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阅读: 评论:0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扬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12.20
【字 号】扬府发[2012]227号
【施行日期】2012.12.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审计
正文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扬府发〔2012〕2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为进一步发挥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快推进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按照“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思路,加快推进我市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满足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众
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大幅提高,气象服务覆盖面更加广泛,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和气象服务能力力争居全省先进水平。力争到2017年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二、重点建设任务
  (一)加快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
  1、优化调整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布局。以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自动气象站为主体,配合省完成国家站点现代化建设任务,每年新建、改造区域站15台(套),2015年底总数达到100台(套)。
  2、完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新建边界层或对流层风廓线雷达1-2部;建设城市辐射、温室气体、雾霾观测站各1座;健全全市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络;建设1-2个特农业气象观测站;根据需求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探测。
  3、加强重点区域气象探测和实时监控。按照省总体部署,配合完成交通气象、江河湖区气象探测系统建设任务;启动扬州里下河地区强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在仪征化纤、
扬州港、润扬大桥、瓜洲汽渡等重点区域新增5套实景监控系统。
  4、提高气象信息收集、传输、处理能力和时效。通过规范设备型号、统一传输方式、提高通信速率等手段,更新升级市县计算机通信传输网络,实现各类探测系统与网络系统的高度衔接和高速传输,省内实时探测资料3分钟之内到达业务平台。加快气象、水利、农业、环保等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实现资料共享。
  5、提高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根据省总体部署,大力推进云能天观测自动化进程,建设国家气象观测站双套观测系统,实现基本气象台站、区域自动站、风廓线雷达、雾霾、辐射、温室气体等观测系统自动化。到2015年,基本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
  6、提高气象综合探测信息应用能力和水平。优化各类气象探测信息的收集处理,建立与完善气象数据存储管理应用系统,实现历史资料和实时资料统一管理;建立气象探测信息实时显示、预警系统;在日常预报、业务总结和预报服务产品开发中,重视实时探测资料的应用。
  7、提高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完善市县两级技术装备保障体制,建立具有实时监控、自动
报警功能的气象综合探测监控平台。到2015年,常规气象装备一般故障排除时间少于24小时。
  8、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依法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编制执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到2015年,气象观测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
  9、建立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业务流程。根据气象业务、服务需求,调整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布局,优化岗位设置,建立集约化的预报预测业务流程,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结论的一致性,提高预报的自动化程度。
  10、不断提升气象预报预测水平。以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为重点,完善主客观相结合的定点定量降水预报方法,加强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开展乡镇及重点区域的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业务,建立多灾种高分辨率的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业务。强化预报产品质量评估检验业务。到2015年,1-3天短期预报时间分辨率达到6小时,空间分辨率达到乡镇级,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最高、最低温度预报平均误差在1.5℃以内,灾害性天气预警实效在20分钟以上,预警率达90%以上。
  (三)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推广气象服务“五进”示范点建设经验,逐步实现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由城市向社区、学校和农村延伸。市气象局、民政局、城乡建设局、水利局、农委、应急办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建立分工明确的多部门协调联动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贯彻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完成市、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实现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制度,建立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医疗卫生等城市生命线气象应急保障系统,提高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12、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网络。建立市县两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绿通道,建立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到2015年,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3、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立科学高效、分工合理的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流程,明确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职责,完善公共气象服务等基础业务系统。改善服务手段,增加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气象信息服务满意度。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提高气象知识普及率,增强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知识、能力。到2015年,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率达到85%。
  14、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农村气象信息发布网络,开发气象为农服务产品,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和农村防灾减灾水平。
  15、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紧密结合扬州实际,巩固和发展专项气象服务。大力提升交通气象、城市气象、旅游气象等专项服务能力,开拓新农保气象服务业务,努力建成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专项气象服务系统。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流程。到2015年,气象高影响行业的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四)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
  16、创新现代气象人才工作机制。深化以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为加快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事业编制、地方编制和政府雇员以及编外人员计划用工、岗位设置
、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定责。全面开展业务、服务和科技服务岗位资格管理,强化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用人导向。
  17、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在职教育、项目培养、实践培训、合作交流等制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改善我市气象人才队伍的学历、专业、年龄结构,重点培育2-3名在全省气象系统有影响的气象科技带头人。
  (五)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8、推动气象科学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面向气象现代化建设需求,主攻气象预报服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加强气象灾害落区预报、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精细化天气预报、气象预警信息传输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气象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管理、投入、激励和人才交流机制。到2015年,气象科技创新对业务服务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六)加强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19、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加强气象法规宣传,完善气象法规配套体系,努力实现气象活动法律制度全覆盖。建立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提
高气象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逐步将气象观测环境保护、气象预报警报发布管理、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资质管理等纳入政府工作目标。推进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到2015年,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100%。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12:0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374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气象   建设   服务   预报   体系   灾害   完善   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