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老北京的洋车夫很多,这里的为何与众不同?

阅读: 评论:0

西直门:老北京的洋车夫很多,这里的为何与众不同?
主讲人
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每周六晚上8点,赵老师准时在旧京图说读者开讲老北京。
上期已经介绍了瑞典人喜龙仁在1921年左右在西直门拍摄的几张照片,今天继续介绍。先发4张喜龙仁当年拍摄的照片。
喜龙仁在西直门瓮城里的关帝庙院内,从西向东拍摄的关帝庙小院里的情况,有好几间房,还有树,看起来这个关帝庙还真不小。
喜龙仁拍摄的西直门瓮城里的关帝庙,只不过把照相机镜头往南转了一些,看到关帝庙院里还养了不少花儿。
在西直门瓮城关帝庙的院子里,从东北向西南拍摄的西直门箭楼的背面。通过照片能够看到关帝庙的西边院墙,看到这个关帝庙的院子真不小,院子的西南角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乘凉、喝茶的石桌、石凳。
在西直门瓮城西头,从西往东拍摄的西直门城楼和瓮城里的部分景象。照片左侧有房屋,看房屋和前面的空地,好像是一处摇煤球的场所,房屋前放着摇煤球的工具,地上摊着不少的煤末子。镜头前面有三辆独轮车,没装货,可能是给各处送煤球用的。在煤末子的外面有好多辆没有坐人的洋车,拉洋车的车夫也没在车旁边,其实这就是北京城里典型的车口。
无论是在城里打算出城的人,还是在城外准备到城里办事的人,花不了几个钱,就可以在车口雇洋车坐着一直到达要去的地方。只要是有可能雇车的人往洋车的方向一走,车夫马上就会从休息的地方跑过来,承揽生意。
一般来说,客人报出自己要去的地方,然后车夫报出价格,就是要收多少钱。客人可以同意车夫的报价,也可以讨价还价,往下压低一些价格;车夫可以同意客人所报的价钱,也可以再还价,就是希望客人再多给一些。一旦双方谈妥了价钱,双方都认可了,车夫才让
客人上车,客人坐到洋车上,车夫才拉起了走,到了目的地客人下车的时候把车钱交给车夫,这趟活儿才算圆满完成。
可是西直门车口的洋车夫与众不同,怎么不同呢?1924年末,北京城里开通了有轨电车。一路有轨电车是从前门到西直门的,终点站就设在西直门瓮城里,政府就把瓮城里除了关帝庙之外的大部分生意都轰到别处去了,但是把车口保留在了瓮城里,这是为了方便上下有轨电车换乘洋车的乘客。
北京市人力车工会还特意给这里增派了很多洋车,为什么呢?因为从1911年,在海淀建立了清华学堂——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后来在1926年,燕京大学也迁到了海淀。每天都有大批的学生、老师来往于北京城里和海淀之间,他们大部分是在城里坐有轨电车到西直门,然后雇洋车去海淀的学校,所以这里的洋车需求量大增。
从西直门到海淀,距离比较远,有20多里地,对洋车夫来说,那可是肥活,就像现在的出租车遇上乘客要去飞机场的,司机是非常高兴的。那时候上这两个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人经济上都还可以,至于当老师的就更甭说了,一个月少说挣一两百块大洋,他们坐洋车是不讲价钱的,所以洋车夫一听说雇车的人是去海淀,就不讲价钱了,赶紧让人上车,拉起
来就走,在半路上一边走着一边谈价钱。并且,洋车夫知道,到了海淀的学校之后,往往还有人雇车到西直门,所以去海淀一趟,来回都拉人,不放空车,能挣双份的钱,这么好的活可不能在客人没上车的时候与客人讲价钱,讨价还价,因为在讲价钱的时候,这单生意就有可能让别的洋车夫以更低的价钱抢了去。
正是因为在西直门车口出现了这种与众不同的现象:一说去海淀,洋车夫不讲价钱,马上就说拉了,就产生了一句歇后语:西直门到海淀——拉了。这句歇后语是由于西直门车口经常出现的有别于其它车口的现象产生的,可是使用这句歇后语的目的可与洋车夫无关,与雇洋车的人也没有关系,而是用“拉了”这两个字表示拉屎了。
怀化刚刚发生的大事这句歇后语在什么场合使用呢?一般是住在一个院里的街坊,看到邻居的小孩儿在院里玩着玩着忽然拉屎了,街坊大人看见了就朝小孩家的大人喊一句:你们那孩子可是西直门到海淀啦!后面的“拉了”都不用说,对方就明白了,赶紧放下手头的活计,来处理孩子拉屎的事儿。
顺便解释两句,过去三四岁的小孩儿一般都不去厕所拉屎,主要是怕掉到茅房坑里,就是在自己住的院子里拉屎,拉完了家长再给收拾了,倒到茅房去,那时候的小孩子基本上都
穿开裆裤,拉屎撒尿都不用脱裤子,蹲下就行了,要是冬天冷了,怕穿开裆裤着凉,就在后面系一个棉屁帘,风吹不着屁股了,还不影响蹲下拉屎撒尿。小孩子拉屎的时候,为了避免屁股蹭到刚拉出来的屎,拉出一点,就挪一下位置,所以北京还有一句歇后语:小孩儿拉屎——挪挪窝儿。
咱们还是继续说歇后语西直门到海淀,最近几年,在网上也有人介绍这句歇后语,但是他们解释说因为西直门到海淀距离很近,洋车夫都愿意去,所以抢这个活儿。其实这是用现在人的眼光看100年前的事情,现在的马路又宽又直,交通工具电气化,坐地铁从西直门到海淀也就是十多分钟的事儿,所以年轻人觉得西直门到海淀很近。可是在100年前,这20多里地可就是很远了,走着得接近3小时。一般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去那么远的地方的,日常活动的范围也就是方圆5里地,所以洋车夫是很难遇上10里以上的活儿的。道越远,洋车夫挣钱越多,所以是肥活,而往返都拉人的活儿那就是最肥的活。这就是西直门的洋车夫对于去海淀的人不讲价钱拉起来就走的原因。鼓浪屿攻略自由行
下面我再发几张喜龙仁拍摄的照片。
广西桂林天气预报15天
在西直门瓮城中间偏东的位置,往东南方向拍摄的西直门瓮城里面的东南犄角以及西直门
闸楼下面的城门洞。看瓮城下面有间房屋,房屋前面堆放着一些瓦盆、瓦罐,这是卖瓦盆瓦罐的。再往左一点,是一个卖面条的饭馆,吃饭的人还挺多,生意不错。有两辆洋车已经揽到了生意,拉着客人正在朝瓮城外走去。洋车后面是一辆马车,赶马车的两个人,一位坐在车辕子上,另一位玩漂儿站在正在走着的马车上。
在西直门闸楼下面的城门洞里,从北往南拍摄的。通过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来西直门瓮城的城墙还是非常厚的,门洞里面也足够宽、足够高,有一辆马车正在进城,一辆手推车,好像是水车正在出城;看门洞的外面,马路南侧正在盖房,而且是在盖二层楼。
这是喜龙仁又往前走了几步,继续朝门洞外面拍照。一个外国人举着一架照相机,非常少见,吸引了附近的很多人朝门洞里观看。仔细看城门洞的顶部,有一条黑的缝儿,应该是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从闸楼上落下千斤闸的地方。
从西直门瓮城外面,在瓮城的南侧马路上朝东北方向拍摄的西直门闸楼和下面的城门洞。城门洞被几间房屋挡上了,看不太清楚,这几间房看来是买卖东西的铺面房,其中有卖面条的饭馆。后来在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民党傅作义的部队驻守在北京,当时认为共产党的解放军要攻打北京城,就把这里的经营者都轰走了,把房屋也都扒了。
五台山景区解放后,这里又盖起了房屋,住进了北京市民,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就住在这里,咱们一里有我的一位朋友刘家庆,小时候也住在这里,和我的同学屠和平是邻居。
这是喜龙仁又往西走了大约十几米,把照相机镜头朝向南边,拍摄了西直门瓮城南侧街道和街道南侧的房屋。西直门瓮城是直角的,但是瓮城外边的街道是慢弯的,这条街道叫月墙街。看街道南侧全是铺面房,有很多还是二层楼,可见当时也是够热闹的。虽然我刚才说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守城的国民党军把这里的房屋都拆了,但是解放后,政府在这里又盖起了新房,我记得小时候,这一带也住着我的两个同学杨俊宝和刘尊荣,还有一个小饭铺,早晨卖早点豆浆油饼。
从西直门瓮城外面的西南角,往东北方向拍摄的西直门瓮城和箭楼的一部分。高大威武的西直门瓮城城墙显得城墙下面的这些铺面房特别低矮,和上一张照片上的房屋相比,这些房屋也比较破旧,但是这些铺面都在正常营业,由于距离的原因,看不清他们卖的什么。
这是喜龙仁又往北走了几步,回过头来,朝东南方向拍摄的西直门瓮城的西南角和城墙下面的月墙街。由于这里是进出西直门的必经之地,所以人来人往挺热闹的。这几张照片也让我回想起我小时候经常到这一带玩耍、买东西、同学去玩儿的往事。
想听更多故事,欢迎您来旧京图说读者讲座——
来了您呐!我们《旧京图说》成立了读者,有关北京的掌故、照片可以发到里大家一起讨论。有什么不认识的老照片,疑难北京史地民俗问题也来讨论!
每周六晚,里还有专家讲座,分享有趣的知识。总之呢,凡是有关老北京的人和事儿,都能在里交流!留下您的号,管理员拉您入~
本期主讲人 | 赵振华(一把驳克)
音频整理 | 亮亮编辑 | 杨丽娟

本文发布于:2023-08-07 15:15: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703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西直门   瓮城   北京   拉屎   洋车   海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