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镇风景名胜古迹典故拾零

阅读: 评论:0

止锚湾海边农家院
太平镇风景名胜古迹典故拾零
有《西江月》词赞曰:
千年太平古镇,沧桑岁月留痕。地灵人杰任纵横,育出繁花似锦。山岭林木滴翠,平坝花果飘香。小堰口内桃花源,更是人间仙境。
双流县太平镇地处龙泉山脉中段西麓,位于双流县东部边缘,是双流、龙泉、简阳三地交汇处。太平场镇过去是太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东山首镇。颇具规模,热闹繁荣,街道纵横交错,青石铺面,四方设有栅门,坚木建成,东边“红花堰”,西边“庆西门”,南边“横街子”,北边“紫庆门”。还有“碉堡”三座,处于二郎坝子、江西官山、红花大堰三地的交通路口,防备匪患,以保安宁。历来,华阳县(1965年合并于双流县)就有“水码头要数中兴场(今华阳),旱码头要数窑子坝(太平场镇别名)”之说,可见其繁华景象,世人共睹。确实,由于太平镇地理位置特殊,故历来是商贸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茶房酒肆,栈房旅店比比皆是,随处可寻。由于太平镇是“旱码头”,防患大灾考虑周全,民居建筑颇具特,临街边,全是“亮一柱”通道,廊房下,行人不受日晒雨淋。户与户间房顶都有“风火墙”阻隔,如遭火灾不殃及周围四邻,灭火水缸分布大街小巷,至今上升街还存放两个清代
道光年间的“太平缸”。(这些风貌上升街可见)解放前,太平镇是华阳县七区所在地,辖太平、白沙、合江、兴隆、万安五个乡。解放后,太平、白沙、合江三乡为七区,三星、永兴、兴隆三乡为九区,1955年两区合并后也一直为太平区政府所在地(直到1992年撤区截止。)
太平镇历史悠久。建于北宋治平前,原名衡山镇。《华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版)载,治平三年(1066)大丞相张文忠公初登仕途,曾任过华阳县衡山镇代理征税官。北宋元丰年间,太平镇普遍有制陶业(今同心村“窑埂”有遗迹可寻)故更名为“窑镇”(俗称“窑子坝”)。明末又更名为“太平镇”。明末建的“江西馆”,匾额有“太平镇”之称;清雍正十二年(1734),在太平正街“桥庐址”处建有一座石桥,所掘出的建桥石碑记载,石桥上面建有四方通道的廊桥,内塑财神两尊,此桥名“太平桥”。这些均可佐证太平镇的历史和同经更名的情况。所以太平镇从建置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史遗迹也随处可寻。
太平镇居民多为明末清初迁来的客家人。据太平地区众多姓氏的族谱记载,因长期战乱与瘟疫,土著居民几乎殆尽,“湖广填四川”,当时政府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押解大批移民安置于此。(传说押解途中,移民都是用绳索拴住手腕串连着,要拉大小便得解开绳索,
后来,当地称拉便为“解手”、“溲”“手”谐音,“解溲”一说,缘出于此)故太平场镇有好些“会馆”。这些“会馆”,规模不一,田户不等。它是同祖籍的所谓“同乡人”聚会、议事的场所。这些会馆中规模较大的,首推“广东馆”和“江西馆”。
俄乌战争最新消息广东馆,又称“南华宫”,建于清光绪初年(1875),在太平场镇广东街。规模宏大,占地数亩,殿宇建筑风格,坐北向南走向,从南边山门进入,有一大天井水池,池中有一座三洞石拱桥,人们称之“无河三洞桥”,水池左右是一排下厅廊房。一条水磨灰砖铺成的甬道,连接北面大殿。甬道将园坝分成两半,坝子地上有数根古老的紫荆,进门左右两边,有钟鼓楼(一个在广播室处,一个在政府厨房处),有客厅,前面有花园,紫荆树中间铁塔一尊石刻日规一个,有古戏台楼(现兽防站处),间有一些奇花异草。大殿宽阔的阶沿下面,左右耸立一对生铁铸的大香炉,香烛不断,烟雾缭绕。园坝两侧是两层木娄的左右厢房。大殿建筑宏伟,气势轩昂,两层重檐斗拱,四方飞檐高挑,屋面琉璃筒瓦,屋脊走兽盘龙,窗棂镌花镂格,殿门厚重高大,蓝底金字匾额,重檐正中悬挂,上书“南华宫”三字,令人眼花目眩。大殿整个天花板全是用四尺见方的木板镶嵌,彩绘“三国”纹饰,栩栩如生,工艺精湛。
解放后,长期作太平镇政府办公场所。后几经改建,原貌已不复存在。
青岛旅游团两日游有贵州馆(现粮站处)、贵州馆与湖广馆(原糖果厂处)接连,关帝庙(现太平中学处)。
江西馆,又名“万寿宫”,在太平场镇正街,明代修建,后多次维修,坐东向西,正门面临正街,侧门面向新街,侧门上方墙上,有糯米石灰制作的缠花图案,镜心有篆书“曲径”二字,系民国时华阳县稽征处主任张东有书写,工艺美观,古古香,“”时曾毁其部分,但原貌仍依稀可辨。江西馆下厅廊房设有戏台,解放前唱戏多在这里面。解放后,改建为“太平影剧院”。
通辽天气预报40天至于其它“会馆”规模均不及这两处,解放后都作他用了。
四川地图全图可放大图同宗族的人还建有“祠堂”,祠堂是同一宗亲姓氏的人聚会、议事的场所。每年的清明祭祖都要在祠堂举行“清明会”活动。太平镇境内有张家祠堂、冷家祠堂、宁家祠堂、陶家祠堂(现粮站侧)、陈家祠堂两处(即原锁龙五社和大罗村三社)、谢家祠堂(现供销社办公楼下)、文家祠堂。影响较大的文家祠堂于1997年香港文氏宗亲寻根团还来到文家祠堂寻根访亲。
过去,中华大地,宗教盛行。同样,历代的太平人民都渴望太平盛世,时代局限,无力回天,只有将企盼寄托于神灵。故太平土地上寺庙繁多。据《华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版)记载太平寺庙多达二十五处。这些寺庙,有的以前就已毁去,有的解放初期拆除,有的改作他用。今保留下来的尚有观音寺和圣经寺。
观音寺,在太平场镇上升街,建于清末,原名“观音堂”。1982年落实宗教政策,由能光法师主持恢复重建,现为双流县三大开放庙宇之一。寺庙三重大殿,神像彩绘金身,环境幽雅清静,来此若离凡尘,故外地的一些退休老人,长年寄居于此,修身养性,安度余生。该寺每年举行三次庙会,香火兴旺,热闹非常,打破平日的宁静。榆次天气预报15天查询
圣经寺,在同心村撒金坡上,建于明代万历七年(1579)。传说,圣经寺建成后,尚余金钱若干,又在坡顶修一塔“望佛塔”,塔建成后,还剩金钱若干,便撒在坡上。“撒金坡”也就得名于此,圣经寺过去也称“剩金寺”。坡下有一深谷,称“塔寺沟”,也由此得名,塔寺沟水库就在这里。坡上,山风习习,树木葱葱,圣经寺掩卧山凹,望佛塔雄踞山顶,朝暮晨夕,钟鼓阵阵,木鱼声声,信徒虔诚祷千,僧侣习课诵经。向前仰望,“土门锁翠湖”,“五龙朝丹景”;向后俯视,塔寺沟水库象镶嵌在碧玉盘上的明镜,水面小舟轻划,岸上渔翁垂
钓。太平镇“艺养工厂”专门为无业人员谋生活出路而办,平常有五、六十人,个别不三不四的人采取集中教育、集体劳动,织棉布,当时潘华丰任厂长,厂址在供销社办公大楼侧。

本文发布于:2023-06-22 08:03: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4886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太平   太平镇   祠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