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 评论:0

承德避暑山庄阅读练习及答案
承德避暑山庄
①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坐落在中国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狭长
谷地上,占地面积584公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公元观山湖公园
1723 —1736年在位时代一度暂停营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年又继缤修建,增加了乾隆公元1736
苏州三山岛农家乐
—1796年三十六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的营建历时近90年。这期间
清王朝国力兴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公元1662—1723年在位还亲安
闲山庄午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门额。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②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包括正宫、松
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正宫是清代皇帝在山庄时,处理政务、休息和举行重大
典礼的地方;松鹤斋寓意“松鹤延年”,供太后居住,建于乾隆年间;万壑松风是清帝批阅
奏章和读书处,是宫殿区与湖区的过渡建筑,造型与颐和园的谐趣园类似;东宫在宫殿区
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的场所,后毁于战火。
③苑景区又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宫殿区以北为湖泊区。湖区集南方园林之秀
成都二日游必去景点推荐和北方园林之雄,将江南园林的景观移植到塞外。区内湖泊总称“塞湖”,总面积57公顷。平原区位于湖泊区以东,占地53公顷。区内的万树园不施土木,仅按蒙古民族的风
俗习惯设置蒙古包数座。乾隆帝常在这里召见备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举行野宴。平原区的
西部和北部是山岳区,面积422公顷,占避暑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高耸的山峰好似天
安徽小吃排行榜前十名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康乾时期还在在山区修建
了40余处建筑。
④避暑山庄四周12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
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治理,
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明星大全故被称为“外八庙”。庙宇按照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
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⑤避暑山庄不同于其他的皇家园林,它继续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
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
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迭自《电视诗歌散文·中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出避暑山庄的地位和影响?
临潼兵马俑门票价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承德避暑山庄周围的寺庙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③段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其周围的寺庙。
2、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
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3、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人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
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
4、这些寺庙融合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5、分类别、列数字。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苑景区的地貌及特征,列数字使文章
的介绍更加准确、科学。
意思对即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6-11 04:18: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4684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避暑山庄   园林   古典   寺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