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景区概况介绍

阅读: 评论:0

附:景区概况介绍
景区概况
一、景区介绍
刘公岛,横亘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内,距市区旅游码头2.1海里,素有“东隅屏藩”之称。东西4.0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点旗顶山海拔153.5米,东望碧海万顷、烟波浩渺,西与市区隔海相望,北部峭壁陡立,南坡平缓绵延,因其地势扼海防之要,又有“不沉的战舰”之称。
刘公岛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全年平均气温12℃,昼夜温差小,具有春冷、夏凉、秋暖、冬温的气候特点。全岛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7%,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
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居住。汉代时威海叫石落村,东汉末年,这里属于东莱郡,是刘姓皇族的封国属地。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刘协建立魏国后,对刘姓皇族进行剿杀。刘氏皇族一支为避曹氏迫害,历尽艰险、千里迢迢来到了偏远荒僻的石落村,成为这里的早期居民。刘氏以出海打鱼为生,经常到刘公岛上垦荒种地,并在岛上广施
善行,搭救接济遇险船只。船民和岛上百姓为纪念刘氏夫妇,便建造了一座刘公庙,庙中塑有刘公、刘母像,南来北往的船只,每行至此处,船民必登岸前去祈祷祭祀。当时,此岛被称为“刘氏别业”,又称刘家岛、刘岛山,明末清初正式得名“刘公岛”。
明末倭患猖獗,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立威海卫,屯兵驻守,从此,刘公岛便成为海防重地。19世纪末,清朝筹建海防,1888年,北洋海军在刘公岛正式成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全军覆没。甲午战败,刘公岛被日军强占三年之久。18987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刘公岛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疗养避暑之地。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后,英国政府续租刘公岛10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83月,日伪军侵驻刘公岛,在岛上设立“华北要港司令部”,驻扎汪伪海军。此时,原驻岛英军除少数勤杂人员外,大部分撤至香港。1940111日,英军全部撤离刘公岛。至此英国租借刘公岛达42年之久。解放后,刘公岛长期为海防军事重地。1985黄岛区天气预报41日,刘公岛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
刘公岛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有清朝北洋水师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丁汝昌寓所、铁码头,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还有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鲸馆、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熊猫馆、台湾梅花鹿和长鬃山羊馆、麋鹿馆等多处景观。
多年来,刘公岛景区的资源保护、管理服务和旅游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海上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红旅游经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等殊誉,每年进岛游客达150万人以上,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二、景点介绍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历史为中心内容的纪念遗址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专门管理保护机构,负责管理和保护威海湾南北两岸与刘公岛上28处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遗址;馆址位于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及其附属建筑内。1994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为该馆题写馆名;20089月,新辟的占地近万平方米的甲午战争陈列馆建成开馆,极大改善了展陈与参观教育设施水准。主要景点: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2008年建成开放,上下两层结构,建筑面积7622平方米,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主体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中科院院士彭一刚教授设计,整个建筑气势宏大,构思奇特,被誉为史诗般建筑。
陈列馆18米高的主体建筑基座上,一尊高15米的北洋海军将领雕像,手持望远镜昂然屹立,飞扬的斗篷预示着大风暴的来临。广场中央的大型《海魂》铸铁雕塑,以甲午海战中受伤沉没的北洋海军军舰为造型。展馆外围墙面是《甲午战争》大型浮雕墙,画面浓缩了甲午战争的人物及重大战役等历史内容。
以《国殇·18941895——甲午战争史实展》为基本陈列,陈列展示面积4500多平方米。陈列共分4个部分:《甲午战前的中国和日本》、《日本打开战争魔盒》、《民族屈辱与抗争》、尾厅《警钟长鸣》。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珍贵文物300多件,辅助展品100多件套,以及大量油画、雕塑等艺术展品。以陈京莹家书、曲氏投井、马关谈判等写实人物塑像场景、黄海海战三维影视、决战威海卫半景画多媒体复合场景、以及触摸屏、垂直投影、电子翻书、自动视听等声光电综合展示手段,还原再现生动形象、真实感人、氛围浓烈、身临其境的历史场景,实现观众与陈列的深度互动。
河北旅游景点介绍北洋海军提督署,又称水师衙门,建于1891年,位于岛西部南坡傍海高地,座北朝南,背山面海,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正规化海军的指挥机构,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军事衙门。因是海军提督丁汝昌的驻节之地,故民间又称此为“丁公府”。
提督署朱漆正门上,悬挂着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亲笔题写的“海军公所”门匾。六扇大门上分别绘有秦琼、尉迟敬德手执斧钺的门神像,描金点漆、肃穆威严。正门外东西两侧各置乐亭一座,飞檐翘角、漆柱支顶,为北洋海军庆祝大典和迎接宾客时鸣金奏乐之所。紧接东西乐亭南侧各建东西辕门一座。东西辕门内侧对称树立刁斗旗杆两支,悬挂青龙黄旗。西辕门西侧20米处有两层瞭望台一座,用以观察港内舰船活动情况。
提督署为清式砖木举架结构,整体建筑按中轴线建前、中、后厅堂三进院落。每进有中厅、东西侧厅和东西厢房。各厅、厢、院落之间,廊庑贯通,曲广州长隆海洋王国门票回环,画栋雕梁、朱漆圆柱、青瓦飞檐,浑然一体、蔚为壮观。中厅院中设有地下储水池,用于收集储存雨水解决岛上饮水问题。提督署院东南角有演武厅,内设挑檐式舞台。
提督署内陈列展示了海底打捞出水的济远舰前主锚、高压蒸气罐、吊艇架、大炮减震器等珍贵文物,其中,济远舰前双主炮,每门重达20吨,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是世所仅
存的出水口径最大舰炮,堪称“镇馆之宝”。
龙王庙,位于北洋海军提督署西九华山订票100米处,始建于明朝末年,清末筹建海防,刘公岛成为北洋海军基地,驻岛北洋海军和北洋护军筹资重修。为砖木举架结构,四合院布局,由山门(倒厅)、东西厢房和正殿组成,前后两院,计有房屋14间,连同庙前戏楼占地1700平方米,属道教庙观。正殿内正中供奉东海龙王塑像,夜叉、龟相侍立两侧,东西两侧内山墙上分别绘有《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故事壁画。
正对龙王庙大门,为其附属建筑——戏楼,用于庆典和祭祀演出戏剧。由后台和戏台两部分组成,戏台呈正方形,约34平方米,上方为歇山挑檐式屋顶,由四根六棱青石柱支撑,柱上阳刻楹联一副,上联:龙袍乌纱帽如花石斑斓辉光照耀玉皇阁,下联:奏响管弦声似波涛汹涌音韵传闻望海楼,檐下隔板上刻有横批“寰海镜清”4个鎏金大字。楼顶四角轻盈翘起,彩绘斗拱玲珑精巧,甚为别致,是威海全市仅存的一所清代戏楼。戏楼旁边一株百年朴树,树高12米,树围1米多,枝繁叶茂、挺拔舒展。
1890年,刘公岛绅商为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树立“柔远安迩”德政碑一通,为北洋护军统领张文宣树立“治军爱民”德政德碑一通。文化大革命期间,“柔远安迩”碑被砸断,两碑被作为
铺路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移存龙王庙东厢房内。
甲午战前,北洋海军官兵与岛上居民到此祭拜祈祷。1898年,英国租借刘公岛后,龙王庙被占用,岛上居民将龙王塑像搬至威海卫城北北沟村。解放初期,龙王庙被毁。1986年,依照历史资料进行维修复原。
1895年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殉国后,其灵柩曾安放庙内,后在庙内西厢为其供设牌位,故龙王庙又称“丁公祠”。
格鲁吉亚华人真实生活丁汝昌寓所,现辟为“丁汝昌纪念馆”。建于1889年,位于刘公岛西端,东距北洋海军提督署约200米,坐北朝南,属砖木举架结构。寓所占地7000平方米,布局与安徽巢县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相似,分三组,左、中、右三跨院落,西院为内寓,东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住宿和会客的场所,大门两侧为门房和书房。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系丁汝昌亲手栽植,老干已枯死,发出的新枝虬曲,生长茂盛,每年5月花团锦簇,清香四溢。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携眷在此居住6年多,又称“小丁公府”。
18952月,日军占领刘公岛,寓所陈设被洗劫一空;英国强租刘公岛时,寓所被辟为英
九寨沟神仙池门票多少钱军军官俱乐部。1997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将丁汝昌寓所中间院落辟为“丁汝昌纪念馆”,正房复原了丁汝昌卧室、客厅和书房,陈列了与丁汝昌相关的许多文物,倒厅内布置《丁汝昌生平事迹》展览。恢复了前花园东西两侧六角尖顶凉亭,广植花草竹木,在寓所大门正前方树立一尊高3.8米的丁汝昌坐姿铜像。
刘公岛水师学堂,位于丁汝昌寓所西150米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奉北洋大臣李鸿章之命,在刘公岛西端择购民地,兴建水师学堂,1889年开工,次年建成,当年即招收36名驾驶学生授课。共花费购地银、工料银合计近万两,建筑房屋63间,占地18000平方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学堂第一届学生毕业,派登各舰参战。次年2月刘公岛失陷,学堂许多建筑毁于战火,学堂停办。

本文发布于:2023-05-13 02:4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4003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山东综合评价
下一篇:出团单
标签:北洋   海军   东西   建筑   历史   提督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