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档

阅读: 评论:0

大英图书馆
日照旅游攻略必去景点免费
付昕
The British Library

付昕 Fu Xin

摘 要 对大英图书馆的建筑及建筑师的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介绍,引述了一些对它的建筑评论。大英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既恪守现代主义理念,又体现了对古典、人文等因素的兼容,认为这应当是今后图书馆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 图书馆 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

ABSTRACT This essay is on the design of the British Library. The architect shows an allegiance to the Modernism which is imbued with the historical sense of continuity and the practice of allusion.
KEY WORDS library, modernism, humanism

中图分类号 TU2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 号 1000-3959200206-0007-04

1998625伊宁市地图全图高清版日,世界上馆藏最丰富的图书宝库之一——大英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剪彩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标志着又一座建筑丰碑的落成,它是20世纪兴建的全英最大的公共建筑。大英图书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尔逊(C. S. J. Wilson主持设计,坐落在伦敦北部的圣潘卡斯(St Pancras),占地约5.1 hm2,建筑面积为112 643 m2

大英图书馆南侧紧邻尤斯顿路(Euston Road),它是一条十分喧闹的城市干道;西侧的利未塔公寓(Levita House)是建于1929年的工人住宅;东侧的圣潘卡斯会所(St Pancras Chambers)是一栋维多利亚风格的红砖建筑,于1867年由著名建筑师斯科特(G. G. Scott)设计,后面与之相接的是圣潘卡斯火车站;地段北面为预留的图书馆发展用地(图1)。

图书馆布局大体呈L形,建筑主体后退,在主入口前让出一围合广场。广场作为图书馆与街道的过渡,以减少交通噪音对图书馆的影响。广场入口在西南角,入口处设置了一个醒目的门楼(图2)。进入门楼后,顺台阶逐级而下,并两次变换前进方向,使读者从街道的喧闹中逐渐解脱出来,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至并不十分起眼的主入口前。下降的标高使广场具有一定的围合感。广场用不同手法划分出大小、形状、围合感各异的空间,以满足人们休憩、交往、集会的需要。地面铺装为与建筑外墙彩一致的红砖间以白凝灰岩划分,朴素而又不乏高贵。

图书馆分东西两翼,西翼为人文部,东翼为科学部,两翼中间以入口大厅相连。东翼向南伸出的端头临街部分为会议中心,自设独立的出入口。地下为四层书库(图3)。

图书馆东翼与圣潘卡斯会所相邻,这座维多利亚时代建筑高耸的坡顶上布满了尖塔、老虎窗、烟囱,但其与图书馆相邻的西立面平直陡峭,缺乏近人尺度。图书馆的东翼在体量上与圣潘卡斯会所大致相当,并很好地控制了外轮廓的高度。沿尤斯顿路由西向东走来,在图书馆东翼衬托下,圣潘卡斯会所精彩的顶部,很是热闹好看,而朝西的大面积墙面却被挡住。这一妙处在图书馆前的广场中就更容易体会到了。从广场向东望去,圣潘卡斯会所被引到广场的视线中来,成为广场中重要的一景,很有中国园林借景的意境(见题图)。图书馆东翼北部与圣潘卡斯会所旗鼓相当的体量加上钟塔的设置,使风格朴素的图书馆绝不逊于华丽的圣潘卡斯会所。东翼由北向南层层跌落的体量显示了对圣潘卡斯会所的尊重。室内起坡的会议中心,在外形上表现为一倾斜的体量,形成了东翼南端有力的结束。圆形的舷窗标识了内部较重要的公共空间,同时也作为会议中心对广场饶有情趣的观景口。整个东翼犹如一艘满载知识即将启航的巨轮,似乎暗示着英帝国往日的荣光。船的联想加上钟塔的形象,也难怪被查尔斯王子嘲讽,他觉得大英图书馆比圣潘卡斯火车站更像一座火车站”[1]
图书馆西翼与利未塔公寓相邻,为保证首层住户的日照,采取了坡顶形式。

图书馆的主入口位于两翼中间的结合部,即L形的拐角处,它由大面积的石板瓦屋面及钟塔强调出来,大面积的坡屋面预示了入口大厅的内部空间(图4)。钟塔是整个南立面中唯一的竖向构图,但其与东翼最高的坡顶部分相依,既与圣潘卡斯会所产生了对话关系,又不显得突兀。

图书馆的外墙以红砖为主要材料,红砖取自与圣潘卡斯会所相同的产地。深红的金属饰带及墨绿的遮阳板在彩上很具英国味儿。图书馆外墙面以横向划分为主,这在东翼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与圣潘卡斯会所哥特式的竖向线条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横向线条又赋予整栋建筑物以平和的气质。

进入主入口,是作为整个图书馆交通枢纽的入口大厅,大厅空间沿人们前进方向逐渐变高,室内地平也一反室外广场逐级下降的做法,与顶棚的走势一致,读者经过室外广场刚刚平静下来的心情又被调动起来(图5)。读者进入大厅时处于一个相对低矮、亲切的空间(图6),而随着行进的过程,空间逐渐放大,国家图书馆的身份逐渐显露出来(图7)。

入口大厅让室外的砖墙、铺地延伸进来,形成了一种具有半室外感的室内空间,以作为室外广场与阅览室之间的过渡。由大厅顶部倾泻而下的天光,经曲面顶棚的散射,显得越发的柔和,从而塑造了十分安静、宁和的气氛。

在设计中,建筑师所信奉的格言是:不应让人们在公共建筑中问路。整个大厅具有很强的引导感,楼梯等交通构件也暴露在大厅中,使人看去一目了然(图8)。另外,大厅东西两面墙上的圆形的舷窗,为身处阅览室中的读者指明了大厅的方向,使他们很容易到回来的路。

入口大厅正前方天桥后的国王书库(The King’s Library是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也是整栋建筑的灵魂。国王书库最初是国王乔治三世的私人藏书,他去世后捐赠给国家,成为图书馆最初的馆藏。这些书籍装帧十分精美,牛皮封面上烫着金字,很适合作为图书馆中的开架陈列。建筑师在建筑的核心部位设置了一个六层高的与周围结构脱开的书库,它的四周由黑铜框镶着整面的玻璃,透过玻璃是国王书库的藏书。灯光照射下,黑的书架、窗框仿佛消失了一般,烫金的书脊熠熠生辉,更加引人注目(图9)。与书库底部相接的地面是黑磨光的大理石,书库在大理石中的反影使人觉得书库延伸到了地下,这似乎在暗示图书馆面积巨大的地下书库。

作为图书馆核心的阅览室部分,建筑师早在设计前期就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他们发现人文部与科学部的读者行为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人文部的读者一般在阅览室停留很长的时间,他们坐在阅览桌前,沉醉于大篇幅的历史文献;科学部的读者大都来获取最新、最前沿的信息,他们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很少坐下,主要是走来走去寻不同的资料。

因此,在阅览室的设计中,人文部采用闭架阅览的形式(图10),书籍主要从地下书库提取。阅览室为退台形式的贯穿空间,以确保每层都有来自天窗的自然光。这也是设计者对长时间阅读者的关照。他认为自然光有着人工光无法比拟的优点,它明亮、柔和,并暗示太阳随四季及时间的变化,给读者在阅读闲暇以放松。科学部采取开架形式(图11),阅览室中布置大量的书架,只在靠阅览室周边的位置设置少量阅览桌,以利用由窗户提供的采光。这两种形式上完全不同的空间模式对应着读者不同的行为模式,并且空间模式如实地反映在建筑的外表上:西翼人文部的坡顶是内部采光形式的反映,东翼层层的水平带窗对应室内单层的阅览空间。建筑师故意在外表上强调东、西两翼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整栋建筑巨大的体量。在开架阅览室的设计中,建筑师将入口正对部分的楼上两层豁开,形成了一个三层高的长向贯穿空间。这样虽然损失了一部分面积,但极大地改善了开架阅览室中到处都是书架,如同迷宫般极难辨识方向的缺点。读者通过长方形的方向感很强的贯穿空间很容易给自己以定位。在阅览室中,人员来往较多,容易产生噪音的部分如目录查询等被置于单层空间内,以防止噪音扩散。贯穿空间中,楼上的栏杆都有足够的高度以挡住人们向下的视线,防止楼下的读者产生被窥视感。

整个建筑的设计很注重与艺术品的配合,这些艺术品跟建筑的整体构思密切相关,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入口门楼内的铸铁大门由馆名“BRITISH LIBRARY”两个单词重复而成,镂空的字体自上而下逐渐加粗,十分有趣(图12)。广场中牛顿的铜像作为入口的对景,被安置于一白凝灰岩基座上,牛顿手持圆规,弯着腰,正在聚精会神地制定整个宇宙的法则。进入门厅,左边基座上是莎士比亚的雕像。再往前是图书馆早期四位捐赠者的胸像,他们被置于圆形的龛中(图13)。

综观整栋建筑,其风格朴素、宁静而不张扬,符合文化建筑应有的性格,建筑处理简洁、含蓄而不乏高潮。建筑师虽然恪守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古典因素的兼容。他走的是一条既非复古折衷又非全然现代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建筑师沿用了古典建筑中建筑同绘画、雕塑、手工艺品之间的血脉联系,以着力体现其国家图书馆的文化品质,而建筑自身的语言则符合当代的建造技艺。建筑在其功能流线、体量组织,以及室内的流动空间上渗透着现代建筑的精髓,而钟塔、雕塑、喷泉、壁龛、铸铁镂空隔栅以及众多艺术品则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灵魂。极具象征意义的国王书库更是这座建筑中绝妙的一笔,表达着大英图书馆这座建筑独一无二的永恒的主题。

然而,大英图书馆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赞扬,评论界对其褒贬不一。图书馆的外观更招致颇多指责。在方案阶段,查尔斯王子就把图书馆比作秘密警察学院”[1]。更有人觉得它像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并且体量庞大、冷峻、过于突出,僵硬的红砖体块好像是用细线割出的奶酪。然而壮观的室内不愧是对这个巨大的斜纹呢夹克的重要弥补”[2]漫长的设计过程使这座建筑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虽然还没有完工,但已经可以感觉到1970年代的味道。”“图书馆让人嘲笑的谦逊使它的形象与这个如此重要的公共建筑根本不相匹配。”[3]“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最大的损失是这个著名机构失去了其高贵的形象,它新的化身仅仅像是一个货栈。”[4]

大英图书馆在形象上固然不可能再像古典建筑那样壮丽、辉煌,作为现代建筑,它应更多地对应于人们的现代生活。但像大英图书馆这样以现代主义理念兼容古典、人文因素的做法,也许应是今后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
ABBS纯粹建筑论坛 精华区
哲学、解构与康
   
Sky:德里达其人及解构主义------解构建筑漫谈()  

  德里达这个名字,因解构建筑的关系,在当今建筑界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地步.----这似乎也是他的特,其作品的影响,在一个惊人的程度上,几乎完全在哲学之外的领域里,例如,在电影研究,英法文学等系科里.(20位宣称读不懂德里达哲学的哲学家反对剑桥授其荣誉学位的联名信).
了解德里达其人其学对理解解构建筑以及拓宽建筑视野不无裨益.
德里达其人:
  德里达(JACQUES DERUIDA)1930---,法国哲学家,被诩为当代五个思想大师之一.长期任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67年一连发表<言语与现象>,<文字与差异>,<论文字学>三部极具
挑战性的作品,对西方二千年传统文化提出质疑,动摇了人们熟识的许多概念,西安曲江楼盘前十名在思想界引起轰动.揭开了解构史的序幕. 1968年参与法国五月风暴----发端于学生运动继而席卷全国并导致戴高乐政府下台的社会风潮.组织了第一次大集会.而后发现对一致性难以感到激动,并对保守势力,倒退势力有了深刻认识,对自身作品战斗性提出更高要求.
介入建筑评论及建筑实验.
  八十年代与屈米,艾森曼开始有接触,并和艾森曼一起被授权设计维莱特公园的部分内容,但未实施.德里达自言最初读到艾森曼大谈解构的方案及文本时,并没能准确地理解和反应过来.先以为只是一般的与解构类似的置换和运用.经过工作,参与建筑实验后,认为屈米,艾森曼在解构主义建筑这个名义下所做的是解构最直接最强烈的肯定. 认为解构主义建筑在建筑学意义上重建了建筑本身.继而发表<疯狂的观点----当代建筑>,为屈米而作,自言有交易.-----至此, 解构主义建筑名正言顺地登上舞台------虎皮终成大旗,大旗亦成虎皮昆明到西双版纳怎么去.
关于解构主义:
   限于篇幅,略谈一二.
   1.何为解构---解构,简言之,即反结构,或分解结构,消解结构中心.那什么是结构呢?根据德里达的阐释,结构即逻各斯中心(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总称),本质即传统文化的.--
-一切传统的,既定的概念范畴和分类法都是解构的对象, 德里达把批判的矛头直指西方文化传统中所有解释语言,文学和哲学等的明确的,封闭的体系.
   2.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德里达通过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割裂能指和所指的联系,认为所有的形式(包括语言)都不能准确清晰的表意,且无特定或唯一意义.
     在场的形而上学指传统形而上学假定真理是语言之外的事实,在现时可以交谈,传达和捕捉.--- 德里达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而认为语言不是描述现实和反映经验的手段,不过是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游戏,因为语言一出现,无数歧义也就产生了.
   3.其它可能与建筑有关的理论,如修辞与隐喻,延异与播撒,我将于下篇<德里达看解构建筑>谈起.
评价:
   德里达的根本贡献,在于他以一种极端的思考重新批判了西方文化传统,并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它.在于他用近乎不可理喻的手法,掀起了文化领域的一场持久而影响深远的革命. 德里达对语言本身的思考的价值,也远超出他对语言,书写等级对立的颠覆.而他的解构方法论也极具启发性.
   最后,让我用德里达所言作为结束------正象理性守护着思想那样,某种疯狂最终也守护着思想.

Sky:德里达看解构建筑及其它------解构建筑漫谈()

解构主义鼻祖德里达在解构建筑风起云涌时称其对建筑的兴趣不是专家式的,也从未培养过. 如前文所述, 德里达对建筑的关注则始于与艾森曼和屈米的合作.而他在谈起解构建筑时给了极 高评价.认为解构建筑是对解构最直接最强烈的肯定.
.建筑之于解构
德里达认为, 解构不仅仅是对话语、哲学陈述或概念以及语义学的分析九寨沟属于四川哪个城市,它必须向制度,向社会和政治结构,向最顽固的传统挑战.而建筑必然隐含政治学的影响,不可能存在不考虑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和其它投入的建筑方面的论断.因此根本的有效的解构必须通过建筑来传递,必须通过建筑师同政治权力,文化权力,以及建筑教学所做的努力及交易来传递,当然这是极其困难的.
可见, 德里达对建筑之于解构寄望甚高.按其观点,所有哲学,所有西方形而上学都铭写在建筑上,即建筑总体上凝聚了对于一个社会的所有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诠释.于是:
1. 解构在建筑上的实现极其重要(很抬举建筑);
2. 解构可以成为建筑上的解构;
3. 建筑可以解构;
4. 这对建筑学的价值不是毁坏而是肯定.(打破并重建)
.解构之于建筑
在德里达看来, 解构建筑时, 建筑师是从对从属于建筑的一切进行提问开始,即对居住、使用、技术目的、宗教投入、神圣化的价值标准以及所有那些本身不是建筑方面的价值标准提出质问,并试图把建筑从这些外在目的中部分抽取出来.
 我认为,解构主义的发生是在你分解某一建筑哲学和某些建筑设想时,如对审美的、美观的主导地位、实用的、功能的、生活的、居住的主导地位的分解.你必须将这些动机都考虑进去,同时又使它们失却那种外在的主导地位.
     解构建筑不承认任何建筑本身以外的内容对形式的统治性,包括社会意义、审美甚至功能意义的统治性.这样,其形式就在创作思维和建造可能性外不受任何限制,进而一切都可以是随机和偶然的.---其实,这就是所谓消解,思想上的解决,而非具体手段和方法.
.实践的倡导
德里达盛赞艾森曼和屈米在解构名义下所做的实践,认为他们在实践中打破了书写与语言
等级,破坏并有效重建了建筑本身.
认为他们把建筑放入与其他写作空间相关的联系中(所谓的写作空间包括电影拍摄、文学叙述和建筑结合体的实验等),是对建筑的一种思考,也超出了对建筑纯洁性的恢复——即建筑不是简单服务于外在目的。
解构在建筑方面的体验和实践是很困难的,因此德里达倡导建筑师在实践中同各种抵抗因素较量,这些抵抗因素正是我们生活着的文化、哲学、政治中最坚如磐石的东西——政治、文化或者经济的传统和权力。
我想,这也是给面对种种现实困境的建筑师的最好教益。
后记:本文一直未及植字,放置已久。解构主义和解构建筑的表述很困难,本文尽量通俗简省,有删节。国内建筑刊物喜谈解构却很少有详细介绍,SKYABBS以系列漫谈聊作补充。后三篇<有关解构概念与解构建筑>,<我看解构建筑评论种种>,<紊乱美学思想与解构建筑>.   
>黄冈疫情

本文发布于:2023-07-31 11:20: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586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图书馆   解构   空间   广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