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故宫的新媒体时代

阅读: 评论:0

六百年故宫的新媒体时代邮编查询网
庄颖看待故宫的视⾓不学术、不枯燥,⽽是细腻、亲和、饱含情感,跟她⼀起共事的「80 后」们也都差不多,或许正是这种属于年轻⼈的视⾓,让故宫的微博、APP 应⽤和等,都沾染上了⼀种更普世的基调。(图:(从左⾄右)张林,27 岁新媒体摄影师兼微博编辑进宫时间:2014 年于壮,35 岁数字展⽰⼀组组长进宫时间:2003 年庄颖,32 岁,英⽂编辑兼 APP 项⽬负责⼈进宫时间:2008 年)
2013 年 5 ⽉ 24 ⽇零点,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第⼀款 APP《胤禛美⼈图》上线了。故宫没有像世界上⼤多数博物馆那样,将第⼀个APP定位在综合导览功能上,却选择了⼀件藏品,⽽且这件藏品在故宫总藏 1807558 件(套)⽂物中,也不是⼤众⽿熟能详的“镇馆之宝”。
但这款精美的 APP 却受到了⼤家的异常喜爱,《胤禛美⼈图》将雍亲王胤禛(后来的雍正帝)的美⼈屏风拆解成12幅表现皇家⽣活的主题画,如“消夏赏蝶”、“观书沉吟”等。单幅美⼈图中,美⼈⾝处的环境暗藏⽞机,指尖轻触,诸多家具、摆设、挂画、⽂玩等,都能被逐⼀点开,让⼈⼀探究竟。《胤禛美⼈图》上线两周后,下载量就超过了 20 万次,当年也获得了 APPStore“中国区 2013 年度优秀 APP”。如今,故宫已拥有了 7 款 APP 应⽤,除了《胤禛美⼈图》外,还有《紫禁城祥瑞》、《皇帝的⼀天》、《韩熙载夜宴图》、《每⽇故宫》、《故宫陶瓷馆》和《清代皇帝服饰》,让⼈不禁惊叹,拥有近 600 年历史的古⽼故宫,突然摇⾝⼀变,⾛在了新媒体潮流的前端。
故宫的 APP 应⽤由故宫资料信息部数字展⽰⼀组策划研发,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故宫线上展⽰,具体来说就是故宫官⽅⽹站、APP、微博、等在线数字媒体的策划、维护与发布。数字展⽰⼀组组长是于壮,组员有 APP 项⽬负责⼈庄颖、摄影师及微博编辑张林等 10 多位,清⼀⾊的年轻⼈,都是“80 后”。数字展⽰⼀组的办公室设在孝庄太后曾经呆过的慈宁宫⾥,离游客路线很近,那⼀扇⼩⽊门经常虚掩着,犹如⼀个连接⼝,推开门就能从故宫⾛向外⾯的世界。
冰城是哪个城市
“除了乌鸦飞过,这⾥⼏乎没什么声⾳”
“古建筑的味道很特别,不是霉味,有⼈会形容成臭臭的。我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古代朱漆⼯艺要髹涂三遍挥发出的味道,古⽼,有岁⽉感。”庄颖刚进故宫⼯作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古建筑的⽓味,此外,就是安静。她原本以为故宫每天的客流量那么⼤,游客熙熙攘攘,⼀定会很喧嚣,“其实除了乌鸦聒噪着飞过,⼏乎没什么声⾳。”这和她 10 岁时候跟家⼈⼀起来北京参观故宫的感受⼤不相同,那⼀次她还不⼩⼼⾛丢了,庄颖依稀记得⾃⼰当时很着急,四处寻家⼈,不凑巧的是,天⼜下起⾬来,她只能呆在午门空荡荡的门洞⾥躲⾬。
故宫博物院 90 周年院庆,包括慈宁宫在内的四⼤区域将⾯向观众,故宫的开放⾯积也由⽬前的 52% 增加⾄ 65%。资料信息部的办公室就位于这⽚区域
庄颖进⼊故宫纯属⽆⼼插柳,她硕⼠读的是美国⽂化⽅向,2008 年毕业时,她完全没想过要来故宫⼯
作,倒是她的同学对故宫很有兴趣,拖着她⼀起投了简历。故事的发展很⽼套,她的同学最终落选,庄颖倒是通过了考试⼀路顺利杀进故宫。知道⾃⼰被录⽤后,庄颖特意在⼊职前抽出⼀天时间跑去故宫,把这个⾃⼰以后将要⼯作的地⽅好好了解了⼀番,她借了语⾳导览器边看边听,细细地顺着路线图溜了⼀遍。踏进故宫,她就闻到了古建筑残留下来的特殊⽓味,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历史感”,“在这么个历史悠长的地⽅⼯作,这事情还是蛮有意思的。”
庄颖刚进故宫时的岗位是英语翻译,和那些⽂博、历史、考古等专业出⾝的⼈不同,她最初对故宫的认识和普通⼈差不多,觉得它不过是⼀个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新员⼯培训改变了她对故宫的认识。故宫各部门的专家,轮番为新员⼯们开设讲座。庄颖还记得,当时古建筑修缮部门的黄希民⽼师介绍紫禁城建造背景和北京城规划时,提到紫禁城⾥的太和殿原来是北京城最⾼的建筑,站在上⾯就能俯瞰整个北京。明清皇帝登基⼤典就在太和殿举办,天⼦⼀步步⾛上台阶,登上太和殿,回⾸即看到⾂跪拜,君临天下。庄颖听了好奇,跑到太和殿上往下看,虽然北京已是满⽬现代建筑,视野也远不如以往,但⼀眼望出去,⼀⽚灰⾊中间红墙黄⽡,⾮常漂亮。
新开放的慈宁宫作为“雕塑馆”,在慈宁宫正殿、慈宁宫东庑、慈宁宫西庑、⼤佛堂、⼤佛堂西庑五个展室展出 400 余件雕塑⽂物,以中国雕塑发展史为线索,年代跨度从秦代⾄清朝
庄颖花了两年时间才把故宫每个地⽅的位置摸清楚,在此之前,她基本不怎么离开办公室,因为她怕
挂着⼯作⼈员的胸牌⾛在路上如果被游客拦住问路,“⾝为⼯作⼈员却不能告诉游客怎么⾛很丢⼈。”随着时间推移,庄颖对故宫越来越熟悉,有意或⽆意地在⼯作、⽣活中,逐渐积累起对故宫的认识。⽐如,庄颖在故宫头三年做翻译,武英殿书画展⼀幅幅展品的说明,她要⼀句句翻译成英⽂。九期展览过后,庄颖对书画也算⼊了门,⾄少“⾯对⼀幅五代的绘画,不会觉得⿊乎乎⼀团了,还能明⽩到底好看在什么地⽅”。
⿊乎乎⼀团了,还能明⽩到底好看在什么地⽅”。
慈宁宫花园佛塔(摄影:⽐⽐)
庄颖很喜欢从跟故宫的朝⼣相处中慢慢理解它,参加⼀次讲座,或者只是同事间谈话中偶然提到的⼀句话,都能学到知识。有⼀段时间,庄颖早晨骑车上班,有时会经过太和门⼴场,她会忍不住停车,掏出⼿机拍⼀张照⽚,时间久了翻看⼿机,发现类似的照⽚拍了许多,照⽚中竟能见到故宫春夏秋冬的须臾变化。“有⼀些我们⾃⼰很喜欢的东西,⾮常想要和⼤家分享。”庄颖看待故宫的视⾓不学术、不枯燥,⽽是细腻、亲和、饱含情感,跟她⼀起共事的“80 后”们也都差不多,或许正是这种属于年轻⼈的视⾓,让故宫的微博、APP 应⽤和等,都沾染上了⼀种更普世的基调。平安7天旅行意外险
故宫对年轻⼈很宽松
2012 年,数字展⽰⼀组筹谋着做⼀款APP应⽤,在此之前,故宫线上最主要的展⽰媒介是官⽅⽹站。所有⼈都觉得上线属于故宫⾃⼰的 APP 应⽤迫在眉睫,但对于这款 APP 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做出来是否会受到公众欢迎,他们⼼⾥都没底。当时博物馆类 APP 应⽤有⼏种类型,最普遍的就是综合导览类,如国家博物馆的 APP,为观众提供资讯和导览服务。还有⼀些⽇本博物馆,也会针对某⼀个藏品来设计APP应⽤,⽐如京都国⽴博物馆推出的 APP 应⽤《洛中洛外图屏风》。
每⽇故宫APP,每⽇推送⼀款精美的故宫藏品
是否要做⼀款综合导览型的 APP 应⽤,庄颖和她的同事们讨论了很久,还特意做了⼀些研究评估。他们发现,故宫80% 的游客都是旅游团,由导游带着⾛马观花地参观;即使是散客,也可以⽅便地租⽤导览器。因此,再做⼀个导览功能的 APP 意义似乎不⼤。况且,Touch China 已经做过⼀款导览故宫的 APP,各种功能都很好,似乎也没必要另做⼀个。数字展⽰⼀组组长于壮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冲着 APP 的特性,强调它的交互性和体验性。先⼀个⼩的切⼝切进去”。
这个⼩切⼝开在了《胤禛美⼈图》上。“因为那幅画很漂亮,⼤家都觉得很漂亮。”庄颖是《胤禛美⼈图》的项⽬负责⼈,在美⼈图之前,她们也列过⼀些备选,如郎世宁的《平安春信图》等。“但《胤禛美⼈图》有⾮常特殊的⼀点,它虽然只是⼀幅清朝宫廷画,听起来不像《清明上河图》那么著名,但它蕴藏了很多⽅⾯的历史信息,不单是这幅画的流转多有渊源,那最多就是⼀个博物馆故事。实际上
《胤禛美⼈图》每⼀幅图中的家具、陈设、器物,甚⾄是⼈物的头饰、服装,我们都有专家进⾏了研究,可以继续深挖进去。”
这样的选择也符合故宫博物院的定位,故宫拥有的不仅仅是 180 多万件藏品,它还是明清宫廷旧址,前院长郑欣淼曾提出“故宫学”的研究范围,除了院藏⽂物外,还包括故宫古建筑(紫禁城)、宫廷历史⽂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和近 80 年的故宫博物院发展历程。也因此,故宫的展览除了器物、书画等⽂物陈列展⽰外,也有建筑展、原状陈列展等各种类型。⽽落在《胤禛美⼈图》上,从这个切⼝进⼊,可以扩展⾄器物、宫廷历史⽂化等诸多领域。
清代皇帝服饰 APP ⽤三维⽴体服饰模型展⽰皇帝的“ 时装秀”
从这⼀点上看,故宫⽇后上线的 APP 应⽤基本都延续了《胤禛美⼈图》的基调,并且在不同的纬度上尝试。《紫禁城祥瑞》关注泛⽂化,⾯对的是普通⼤众;《皇帝的⼀天》则⾯向 9 ⾄ 11 岁的孩⼦,通过游戏传递知识;《韩熙载夜宴图》则是藏品类型,加载视频讲解后总容量有 1.3G 以上,长按屏幕能启动真⼈表演;《每⽇故宫》顾名思义,每⽇推送⼀款故宫藏品,页⾯精美清晰;《故宫陶瓷馆》是专馆导览;《清代皇帝服饰》⽤⾼清图呈现织造⼯艺,⽤三维⽴体服饰模型展⽰皇帝的“时装秀”。
对于这年轻⼈策划的APP应⽤,院⾥领导们什么反应?庄颖说:“我觉得故宫在这⼀点上挺好的,⽐
如说你有⼀个想法,你真的思考得完整、成熟,你把这个⽅案拿到上⾯去,上⾯真的会认真地考虑要不要去做,⽽且很多时候,只要有这个能⼒的话,他们都会愿意去做。”
把⼀件尘封很久的东西擦亮
2003 年,于壮进故宫⼯作,成为故宫官⽹的设计师。当时的科室叫⽹站管理科,整个科 10 个⼈左右都在做同⼀件事——维护故宫官⽹。于壮的亲友知道后,奇怪他⼀个学设计的怎么会跑到故宫去,于壮只能尴尬地笑笑,“我告诉他们我属于数字部门,做官⽹的,是⾸席设计师,设计师也就我⼀⼈。”⼀晃⼗多年过去了,于壮成为了数字展⽰⼀组组长,亲友、同学但凡听说他在故宫⼯作,都会主动向他询问:“你们故宫微博号是你在做吗?你们的 APP 部门⼜在
长,亲友、同学但凡听说他在故宫⼯作,都会主动向他询问:“你们故宫微博号是你在做吗?你们的 APP 部门⼜在做什么新应⽤啊?”
宝鸡疫情“这两年社会公众对故宫的整个新媒体,是有⼀些认知度的。”就于壮感受,从互联⽹时代⾄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很明显的⼀点是和公众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了,⼈们对这样的新社交模式早已熟悉。故宫的微博、也是在这样双向交流互动中,形成了现在的基调。
韩熙载夜宴图 APP,长按屏幕能启动真⼈表演(图⽚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如何设计一条旅游路线故宫官⽅微博的诞⽣很偶然。原本只是某个组员申请了微博号,⽤来为故宫官⽹站做⼀些宣传。⽐如以往庄颖她们会将故宫⼀些四季美景照⽚制作成各种尺⼨的⼿机壁纸,放在故宫官⽹上,⽅便⽤户下载,结果迅速成为了官⽹的明星板块。有了微博之后,他们⼜把这些壁纸放在微博上,结果⼜⼴受欢迎,还反过来带红了微博账号。“有影响⼒了,有⼀定的基础了,就决定把它上升到官⽅账号。”于壮说。
开设微博官⽅帐号的⽬的是为了展⽰故宫的展品,让公众能够更全⾯地了解故宫博物院。同样是展⽰,在新媒体时代,⽅式有多种多样,如展品,可以正⼉⼋经地宣教,也可以俏⽪卖萌,甚⾄可以模仿购物台的讲解思路。故宫的微博官⽅账号究竟该从哪些⾓度切⼊,调性⼜要如何定位?庄颖介绍,在策划微博⽇常内容时,他们是本着“分享”的态度,将⾃⼰与故宫朝⼣相处中的所见所得分享给⼤家。“下雪的时候红墙黄⽡上就会有积雪,下⾬的时候⽡下⾯就会滴⽔,天⽓晴朗时,阳光从墙上洒下来,特别漂亮……这些春夏秋冬的变化,是游客⼀次参观时感受不到的。”庄颖和同事将这些有关故宫四季的照⽚取名为“紫禁城岁时”,作为微博的固定内容,传播率极⼴。
故宫博物院的官⽅微博⾥经常会分享有关故宫的各种细节,有时候是⼀只徘徊的猫,有时候是落在院⼦⾥的影⼦(摄影:张林)西安旅游最佳路线图
为了拍摄故宫的细微之美,数字展⽰⼀组去年招聘了专职摄影师张林,他原是北京⼤学考古专业的研
究⽣,进故宫之前,他就喜欢拍摄各种博物馆的藏品放在⾃⼰的私⼈微博上,已⼩有名⽓。刚拍故宫时,张林尚不到感觉,他延续⾃⼰以往的风格,挑选⼀些断垣残壁,原意是想展现古⽼皇城的沧桑。但同事给他提了⼀些建议,⽐如可以拍得更亮丽⼀些,⾊调也可以更明快⼀些。他开始调整思路,事实上,随着进宫时⽇积累,张林也渐渐感受到,故宫虽有沧海桑⽥的⼀⾯,但细观之,⽆处不有新意。⽐如,某天⾬后初霁,他⾛在故宫巷⼦中,不经意见到积⽔如镜⼦般,倒影出红墙黄⽡和湛蓝的天空,很美,他掏出⼿机拍了⼀张,顺⼿就发在朋友圈,⼀转眼就被所有的同事点赞。他顿时觉得这会成为⼀个不错的选题,便开始在宫中转悠,蹲在⽔坑边想着法⼉拍倒影。“拍了好久,从最早的⼀张照⽚到最近的⼀张照⽚中间已经有好⼏个⽉,从冬天⼀直到现在。”张林告诉记者,最后精挑出九张,命名为“九⽉镜天”,发布后瞬间就得到了⼏千条转发。
“故宫的猫”也是⼴受欢迎的系列。故宫博物院中寄居着许多“流浪猫”,最为游客所知的就是延禧宫附近⼀只⿊⽩相间的肥猫,⼏乎只要阳光好的⽇⼦,它就会肆⽆忌惮地睡在长凳上晒太阳。数字展⽰⼀组的办公院中也有不少,有些时候,其中某⼏只还会霸占庄颖和同事们的办公桌,堂⽽皇之地趴在上⾯睡觉。他们给这些猫都取了名字:最霸⽓的取名“华华”,灵感来源于《甄嬛传》⾥的“华妃娘娘”,⼀只叫声“嗷嗷”的取名“⼩嗷”,另外有⼀只叫“壮壮”的来⾃组长于壮的名字。记者⼀⾛进办公室就见到 “壮壮”窝在⾛道⾥,任凭周围的⼈⾛来⾛去,它死活都不抬眼。这些猫已经成为庄颖⼯作环境中的⼀部分,他们将这些宫猫戏称为“猫保安”,并策划了微博互动话题,以每⼀只作为主⾓,为它们拍“时装⼤⽚”,写⾃传,每⼀只现在都是微博上的“⽹红”。
故宫新媒体上呈现出的故宫,并⾮是那个故纸堆中的故宫,也⾮影视剧虚构出的故宫,更不是⼀个旅游景点或国家单位。在新媒体上,600 年历史的紫禁城⽆处不是⽣的⽓息,萌发新的⽣命⼒,这就是像于壮、庄颖和张林这些年轻⼈们⼯作⽣活的故宫,是他们⼼⽬中的故宫。⼤概就是因为如此,这样的故宫才会让⽹友们觉得⽆⽐亲近。“我们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是⼀种传统的⽂化,其实就像把⼀件尘封很久的东西擦亮拿到众⼈⾯前,给⼤家惊艳⼀样。”于壮说。

本文发布于:2023-07-30 17:02: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574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故宫   数字   媒体   故宫博物院   导览   游客   藏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