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 抗战胜利的条件

阅读: 评论:0

第二十二讲  抗战胜利的条件、代价和意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国长期、艰苦的对日战争中,逐渐改变中日两国战争力量的对比,逐步具备对日反攻、取胜的条件,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的推动下实现的。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建筑在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比中国强大的这一基础上的。但是,由于日本是一个小国,本土只及中国的1/28,人口不到中国的1/6,国内资源贫乏,因而随着战争的爆发、扩大和长期化,日本赖以发动战争的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
在军力方面,日本军队数量、装备和训练均优势于中国,战争进行期间,日本又拼命地扩军和扩大军需装备的产量。但是,随着战争的扩大和长期化,日本在军队数量、军队装备和训练上的优势逐步的消耗和失去。仅在抗日战争初期的1年零3个月时间里,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伤亡即达40多万人,损失飞机375架,舰只176艘。此后,其伤亡和消耗逐年增加。虽日本不断征兵扩军,军队数量不断增加(1944年日本走进侵略战争行列的大约有900万人[]),但其训练和装备无法得到保证。据计,战争的前几年,日本的武器生产为逐年增长,但到19
桂林自驾游开车方便吗
441945年便明显下降。其中,舰艇由1943年的149700吨降至1945年的89030吨;飞机由1943年的17510架降至1945年的5130架;火炮由1943年的4815门降至1945年的1058门;坦克由1943年的776辆降至1944年的342辆和1945年的94辆;其它陆军兵器产量也同比下降。[]反观中国,战前的中国军队,无论从数量到装备都与日本有很大差距,战争进行期间又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和极大的消耗。但是,随着全国抗战的持续,中国军队在数量、装备和训练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战争初期的1年零3个月时间里,中国军队伤亡上百万,但迅速补充了200万,从军队数量的绝对值上看是增加了100万。随后,中国军队不断的增加,到抗战胜利之际,国民政府军队由战前的45个军200多万增加到98个军430多万;中共党领导的军队由战前的不足3万增加到120万。中国军队总数超过500万。同时,由于战时军备生产、战场缴获及国际援助,中国军队的装备不断改善;由于战争的实践和训练,中国军队的训练也得到提高。
在经济方面。战前的日本具有较强的经济力,并作了长期的战争准备。但一旦战争打响并陷入持久状态,日本的经济准备便逐渐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并逐渐走向崩溃。就军费而言,继1931年至1936年间开支50亿日元军费之后,其军费开支逐年递增。1937年为32.7亿日元,1941年为125亿日元,1944年为754.6亿日元,军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
重,由1936年的47.7%上升到1941年的75.7%1944年的87.6%[]
军费支出及其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
 
军费支出(千日元)
军费在国家岁出中的比重%
1931-1936
5104104
1937
3277937
69.0
1938
5962749
76.8
1939
6468077
73.5
1940
7947196
72.4
1941
12503424
75.7
1942
18836742
77.2
1943
30688540
80.8
1944
75464845
87.6
天气预报7天查询
(资料来源:转引万峰著《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青岛十大顶级酒店排名年,第240页。)
连年如此巨额军费,迫使日本政府只能依靠在国内大量发行公债,增加税收及加紧占领区的掠夺来弥补。同时,由于日本在战前和战时采取了牺牲其他许多经济部门的办法来全力发展军事工业的,这就破坏了日本经济的自然结构,触犯了平衡发展的经济规律。这一作法,如果在短期内还看不到其负面影响的话,那么,随着战争的扩大和长期化,必然显示出其对单一军事工业的反作用力,从而导致整个经济体制的解体。这样,日本的整体经济力急剧衰退直至走向崩溃。
反观中国,战前的中国经济大大落后于日本,战争中又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且承担着长期抗战的消耗。但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经济资源丰富;由于无论是中共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国民政府管辖的西南大后方,均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时经济政策和措施,赢得了社会经济的不同程度的发展。敌后抗日根据以陕甘宁边区为例,1940年粮食产量比1937年增长了70%1943年到1945年,开始达到“丰衣足食”的程度。1945年在中共党提出的“生产节约,长期打算,积蓄物资,准备反攻”的方针下,经济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就。而在西南大后方,19381939年的农业获得了丰收,粮食和经济作物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商品经济也有明显的发展。工矿交通业,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无论是机器工业、还是手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且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一次欧战时期的“黄金
时代”。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无疑增强了中国与日本抗衡的物质力量,创造了抗日战前胜利的必要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在政治组织力方面。战前日本的政治组织力比较强。但由于战争的久拖不决和经济的崩溃,促成了国内政局的不定,政治危机的出现。这种甚至政治危机,首先表现为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日本发这场战争,不仅使中国直接遭受战争灾难,同时也使本国人民承受另一种牺牲。从根本上说,战死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军队,还来自于日本的民众,只不过是受了政府训练和熏陶的日本民众。同时,战争改变了日本民众和平时期的生活方式,降低了日本民众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以日本民众的工资收入为例,如设定1937年工资指数为100的话,那么,到1938年为981939年以后更急剧下降。且由于物资短缺,市场紧张,通货膨胀,致使实际收入更低。此外,由于自然经济结构和体系被破坏,大量民营企业倒闭,又引起大批民众失业。据计,1938年的失业人数达180万,此后逐年递增,致使许多日本民众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战争后期,日本市场上的物资紧缺,铁缺“稀少得象黄金”,以致买一口铁锅都十分难得,棉原料棉织品全部脱销。食粮采取定量配给,1941年的食粮定量为330克,1944年减至300克,许多日本民众“处于饥饿、寒冷、囚首垢面的状态”。这些,滋生了日本民众反战心理、反战情绪,导致了许多劳资纠纷和租佃纠纷。1937
年,劳资纠纷为2126次,租佃纠纷为6170次。1938年,租佃19411944年间的租佃纠纷为10648次。严重的政治危机还表现在日本统治层内部的分歧、矛盾的日益尖锐化。战争的长期化及其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日本统治层不曾预料也根本无法解决。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内阁反复更迭。从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打响到1941年太平洋爆发,日本有6届内阁相继垮台。1941年太平洋爆发到1945年战争结束,又有4次内阁更迭。其更迭的频繁程度为世界史上所少见,政治危机可见一斑。乃至日本天皇也已为战争所疲倦。其间,天皇身边工作的人员多用“消瘦”、“憔悴”、“垂头丧气”等辞令刻划天皇的形象。
日本内阁更迭表
北京唯一没有疫情的地区
     
     
第一次近卫内阁
193764——193914
平沼内阁
193915——1939828
阿部内部
1938830——1940716
米内内阁
1940116——1940716
山西运城一日游去哪里好玩第二次近卫内阁
1940722——1941716
第三次近卫内阁
1941718——19411016
东条内阁
19411018——1944718
小矶内阁
1944722——194545
铃木内阁
194547——1945815
东久迩内阁
1945817——1945105
(资料来源:转引自罗焕章、支绍曾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70。)
反观中国,由于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从而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因而在整个抗战期间,全国各族人民,不分阶段阶层,不分党派团体,不论男女老幼,都被迅速动员和组织起来,以各种不同方式投身战争。其间,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始终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为动员和唤起民众起了巨大作用。广大青年,无论是大后方的青年还是抗日根据地的青年,都涌跃参军参战,走向对日作战的前线。其中,大后方在1944年年底的1个月时间里,就完成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十万青年从军运动;在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年岁里,居然组建了上百万的民兵。广大工农民众,无论是大后方的工农民众还是抗日根据地的工农民众,都加紧生产,支援前线。其间许多工人是不要报酬的自愿加班。此外,分布世界各国的华侨,始终与祖国的抗战同呼吸共命运,或捐款捐物,或返回祖国直接参战,把金钱和生命献给了祖国的抗战。由于抗日战前是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使得国共两党虽有磨擦,但一直能团结抗战。其间,国民党始终没有屈服,没有放弃抗战的旗帜。中共党在抗战中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此为基础,国内政局比较稳定,民族团结抗战气纷始终高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展也推进了中国抗战胜利进程。
1941年之前,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对日作战,对世界法西斯作战。19416月苏德战争,尤其是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形势发生了变化。194112月下旬到19421月中旬,中、美、英三国两度召开联合军事会议,讨论反法西期战争的总战略,决定成立中国战区,并签署了由美、英、苏、中4国领衔,26国联署的《联合国家宣言》。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形成,中国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织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进程。巴山大峡谷门票一览表
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初期,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军事行动都很得手。德国军队全线进入苏联境内,占领了苏联大片国土,并把战线继续向纵深推进。日本军队则占领了英、美、荷在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属地,包括菲律宾、关岛、威克岛、马来亚、新加坡、缅甸、香港和东印度等,控制了北达阿图岛,东近中途岛,南临澳大利亚,西抵印度的广大水域,其势汹汹,不可一世。然而,战争终于有了转机。这个转机分别是以19427月至19432月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19426月的中途岛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红军在各个战场先后转入反攻。1943年底,收复为德军所占领的
国土的2/31944年上半年,把德国军队全部撵出了苏联国地。从秋季开始,苏联红军垮境作战,接连击溃了在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境内以及挪威北部的德国军队,把战争引进了德国本土。在这一有利战机中,美英盟军迫使北非德军投降和意大利政府投降后,于19446月,在德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样,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结束欧洲战场已指日可望。
中途岛战役后,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入反攻。19428月上旬,美军在所罗门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19435月,美军在阿图门岛登陆。1944年初,美军新建造的大量军航和飞机投入太平洋战场,其中大小航空母舰100多艘,飞机几千架,从而取得了太平洋战争的制空、制海权。在这一年中,美军接连在马绍尔岛、加罗林岛、马利亚纳岛、塞班岛、菲律宾等地登陆,日军虽顽强抵抗,但无力挽回败局,战争已接近日本本土。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1:2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00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日本   战争   中国   军队   经济   民众   战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