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国家博物馆心得体会_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文(2)

阅读: 评论:0

深圳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景点参观国家博物馆⼼得体会_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范⽂(2)
  参观国家博物馆⼼得体会篇4
  今天是3⽉1⽇,星期五。我们去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户外阴沉的天⽓和同学们热情⾼涨的⽓氛形成鲜明的对⽐。
云南中国旅行社  中午,我们驱车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进门,我就被国家博物馆雄伟的建筑、⼤⽅的格局所吸引,真是太壮观了。
  ⾸先我们参观了远古时期,从元谋⼈的⽛齿,北京⼈的头盖⾻中我们发觉了祖先们曾经⽣活的⽓息,那么鲜活炙热。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商夏西周时期,从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中看见古代劳动⼈民的智慧及以当时经济的发达。青铜器是权⼒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经济实⼒及社会地位的象征。
  接着,我们进⼊了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局⾯动荡,诸侯争霸,七雄并⽴。我们从精美的青铜⿍和吴越兵器中看到了⼿⼯业的发达。
  然后,我们进⼊了秦汉时期,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从秦始皇的琅琊刻⽯中看到了专制封建王朝的霸⽓
与秦始皇的⽓宇⾮凡。秦汉时期统⼀了⽂字,统⼀了钱币,统⼀了度量衡,这也让⼈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才⼲。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三国两晋⼗六国南北朝时间展馆;隋唐五代时期展馆;夏辽宋⾦时期展馆;明清时间——青花瓷艺术的⾼峰展馆。期中隋唐五代时期最为繁荣昌盛。百姓和乐,国泰民安……。
  这次的国博之⾏,让我收获了很多知识,也了解了祖国的历史。感谢学校给与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
  参观国家博物馆⼼得体会篇5
  今天给⾃⼰留⼀天在北京逗留,参加国家博物馆。
  2005年的国庆或者2006年的元旦,我来过⼀次。当时跟着同学⼤部队,匆匆忙忙地,留到现在印象只记得当时看到了历史书上的四⽺⽅尊,还有郑和下西洋400年纪念特展。郑和的展览是最后⾥离开时看到的,没能好好看。后来上课⽤到郑和海上导航⽤的过洋牵星术为讲课的案例,好遗憾当时没有细看相关内容。这次打算弥补当年的缺憾,看个够。
  根据楼层展⽰内容提⽰有中国古代、复兴之路、领导⼈蜡像、甲⾻⽂和⾦⽂、古代⽟⽂化、宋代⽯雕⽂化等。我没有特别感兴趣的,所以还是去看中国古代吧。印象中我看过这个展览的,但再看⼀次
也⽆所谓。总体上前半段时间我的精⼒⽐较集中,到了宋以后⼜点兴趣索然。⼀来当时很累了⽽且没吃东西;⼆来宋及其以后的主要展出物陶器实际上在⼀些“寻宝”类节⽬⾥也经常看到。有以下⼏点印象特别深:
  1、河姆渡⽂化中,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的约公元前5200~4200的⼀种农器——耜(si)。有⾻制的,也有⽊制的。通过⼀定办法绑制,形成类似于今天铁铲的形状,但⽐⽅铲稍细且长,有点像⽊浆;更像我在阿拉⼲见到的那个⽊器。我到现在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考虑到⼏⼗年前当地有⾏船的事实,是船浆的可能性很⼤。但今天看到这个耜,确实很像。
  2、⽯镰。公元前6100~5000的裴李岗⽂化的⽯镰,有点像后来东周及秦汉时期的⼽的样⼦。绑上⽊柄就构成镰⼑,后来直到汉代还有这种造型,只不过把材质改成青铜、铁等。今天的北⽅地区所使⽤的镰⼑,也不过只是多了⼀部分铁柄圈(⽅便直接插⼊⽊柄,⽽不是秦汉时期以⽯器时期通过绑绳的⽅式)。
  可见有的⽂化是会传承的,⽽且这种⽂化的传承不是⼏年、⼗⼏年、⼏⼗年就会终⽌的;强⼤的⽂化,会传承数千年⽽不绝!
  3、陶甑。我们⽼家把⽤来蒸⽶饭的⽊桶叫做“甑⼦”。后来爸爸在铜梁⼀带贩来⼀种像坛⼦的陶罐,居然也是甑⼦。所以知道这种器物得名字是“甑⼦”(⽡旁)的时候,⼀点也不奇怪!但今天看到约制作于
公元前2500~2000年(距今4000年)的陶甑(出⼟于河南陕县三⾥桥)的时候,我还是惊讶了!我想重复上⾯那句话,真正强⼤的⽂化,是传承千年不绝的!
  4、⼩⼝尖底陶瓶。⼀种中间粗(带双⽿)、两头细的陶器,可⽤于打⽔。公元前5000~3000 年,出⼟于陕西宝鸡。后来汉代还有类似的陶器。当时恰好有导游在给⼩朋友讲解,说道这个瓶的精妙所在:中间部分粗⼤(所受浮⼒⼤),在⽔中上浮,两头细⼩下沉。打⽔的时候容易进⽔。所以是很实⽤的汲⽔器具。前两天看《南渡北归》,其中有⼀个教授在昆明联⼤期间⽣活困苦,⾃⼰打⽔跳⽔,因为⽣活经历少,⽤常见的⽊板桶多次⽆法汲⽔,结果在向⽔井中使劲贯桶的时候,把桶底搞掉了。那么如果有7000年前宝鸡⼈的智
慧,或许就不会这么⿇烦。
  5、⾻针。新时期时代出现的⾻针,有的很细很⼩,针⿐就更⼩了。我⽆法理解针⿐处是怎么钻眼的。当然后⾯也看到了⽐较粗的⾻针,那么可以相对⽅便地钻眼。
  6、⼈⾯鱼纹彩陶盆。出⼟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是仰韶⽂化的产物。彩陶盆内绘有图案:圆圆的⼈脸、鱼。鱼和⼈的抽象恰到好处。好绝妙。我打算回去给⼉⼦看看,让他认⼀下,因为⼉⼦画的鱼也是这样⼦的。都说原始时期是⼈类的幼⼉时期,很多原始时期⼈的想法与我们今天的幼⼉想法或者是相通的。不过⽐较惊讶的是,这个彩陶盆居然是给夭折⼉童的棺盖。看来,在那个时候,已经有系统
的丧葬⽂化了。
  7、鹳鱼⽯斧彩绘陶缸。出⼟于河南临汝,是当前发现的新⽯器时代最⼤⼀幅陶器绘画。上⾯画着⼀个鹳鸟衔着⼀条鱼,旁边划⼀个绑有⽊柄的⽯斧。鹳鸟衔鱼⾃然是很⽣动的。但这个带柄的⽯斧,让我们了解到先民是怎么制作⽯斧的。⼀般出⼟的⽯斧,只剩下⽯质斧⾝,⽊质斧柄和绑制⽅式我们⽆从得知。所以前⾯从旧⽯器过渡到新⽯器时代的时候,我想这些⽯斧怎么⽤呢?看到这幅画就释然了。
  8、锯齿纹彩陶⿎。形成于公元前3200~2000年,出⼟于青海民和。⼀头⼩,⼀头⼤,像个喇叭(或⼤型的漏⽃),宽⼝的⼀端是没有封⼝的,但是周围有锯齿状的倒钩。推测是⽅便蒙兽⽪⽤。这个⿎的样⼦,与今天⾮洲⼀些⼟著的⿎很像!
  9、带箭伤的⼈⾻。形成于约公元前4200~2500年,箭镞还在⾻头上。虽然是复制品,但是我想国家博物馆肯定不会凭空臆造⼀个吧。⽯器时代,箭镞都是⽯头磨制的,能有多锋利呢?看了这个实物,就知道有多锋利了!
北京十渡风景区图片  10、⼲栏式建筑的榫卯结构。中国古代的建筑物主要为⽊结构,那时没有今天这么⽅便的铁钉,早期连铁都没有。所以⽃拱之类的组合,全靠榫卯结构连接固定。这当然是中国古⼈的创举!让我意外的是,浙江余姚⽥螺⼭河姆渡⽂化遗址的,这个形成于可能早到公元前5000年的⼲栏式建筑,居然就已
经开始采⽤榫卯结构了。我们今天农村的⽊⼯还在⽤这种⽅式,⽽且很有效。所以真的是好东西可以经千年传承⽽不绝!
  11、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以前我以为“鉴”是镜⼦,这才发现⾄少直到战国甚⾄秦,鉴还只是酒器,盛酒的青铜⼤罐或者⼤缸。⽽1978年出⼟于湖北随县曾侯⼄墓的这个“青铜冰鉴”更是有特殊的构造和意义。因为这个⼤酒缸(鉴)内部还放有⼀个⽸,⽤于装酒;⽸的周围可以放冰。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把饮料放在冰箱的样⼦。可见,当时的湖北随县(夏天)是很热的,热到有⽤冰冷却酒的需要。原来奴⾪主曾侯⼄也可以享受冰镇啤酒!
  12、节!⼩时候学课⽂知道苏武北海放⽺19年持节不变。现在的图画或者电影⾥⾯,那个“节”感觉像绳⼦串起来的⼀个个⽑球构成。苏武持节,表⽰他代表汉廷,带着汉朝皇帝的使命。今天在展览中看到战国·楚的青铜“节”,居然使⽤青铜铸成半块⽵⼦的样⼦,上⾯还专门保留了⼀个⽵节。——这会不会就是“节”称谓的来源?
  他是前323年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的经商“通⾏证”(共5块),上⾯有错⾦铭⽂,记载了鄂君启的⾈节和车节的颁发时间、使⽤办法,详细规定了其商队车、船的数量、⾏商路线、货物种类及课税、免税情况。
  后⾯⼜看到⼀种同样是战国·楚的另⼀种节——⽤青铜制作的虎节,做成⼀个⼩⼩的⽼虎的形象,呈
现出来的⼀⾯是平整的。上⾯有刻字“王命传”。不知道跟后来调兵的虎符有没有关系?
  13、平坦⽆沿的砚盘。我们现在⼀般所见的砚盘都是有沿的,这样可以蓄⽔,确保研磨以后墨汁不会流失。但今天看到出⼟于湖北江陵的⼀块圆形⽯砚,西汉时代的产物,就像⼀块圆饼,上⾯没有沿也没有凹槽,怎么蓄墨呢?另外⼀块同⼀时期的漆盒⽯砚,长⽅形的,同样没有边沿和凹槽,好奇怪!
  14、熹平⽯经。东汉熹平四年——光和元年(公元175-183年),东汉蔡邕等⼈以⾪书写定《诗》《书》《乐》《易》《仪礼》《春秋》《公⽺传》《论语》等,刻成46碑。⽴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经》,它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因为焚书坑儒、统⼀⽂字(废除6国原来的⽂字)、秦末动乱等原因,汉朝独尊儒术的时候,对于儒家经典的⽂本,不到标准。因为书籍毁坏了。当时能做的就是让那些硕儒门根据⾃⼰的记忆⽤当时的⽂字写出来,后来出了⼀个伏⽣,他们家在夹壁⾥藏了⼀本⽼书。结果拿来与硕儒们的回忆版进⾏⽐较,⼤家都傻眼了,两个严重的问题:A、⽂字不同,战国时期各国⽂字有⼀定的差异,可能互不认识哟;2、就算好不容易认出来了,还存在内容上的不⼀致。尤其体现在《尚书》⾥⾯。所以今古⽂尚书,谁真谁假,好像我们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不过好在我们的儒家不是宗教,搞不清楚可以再讨论,或者⼤家做⼀个约定,认定某⼀个就好。所以我想,蔡邕搞的这么⼀个⽯经,⼤概就是为了别再出现什么乱⼦,把⽼祖宗的经典搞丢了。
  这种刻经典于⽯的情况,汉朝以后多次出现过;后来的《永乐⼤典》、《四库全书》也都有这种意味在⾥⾯。好像连佛教、道教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汉族⼈死⼼眼么?⾮也!
  我以前听师兄师说过⼀个故事,不知真伪。但我想绝对不是空⽳来风的。穆斯林相信上天曾先后派了⼏个先知来到⼈间传递神的旨意,第⼀个先知传教形成了犹太教。传教过程中,教义被有意或⽆意地改
写了。神不满意,就派了第⼆个先知,形成了基督教,结果发⽣了相同的事。于是便有了最后⼀个先知穆罕默德,他传播的神的旨意记录在《》⾥⾯。穆斯林吸取了前⾯两位先知传教后遇到的问题,于是规定所有的《》都必须严格统⼀,每⼀个字/词在第⼏页第⼏⾏,都必须严格⼀致。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确保页码、⾏数、字数的⼀致。师说某年在苏联某处地下发掘出来的古代的《》与今天的书,仍然存在很好的这种页码、⾏数和字数的对应关系。是否真实如此?我想只有穆斯林朋友才知道了。
  15、钱镠铁卷。唐昭宗颁发给曾作过吴越王的钱镠的⼀份诏书,因镌刻在铁板(弯曲)上,所以称铁卷。内容的⼤意是即便钱镠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浒传》⼩说⾥出现过柴家因禅位给宋太祖,⽽获
刺“铁卷丹书”,永保柴家后⼈免死。过去我以为这是⼩说家杜撰的美好愿望,原来真有此事,只不过是另有其⼈罢了。
光雾山哪个景区最好  16、宋与辽、西夏的并列。我们背诵历史朝代表的时候,⼀般都说“……五代⼗国宋元明清……”。不会单独提出来辽、西夏。历史书上的课程也是这个模式,只是在宋朝背景上再讨论辽、西夏。不过后来看闲书看到有⼈提出“后三国”或者“新三国”时代。指的就是宋时的“三国⿍⽴”:北宋与西夏、辽的⿍⽴;南宋与⾦、蒙的⿍⽴。今天在国家博物馆,秦汉是放在⼀起的,但其时间上有前后关系,⽽且秦确实太短了(约15年);唐是单独展览的。到了宋,却是把北宋、辽、西夏放在⼀起讲。不像过去我们历史书上那么强调汉族政权的正统地位。不知道国家博物馆这么处理是源于什么样的考虑?
  参观国家博物馆⼼得体会篇6
  “⼀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在于启蒙;⼀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董,⽽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传递的精神,国家博物馆观后感。”——⼤花猪
南京三天两夜旅游攻略  中国国家博物馆装修了很久很久,我⼀直很期待。今年春节后终于开馆,⼜适逢德国的启蒙艺术展也在那⼉开幕,于是今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进去之后感觉这博物馆被整得很巨⼤很现代,但半天看下来,德国⼈的启蒙艺术展⾮常好,我们⾃⼰的东西却很令⼈失望。
  启蒙艺术展分为9个部分:启蒙时代的宫廷⽣活、科学的视野、历史的诞⽣、他乡与故乡、爱与感伤、回归⾃然、阴暗⾯、⾃我解放与公共领域、艺术的⾰命。共有500多件展品展出,有许多名家名作,是迄今为⽌国外博物馆在中国展出规模最⼤的⼀次。我个⼈感受是:与其说这是⼀次让⼈陶醉的艺术展览,不如说是⼀次给⼈以启迪的历史重现。这个展览从以上9个不同的⾓度充分展⽰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对⼈的价值、⼈的权利的发现和回归,对理性的追求,对科技的热衷,对世界探索的狂热,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活⽅式的改变,世界观的改变等等。内容丰富⽽不凌乱,条理清晰⽽富有创造⼒,让⼈印象深刻。期间我偷拍了⼏张pp与⼤家共享,因为没⽤闪光灯,⼜是偷拍,难免有点虚,将就着看吧。
  这是柏林街景的画,明快的⾊彩,休闲的⾏⼈,让⼈深切地体会到18世纪那种光明、⾃信社会⼼态,也反映出当时各阶层相处融洽、各得其所的社会氛围。
  这幅画既表现出和谐⽣活的场景,⼜表达了当时欧洲⼈对⼤洋远处未知世界的憧憬,对世界探索的激情。
  这幅画描绘的是英国⼈第⼀次热⽓球试验成功时的情景,观众们欢呼雀跃,让我们⾝临其境地感受
到当时整个欧洲社会对科学、对航天、对创新的探索的⽆⽐⾼涨的热情和勇⽓。
  启蒙运动让社会恢复了对⼈的关怀,这幅画中的少⼥神情刻画得⾮常⽣动,画⼯细腻,简直可与照⽚媲美。在这次展览中,肖像画不少。
  ⼏个⼩孩在⾃然环境中玩耍,这种像画突破了以前肖像画的单⼈套路,表现了启蒙时期特别的⼈⽂关怀,也表达了卢梭倡导的回归⾃然的思潮以及当时⼈们对⽣活特别是⼩孩教育的价值倾向。
  这幅18世纪的世界地图给我很⼤震动,根据库克船长3次环球航⾏的成果所作,图上连我国的很多河流都绘出来,绘图之精细,令⼈叹为观⽌!可见当时欧洲的视野是多么⼴阔,思想是多么开放,与同⼀时期我们⼤清帝国⼜闭关⼜禁海的夜郎⾃⼤相⽐,真有天壤之别。
  再看看我们⾃⼰的东西,有“复兴之路”展、青铜器及佛像展、瓷器展,古代中国馆还没开张。
  复兴之路展最为冷清,基本上就是近代⾰命史的教科书,⽼套路:⼀上来就是鸦⽚战争,接着就是100年屈辱史,⾄于为什么西⽅那么强⼤,⽼能欺负⼈,却只字未提。从鸦⽚战争到⾟亥⾰命,到抗⽇战争,到解放战争,整个历史过程的叙述既⽚⾯且了⽆新意,基本上与中⼩学课本⼀字不差。解放后的部分,就是为各代领导核⼼歌功颂德,更没什么看头。最为讽刺的是,展览中明⽂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国博⾃⼰门⼝就杵着⼀尊 9.5⽶⾼的孔⼦⼤像。
  青铜器及佛像展和瓷器展⾥,宝贝挺多,但尽是⼀件件器物的简单陈列,解说⽂也是敷衍了事,你既⽆法把历史串起,也⽆法看出其中⽂化和思想的演变,⽽且你还看不出⼀丝⼈⽓!我看到的只有“权”(各式的安庆市
⿍)、“⼒”(出⼟的兵器)、“权贵的奢华”(琳琅满⽬的各⾊瓷器)、“偶像崇拜”(众多雷同的佛像、菩萨像),连器物上刻的图案、瓷器上画的图案也是龙、饕餮、花草,鲜见有⼈,更遑论平民了。唯⼀对我来说有点启蒙的,竟是下⾯这幅“佛、菩萨造像各部位名称”,真让我难堪。
  同台演出的德国启蒙艺术展,他们很优雅地把那段历史娓娓道来,让⼈回味⽆穷,相⽐之下我们虽声势浩⼤,却⽔平拙劣。我去过悉尼和墨尔本的⼏个博物馆,那⾥历史没咱们悠久,宝贝⽂物相当匮乏,不过在那⾥⼀个博物馆⾥可能既有历史,也有科技,也有考古,也有⽣态,甚⾄还有艺术,在其中你会看到历史的演变,不同思想的碰撞,会获得知识的启蒙,得到艺术的熏陶,哪怕你看完⽆所收获,但起码你⼼情愉悦,不会反感。有⼈会说中西有别,那我们且不与外国⽐,就是跟陕西省博物馆⽐,国博这个中国最⾼级别的博物馆的⽔准也还是相差甚远,这⼜如何解释呢?
  在我看来,博物馆是何等神圣的地⽅,它对⼈的启蒙作⽤不亚于⼀所⼤学。⾸先,博物馆要讲⼈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会讲故事(不是编故事)。我在墨尔本博物馆参观时,在显著位置竟是⼀匹叫Phar Lap的著名赛马的标本(见下图),以及有关它的故事的⼀系列物品、⽂字、视频等资料。
它出⾝“贫寒”——马主⽤低价从新西兰购得,却在1929-1931年短暂的3年间创造出⽆⽐辉煌的成绩,成为当时澳洲⼈⼼中的英雄,成为他们的精神⽀柱,⼀匹马就让我们感同⾝受地体验到经济⼤萧条时期澳洲⼈的⼼境,也让我们了解了澳洲⼈乐观、积极向上、阳光的精神世界和⽣活态度。在讲“Stolen generation”(澳洲⽩⼈政府在同化⼟著⼈政策实⾏期间强⾏将⼟著⼩孩带⾛进⾏⽩化教育的那段⿊暗历史)时,他们不象我们教科书式的宣教和简单粗暴的控诉,⽽是通过讲⼀些普通⼈的故事来感动观众,⽐如⼀位母亲以为警察⾛了,就让她的孩⼦们出来玩,结果⼀转眼孩⼦们就不见了,痛不欲⽣,直到⼏⼗年后才重逢,其⽂字配合着真实的物品和照⽚,催⼈泪下。就是这样“万恶”的帝国主义,她的总理在2008年亲⾃公开向⼟著⼈道歉,这更加催⼈泪下,让⼈佩服于这个民族的⾃省精神和“万恶的资本主义”的纠错能⼒。
  再次,博物馆不能⼀味灌输,要善于与观众交流,其展出⼿段应富有创意,⽐如墨尔本博物馆中的热带⾬林馆,地⽅不⼤,但那⼉除了有丛林、⼤树、飞鸟之外,还在植被下⾯设计出⼟壤和⼩溪的截⾯隔着玻璃让你看(就像我们在海洋馆⾥看海底⽣物⼀样),对其中的⽣物还有详细的⽂字解说;⽐如恐龙化⽯馆,除了有各种⾻架、详尽的图⽚介绍,还有两名⼯作⼈员在现场⼀块⼤⼟⽅⾥认真清理真实的恐龙化⽯,⼩孩们就在旁边指指点点。他们⽤各种办法来跟你互动,让你感到它时时刻刻在跟你交流,⽽不是灌输,⽽且最起码你能知道它要说什么。且不说它能让你恍然⼤悟,醍醐灌顶,最起码它能让你在欣赏之余若有所思,这已经⾜够了。
  ⼀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教化,⽽在于启蒙;⼀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宏伟、有多现代、有多少古董,⽽在于它的思想、它的视野、它的价值观、它带给观众的启迪和它所传递的精神。花巨资刚翻新过的国博竟⽆半点⼈⽂关怀,⽆半点世界视野,⽆半点时代精神,让我惊诧不已。⼀个连⼈话都不讲的博物馆,不要也罢。

本文发布于:2023-06-19 15:24: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4831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时期   启蒙   博物馆   时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