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有十三个关口你知道几个?

阅读: 评论:0

世界十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有十三个关口你知道几个?
长城如同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守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规模宏伟壮观,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也是个伟大的奇迹。长城不是一道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万里长城自东向西一共有13座关口,到底是哪十三关呢?那里都曾发生过什么?留下哪些历史的记忆?
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是明长城东端起点,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山海关位于明长城东端,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向北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关城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冀辽在此分界。
山海关主体箭楼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
靖边楼
临闾楼
牧营楼
老龙头
山海关经历过无数次战争,硝烟不断。明末闯王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决战就发生在这里,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发生在这里,吴三桂向清军多尔衮乞师求降,俯首称臣,并拱手献出了山海关。1900年,八国联军在山海关老龙头登陆。当时老龙头虽为清朝的山海关防守重地之一,岸上筑有炮台并派重兵镇守。然而,当八国联军的舰队开来之时,提督郑才盛命令各营清军,对空鸣三响,仓惶逃窜。
八国联军占领山海关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1933年元月过后入侵山海关。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日两军鏖战山海关,这就是著名的“榆关抗战”(山海关古称榆关),从此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中国军民在敌人的炮火下,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终因敌众我寡,为英勇保卫山海关,战斗到最后,写下了抗日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长城会战 中国军队阻击日军
长城会战 中国军队阻击日军
第二关:黄崖关
黄崖关位于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亦称小雁门关。建于明代,是蓟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海拔高度300米,关城东西两侧崖壁如削,山势陡峭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著名的雄关险隘。由于山崖在夕阳西照时,反射出万道金光,故称黄崖关。关城由正关、水关、东西稍城和烽火台组成。
黄崖关
水关
黄崖关长城
黄崖关长城东达马兰峪长城,西接北京将军关长城,全长42公里,有敌楼52座,烽火台14座。黄崖关城墙因地制宜筑有砖墙、石墙以及险山墙、劈山墙等多种形式的城墙。沿线敌楼、烟墩有方形、圆形、砖筑、石砌诸多类型,共计20座。其中雄踞关北1公里孤峰上的凤凰楼,砖砌圆形,底径16.1米,高18.3米,上、下两层,顶建砖构楼橹铺房,在十三关中实属罕见。
黄崖关长城
第三关 居庸关
居庸关同样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与嘉峪关相似,居庸关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由主箭楼、云台、券门、南北关、水门组成。
居庸关
居庸关
居庸关
嘉定(1213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南下讨伐金国。经过几场大战,金军败退至居庸关,遭到蒙军铁骑歼灭。成吉思汗分别派遣大将哲别、速不台间道袭击居庸关南口,金守将讹鲁不花投降,于是蒙古军南北会师,围攻金中都。
1937年8月,中国军队曾在居庸关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8月23日日军攻陷居庸关。
日军进攻居庸关
第四关 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紫荆关汉朝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
紫荆关
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
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瓦剌部裹挟明英宗朱祁镇攻陷紫荆关,九门外成为战场。1644年,李自成攻居庸关不克,改入紫荆关,进占京城。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曾经历大小战争140多次,是经历战火最多的十三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第五关 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最初于战国时建筑,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倒马关遗址
倒马关长城
倒马关长城建在崇山峻岭之上
1937年9月,因为倒马关是通往平型关的要道,为确保平型关战事,八路军115师决定在平型关战斗打响前,先占领倒马关,以阻日军后援,确保平型关战斗的侧翼安全。此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20余人,骑兵营仅伤6人,牺牲4人。这是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骑兵营出师华北敌后第一战,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军民斗志。电视剧《亮剑》中孙德胜率领骑兵连冲锋的情节就出自于这次战斗。
第六关 平型关
平型关是明朝内长城沿线上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和忻州市繁峙县交界处的平型岭脚下,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
平型关遗址
明代蒙古骑兵频繁侵边,抢掠财物,尤其嘉靖年间最为严重。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鞑靼部俺答率兵大举南侵,从山西大同深入浑源进攻平型关,攻陷平型关后直趋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进逼紫荆关。途中遇明将陈凤率军抵抗,后因受到明军与百姓阻击又遇连日下雨蒙古骑兵便北逃了。
平型关大捷
这里还发生过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八路军115师的全力攻击,这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1000多支,轻重机20多挺,战马53匹,还有很多棉衣,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
第七关 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分犹存。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
明代中期蒙古鞑靼部经常南犯,偏头关成了蒙古兵和明军较量的重要场所。抗日战争时期,偏头关是晋西北的根据地。1938年,日本侵略军集中万余人,兵分两路围剿抗日根据地,一路从井坪向偏关、河曲进犯,一路从原绥远(今呼和浩特)清水河向偏关方向进犯。八路军359旅北上阻击敌人,岢岚的敌人受到连日困扰,水源断绝,向北撤退。偏关的守敌也只好向东撤退。八路军迅速夺回了偏关。
第八关 雁门关
雁门关,地处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的围城依山而建,周长5公里。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
雁门关
雁门关全景
雁门关塔
雁门关春秋楼
雁门关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地袭扰雁门关,于是进行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令修建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都曾在雁门关内外多次与匈奴大战,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汉元帝时,王昭君也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
飞将军李广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与契丹人反复争夺的战场。杨业及其他的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建功立业。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全军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身负重伤被辽兵抓获,他宁死不屈,最终以绝食为国捐躯。
杨家将
1937年10月18日,在阎锡山南撤以后,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的汽车运输队,摧毁敌人汽车四百多辆,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

本文发布于:2023-05-08 12:0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3882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