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质教案

阅读: 评论:0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
3.在品悟诗句中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
1.指名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时间、地点、事件。
设疑: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
3.简介诗人。
师: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设计意图】
以诗题总览全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从诗题中了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同时教师还设置了一个疑问:
“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课时结尾深化主旨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美
1.读得正确。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强调“遮”是翘舌音,“卷”读“juǎn”,“散”读“sàn”。
2.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出韵味。
学生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1)出诗中的押韵字。(山、船、散、天)
(2)按“平长仄短”练读。
(3)分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
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知诗意和诗趣,为知意和背诵打下基础。
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云、雨、风、水)
2.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配乐,约50秒)
课件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②学生想象画面。
生1: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却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
生2: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蔓延,但来不及遮住山峦。
生3: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但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点击课件,“黑、翻墨”变)
③带着感受读诗句。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了这幅“翻墨云”图。谁来读一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2)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抓关键词语,品析雨的特点。
生1:夏天的雨很急很大,我从“跳珠”知道雨落在船上就像是跳动的珍珠,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生2:我从“乱入船”的“乱”字看出雨势很大,这雨是杂乱无章的,就像顽皮的孩子活蹦乱跳。
生3:我还从“白雨”看出这场雨很大,只有大雨点儿才会看起来是白的,有种白花花的感觉。(点击课件,“白、跳珠、乱”变)
②用多种形式,读出雨的气势。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2教师小结,引出别样景象。
师: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惊叹!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并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换了一副新的图景。(3)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卷地风来忽吹散
1品味“忽”之妙。
生1:我从“忽”字感受到大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风席地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生2:我从“忽”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空变得一片瓦蓝。(点击课件,“忽”变)
②拓展含“忽”的诗句。
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③读出“风吹雨散图”。(分组赛读)
(4)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望湖楼下水如天
1想“水如天”之景。
生1:水如天一样开阔,蓝天倒映在湖水中,水天一。
生2:水如天一样明亮,雨后湖中泛起粼粼波光。
生3:水如天一样澄净,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样子。
②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感。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指名读、齐读)
4.联系生活,训练写话。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写雨吧。
【设计意图】
想象画面,化诗为画是本课的语文要素,也是课后习题的要求。每行诗,紧紧围绕关键词展开描写,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到雨中的“白雨跳珠”,再到“风吹雨散”的水天一,学生在头脑中不断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将想象与品读相结合,让学生领略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四、深化主旨,指导背诵
1.升华诗题中“醉”的含义——沉醉。
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

本文发布于:2023-05-04 16:27: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3784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古诗   学生   读出   指名   诗人   想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