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河纪录片解说词

阅读: 评论:0

红旗河纪录片解说词
河南省林州市地处豫北太行山东麓,1994年以前,林州市叫林县。40多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林县却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这条水渠的名字叫红旗渠。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10年的时间,在丛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它总长1500公里,被人们称为人造天河。
有一部与这条水渠同名的纪录影片详细地纪录了当时修建的过程。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电影《红旗渠》也跟着拍了10年。当年参加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电影人,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他们是新中国老一辈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曾用胶片组接了一个个共和国初创和成长的历史片段。《红旗渠》是他们电影生涯中耗时最长、投入最多的一部纪录影片。4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又一起到当年的林县重访红旗渠。
太原市内旅游景点取名“金水”“银水”,盼不来一盆活命水
砚花水是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以砚台之水花这样美丽的名字为村庄冠名,足见当年的林县人民视水如命。今天,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已经不再为水所困,可是过去世代干旱的苦
日子依然在他们心中刻下了挥之不去的印痕。没有了缺水之忧的新一代已经很难想象院外那口已经干枯的老井在祖辈们生活中的意义所在,也不再有人去留意井沿上被井绳磨出的深槽。
当年参加拍摄纪录片的电影人,与当年红旗渠的建设者们重新坐到了一起。于是,尘封已久的记忆从这里被慢慢地打开了。
时任林县县长的李运宝老人说:“水渠修好之前缺水严重啊。人们盼水盼到啥程度呢?给孩子起名都要带个‘水’字,叫‘金水’、‘银水’、‘甜水’的。”可是,这些带“水”字的名字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并没有给人们盼来一盆活命的水。相反因水贵如油而不断演出一桩桩的人间悲剧。桑耳庄村的桑林茂老汉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出门挑水,走了10多公里山路,直到天黑才挑了一担水回家。刚过门3天的孝顺儿媳跑到村口去接老公公的挑水担,可不小心摔倒了,水洒个精光。儿媳妇自觉对不起家人,当晚悄悄地上吊了。
1954年,林县来了一位年仅26岁的县委书记杨贵。林县严重缺水的状况让杨贵震惊,更让他无法坐视。他和县委领导一班人研究,决定修建水渠,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面貌。
在林县北部与山西省交界处,有一条漳河。但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林县人民世世代代只能守着哗啦啦流淌的漳河水种旱地。1959年,杨贵经过4年的考察,认为只有将漳河水引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林县长期缺水的问题。
十年修渠十载拍摄,电影人用被感动的心记录这些英雄的太行儿女
眼前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山山水水,使电影纪录片《红旗渠》的摄影者们无不感慨万端:“红旗渠修了10年,我们也拍了10年。”
1960年初,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拍摄一部反映农村的影片,派人到林县采访。他们一下子就被林县千军万马战太行,男女老少修水渠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决心要把修建红旗渠在农村影片中反映出来。
今天,电影纪录片《红旗渠》总导演郝玉生站在一座陡硝的山头前说:“我记得清清楚楚,第一组开拍的镜头,就是在这个悬崖上。”当年林县城关公社的党委书记带领青年突击队员爬到这处悬崖峭壁上打炮眼的情景,被记录在影片当中。
知乎天气预报1960年5月1日,摄制组在红旗渠源头的漳潭对岸架起机器,拍下了开山炸石的瞬间。那隆
隆震天响的爆炸声和冲天而起的石块泥沙,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拍摄林县人民修渠,郝玉生已经说不清楚了。但他清楚地记得,10年中拍摄了1万多尺胶片。他们说:拍红旗渠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感动,更是我们电影工作者的一种义务和天职。影片于1971年在全国播出。加上其他媒体的传播,使全国知道了红旗渠。
如今,年近8旬的杨贵回忆说:那时候我们靠一点储备粮和县里长年积累的200万元钱,就开始上马修渠。后来还派出2万多劳力出去外面挣钱回来修水渠。
这点钱对于如此巨大的工程不过是杯水车薪,劳动强度极大,每人每天仅有6两粗粮,而且只能供给上渠的一线人员。
机械化程度很低,一切都要靠自力更生。当年红旗渠工地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彭士俊,至今忘不了的艰难。他说:“谁都知道效果好,可价钱很贵啊。咱就用粗糠、牛粪、锯末碾成细末,再配上硝酸铵,自己造。”
摩洛哥旅游景点
日本札幌在哪个城市《红旗渠》编导姜云川动情地说:“老百姓创造力很了不起,没有机械,就用木头搭起来造土吊车,把石料吊上去。”
碧峰峡风景区门票价格
人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用土办法造起的渡槽,今天依然巍然屹立着。当年摄制组人员说:林县人民能够用一块一块石头地垒起渠来,我们就应该一个一个镜头地拍,拍出一个影片的精品来。
就这样,林县人用双手去开山凿渠,电影人则用摄影机去记录这些战天斗地的英雄们。
今天,像一条长飘带悬挂在太行山腰上蜿蜒回转的红旗渠,将30多年前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又真真切切地闪回到它的缔造者和纪录者的面前。
西安特产有哪些土特产
刘浪是拍摄除险英雄任羊成的摄影师,他忘不了人们常问任羊成在那么危险的地方是怎样除险的。当年任羊成被绳子吊在半空中荡来荡去,用钢钎往风化的危石上一捣,人就飞出去了,石头一塌下去,人又荡回来了。有一回,任羊成在被称为鬼门关的鹦鹉岩上除险,他正抬起头来往山顶上搭话,突然上面掉下一块小石片,正巧打到嘴上,人一下子就晕过去了。
任羊成回忆说:“等我清醒过来后,头晕呀,想往上搭话,却张不开嘴了,原来被砸得只连着一点根的4颗门牙压住了舌头。我急了,从腰上拔出钳子,‘嘎巴’把门牙拔掉。往上一联系,上面松下一截绳子,我荡起来继续除险。”
像任羊成这样的能手标兵数不胜数。然而,为红旗渠作出贡献的不仅有男性,也有花样年华的姑娘们。因为她们吃苦耐劳,敢想敢干,被人们称作“铁姑娘”。今天提起铁姑娘队,摄影师姜云川仍然感动不已。那时“铁姑娘”们下到几十米的竖井打眼放炮。放炮产生的浓烟是有毒的,人呆上5分钟都受不了,但为赶进度,刚放完炮“铁姑娘”们就下井赶烟。拍摄人员被铁姑娘们的拼命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们也毫不犹豫地冒着浓烟下到竖井拍摄。于是,电影中便有了在滚滚浓烟中“铁姑娘”们挥舞着衣服、扫帚赶烟的镜头。
不少一同走过当年日子的老朋友过世了,他们曾是摄影师镜头里可敬的英雄。红旗渠不但是林县人民用汗水和鲜血修成的,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10年奋战共有81人永远长眠在太行山下,他们用生命铺筑了下一代的未来。

本文发布于:2023-08-16 00:20: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832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林县   电影   人民   拍摄   水渠   太行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