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在活态中传承——河西宝卷传承人的像

阅读: 评论:0

6
月13日是2020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张掖举行了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与广东韶关、福建连江、河南焦作等地的相关活动一起被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是展示展演的主要内容之一。
河西宝卷因位于河西走廊而得名,是河西走廊这一广阔区域内宝卷的统称,人们习惯性地根据行政区划又称之为凉州宝卷、金张掖宝卷、酒泉宝卷……内容涉及历史、神话、传说、寓言等多种题材。宝卷是一种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由于演唱宝卷都是“照本宣扬”,所以中国宝卷不仅以口头形式流传,同时留下来大量卷本。在河西走廊,宝卷主要在农村流传,村民们把念唱宝卷的活动叫做“念卷”,把“念卷”的人尊称为“念卷先生”。他们在自己家里或者被其他村民请去,坐在炕桌的上位念卷,其他人严肃、认真地在周围依次按序坐好听卷,并主动接卷。
河西走廊地区的念卷活动始于宋元时期,盛行于明清之际,在社会变迁中曾一度消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逐渐恢复,2006年河西宝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的念卷传统,展现了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河西宝卷深深地镶嵌在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不仅仅是念唱的文本,也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传统的坚守。
一、原生性传承的坚守
宝卷文本是念卷的依据,所以“抄卷”是宝卷传承的基础。抄卷一方面便于自己保存、留有文本,不用每次念卷都要去借;另一方面便于念卷先生对宝卷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有利于念卷时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融入,所以念卷先生在宝卷文本的抄写上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抄卷和念卷是每一个念卷先生的拿手活,书写工整的
宝卷文本、悲泣入味的宝卷念唱是河西宝卷得以流传的重要因素。
念卷先生都是村子里有一定威望的“文化人”,他们一辈子矢志不渝,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始终树立“宝卷传统”、弘扬“宝卷精神”。
家住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灯山村的李作柄先生是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生于1930年,8岁上学,读了6年私塾。他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念卷先生,曾考取举
人,但放弃了衣食无忧的官禄生活,选择留在村里耕地、种田,农闲时候主要干的事情就是抄卷、念卷。村民们一听到他家念卷,都纷纷赶来听,父母亲则随爷爷一起接卷、念卷。
爷爷、父亲在家里抄卷、念卷的情景是李作柄老人童年的记忆,他从小就开始模仿、学习抄卷、念卷,这一习惯坚持到现在,还继续保留着宝卷文本和唱腔的原生性。现已高龄的他给村里人念了一辈子宝卷,生活离不开宝卷,经常翻看祖辈珍藏下来的宝卷,给外地来的人讲宝卷的故事,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宝卷,学习其中做人的道理。
今年67岁的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代兴位,家住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据他回忆,祖父代登科曾考中秀才,但未入仕途,以乡间教书、务农为生,平时得空的时候,就在家里抄卷,被周围的乡亲们请去念卷,是代氏家族第一代念卷先生。在上一辈人的影响下,代兴位老人的父亲也承袭了家族的传统,从小就开始抄卷、念卷。代兴位老人子承父业,按照原生性的方式坚守着宝卷的传承,将抄卷、念卷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将宝卷中的做人道理通过念卷来讲给周围的乡亲们。近年来,老人身【作者简介】张娟,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在读博士,河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白八斤,河西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河西走廊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河西走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ZZ01)。
文化遗产在活态中传承
——河西宝卷传承人的像
娟白八斤(河西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是当下的重要议题,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经失去了根基和土壤。河西宝卷传承人结合现实问题与实际需要,探索河西宝卷“活”在民间的新方式,在现代传承之路上承继着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河西宝卷;传承人
4
体健康状况欠佳,行动不便,但还坚持抄卷、念卷,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着贡献。家族的传承影响了后辈们,代兴位老人的儿子代继生是省级传承人,抄写了很多宝卷,也积极参与念卷活动。代兴位老人的孙女、孙子都会念卷,也在学习抄写宝卷。
丰富的文本是河西宝卷世代传承的物质载体,念卷先生特别留意和关注不同版本的宝卷文本,并坚持收藏。代氏家族传承下来的宝卷文本约七十多部,在长期坚持抄卷、收藏宝卷的基础上,现已有各种版本的宝卷近200本。据称是目前河西走廊收藏宝卷最多的宝卷世家。
河西宝卷的一代代坚守者,自己念卷、抄卷、收藏宝卷的行为,对家庭、家族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以宝卷传承人为中心,向上追溯几代都可以到宝卷传承的脉络,老人们回忆,自小就在听爷爷、父亲念卷;往下培养了后辈们对宝卷的兴趣,孩子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对宝卷的学习极快,很快成为“念卷先生”的“小助手”。所以较多地出现了家族式的传承,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家族一代代传承的,不仅仅是宝卷的文本,也传承着宝卷的精神内涵。宝卷伴随了一个个生命的成长历程,见证了一个个家族的兴旺繁盛。
二、发展与创新的探索
(一)宝卷传播的多元化选择
李作柄先生的儿子李卫善,今年58岁,和发小赵旭峰一起听李作柄先生念卷长大,继续传承着李氏家族念卷、抄卷、收藏宝卷的精神,并被评为省级传承人。赵旭峰现在是天梯山石窟的一名研究人员,同时也是河西宝卷省级传承人。他俩志趣相投,大胆探索着宝卷的传承与创新,在给村民无偿念卷的同时,一直尝试着让宝卷“走出去”。
河西宝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许多外地研究者、爱好者专程赶来了解、观看宝卷念唱的情景。有一个固定的场所来展示宝卷相关的各种物件、现场展演宝卷,成了当务之急。赵旭峰和李卫善多方面协调,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捐资建成了“凉州宝卷传习所”。这是一个融展演、展览
、座谈为一体的“宝卷文化小院”,村民们在这里念卷听卷,外来者也到这里了解宝卷文化、观看宝卷念唱、研讨宝卷传承问题。赵旭峰和李卫善两人组建的念卷团队,在离村子5公里处的天梯山石窟景区给游客念唱,游客在游览石窟的同时也领略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宝卷传承人积极探索,充分运用现有资源,让河西宝卷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村庄走向大社会,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二)宝卷传承的“标准化”努力
现年82岁的牛登举老人,家住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是河西宝卷市级传承人。1955年从六年制完全小学
毕业,1958年到新疆军区,后调到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的阿里地区工作了15年,1975年回到张掖后被安排到临泽县档案馆工作,直到退休。牛登举老人的太爷爷、爷爷、父亲,还有他自己与儿子牛东林,五代都是宝卷传承人。牛氏家族几十户,每户都有念卷的人。
牛登举老人一边念卷一边给宝卷爱好者教宝卷的曲牌、曲调,发现了宝卷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宝卷念唱的曲牌旋律,无法像唱词那样书写出来,都是大致的调子和唱腔,传承人凭着自己的悟性慢慢领会、记忆。由于念唱者个体的差异,导致同一个曲牌不同的人念唱会形成各自的腔调,曲调不规范、
不统一。为了让念卷不变味、不走样,牛登举老人把宝卷的曲牌一一整理出来,分别记谱,反复念唱,请其他念卷先生提意见,对照唱词、腔调修改调整。经过长期的努力,他整理、谱写出了河西宝卷的主要曲牌,使得口口相传的宝卷曲牌有了文本记载,保障了宝卷传承曲牌的“标准化”。
在宝卷传承中,牛登举老人延续了档案工作严谨的态度。他反复考证宝卷文本中的每一个字,仔细核实曲牌中的每一个音符,对宝卷曲牌进行归类、编目、整理,以便于查、翻阅。老人在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唱词中传承着河西宝卷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
(三)宝卷文本的现代性书写
河西宝卷市级传承人代福周老人今年已77岁,和老伴闲居在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高寺儿村。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成为两人日常起居、活动的主要场所,家里有专门的收藏间,还开了一个小商店。
代福周老人回忆小时候食不果腹的穷苦日子,几度哽咽。解放后,他上了学,被村民们视为“文化人”,先被选派到生产队当食堂管理员、会计,后来当上了村支书、村主任,一干就是40多年。他一辈子扎根在村里,亲眼目睹了乡村社会与村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念卷时他经常想:宝卷是老百姓念唱的故事,能否借助宝卷这一方式,讲共产党为老百姓流血牺牲的故事,讲新生活的来之不易,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开始查阅、收集、整理资料,2005年开始创作《红西路军宝卷》,历时两年半,反复修改定稿,用钢笔、毛笔正式誊写了几份在稿纸上。他创作的《红西路军宝
卷》不但在河西走廊传抄、念唱,而且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
宝卷是说唱文学,与历史上许多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传统文化的存在。它为人们提供了对早期历史的认识,为创造新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历史参照和实物资料。代福周老人并不孤独,河西走廊的宝卷传承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立足河西走廊本土,立足老百姓生活,挖掘素材,积极动笔创作了《十九大报告精神与法律选段新编宝卷》《说唱新农村宝卷》《中国历史宝卷》《抗疫情宝卷》等一批新时代的“河西宝卷”。(下转第8页)
5
202012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上接第5页)
三、“活”态化传承的发展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来看,有时表现为个体性,但从总体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智慧和集体创造的产物,通常以一定的居住地、社区、民族或国家为单位,并
在这样的范围内流传、延续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更是对这一文化类别及表现形式提供发展衍生的空间,使其得以更高级的艺术形态传播延续。老一辈传承人对河西宝卷辛勤坚守,保留了原有的宝卷文本、念唱形式,让人们看到了原生性的宝卷形态和生存场景,展现了河西走廊悠久的乡村文化传统。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让一大批河西宝卷传承人不断地思索着传承方式的创新。他们力所能及地为宝卷的传承寻新的出路,拓展宝卷的生存空间。河西宝卷传承人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坚守的是宝卷劝化世人的道理,创新的是宝卷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形态。他们守住了传统,“活”化了形态,从不同层面对宝卷传承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也积极实践宝卷创新发展的新理念。
宝卷的流传遍布河西走廊,穿越了无数年轮。人们对宝卷有一份特殊的情意,这份情意里面包含了老百姓深深的记忆。人们在念卷声中成长、老去,宝卷成为河西走廊地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元素。
河西宝卷讲述着故事,延续着乡情乡音,传承着价值。一段历史、一个记忆、影响了一代人,形塑了一个价值体系。河西宝卷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留存,在家家户户念唱宝卷的过程中,通过活生生的故事情节,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效仿,人们无意识地规制着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渐形成了以劝人向善、孝道为先、忠义守信等为核心的价值传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传承的核心不只是文本,更是其中蕴含的价值体系,是一个能够继续承载伦理价值的文化遗产。
河西宝卷不只是一个区域性的文化传统,其背后所折射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息息相通、一脉相承。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多元文化冲击着人们的价值形成,我们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倡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的价值体系。传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记忆,更是我们需要坚守的文化价值。河西宝卷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深藏在记忆中的乡音,更是我们需要坚守的文化遗产,是我们需要弘扬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2]段平,著.河西宝卷的调查研究[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95).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6).
[4]刘雪枫.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N].人民日报,2009-08-04(020).
示了符号互动在传播中的作用,并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是有所反馈的。韦斯利-麦克莱恩模式中,也强调了信息传播过程中反馈的意义。在主持人对现场观众的人际传播过程中,能够明显看出现场观众对主持人的讯息传播是有反馈的。在《对话·制造业王者归来》中,主持人陈伟鸿和嘉宾对通用电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就有观众现场进行反馈,甚至观众针对杰夫·伊梅尔
特直接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把访谈节目推向新的内容。所以现场观众的反馈是对主持人传递讯息内容的反应,甚至是主持人调整讯息内容的原因。主持人根据现场观众的反馈,对节目之后的走向进行调整。在现场的人际传播环节中,整个主持人的传播模式是互动的,双向的。其次,节目主持人的讯息通过电子媒介公开向广大观众进行传播,属于大众传播范畴。这种大众传播也有反馈,但是相对于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人际传播,反馈显然缓慢得多、稀少得多。值得一提的是,节目主持人的讯息绝大部分是被大众传播的场外观众收到,并引起社会效果的。所以,数量巨大的隐性场外观众,成为节目主持人传播效果的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场外观众甚至把现场观众的互动和反馈作为讯息的一部分接收下来,但是场外观众的意见和反馈却无法及时送达到主持人一方。
综上所述,主持人是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和主导,是传播过程的体现者和操作者,所有主持人传播的成败都和主持人本身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主持人是“有效传播”的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虹.节目主持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
[2]廖声武.节目主持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3]陆锡初.中国主持人节目学[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4年.
8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14:19: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3749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传承   河西   传播   主持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