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

阅读: 评论:0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课程报告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
香港购物学号:2101160014
:刘慧民扬州个园作文
班级:研四·B3班
专业:地质工程
        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指导老师:张秀荣
    提交日期:
摘要
本文讨论的是中国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主要时间段为新中国成立至今。以中国地质发展史为出发点,综合各时期的地质文化,探讨中国地质精神的形成,论述地质精神在不同年代的具体内涵,阐明当下地质精神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并提出对如何弘扬地质精神的思考。
关键词:地质发展史  地质文化  地质精神  形成  传承  弘扬


引言
地质精神被称为“地质之魂”,是地质矿工作的制胜法宝,是地质人使命和理想的指路明灯。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时期,国家经济体制在改革,地质行业也面临着倒逼转型的新局面,地质工作者除了要坚持地质精神的指引,继续传承和弘扬“三荣耀”精神,还要充分利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地质精神,坚守献身地质的责任和荣耀,坚定矿立功的使命和理想,用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认同并加入到新时期的地质工作中来。
一、中国地质发展简史
中国的现代地质科学完全是由西引进而非根植于国内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当时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翻译书籍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地质文献最早的是周树人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年刊于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他还同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1906年在上海出版但这些文章主要是出于当时爱国的热忱和对振兴实业的期望而不是地质研究的成果
中国地质事业的真正开始是1912年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此后数年章鸿剑丁文江翁文颧这三位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革路兰缕鼓浪屿岛内酒店艰难创业。于1913-1916创办地质研究所自己培育地质人才;于1916年建立地质调查所开发矿产调查和地质填图工作陆续建成图书馆实验室和陈列馆出版各种专报于1922年开始出版《中国古生物志》短期间即饮誉中外地质调查所成立后短期内即能全面发展取得国际上的普遍重视是中国地质界的幸运和骄傲
1920年李四光和美国学者葛利普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大大加强了地质教育;1922 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出现了20年代中国地质界第一个繁荣期在李四光丁文江翁文颧等的全面领导和规划下人才辈出成就斐然李四光于1926年代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和1929年发表于英国《地质学杂志》上的有关东亚和全球构造的文章可能是第三世界 地质学者涉及全球问题的第一人说明当时中国地质研究已经到达较高的水平
1937—1949年, 在民族苦难的战争年代地质工作相对局限于中国西南和西部的大后方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而在地质学人的艰苦努力下地质研究和地质教育却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地质研究的总结和系统编图方面尤 为引人注目灵异事件。李四光于1939年
英国出版的《中国地质》既奠定了地质力学的基础和雏型又包含了大量地层和区域构造的资料黄汲清于1945年出版的《中国主要构造形式》是运用当时的先进构造理论概念对中国构造史所作的全面分析至 今仍有参考价值这两本英文著述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和重视在这一阶段后期在黄汲清领导下编出和重编了14幅10万分之一地质图基本上覆盖了 中国的东部这些图幅虽然在解放后出版但却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大规模发展按照苏联模式全面规划和大力开发了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机构和地质教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明显的效益是大量资料数据的获得宁波市地图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使得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的各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在基础地质方面有大规模的20万分之一地质填图和1加万分之一和30万分之一各种专业图件的编制
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后于60年代前期出版的地层和古生物两个系 列专著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总结50年代苏联大地构造理论的引人使中国构造地质界思想活跃除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和黄汲清的多旋回综合构造理论外还出现了一些构造学派应用地质方面石油地质学和煤地质学的发展提高了沉积和古地理的研究水平为规划工作服务的全国性油、煤、矿产以及水文等图件的编制使基础和应用有了更好的联系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地质勘查工作与整个国民经济一样,遭到了极大的破坏。1970年6月,地质部被撤销,并入国家计委,更名为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最初几年,地质勘查处于无政府和半无政府状态,地质管理机构瘫痪,指挥中断,直到1978年,地质工作才得以恢复与发展。
1980 年我国开始南极考察活动。从1984年首次组织考察队起,至2000年完成了18个航次科学考察活动,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完成了“南极大陆和陆架盆地岩石圈结构、形成、演化和地球动力以及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研究”,编制了1:500万南极地质图。
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网
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首次总结提出了“以地质事业为荣、以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荣耀”精神,为地质工作形成建立具有自身特的行业文化指明了方向。多年来,“三荣耀”精神,激发着地质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兢兢业业,以及在艰苦条件和生存困境中不气馁、不妥协、不放弃的信心和勇气。
    1986年9月,地质矿产部“海洋四号”科学调查船在南海中央海盆首次发现锰结核。1990年10月,“海洋四号”首航南设得兰岛、南极半岛北部及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德雷克海峡,
对南极南大洋进行科学考察和调查,并采集到含铁岩石等,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1994年,地矿部提出地质工作应该分公益性和商业性两部分。然而,地矿部门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尽管在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地勘单位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在完成国家地质工作计划任务之外,走上社会开展工程勘察和施工、矿产开发和其他多种经营活动,但他们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阵痛期”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阶段,地质队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每况愈下,地质事业处境艰难,人才流失严重,固体矿产地质工作逐步滑向低谷。
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面展示了我国地质研究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地质工作进入大国行列。
1998年开始,中国的地质行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从2002进入“黄金十年”,直到2012年,地质行业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进入低缓阶段,到目前为止,地质行业已进入低谷期,面对着即是机遇又是挑战的新时期。

本文发布于:2023-06-27 06:0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4984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质   中国   工作   精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