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9)

阅读: 评论:0

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九)
第 I 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項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尽、生动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    )。
A.《尚书》    B.《战国策》  C.《左传》    D.《史记》
答案:C
2.《谏逐客书》一文用来说明用客重要性的秦国历史上的四个君主是(    )。
A.秦穆公,秦襄公,秦惠王,秦昭王
B.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
C.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庄王
D.秦穆公,秦孝公,秦昭王,秦始皇
答案:B
3.下列属于驳论文的是(    )。
A.《管晏列传》        B.《驳复仇议》  C.《文学的趣味》    D.《论言谈》
答案:B
4.《长恨歌》“六宫粉黛无颜”一句中的“无颜”是指(    )。
A.没有了颜    B.感到没有脸面  C.脸难看        D.显得容貌不美
答案:D
5.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之作是(    )。
A.《我的以及》      B.《死水》
C.《女神》          D.《尝试集》
答案:C
6.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一部小说是(    )。
A.《春之声》    B.《围城》    C.《伤逝》    D.《席方平》
答案:B
7.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于 1974 年(    )。
A.春    B.夏    C.秋    D.冬
答案:A
8.海明威因创作《太阳照样升起》一举成名,被视为(    )。
A.“黑幽默”的代表作家      B.“垮掉一代”的代表作家
C.“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D.“荒诞派”的代表作家
答案:C
9.先秦诸子中文章写得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来说理的是(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答案:B
10.“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出自(    )。
A.《荀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孟子》
答案:A
第 II 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诗歌共        首。
答案:305
12.司马迁《管晏列传》的主旨集中突出一个“        ”字。
答案:
13.《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答案:汉书
14.汤显祖是我国            代著名的戏剧作家。
答案:
15.            于 1917 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文,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
答案:胡适
1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答案:虽令不从
17.《            》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最伟大的作品。
答案:荷马史诗
18.叙述的主要方式有顺叙,倒叙和            几种。
答案:插叙
19.《诗经·采薇》:“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答案:杨柳依依
20.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认为,人们趣味的分歧主要是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            ”三方面因素决定的。
答案:传统习尚
三、释词题(解释加点词,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10分)
21.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以招贤者。(《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币:
答案:礼物
22.(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鲍叔知其贤。(《史记·管晏列传》)
游:
答案:交游,做生意
23.是以泰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
让:
答案:辞让,拒绝
24.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亟:
答案:多次
25.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汉书·苏武传》)
丈人:
答案:长辈
26.夫子房受书于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留侯论》)
圯:
答案:
27.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罔:
答案:通“惘”,迷惘。
28.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席方平》)
隙:
答案:嫌隙,仇怨
29.不知如江月待何人,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
但:
答案:
30.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渔父》
淈:
答案:搅浑
四、翻译题(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31.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史记·管晏列传》)
答案:因为节约俭朴、努力工作而在齐国受到尊重。
3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留侯论》)
答案:傲慢深羞急躁)。
3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答案: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然而这样的人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34.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已者至。《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答案:如果能够卑躬屈膝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海,那么比自已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
3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
答案: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猱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
五、阅读分析题(本大题共 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10 分)
秋 月
宋 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36.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景象?  (3 分)
答案: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在月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
37.“白云红叶两悠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3 分)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从实景角度看,写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洁白和 枫叶之红艳(1 分);从虚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红叶”的飘逸,借助景物,表现了诗人悠闲清静的心境。(1 分)
38.有评者说,全诗无一笔写月,而处处见月,正如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4 分)
答案:同意(1分)。前两句写清亮的溪水绕着翠绿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两者澄鲜 一,正是因为有皎洁的月光,诗人才在秋夜中欣赏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诗的第三、四 句写诗人在静观秋光月之中而生的超尘脱俗、心旷神怡之感。全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所有 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笼罩,而全诗不着一月字,“尽得风流”。 (3 分)(如果答“不同 意”,理由充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0 分)
碧云寺的秋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 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的或红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 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的
统治 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 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 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 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 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 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
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 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 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 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的、赭 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 天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 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 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的叶子都唉声叹气。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 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
船”、“半江红树卖 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 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 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 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盲的。
39.综观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什么景物?为什么这么写?(4 分)
答案:叶子爬山虎叶彩最也是让作者最难忘情的秋景。(共 4 分)
40.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6 分)
(1)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3 分)
(2)作者使用“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答案:彰显了秋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之美的惊叹。(3分)
41.本文大量运用描写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 分)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01:24: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3731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没有   诗人   秋色   人们   树木   作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