从此去向缥缈。三世纪中叶西方史书里开始出现匈奴的影子,一支从哈萨克草原而来的部族引发了东欧的民族大迁徙,这些被罗马基督徒称作上帝之鞭的匈人(Hun)与北匈奴关系微妙。

南北匈奴分裂示意图

南匈奴八大部落首领拥立日逐王比为呼韩邪单于,后日逐王比率四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南匈奴归附汉朝后,一些贵族与汉朝王室联姻,后代子孙被赐姓刘氏。匈奴在中国北方衰落后,鲜卑人迅速入主蒙古高原,南匈奴中的一支部族与鲜卑混血通婚,后代称为铁弗人。

六国(汉)后赵、大夏族系图

391年,占据朔方之地的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为北魏拓跋珪所败,宗族同党被诛杀。年仅十岁的刘勃勃侥幸逃脱,投奔鲜卑叱干部。首领叱干他斗伏怕北魏责罪,欲将刘勃勃押送北魏,他的侄儿叱干阿利却暗中把刘勃勃劫出,共同投到刘卫辰生前好友前秦将领高平公没奕于账下。整个叱干部因此受到牵连,被北魏大军所灭。

赫连勃勃(381-425年),原名刘勃勃,匈奴铁弗部人,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

刘勃勃“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凤仪”,深得没奕于赏识,将其招为乘龙快婿。不久前秦政权瓦解,没奕于归降后秦君主姚兴,带领刘勃勃一同来到当时后秦都城长安城(原西汉长安城)述职。后秦君主羌人姚兴崇尚汉文化,赦免奴婢、鼓励农耕、笃信佛教。在繁华的长安城刘勃勃大开眼界。

西汉长安城假想图

姚兴对刘勃勃很有好感,拜他为骁骑将军。姚兴之弟姚邕却认为刘勃勃“天性不仁、难以亲近”,“奉上慢,御众残,贪暴无亲,轻为去就”,重用之恐有祸患。但姚兴想利用刘勃勃巩固后秦无暇顾及的朔方之地,并扼制与刘勃勃有世仇的北魏,遂加封其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配三万铁弗旧部及两万杂虏镇守朔方。

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为避免两面作战,与后秦停战通好,这却让刘勃勃起了反叛后秦之心。他与叱干阿利谋划,在大城(今统万城前身)截得柔然向后秦进贡的八千匹战马,假借到高平川(今宁夏固原)打猎,袭杀岳父没奕于,吞并其数万人马。

同年刘勃勃在鄂尔多斯建国,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仿照中原汉族王朝体制设百官,同时宣称自己是大禹苗裔,以古夏朝之名,取国号大夏,定年号为龙升。

大夏国国境示意图

东晋十六国是我国历史上紧随三国之后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自304年成国(成汉)、汉赵(后称前赵)建立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这百余年间,中国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刘勃勃创立的大夏与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秦、西秦、后秦这十六个国家实力最强,被统称为十六国。中国古代以“夏”为国号的政权颇多,因此史家又称十六国时期的夏政权为赫连夏或胡夏。

东晋十六国形势示意图

大夏龙升六年(413年)刘勃勃改元凤翔,并重提匈奴是大禹后裔的说法,发诏书曰“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于是改姓赫连,取“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之意。赫连是上天之尊,为嫡系子孙姓氏,非正统支庶族人改姓铁伐,取“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之意。从此刘勃勃摇身一变成为大名鼎鼎的赫连勃勃。

披发左衽的匈奴人本为在马背上纵横驰骋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其机动性曾使大汉王朝伤透了脑筋。大夏建国初期,在与南凉、后秦的战争中屡屡告捷,随着控制区域扩大、财富增多,深受中原汉文化影响的赫连勃勃不再满足于游牧生活和游击作战方式,开始策划模仿中原汉人修筑一座坚固的都城作为大夏国进一步发展的可靠根据地。

建都城的首要问题就是选址,北魏郦道元《水经河水注》中记载“于是水(奢延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据记载,奢延水即今无定河上游红柳河,黑水则是无定河北岸的支流淖泥河。淖泥河位置未能考证,今统万城遗址东北有纳林河向西南入无定河。

统万城周边水系

统万城为何选址在茫茫乌素沙漠边缘呢?其实在秦、汉时期毛乌素沙漠尚未形成,只是在今鄂旗、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之间有一小片原始沙地。统万城选址之时,此地仍是一片水草丰美的牧场,赫连勃勃高度赞扬“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千里,未有若斯之美”。

郦道元提到的大城原为郡奢故城,乃西汉上郡奢延县之治所,东汉因之,汉末废县而城尚存。到赫连勃勃镇守朔方时,此城被称作大城,柔然向后秦进贡的八千匹战马便是在此被赫连勃勃所截,而统万城也正是在大城的基础上改筑的。

自无定河向统万城遗址行走,地势逐渐升高,城址位于一片高坡之上。史书记载,这里“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营建都城的上乘之地。

来到统万城遗址前,让人最为称奇的,便是那汉白玉般的白城垣。正因为这些白城垣,这座古城遗址被当地人称作白城子,而周边的白城则村应该也是因此得名。之前瞻仰过的夯土城垣不在少数,多就地取材,以黄土或红土为主夯筑而成,但这种近乎无瑕的白城垣实为世所罕见。

统万城遗址城垣顶部

甘肃省瓜州县破城子遗址

甘肃省敦煌市河仓城遗址

匈奴人崇尚白,《汉书匈奴传》就有匈奴盟誓时必杀一匹白马以显誓约纯洁、坚固的记载,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围攻汉武帝时“西方尽为一白马”。气势磅礴、高高在上、庄严肃穆的白都城,绝对能昭显赫连勃勃的权势与威严。

就筑城而言,城垣的颜和性能主要还是由于构造和施工工艺使然。说统万城的城垣似汉白玉一般,不仅因为它纯白的颜,它的硬度也非一般夯土墙体可比,甚至“可砺刀斧”。

赫连勃勃将建城的重任交给了当年的救命恩人叱干阿利,任命他为将作大匠,相当于皇家总建筑师。此时的叱干阿利已然不是那个向叔父谏言“鸟雀投人,尚宜济免”的仁慈青年,史书记载“阿利性巧而残忍,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

叱干阿利(生卒年待考),鲜卑族,肤施人(今陕西延安),十六国时期后秦、大夏国重臣

叱干阿利命人验收时用大锥刺城墙,只要插入超过一寸,则杀掉筑城工匠,将其尸体筑入城内。而这坚如铁石连大锥都扎不进去的墙体,则来自于“蒸土筑城”的建造工艺,后世的文献中对此有多种说法。比如先用大锅蒸熟筑城用的土后夯筑,还有在土中搅拌熟糯米浆后夯筑,或在土中掺入牲畜血后夯筑等。

经过专家对墙体土质的化验,认定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英和黏土,如此推测墙体的建筑材料应该以生石灰、白黏土和白砂为主,也就是如今所说的三合土。其中生石灰遇水发热会产生大量蒸汽,这恐怕就来伊份会员卡 是蒸土说法的由来。

明《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对石灰的记载

现古已发现汉代烧制生石灰的窑址,三合土在南北朝时期也开始使用,但成本高昂。如今筑城工艺早已失传,不知当年是否添加糯米浆等辅助材料提升性能,但可以确定,用如此奢侈的构造建设都城,赫连勃勃动用了极大的人力、物力。

统万城卫星影像图

大夏凤翔元年(413年)赫连勃勃发岭北夷夏十万人正式开始修筑新都,历时六年方才建成。赫连勃勃言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将都城定名为统万城,又命汉族大臣胡义周撰写《统万城铭》赞美统万城辉煌之壮景,刻石立于城南。

《统万城铭》手抄本

统万城遗址坐西北向东南,可能与匈奴尚东,崇拜太阳有关。整座城池有三重城垣,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廓城、东城、西城,俗称头道城、二道城和三道城。根据史料记载及考古资料来看,统万城初建时只有西城及外郭城。

统万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图

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图

外郭城呈刀把形,周长1385.4米,面积7.7平方公里。如今外郭城残迹寥寥,据说在内城之北约六里,东南约二里,各有一小段残垣。也有学者认为这两段残垣属于其他建筑,外郭城之范围仍未能定论。

西城是遗址中保存最完好,可以近前参观的部分,城垣周长2470米,东垣长692米、西垣721米、南垣500王力宏天津演唱会 米、北垣557米。西城城垣潮阳地图 基厚约16米,马面高大密集,《水经注》中“其城土白而牢固,有九谍楼,险峻非力可攻”就是对西城城墙最直观的描述。

西城四面各有城门一道,均设瓮城。东门名招魏门,意指东面的北魏政权;南门名朝宋门,意指刘裕篡东晋后所建之南朝宋;西门名服凉门,意指西面的西凉、北凉;北门名平朔门,及河套以北的朔方之地。赫连勃勃借四门之名彰显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气魄。

西门服凉门位于西城西垣偏南处,是四门中保存最好的一座。瓮城南北长39米,东西宽22米,城垣宽3.8米。其瓮城形态基本完整,城门已坍塌,以夯土块封堵,瓮城内已成为废墟。考古发现瓮城内沙土堆积厚达8米,出土隋代墓葬一座,恐怕隋唐时期西门瓮城已不使用,成为坟冢了。

从城内向外看西门瓮城

西门瓮城内部

顽强生长在西门瓮城城垣上的大树

西城西垣

南门朝宋门位于西城南垣偏东,东西长35米,南北宽25米,瓮城城垣宽4.5米,因大部分已损毁,高度不详。

从城内向西南方看统万城南垣,有围栏不能靠近,未能辨别南门所在

北门平朔门位于西城北垣偏东,东西长43米,南北宽27米,瓮城城垣宽6.5米。

统万城北垣坍毁较严重,有一些建筑痕迹,年代不明

西城北垣

东门招魏门位于西城东垣偏北,在后筑东城时可能不存,尺寸不详。

西城东垣有一豁口,不知是否为东门所在

西城东垣

西城四隅均设正方形或矩形墩台,均凸出城外、高出城垣。

西南墩台,保存较为完好

西北墩台,尺度小于西南墩台,保存较为完好

东北墩台,规模较小,坍毁严重

其中尤以西南隅墩台最为壮观,高达31.62米,是全城的制高点。

此墩台是原角楼建筑的基础,墩台四壁有横插木条的残留物和脚孔,上下共六层,遗留下当年楼阁的痕迹。楼阁建筑早已不存,遥想当年定更加高大雄伟,不愧《统万城铭》中“高隅隐日,崇墉际云”之美誉。

西城四面城垣外每间距约50至100米便设一凸出城垣的高大墩台,称为马面,守城时可与城墙上的士兵形成交叉火力有效阻挡敌军。西城南垣马面较为特殊,是空心敌台,每座长18.8米,宽16.4米,现存高度为14.2米,中空部分兼作储存粮秣、柴草及武器的仓库使用,这种做法在当时尚未见先例。

西城城垣之上有窑洞和建筑遗址,墙壁及个别建筑的地面利用统万城废弃的建筑材料砌就,室内还有土炕等设施。专家根据遗迹中的遗物推测这些居址可能属于蒙元时期。

西城城垣外南、西、北三面,东城北、东两面还有护城壕,是在地面上先挖好倒梯形壕沟,然后用与城墙同样的工艺平夯筑成,内壁光滑,极为规整。因三合土并不耐水,这道壕沟被作为护城壕而非护城河。

当年赫连勃勃随岳父没奕于到繁华的后秦都城长安城时深受震撼,他建造的统万城虽没有长安城规模大,但在规划统万城时很大程度上参照了长安城的格局设计。

长安城平面图,西汉、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

《统万城铭》中“遵七庙之制,崇左社之规,建右樱之礼,御太一以缮明堂,模帝坐而营路寝,间阖披霄而山亭,象魏排虚而岳峙”,“若紫微之带皇穹,阆风之跨后土”象天法地,重社尊祖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统万城布局推测图

西城城内几无地上建筑留存。

西城南部中央的有一高台,是与统万城同时代的重要遗址。台为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是由相对独立的夯土块组成庞大的的夯土台,夯土块之间自基础而上有明显的缝隙,台高十余米,是现城内的制高点。

《统万城铭》中记载“起别殿于永安之北”;《太平御览》中记载赫连勃勃去世前“疾甚,辇升永安殿,召臣属以后事,薨于永安殿”;赫连昌“即位于永安台”,可能就是此地。

416年后秦皇帝姚兴病死,内部叛乱迭起。翌年东晋刘裕灭亡后秦,占领长安,但此时留守建康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东晋政权不稳,刘裕留下儿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仓促返回东晋。赫连勃勃见时机到来,率大军南下轻而易举攻下长安。

赫连勃勃攻占长安后,筑坛灞上,即皇帝位,改元昌武。赫连勃勃为守苦心经营的统万城与北魏抗衡,把长安城封为陪都,设南台,任命太子赫连璝兼领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事,自己返回统万城。

然而一代枭雄赫连勃勃并没能享受这座新都很长时间,也再没有机会逐鹿中原。424年赫连勃勃废太子赫连璝引发内战。翌年,年仅四十五岁的赫连勃勃病逝于统万城,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

427年北魏大军进攻大夏国围攻统万城,统万城坚不可摧北魏久攻不下,于是设计引诱赫连昌,赫连昌果然轻敌出城迎战,结果兵败逃亡上邽(今天水),统万城陷落。次年赫连昌被擒,其弟赫连定在平凉僭称帝号。431年赫连定亦被北魏所擒,大夏国灭亡,前后仅存在二十五年。

433年北魏在此置统万镇,因其地水草丰美,划为牧区。487年置夏州,以统万城为治所。《水经注》载,此时的统万城“雉堞虽久,崇墉若新”,说明当时保存相当完整。

北魏夏州

隋时统万城属朔方郡管辖,为朔方郡治所。隋大业十三年(海城市地图 617年)朔方郡隋朝大将梁师都反叛,据统万城称帝,国号梁,建元永隆。唐贞观二年(628年)唐军平定梁师都,复置夏州,统万城为夏州治所。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夏州为朔方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夏州。

隋朝朔方郡

唐初,鲜卑拓跋部的一个分支成为西羌党项诸部中的一部,称平夏部,逐渐自今川、藏、青交界地区向甘肃东部、陕西北部迁徙。

唐末,酋长拓跋思恭因辅助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爵号夏国公,赐李姓,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至五代时期,夏州为党项族李氏割据,统万城在军事及交通上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大唐夏州

统万城东城部分现已封闭,无法入内只能远观。东城北垣长525米,西垣为西城东垣,南垣557米,东垣738米。城垣仅宽7米,高3.4米。

自西城东垣远眺东城

东城北垣无门,东垣有一门名为凤阳门,南垣情况不明,西垣则共用招魏门与西城交通。

东城北垣

东城南、北、东三面城垣均设马面,每座马面约6米见方,高4.5米,远小于西城马面。与西城共用的东城西垣只有朝向东城的马面,可见西城建立时间较早,自成完整的防御体系。东城城垣夯土略泛黄,施工工艺也与西城不甚相同。

在城外远望东城南垣

结合东城考古发现大量唐、宋时期建筑遗迹及出土文物,有专家认为东城的营建时间可能并非在大夏时期而是在唐末或五代时期,由实力强盛的定难军势力修筑。此时距统万城建成已过去约四五百年,西城残破,利用其东垣扩建新城也不无可能。而西城东门招魏门未能考证,可能也与东城的建设有关。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臣服北宋的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平夏部李继迁不愿投降反宋自立,之后归顺契丹辽朝,联辽反宋,实力日强,被辽帝册封为夏国王,为西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李继迁割据夏州“依辽附宋”叛服不定,这一时期战火不断,统万城几度易手。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宋军又一次攻占统万城,为防止李继迁以ca4402 统万城为依托侵扰北宋,根绝后患,宋太宗下令迁民毁城。随着滥牧与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自唐宋时期毛乌素森林草原逐渐演化成毛乌素沙漠并逐渐向东南拓展。“茫茫沙模广,渐远赫连城”,随着统万城一步步退入沙漠之中,赫连勃勃的传奇也就此埋葬,直到八百多年后清朝知县何炳勋渡过无定河……

回望统万城,夕阳的余晖轻抚着这座古老城池的残垣,似乎在缅怀大夏、西夏这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的神秘国度。茫茫沙海掩埋了古老的城池,也封存了千年的记忆,留给后人挖掘、评说……

作者简介:季诚 北京文鼎筑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 /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A)会员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1:5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3090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