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周边的农村空心化调研及乡村振兴路径浅析——以南京市横梁街道e田园项目为例

阅读: 评论:0

在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强大的吸附力,导致其周边的农村空心化程度日益加重。中央多次发文强调乡村振兴,关注三农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所在的项目组,就横梁街道的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调研,并探索提出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1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空心化调研——以南京市横梁街道为例
文章以横梁街道为例,分项进行阐述。横梁街道位于南京市六合区,距离主城区40min左右的车程。
1.1 农村空心化问题
根据对横梁街道的实地走访、入户调研,相比于普通城市周边的的农村,大城市具有更强的吸附力,导致南京周边的农村空心化现象更为严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1)。
表1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空心化问题(以横梁街道为例)
空心化问题现象阐述
空心化
程度
人口空
心化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留下来的多为妇女、儿童、老人。●
惠州最大型的水上乐园房屋空心化由于观念所致,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赚取收入后回剑桥大学研究生申请条件
乡翻建房屋,结婚成家后再次进城务工,导致房屋
使用率很低,几乎常年空置。部分房屋则仅有老人
居住,由于行动不便,房屋的二层空间,常年空置。
社会管理空心化有文化的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选举参与率低,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容易滋生微腐败等问题。
土地空心化缺少有技能、懂文化的劳力,导致农业生产的机械
化与集约化程度无法提升。
情感空心化劳务输出引起夫妻长期分居,导致农村离婚率升高。
留守儿童、老人长期缺乏陪伴,生活质量较低。
风景空心化横梁街道山水资源较为丰富,成片的农田、山林、
水库、清新的空气,却常常被忽视,无人问津。
注:表中“●”代表空心化程度较高,“◎”代表空心化程度一般。
1.2 大城市的逆城市化趋势
农村出现空心化的同时,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则出现部分逆城市化趋势(表2)。
表2 大城市的逆城市化趋势
逆城市化
趋势
现象阐述
逆城市化
程度节假日
集中出游
每逢节假日,人集中外出,造成高密度的景
区环境,景区服务设施超负荷运行。周末则是
选择具有田园特的城市近郊的民宿。
郊区租地
远离城市的喧嚣,到郊区租地,体验农夫生活
的现象越来越多。
下乡养老
逃离大城市快节奏生活、空气污染,下乡养老
的现象逐渐开始增多。
◎注:表中“●”代表逆城市化程度较高,“◎”代表逆城市化程度一般。
2 乡村振兴路径浅析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国家政策,笔者所在的项目组结合横梁街道实际情况,提出“e田园”的概念。
2.1 e田园的概念
基于入户调研,横梁街道70%的农民,在不影响自己及家人居住的情况下,愿意将闲置房屋出租,南京市55%的参与调研市民,在条件允许(租金合适、车程2h以内等)的情况下,愿意在市郊租赁第二居所。e田园是将空心化的农村和出现逆城市化趋势的城市进行统筹、协调、融合、联系、共同发展,实现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振兴。e指agrestic(乡土)、ecological(生态)、network(网络)、enjoy(享有)、endowment(养老)、experience(体验)。
e田园的主要载体是空心化的农村,以农村闲置的房屋为基础载体,承接具有相关需求的市民、企业入驻,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从而激发农村活力,带动村民回乡创业就业,进一步带动设施农业、休闲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e田园是在保护并尊重农村的生态环境、村落肌理、人文环境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既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创造了新生态乡土文化。2.2 e田园的核心
(1)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释放农村活力。将农村闲置资源(闲置的房屋、劳动力等内容)通过市民、企业入驻的形式盘
大城市周边的农村空心化调研及乡村振兴路径浅析
——以南京市横梁街道e田园项目为例
姜芳艳
济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星美国际影城(徐州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江宁分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大城市周边的农村空心化程度日益加重,与此同时,大城市则出现部分逆城市化趋势,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所在的项目组,对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的空心化程度进行了走访调研,并提出e田园的概念,通过e田园项目,将空心化的农村与出现逆城市化趋势的城市进行统筹、协调、融合、联系、共同发展,实现城乡统筹下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乡村振兴;南京市;横梁街道;e田园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11-25
[作者简介]姜芳艳(1988—),女,河南省焦作市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风景园林方向。
-194-
-195-
活,释放农村活力。
(2)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中央及农业农村部多次发文强调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但根据我们的调研,农民真正的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比很低。而通过加入e田园项目,将闲置房屋出租,可直接获得财产性收入。
(3)尊重农村的主人——农民,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尊重农民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体方式是将农民仍然留在农村,留在自己的房屋,仅将闲置的房屋对外出租,而非直接将农民从原有村子搬迁至他处,加重割裂的城乡关系。
(4)为城市居民提供第二居所,走进新时代的美丽乡村。通过对农民闲置房屋的定制化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第二居所,为其感受田园生活提供途径。
(5)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高性价比的办公环境。通过定制化设计,为入驻的企业、科研机构提供亲近自然、低密度的高性价比办公环境。
(6)为地方政府增加税收。通过企业入驻及常住人口入驻,为当地政府增加税收。
(7)为深化农村改革开启新的思路,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模式。e田园的城乡融合探索,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为类似的农村问题,提供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2.3 e 田园的效益
以闲置的房屋为载体,将农民与入驻的市民、企业进行连接,将会产生多种倍增的效益(表3)。
表3 e 田园的效益
效益类型
效益内容
直接/
间接收益经济
效益农民:闲置房屋的财产性收入,另可获得其他服
务性收入。
●入驻市民、企业:高性价比的第二居所、养老环境、
沂山风景区门票田园办公等。●社会效益
青少年:走进农村,了解农村,在自然中感受乡
村文化、民俗文化。◎中年人:放松身心,享受舒适自然的家庭时光。
◎老年人:回归乡土式的养老。
◎生态
效益
随着市民、企业的入驻,社会资本的投入,农村的人居环境将会得到改善,建设“村在林中,房
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绿家园。
七里坪天气预报一周
文化影响在城乡统筹的理念下,通过文艺舞台、农家书屋、
农夫讲堂等形式,引导城乡居民逐步进行沟通了解、文化融合,既有利于解放农村陈旧的思想观念,也
有利于入驻市民、企业真正地走进农村,了解农民。◎
政策创新
农民可通过成立农民议事会的形式,创新农民民
主管理。
注:表中“●”代表直接收益,“◎”代表间接收益。
2.4 e田园的运作模式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成立e田园项目运营公司,对村庄闲置房屋进行调研,建立数据库,并根据入驻市民、企业的需求,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匹配,确定后对其进行规划、招商、定制设计、日常运营等工作。农民则通过成立农村闲置房屋使用权合作社的形式与e田园项目运营公司进行合
作(图1)。
图1 横梁街道e 田园运作模式
2.5 e 田园的产品
根据入驻的市民、企业特征,横梁街道e田园项目提供以下产品(表4)。
表4 横梁街道e 田园产品
产品名称
产品概况
所需建筑面积
科研办公
产品
服务对象:中小型健康企业,为企业提供办公场所,一方面获得租金收入,另一方面企业带来常
住人口,为项目带来人气、活力及税收等。
主要特征:需要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公共配套
等内容。下乡养老
产品
服务对象:城市退休老人为主。
主要特征:需要较为完善的医疗、陪护、同龄人
交流等服务内容。
第二居所产品服务对象:城市中青年为主。
主要特征:使用时间主要为周末及节假日,工作日期间,花园、菜地需要进行托管,需提供托管
服务。
周末休闲产品服务对象:各个年龄层的个人、团体。
●/◎
主要特征:以周末两天一晚的休闲形式为主,是
潜在的“科研办公”、“下乡养老”、“第二居所”
产品客户。相关配套
产品
根据上述各类产品的使用人特征,需提供基础
设施、餐饮、医疗、物业(如修剪花木、代管菜
地等)及其他配套业态。
●/◎
注:表中“●”代表所需建筑面积较大,“◎”代表所需建筑面
积较小。“●/◎”代表视情况而定。
3 结语
在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甚至进一步加重城乡割裂的关系。e 田园项目的核心,是在尊重农村的主人——农民的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刘祖云,武小龙.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殊途而同归——基于研究文献的理论考察[J].行政论坛,2012(04).
[2] 陈家喜,刘王裔.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形态与治理路径[J].中州学刊,2012(05).
[3] 魏峰,安建宁.乡村振兴战略下“空心村”问题解决策略探析——以西吉县郎岔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2).
[4] 王敬尧,段雪珊.乡村振兴:日本田园综合体建设理路考察[J].江汉论坛,2018(05).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20:5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140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村   空心化   进行   街道   农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