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陆萨赫勒地区的沙尘暴由于人为原因而加剧

阅读: 评论:0

第6章
非洲大陆萨赫勒地区的沙尘暴由于人为原因而加剧
田裕钊1
上海朱家角一日游攻略非洲大陆是当今世界上受干旱和土地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沙尘暴在非洲的一般状况和特殊性;沙尘暴在非洲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形成沙尘暴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以及与沙尘暴斗争的方法等问题,是非洲土地沙漠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本书主编确定的本书阅览对象是广大的读者,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而,作者力求使文字简明,并强调说明沙尘暴和土地沙漠化的密切关系,沙尘暴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而加剧的实情。另外,我们不愿与有些人的悲观调门苟同,说什么“非洲是一块绝望的土地”、“危险还在前头”。相反,对于非洲的萨赫勒,我们和大多数的人一样,都持有一种乐观的期望:不管沙漠化发展的表象多么严重,甚至土地退化在局部地区会有更大的扩展,就便达到极端的处境,那片“热土”依然是地球上极据潜力的所在。
四川遂宁天气预报在这里要阐述的看法、表达的思想,主要是根据作者在1988年1月到8月期间,实地考察马里的萨赫勒地区,并与当地的专家、地区官员以及普通居民交谈,把所见、所闻、所思形成的印象回忆后整理的。文中的资料、数据,当地人的一些说法,包括经济形势和生活状况,在十多年过去之后就不再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了。文中的照片,也都是作者在1988年拍摄的。十多年之后,再到这些地方,或许景
儿童游乐园加盟象不再,因为这里是多变的萨赫勒。所有这些,都不会对本文构成影响,因为作者是企图用过往的事实,说明曾经发生的一种过程,一个阶段。情况好转了,人们现在的认识、看法也向合理方向发生了变化,这才是符合规律的正常现象。
1.讨论问题的基础。(一般性的结论:关于非洲的沙尘暴。形成的动力,风信条件;物质来源;沙尘暴的表象;尘埃的搬运和沉降)
沙尘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多半都是持续的强劲风力作用于干燥松散的地表,引起土壤风蚀;进入气流中的尘埃在搬运、漂浮、沉降过程中表现为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在非洲大陆上是多见的自然过程。包括撒哈拉沙漠在内的大面积荒漠景观的存在,说明在历史时期,这里就是一个尘暴的源地。
荒漠中的土壤侵蚀活动,主要是风力的结果,因为这里降雨稀少,较少水蚀;风力作用于地表后,重的颗粒虽经受吹扬,但只有颗粒小而轻的物质(尘埃、盐分等)被强风携带到很远的地方。英国牛津大学地质学院的研究记录表明,自1900年以来,英国共经历过17次撒哈拉沙漠降尘。一次降到英国的来自撒哈拉沙漠的降尘量可达1000万吨。这是一些直径仅有1‰毫米的红尘埃,呈碱性,在空中飘移了1200英里。
我们在非洲工作的日子里,虽然碰到过一些沙尘暴天气,但没有遭遇典型的、强度很大的沙尘暴。1
961年和1962年,我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边缘的皮山
1
中国科学院, 北京 100037; E-mail: yuzhao7963@sina
绿洲和和田新垦荒地上考察时,先后两次在白天遇到黑风暴。携带着尘土的强风,像浓云一样从很远的地平线上向我们逼近,沙尘暴像一堵墙体,所到之处,蔽天盖地,在大风持续的几个小时内,白天如同夜晚。其实,这样的沙尘暴在非洲并不少见。伦敦大学的克拉乌德斯里-汤姆逊(Cloudsley-Thompson,1984)回忆他在利比亚战争期间碰到过一次喀新风沙尘暴,三步以外的地方,看不见手电筒的亮光。1969年夏天的早晨,他与妻子在撒哈拉沙漠中央的阿哈加尔行车,地面上虽然没有尘埃,但尘埃云雾蔽空,只能被迫开启车灯。(Saharadesert,《Сахара》,1990)
强劲的风力是沙尘暴出现的动力根源。撒哈拉沙漠南部,影响马里等萨赫勒地区很大的一种干热风,当地叫哈麦丹(harmatta)。通常出现在冬季,东北风或东风。当大气压升值,出现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地区的信风时,这种风就是哈麦丹。哈麦丹的风力高出临界值后,尘埃开始脱离地表,使哈麦丹卷带着大量的尘埃。哈麦丹把尘埃搬运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大西洋,有的沉降到航船的甲板上。沙尘暴有时妨碍经往地区的飞机航行。从高空飞行的飞机舷窗上可以清楚地发现蓝天和沙尘
浑沌大气的界限。
撒哈拉沙漠北部的强风天气常常出现在春冬季节。当地称这种风为喀新风(“哈姆逊”khamsin)。当撒哈拉北部或地中海上空出现低压区时,扰动开始从西到东生成。风力携带着大量的沙漠中灼热的沙尘,搬运很大的距离,沉降到地中海沿岸和尼罗河三角洲。这种风阿拉伯语别称“50天”,因为每隔50天就刮一次。使人闷热的带着尘埃的“哈姆逊”有时把能见度降到零。这种风在阿尔及利亚叫西洛可风。
尘卷(dust devil)是在非洲沙漠中多见的一种现象。在肉眼可见的高度上,外型像漏斗状的沙尘旋风多半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局部产生猛烈的对流作用形成的,范围小,消失极快。在萨赫勒地区(马里、乍得、尼日尔、苏丹)的荒漠中,有时出现持续多达一小时的强劲的风飑(squall)。这与小范围内的热带气候扰动有关。在西部非洲称这种风飑为陆龙卷(Tornadoes)。这种旋风有的单独呈现,也有的沙尘卷成出现。一般直径不大,几米到几十米,高几十米到上百米。形成后多半在几分钟内消失。移动距离不大,不影响大气能见度。旋转的方向有的顺时针,有的逆时针。当地人说,“风儿伴随太阳来”。突然发作的强风现象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瞬间的风力很大,风速有时猛烈增加,风向急转,漂忽不定。当地人称“埃布里斯”(尘魔)的强风,出现在无风的白天,是由受热的空气突然上升形成的。这样的一些气旋把沙尘和其他一些地面上的物件抬起,推向很高的上空,在不少情况下气旋把不太大的植物和动物抛掷到另外的地方。
强风在苏丹叫哈布尘风或哈布风暴(Haboob)。苏丹北部境内的撒哈拉南缘出现的湿热强风,通常都伴随着沙尘暴,有时还有雷电和小龙卷。哈布尘风的持续时间平均约3小时,能搬运输送大量的沙尘。哈布尘风常出现在夏季,有可能从任何方向吹来。气团移动时像一堵几百米高的黑墙。这是夏季赤道锋向北移动并从几内亚湾携带水气进入北非的结果。哈布风暴有的来自北部撒哈拉,这与地中海的低气压区系统相关,常常携带大量的沙尘。
埃尔-巴兹(FaroukEl-Baz,1986)认为,撒哈拉尘暴搬运的微细尘粒集中于大气层中1.5~3.7公里的高度上。每年有2500~3700万吨尘埃输送到赤道以北的大西洋地区,有的穿过西经60度线沉降。有人研究得出(Б.А.Федорович,  B.A.Fyedorovich,А.Г.Бабаев,A.G.Babayev,
1976),海底沉积物中风吹来的沉降粉尘占20~75%,陆地上有大面积的黄土及类似黄土的复被层,证明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不仅是沙尘暴的形成地,也是粉尘、盐分向外输出的源产地。
大量的野外观测和实验室风洞研究现已查明,干旱、半干旱区的地面上,风力作用下土壤沙尘吹扬的物理过程,也是一个风选过程。当风力达到相应环境条件下的土壤风蚀临界值后,土壤沙尘开始脱离原来的位置,由静止状态转入运动,形成风蚀。土壤颗粒的运动有三种形态:沿地表滚动;在距离地面一定的高度内跳动;呈悬浮状态,离开地面达到一定的高度随风力飘移。沙尘颗粒的粒径大小和质
欧洲旅行团报价量决定运动形态。研究得出(玛林娜,1941,F.J.Malina),在平均风速15米/秒的风力吹扬下,粒径0.1毫米的很细砂颗粒在空中悬浮的时间仅为0.3~3秒;0.01毫米的粉粒能在大气中被抬升到700米的高度,可在空气中悬浮0.83~8.3小时;0.001毫米的粘粒,能飘移到大气层77公里的高度,在空气中持续悬浮0.95~9.5年。粒径小于0.05的粉粒和粒径小于0.002的粘粒,体积小,质量轻,只有它们才能随着气流上升,呈悬浮状态搬运飘移,呈现为通常所说的沙尘暴。土地表层直径大于2.0毫米的砾石,在一般风力吹扬下,不被搬移,留在原地。直径0.5~1.0毫米的粗砂往往用滚动的方式移动。中砂(0.25~0.5毫米)和细砂(0.1~0.25毫米)多半用跳跃的方式前移。这些沙粒被风力吹扬、分选、位移后,堆积在一起,最终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所谓的“沙子”从天而降,不合乎实际。细小的颗粒一旦被风力吹扬处于悬浮状态后,很容易被涡旋性质的气流搬运。不超过1~1.5米/秒的风速足以使悬浮尘埃长期停滞在空气中,有时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或上升到几百来、几千来的高空。只是在风力减弱、停息,或碰到降雨时,才沉降下来。能使粒径0.05~0.1毫米的颗粒上升和移动的临界风速(离地表15厘米高度的风速)约为3.5~4.0米/秒。
风力通过风蚀作用,把地表的细粒卷入气流形成沙尘暴搬移他方。1968年1月16日沉降到阿什哈巴德(Ashkhabad)的红粉尘,6小时内每公顷达20~30吨,包括61.5公斤盐分(含氮24.9公斤,氯8.4公斤)。1975年12月23日阿什哈巴德(Ashkhabad)在1小时37分钟内每公顷沉降粘土微尘4~6吨。(В.А.Федорович,(B.A.Fyedorovich)1976)
亚洲福永温泉度假村
(包括沙尘暴在内,研究土壤侵蚀的文献数以万计。1977年苏联农业科学院中央农业科学图书馆汇集了1976年一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就多达557篇〔本〕,其中80篇〔本〕是国外人撰写的。美国、加拿大、苏联以及法国、中国的研究结论,是进一步认识沙尘暴现象的基础。)
2.我们关注沙尘暴的原由(萨赫勒的土地沙漠化是沙尘暴遗留的恶果;沙尘暴发生后给人们制造的是不毛之地)。
沙尘暴的沙尘物质来源的多寡,受地表土壤状况所影响。奥里维尔(Oliver,1947)例举的实例,证明了沙尘暴和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他认为1940年到1943年的军事行动,使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沙尘暴次数急剧增多。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车和其他一些战斗车辆在北非广大地区的行驶、碾压,以及很多军事活动,破坏了荒漠地表上坚实的硬壳,把大量的被粉碎了的细小的尘土裸露在地面,这样的直接后果就反映为尘暴增多。
牛津大学(1987)研究得出,廿世纪沉降到英国的非洲红尘埃共有17次,其中有10次发生在80年代。“这可能是由于位于北非的萨赫勒地区土壤侵蚀扩大的结果。”因为尘埃呈碱性,有时富含钙,古迪(Goudy,?)教授认为,“这可能有利于某些生态系统抵消酸雨的影响”。
我们引证这些源于实际观测的结论是想以此开始,为本文讨论的话题确定一个基调:在这里讨论的沙尘暴,不限于认识一种自然现象,还要看到它严重的社会后果;不但要了解形成的自然因素、环境条
件,更重要的是查明人类经济活动是怎样地加剧着这个过程;在制定对抗措施的时候,不应局限在技术的科学性、合理性上,而要更多地关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换来实效。
发生在本世纪70年代的苏丹-萨赫勒生态灾变,是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外,近百年人类生活中最悲惨的灾难。席卷了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界地上的干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几十万人死亡,损失了一半家畜和200万头游牧牲畜,600万以上的生态难民流离家园。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促成了1977年内罗毕联合国荒漠化会议的召开。在到马里工作之前,我们曾在1985~1986年,先后以联合国环境署(UNEP)赴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考察荒漠化问题专家团的身份作过实地考察,阅读过关于发生在1972~1974年和1984年前后在苏丹-萨赫勒地区的旱灾和生态灾变的大量材料。非洲的沙漠化,早已不是“忧患”,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显现为社会的灾难,应当用综合的方法实地调查。1988年1月29日抵达巴马科后,只进行了必要的拜会和起码的考察条件准备后,就于2月8日奔赴野外,与马里专家一起乘车实地考察。5月19日止,先后行程18000公里,走访过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匆忙外出考察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国专家组是一些“外来的和尚”,虽然都是50多岁的人,有相当的经验和阅历,但对萨赫勒灾难,感性的认识缺乏。“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我们是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实地考察,观察大自然变迁在土地上残留的表象,就是解决疑惑和难题,获得真知的最好办法。到什么地方去寻那片能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临的叶子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干旱和土地沙漠化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地区,就自然成了走访和关注的焦点地区。
据统计资料,我们准备考察的马里地区内,有25个小区(cercle,小区相当于中国的行政专区)的粮食保证率不足300天。(每人每年粮食需求按224公斤计算,FAO标准)。其中保证率在60~120天的有4个小区,保证率不足60天的有13个小区。一般认为,非洲人口年增长率目前为3%左右。(1914年以前的一段时间,马里的人口年增长率为1%;1928~1939,1945~1959年为1.4%;1960~1978年为2.3%。U.N.PopulationandVitalStatisticsReport,1979.)。1976年和1987年两次人口普查得出,马里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7%。我们发现,有50个县的人口出现负增长。有的村庄,例如阿尔穆斯塔拉县的阿加莫尔(in arrondissment Almoustarat),几乎所有的男人和青年都外流他乡,也有的去了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这些移民在外地饱受辛酸和痛苦,有的变为失业者,也有的沦为犯罪分子,成为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村内只留下了妇女、儿童、老者。纽诺小区(cercle Niono)的索科洛县(arrondissement Sokolo)和楠帕拉县(arrondissment Napala),有的村庄内已经空无一人。每当我们走进那些只有老小的茅草棚中时,尤其是踏进寂静得可怕的无人村庄,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这些无人村周围的土地,自然引起了我们特别地注意,成为见证土地沙漠化的研究的对象。
我们对现有的非洲萨赫勒地区的降雨资料做过分析得出,类似70年代的少雨,在本世纪先后出现四次(1910~1915;1940~1944;1968~1974;1979~?,据TOMB
OUCTOU、KAYES、GAO、KIDAL、NIORO各气象台的逐年降雨量资料,资料1987年止),上半世纪的两次,并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而以后的两次,却制造了土地的退化。曾经担任过国际自然保护同盟主席的埃及沙漠学家卡萨斯教授说,“土地荒漠化是由三个主要因素造成的:没有传统休耕期的过度耕作、过度放牧和灌溉计划不周造成的土壤盐渍化。贫穷是荒漠化的一个因素,它迫使人们放弃传统的自然循环生产过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Buluntlan?)夫人认为:“使数百万非洲人丧生的饥荒,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灾害,非洲饥荒通常归因于干旱。而真正的原因却在于过去几十年中对土地使用不当、对森林的大量砍伐及错误的农业政策。”
沙尘暴是一种制造贫瘠土地、使沃土变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显现;沙尘暴过程中土壤微粒的吹扬、搬运、丢失,是一种土地生产潜力的丧失;沙尘暴是土地沙漠化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通常共有的最严重的灾害;沙尘暴过后留给人们的后果,有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恢复,也有不能逆转的情况。
。沙尘暴过
3.在边界地上,只要留心寻,就能发现风力雕琢的痕迹后,有的旱作农田被翻耕过的土壤被剥蚀净光,犁头尖顶残留的划沟清晰可见。(年降雨量400毫米等雨线临接地带上,分布着沙尘暴制造的大片不毛之地,这是近若干年来不合理利用土地的记录。在目睹了萨赫勒地区那些连片的风蚀农田
和极其简陋的茅草棚住房后,特别容易理解当地西非土著人那句精僻的谚语:“贫穷的人制造贫瘠的土地;在贫瘠的土地上产生贫穷的人民。”)
我们去过的“无人村”,大多分布在多年平均降雨400毫米的等雨线南北一带。(图1,1922~1980年马里年平均降雨量)在萨赫勒地区,通常把400毫米降雨量的地区看做是适合于旱作农业的区域。这里可以称作边界地。边界地上的旱作农业,基本上承袭了千百年来所实行的“刀耕火种”(Slash-and-burn Cultivation),撂荒制。撂荒(Uncultivated),游耕(Swidden Cultivation),移耕(Shifting Cultivation),轮垦(Shifting field),或者“刀耕火种”都是一种大同小异的原始耕作制度的不同叫法。
整个萨赫勒地区,除了在那些有农业水利设施的国营农场外,占主导地位的是由个体经营的小块农田种植业,一年一茬种植高梁和黍(Pa
nicum),(有人译作御谷或粟)。这两种都是原产非洲的传统作物,在粮食构成中占重要地位。旱作农田里的种植业,虽然也有出售产品的情况(这两种作物的上市率为3~10%),但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圈定的地块上,开荒造田。这些“荒地”,有的是疏林地或稀树草原,有的是高草草原,清除树木后,一般放火烧荒,而后用镢头或其他原始农具整地,也开始采用犁具翻耕(1977年平均12公顷耕地有一个犁)。播种出苗后碰到的问题是杂草丛生,有的除草3~4次,安徽亳州十大特产
也有的任其自然生长,等待来日收获。由于投入极少(每公顷每年施用化肥量平均2~4公斤)或根本就没有物质的投入,主要依靠天然地力,是真正意义上的“靠天吃饭”,产量和效率都很低。这种方式利用土地,如果连续耕种,2~5年后,地力下降(非洲没有冬天,一旦出现适宜的条件,有机质分解很快),农民就弃耕撂荒20年,任

本文发布于:2023-08-08 09:1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721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区   土地   风力   非洲   尘埃   研究   沙漠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