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标墓 收藏世家与故宫的隔世渊源

阅读: 评论:0

梦归“天堂 ’ III H e a ve n O f D rea m s
朱凤标墓
收藏世家与故宫的隔世渊源文I王海侠
近年来,故宫成了“网红”,因此“萧山朱氏”也上了热搜。“萧山朱氏”与故 宫有何关系?这一切要从一个叫朱凤标的人说起。
元末,朱熹的七世孙朱寿从祖籍江西婺源来到浙江萧山,自此,朱氐一门 在江南逐渐兴盛繁衍。
凤凰古城游玩
清嘉庆四年(1800),朱凤标出生。因从小父亲早逝,他只好跟着母亲寄住 在舅父家。从小到大,朱凤标一直是当地有名的“学霸”,科举考试名列全国 第二。这个苦孩子的人生终于一路开挂,后在朝四十多年,历任户、刑、兵、工、吏五部尚书及体仁阁大学士,与朱珪、汤金钊并称清代“萧山三相国”。
澳大利亚十大名校大学考中进士后,朝廷分配给朱凤标的第一份工作是翰林院编修,相当于现在 的中央政府办公厅秘书。从草根逆袭成为政府高级公务员的朱凤标,不但依 然酷爱读书,还喜欢上了藏书。书让朱凤标内心宁静、人生充实,对于物质享 受并无贪欲,或许正是因此,他才成为了政坛常青树。
因为官清廉、能力突出,朱凤标曾被御赐在近光楼居住十余年,这是清廷 对于汉臣的礼遇。
近光楼是澄怀园内的一所建筑,游廊曲折,三面环水,环境非常优美雅 静。澄怀园离圆明园不远,是专为南书房和上书房大臣所设的寓所,俗称翰 林花园。
朱凤标在近光楼藏有大量珍贵书籍。公务之余,倚窗闲读,是为悦心;读 累了,抬眼望望澄怀园和圆明园的美景,是为悦目。可是他再也想不到,这样 的岁月静好,会终结于一场无耻的侵略。
清咸丰十年(186〇)10月,秋天的圆明园和澄怀园美得可入诗入画。一场 悲剧却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圆明园,澄怀园也被大 火焚毁,朱凤标多年来费尽心血所藏的珍本书与近光楼一道化为灰烬。
72 I山糾
贵州人才网招聘信息朱风标是一个文人,无法上阵杀敌,他 只能眼睁睁地吞着家W被毁,国土沦丧。夂为朝中一品大员,朱风标从未感觉到如此允 力和愤怒。
所幸,在京城中东交民巷,朱风标还心'一处住宅,宅邸有御赐匾额“台衡介扯”,所 以他把自己在宅中的书房取名为“介祉堂”,那里还有一部分藏书。
尽管如此,朱凤标仍然感到痛心,不只 是因为心爱的藏书,更是因为圆明园,因为 这个国家。
中ra之所以挨打,是因为科技文化逐渐 落后于西方。说到底,文化是一个国家最汛 要的软实力。为今之计,他所能做的,只心 做好一个尽职尽责的臣子、一位能够树立良 好家风的家长,以使朱氏后人釕能力、奋觉 悟造福人间:
近光楼被烧十三年之后,洁N治十二年 (1873 ),朱风标在北京逝世,归葬萧山故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略 北京,介祉堂也没能保住。
旅游照片发朋友圈配句或许,朱风标早有预料,他也想好了应 对之策:书虽被烧,但只要人心不灭,总有祐 望在。
江西旅行他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可观的、有形的 物质遗产,但无形的粘神财富至今令后人取 用不尽。这一切,可以用他撰写的一句联语 来印证:“种树类培佳子弟,拥丨5权拜小沾 侯。”
后代子孙没有让朱风标失望,他的矜孙朱文均是故宫博物院首批G门委员,朱 文均的第卩卩子朱家浯是故宫的国宝级专 家C
朱文均临终前.嘱咐妻子和四个儿子,希屯将毕生所藏碑帖扔献给故宮,这些藏品 占广故宫碑帖一等品的四分之一:而朱家 涪叫兄弟也继承父亲遗志,将家藏无偿梠赠 给故宫博物院、中W社科院、承德避暑山庄、浙江博物馆、萧山博物馆等。
他们从朱凤标那里继承到的,不仅是求 知和收藏的传统,更有共享和奉献的精神。收藏不是为r私藏,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文 化的保存和再发现c
在如今的杭州萧山区所前镇越王村山 m沈自然w,朱凤标的墓地显得那样低调而 灰朴,墓碑h是由朱家潛所书的“太子太傅 体仁阁大学士朱文端公凤标之墓”,墓前有 一个祭台和小平台,墓地两侧有石羊和石虎 守护。
相比十很多名人墓地,这里显得有些冷 沾,但实质上,这正y慕主人的精神气质相 暗合,每一座古墓,都是一个个逝去的不凡 生命,在世间的另—-种存续方式。
王海侠1977年生于陕西宝鸣,陕西省 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诗词、古代生活美学等中国泠统文化著有《在最 美的唐诗里逅最美的爱情》等
2021年3月号(上)|73
美国人均gdp

本文发布于:2023-06-19 13:4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482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风标   圆明园   故宫   收藏   标的   北京   墓地   人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