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国道拉萨一日喀则段地质灾害特点与发育规律

阅读: 评论:0

第42卷 第3期2019年7月
地震研究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
Vol.42,No.3Jul.,2019
∗收稿日期:2019-01-22.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B 0504104)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
(41661144037)联合资助.
猿员愿国道拉萨要日喀则段地质灾害特点与发育规律
扶 敏1,2,詹 涛1,2,许 冲3,谢 超4
(1.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7地质队,重庆401120;2.重庆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重庆401120;3.中国地震局
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对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段沿线两侧10km 范围内的崩塌滑坡与泥石流地质灾害开展解译与调查,并分析其特点与发育规律。结合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与地层分布,统计了崩塌与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发育有79处崩塌、117处滑坡与133条泥石流沟。面积为0.01~0.1km 2的崩塌有45处,崩塌高度主要在300m 以内,300~700m 崩塌体数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面积为0.1~0.01km 2滑坡有74处,包括一处面积大于10km 2的巨型滑坡体,滑坡的高度主要集中在100~300m,包括54处滑坡体;面积在1~10km 2和10~100km 2的泥石流沟分别为70条和39条。崩塌多发生在4.0~4.5km 高程、20°~30°坡度、南坡向、白垩纪(K)地层中,滑坡多发生在4.0~4.5km 高程、20°~30°坡度、NE 坡向、三叠纪(T)地层中。
关键词: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段;藏中南;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P315.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9)03-0438-090 引言
强烈的构造运动、各块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特殊的地形地貌及岩体分布特征,导致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区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Ge et al ,2014;Wei et al ,2018;Dai et al ,2019;彭建兵等,2004)。藏中南地区,特别是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其独特的雨季、干旱季风气候以及险峻的地貌形态成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孙妍等,2014)。
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段近东西向展布于青藏
高原中南部地区,现场工作条件差,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已成为该地区交通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威胁。
溧阳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展该地区的地质灾害研究(于晓东,2010;孙妍等,2014;王永斌,2009;
焦国锋,2013;姚杰,2011)。在关于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沿线地质灾害的调查、识别与统计工作方面,孙妍等(2014)根据遥感地质判译沿线确定了8处滑坡、84条泥石流和69处崩塌;于晓东(2010)通过野外调查以及收集资料认为沿线发育了96条泥石流沟、21处崩塌及9个滑坡体;谢程(2008)在沿线识别出20余处规模较大的滑坡体;汤明高等(2012)在西藏境内的318国道沿线识别出162个崩塌体、39处滑坡和88条泥石流。在沿线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方面,孙妍等(2014)认为沿线滑坡、崩塌及泥石流明显受到地貌控制,泥石流和滑坡的数量也与区域岩性分布和降水量有关;也有研究认为(郭佳宁等,2009;于晓东,2010)沿线地质灾害分布除受到地形、地貌、岩性及降水量影响外,还受到构造断裂、区域构造应力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汤明高等(2012)认为人类活动也可以诱发各类地质灾害,如坡脚开挖或爆破造成的岩体失稳,均是引发崩塌或者滑坡的因素;也有学者(焦国锋,2013;谢程,2008;强巴等,2015)根据沿线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总体上,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段地质灾害研究程度较低,数据不完整,缺少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规模
与规律的分析,对地质灾害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
第3期扶 敏等: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段地质灾害特点与发育规律
感影像与GIS 技术开展沿线地质灾害目视解译,结合详细的野外调查,比较全面地获取了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段沿线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数据与类型,对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崩塌与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
1 研究区概况
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段位于青藏高原中南
部,自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协荣互通起,经曲水县、尼木县、仁布县,止于日喀则和平机场,与日喀则机场至日喀则市专用公路嘎东互通相接,全长约165km。该区主要沿雅鲁藏布江分布,区域交通条件总体较为便利(图1)。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1.4mm (拉萨气象站)、341.1mm (尼木县气象站)、469.9mm (日喀则气象站)。一年中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一般集中在6—9月,其降雨量一般占全年的70%以上,平均降雨日数一般为80天。线路所在地区属高原温带亚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寒夏凉、无霜期短、空气相对湿度小、日照充足丰富、冬春两季干燥、风沙大、多雷暴等特征。
受SN 向挤压和EW 向扩展作用,研究区主要发育了近EW 向的雅鲁藏布江断裂和NNE 向的亚东—谷
雅丹地貌魔鬼城露断裂(图1)(邓起东等,2004,2007),这2条断裂对318国道工程影响较大①②。研究区
包含多套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风积粉砂,冲、洪积粉土,细砂,中、粗砾砂,细圆、粗圆砾土,卵石土,洪积碎石、块石土,坡积粗角砾土、碎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洪积粉土、冲积卵石土、洪积块石土等。基岩主要为白垩系页岩夹砂岩、变质砂岩、板岩,燕山期—喜山期闪长岩、花岗岩、橄榄岩、玢岩、凝灰岩等。在地貌上,研究区包括拉萨河河谷平原、雅鲁藏布江宽谷区、雅鲁藏布江峡谷区,经历了不同的构造体系及众多的地貌单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受到青藏高原长期隆升的影响,沿线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比较频繁。且空间分布与EW 向、NNE 向断裂有明显的关系。研究区历史上曾发生M S ≥4.7破坏性地震145次,其中8级地震2次,7.0~7.9级地震4次,6.0~6.9级地震21次,5.0~5.9级地震74次,最大地震为1411年当雄南和1951年崩错的2次8级地震。自1970年以来,记录到1346次M S 2.0~4.6现代小震。根据地震地质资料,研究区及附近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高烈度地震,均来自于近场区外的8级大地震(邓起东等,
2004)。
F 1:雅鲁藏布江断裂;F 2:亚东—谷露断裂
图1 目标线路、活动断层、崩塌、滑坡、泥石流沟分布图
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target lines,active faults,rock falls,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 gullies
9
34①②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2001.西藏米林机场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所.2005.拉萨河干流中游段旁多、卡多、布嘎、扎雪水电站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云南芒市在哪里报告.
地震研究42卷
2 数据与方法
结合覆盖整个区域的地质、地形等资料,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GIS 技术开展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目视解译,框定出地质灾害的边界
以及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的特点与规模等属性,并结合野外调查,调整解译结果。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遥感影像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滑坡的遥感解译主要通过遥感图像的形态、调、阴影、纹理等进行,具有明显的形态、结   
图2 研究区高程(a)、坡度(b)、坡向(c)、地层(d)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maps of elevation (a),slope angle (b),slope aspect (c)
and stratigraphic (d)of the study area
44
第3期扶 敏等: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段地质灾害特点与发育规律
构特征。滑坡的形态特征在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上显示较清楚,多呈簸箕型、舌形、椭圆形、长椅形、倒梨形、牛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树叶形、叠瓦形或不规则形等。滑坡后壁陡峻并呈围椅状,微地貌特征比较清楚,且滑坡体与周围地质体在调、纹理、植被发育及生长状况上有明显的差异,陡峭的滑坡后壁及其形成的围谷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向上弯曲的弧形。由于不能直接见到滑坡的地下部分,滑坡体和滑坡后壁是滑坡遥感解译的2项最基本要素,其他要素视图像分辨率及滑坡的可解译程度而定。
崩塌部位可见明显的崩塌壁,下方为崩塌堆积物,在遥感图像上较容易识别。崩塌堆积体地貌特征明显,多发育在沟谷或河流两侧的陡崖、陡坎或岩体破碎地带,崩塌后壁陡峭而粗糙,崩塌体在坡脚形成锥状的堆积体。崩塌壁的颜与岩性有关,多呈浅调,一般不长植被或植被稀疏。
贵州好玩的景点排名榜
沟谷型泥石流一般可分为3个部分,即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泥石流解译主要是对堆积区的识别,根据沟口的地貌特征,即只要在图像上发现沟口有明显的泥石流堆积扇,则判别其为泥石流沟;堆积区位于沟谷出口处,纵坡平缓,常形成堆积扇或冲出锥;堆积扇轮廓明显,呈浅调,扇面无固定沟槽,多呈漫流状态(王治华,
信阳市旅游景点有哪些1999;许冲,徐锡伟;2014;欧阳华平,2010;遥感地质解译方法指南,DD2011—0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DZ/T0261—2014)。
本文遥感调查范围主要是公路两侧10km内,整个研究区面积为3694km2。研究区高程数据来自30分辨率的SRTM DEM(图2a),利用DEM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研究区的坡度(图2b)与坡向(图2c)分布数据。图2d的研究区地层分布图来自全国地质图(1∶50万)。
3 地震灾害特点及发育规律
3.1 地质灾害特点
依据上述方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GIS 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沿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段提取和判译出117处滑坡、79处崩塌与133条泥石流沟。各地质灾害的分布如图1所示。3.1.1 沿线滑坡体与崩塌体的形态
滑坡及崩塌根据地形、岩性等不同,其形态特征变化较大。图3a-1(29.270°N,90.498°E),3a -2(29.219°N,90.338°E)反映了沿线2处滑坡发育的地貌和形态。2处滑坡发生在比较陡的谷壁上,其滑坡面积分别为40908m2和44308m2,滑坡高度均大于100m。滑坡体地表地形呈波状起伏,其后缘形成明显的陡坎,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坡面表现出了坍塌迹象,且图3a-2显示的滑坡体坡面发育了一系列小的垂直冲沟。由于滑坡作用,该河段河床被部分堵塞,或者在滑坡地段形成了一系列的古堰塞湖,且河床在该段明显变窄。
318国道拉萨—日喀则段沿线的崩塌体普遍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峡谷区两侧。受构造应力作用,峡谷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形成高陡的临空面,在风化、降雨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凌空突出的危岩与母岩分离,即形成崩塌。图3b显示了沿线雅鲁藏布江峡谷区发育的一系列崩塌体,单体崩塌面积最大约为0.09km2,崩塌发育处峡谷陡立、险峻,最大高度达到1000余米。崩塌作用下,谷壁上形成了多组条带状凹形陡坡,崩塌后缘形成较缓的陡坎,相邻的崩塌可以在下部相连而形成片状凹陷(图3b-1)。
3.1.2 沿线滑坡体、崩塌体、泥石流体规模
为防治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必须考虑灾害体的规模这一因素。图4a显示,沿线的117处滑坡中,单个滑坡面积峰值为0.1~1km2,该范围内发育了74处滑坡;面积在0.01~0.1km2的滑坡有30处;面积大于10km2的特大滑坡只有1处。沿线滑坡体的高度主要集中在100~
300m,该范围内发育了54处滑坡体;高度小于100m的滑坡只有3处;高度大于300m的滑坡数量随高度的增大逐渐较少,高度大于1000m的滑坡只有1处(图4b)。
研究滑坡体的面积和滑坡高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滑坡的成因机制,并为采取相关的工程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数据。由图4c可知,沿线滑坡体面积与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关系式为:
S1=7.5119×H11.8199(1)式中:S1是滑坡的面积;H1为滑坡高度。该特征表明,峡谷区大型滑坡体往往发生在谷壁的上部。
144
地震研究42
图3 区域2组滑坡(a)及崩塌体(b)解译
Fig.3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two groups of landslides(a)and rock falls(b)in the study area
  发育的79处崩塌中,有47处面积为0.01~ 0.1km2,占崩塌总数的59%,小于0.001km2的崩塌只有2处(图5a),面积在0.001~0.01km2及0.1~1.0km2的崩塌数量相当,分别有13和17处;沿线崩塌体高度具有比较明显的正态分布特征,峰值出现在100~200m,高度在0~100m和200~300m的数量相当,高度大于300m的崩塌体数量随高度的增大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大于700m的崩塌体只有4处(图5b)。由图5c可知,沿线崩塌体的面积与高度成明显的正比关系,关系式为:
S2=20.81×H21.44(2)式中:S2为崩塌体的面积;H2为崩塌体的高度。因此,在峡谷区较高的区域易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沿线发育的133条泥石流沟中,单条泥石流沟的面积主要集中在1~100km2,其中1~10km2和10~100km2的泥石流沟分别为70条和39条,面
积小于1km2的泥石流沟有17条,面积大于100 km2的泥石流沟只有7条(图5d)。
3.2 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本文通过统计不同因子与崩塌和滑坡的数量和密度的关系,探索研究区内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研究区大体上沿着雅鲁藏布江分布,这一区域基本上是沿活动构造分布,活动构造分布精度受区域构造研究程度的限制,且近断层区域都受到较强断层活动性的影响,加之整个研究区的调查对象是以大型地质灾害为主,因此,
244
岜沙苗寨门票多少钱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04:1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4642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滑坡   崩塌   地质灾害   研究   发育   泥石流   分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