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地域文化总览

阅读: 评论:0

江西的地域文化总览
前言:地域文化不是简单的一种民俗文化,它融合了地理概貌、民俗风情、人文历史等等之类的地域特。所以,我们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解构分析。当然,本文在吸收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提炼而成,比较粗浅,仅为个人见解,无诽谤中伤之意。
 
  土地:七山二水一分田:
出国需要什么手续和证件  先来看一看这方面的简介:江西省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可想而知,江西就山多水多平原少,境内主要是丘陵地貌。说的好听些这里是“山清水秀”,说的难听些这里就一山疙瘩,能用得上的土地少。
  人口:人多力量小
  江西省人口截至2008年年底,已达4400.1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看样子计划生育政策在这里基本上是没起到多大作用。在他们看来,该生的还是要生,不能影响到传宗接代,否则那是对不起祖宗的。然而人多是否力量就大呢?其实不看别的,就看经济发展水平。虽然饿不死冻不僵,但所谓的小康生活,那只是极少数人才享有的。与江西人有过接触的外省人都兴化人才招聘网
觉得江西人不够团结,别说跟东北人比,即便是与邻省的湖北湖南人相比,也是差了很远。喜欢抬杠杠的江西人,一般只注重近亲家族之间的利益,更远些的关系就比较淡薄了。人口多,但不统一团结,拧不起一股绳来,一拆就散,所以也容易受人欺负。多年来,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
  地理交通:假中心真边缘
  江西省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从地理位置来看,江西虽然不像广东那样靠海,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好经济应该不成问题。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中心”地带,改革开放多年过去了,经济却依然不见有什么起,除了那江西人耐以安慰的“红旅游”,似乎这里还陶醉在革命时代的辉煌历史,心安理得的繁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像他们一样贫穷下去。究其原因,却是太多了:首先是领导不作为。江西籍的官员只想着捞政绩、往上爬;外省籍的官员到江西只是当作来旅游的,走马观花一阵后就带着愉快心情调往别的地方,这里只是锻炼他们的一块跳板——有过美好回忆,却并不值得留恋。真正遇到过几个有思想有作为的领导,也是耐不住寂寞,虎头蛇尾的折腾一番后,发现自己征服不了这个地方,于是也走了。所以你如果看江西新闻,发现的不是什么有用的东西。而是
城隍庙门票多少钱一张政府的自吹自擂,今天一个方针“把上饶建设成上海,把南昌打造成北京”,明天又是什么“建设花园城市”。口号很多,做到的很少。当然,除了官员的不作为之外,大概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也只能怪江西人自己不进取了。这将在后文阐述。
  民族与方言:自立门户,各唱各调
  全省共38个民族。汉族占99.7%;畲族占0.2%,其他民族多为散居。江西绝大部分地区通行赣语,也有部分地区通行客家话、吴语、徽语和官话。江西省的少数民族虽然不多,可是语言却是五花八门。它不像四川省那样有统一的“四川话”,沟通起来很方便。诺大的江西几乎一县一方言,在这里别说九江话和南昌话有很大区别,即便是一个市、一个县也有好多方言,不仔细听还真不知道他们讲什么。去过南昌的人都说南昌话很粗鲁,像吵架,沟通起来着实麻烦。南昌的小贩不但宰外省客,也宰本省其他地方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一听,马上就会得出结论:不是南昌人,宰!这种现象去南昌的人,可以体验一下。
  旅游:骄傲的自卑
  江西的旅游资源可是不少,什么红革命圣地南昌,世界瓷都景德镇,世界遗产庐山、三清山,才子之乡抚州,原生态之乡婺源……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旅游资源就像钞票一样
令人诱惑,可惜的是江西人不知道怎么去利用这大把的钞票。有很多知名的景点像庐山等地方,算是开发利用的不错了。但是依然有许多可待开发的旅游景点到如今还是没什么大影响,活在历史的画册中。比如说武功山,自古与庐山、衡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然而,由于武功山分属江西省萍乡、吉安、宜春3个不同的设区市。于是政府就开始扯皮了,谁都想开发,但都想垄断,谁也不服谁的决定。于是就各自为政,各干各的,当然,这样下去对谁都没好处。至于说红旅游,南昌、井冈山都是好去处,可是去过南昌旅游的人怕了,小偷太多,欺诈太多,交通混乱,南昌人的形象让外地游客望而却步(当然这里指的是少部分南昌人)。旅游要发展,总得修路吧,然而即便是这么简单的事,也是经常扯皮,谁都怕有损自己利益。很多很多的问题至今仍困扰着江西的旅游,旅游资源让他们骄傲,也让他们自卑——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江西人不完美的性格和处事方式。
  革命光荣史:可悲的精神食粮
  都说中国的江山是湖南人打出来的,但是没有江西人在他们背后的支撑,或许中国革命史也不会是今天这么书写的。没有人能怀疑和否定江西的光荣革命史:共产党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设在
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这些灿烂光荣的革命史,是很多江西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他们在与外省人聊天吹牛的时候,也会经常搬出这段历史来炫耀炫耀。其实这种通病并非只有江西人有,别的省份也有。只不过江西人至今仍活在他们这部历史里,舍不得出来。他们会为“某某国家领导人今日亲临革命圣地江西考察”这样的新闻而欢呼跃雀;会为“我们要感谢江西人在革命时期的伟大贡献”而感到万分自豪;会为一声江西“老俵”而倍感亲切,思古讽今。(“老俵”之意历来有许多说法,我这里比较支持“善意”那一种说法。)然而,在这光荣革命史的背后是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饱受诟病的江西人形象等等问题的不断凸显。也许,革命史可以带来自豪之情,但更应该带来经济的发展,否则纯粹的精神食粮是不够江西人活到未来的。
  教育:官本位思想的
  首先得先解释下什么是官本位思想。它是一种思想意识、一种价值取向。以官为本、以权为纲,以仕途为个人事业的选择导向,一切服从于官级地位,一切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升官看作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同时又用做官来评判人生价值的大小。为什么说江西的教育是官本位思想的呢?其实只要大家翻翻江西科举历史,再比较下今天的江西教育,就能明白了。古代江西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热衷于科举,而且也出过许多状元举
人。为什么他们会热衷科举呢?一是穷,二是要面子:田少人多,务家则无田,经商则无钱,做手艺又觉丢面子,所以只有读书考科举,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而且可以脱贫致富。因此,那时江西人读书考科举,乃是一种体面的脱贫途径。这种遗风影响至今,江西的官本位和高考之盛在全国都是大有名头的。每年江西高考考生之多、考分之高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这跟江西人贫穷,想通过高考出人头地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深受传统科举制度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江西人要想活的好只剩下两条路:一是努力学习,将来份好工作,或是当官发家;二是不会读书就到沿海地带打工养家糊口。至于说做生意、创业,大多数江西人并不具备这个头脑。这些传统思想江西人应该深有体会,比如说小的时候就被灌输“当官、当大老板”的思想,并被强迫不停的读书、做作业,至于其他的都被视为“不务正业”,严令禁止。
  谈到江西的大学,这里就没有必要说了,实在不足为道。
 
  民情风俗:跳不出传统的现代人
  这里只讲江西人的生儿育女观、婚姻观。在生儿育女方面,大多数江西人还是停留在老一辈的“重男轻女”余毒里。从爷爷奶奶辈的生七八个子女,到父母辈的生三四个子女,再到
我们今天的80后,虽然只主张生一个,但终究也是坳不过父母的坚持,必须要生一个男娃才行。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止是在江西的农村盛行,即便是城市里也一样。看看有多少国家干部、老师为了生个男孩而冒险打游击的例子就知道了。
  至于说江西人的婚姻,往往是从共同的孩子开始的。即便是现在,很多夫妻也是牵着或抱着孩子走进结婚礼堂的。有多少个夫妻到了一把年纪,竟然连那张结婚证书都没有,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不稀奇。由于受长期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一些农村青年的婚姻正在走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婚姻形式,倒是结婚时的“礼金比拼”很流行,很多人刚出来工作没多久,也得打肿脸充胖子,不敢丢那个面子。
 
  地域文化:
  1、开放包容的没有了“自己”
  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在历史上江西从未在经济与民族成份上形成自己独立的系统,也从未形成独立的割据势力和稳定的政治中心,这就导致了江西文化易于吸收异地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吸收中原文化长处的特点。江西地域文化不像齐鲁、吴越、荆楚文化那么源远流长,也不像滇文化那样富有特,但它具有开放性和引进性。江西文化并不在江
上海如家快捷酒店价格表芜湖人事考试网西,而是黄河文化的南进,江西并没有排斥,而是迎接了这一文化,并把它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赣地社会风俗习尚正是接纳四方,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兼容并蓄,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而形成的,是外来文化及邻近文化与本土文化特征互补与交融的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江西没有坚持守住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而是惯于吸收别人的文化,然后进行整合。比如说中原兴起科举文化,江西紧紧跟上,成为科举鼎盛之区;中原兴起理学,江西紧紧跟上,成为理学之邦;中原风靡禅宗,江西也紧紧跟上……如此一来,江西并没有形成自己极具地域特的文化。虽然开放包容的姿态受到了四海朋友的欢迎,但是也失去了独特的自己,始终跟在别人后面跑。
深圳世界之窗有什么好玩的  2、独创精神已远去
  如果只是看历史上的江西人,那绝对是比现在的广东人更具开创性。王安石领导北宋变革潮流,黄庭坚领衔“江西诗派”影响深远;还有汤显祖的戏剧,迷倒多少文人百姓;再说到中国的客家在江西,道教净明教、天师教的摇篮在江西,理学及其分支心学的摇篮在江西,禅宗杨歧宗、黄龙宗的摇篮也在江西。可以想象的到那时的江西人是善于开拓进取的,在学术、经济等领域有着很强的独创精神,创造了非凡的社会财富。
  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江西人,独创精神已经犹如黄鹤一去不复返……
 
  3、永远的大局者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江西人都长期保持着维护国家统一,与皇朝中央保持一致的传统,有强烈的政治向心意识。他们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统一安排,为了国家大局发展,他们可以心甘情愿的放弃一己私利。同时他们又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几代人相依相伴,只要国家不发生大动乱,则心安理得、安分守己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能立功便立功,不能立功便立德立言。如果能做官,则希望“兼济天下”,如果做不了,则“独善其身”,不给国家添乱。所以一般来说,古今统治者都比较喜欢江西人。
 
  4、盆地心态
  按地貌来说,事实上江西并不是盆地,只不过丘陵比较多而已。但是自古以来,江西人以传统儒学为核心,以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为基础,或热衷于科举,或埋头苦耕,思想较为滞缓和保守。这样的文化经济发展模式,也容易滋生很多问题。比如说因为封闭保守,所以经常发生窝里斗现象;也因为自我封闭,他们总处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边缘,有被孤立感觉,认为自己被置身于主流之外,什么都没自己的份,因而以冷漠淡然的态度对待一切。
越是这样他们越是容易产生自恋情结,不思进取,心安理得,怯懦内向,敬畏外来文化。
  这或许是江西比四川这个盆地更“盆地”的缘由吧!
 
  江西商人:成不了大气候的小商人
  谈到商人,我们很容易想起“晋商”、“浙商”、“潮商”、“粤商”等等古今颇具影响力的商帮,而似乎却不到有江西商帮,或什么“赣商”之类。江西没有形成大商帮,只有“商人”,这是与其地域文化特的影响分不开的。古时候,赣北的商人大多喜欢前往湖广,甚至是云贵川一带做生意,而不愿意迁往赣南,或许是因为他们更愿意出省外打拼天下。是以至今赣南地广人稀,多为闽人北迁,与原来迁来的中原人交流融合,而形成独具特的客家文化。这部分客家人主要聚居在今天的江西省赣州市,因为离广东省较近,反而思想比赣北人更开放,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较小,是以在商场中也闯出了一番名堂。也许在地理上赣州是江西境内的,但在情感上他们更倾向于广东、福建,所以某种程度上这块土地在精神上是与整个江西“脱节”的。
  当然,除了赣南这部分商人,其他区域的江西商人还是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从古至今,形成了这样几个明显特点:人很多、资金少、活动范围广、经营行业多、渗透力极强
但竞争力较弱。这些特点,或许江西商人感受颇深。的确,他们出外打拼闯荡的人越来越多,或伙或单匹马的走南闯北,稍稍留意,无论是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还是偏远的贵州、四川,到处可以看到江西商人的影子。他们的渗透能力和生存能力很强,但是他们往往从事的又只是一些小生意,比如贩卖小商品、开小餐馆、烟店、跟车跑单等等之类,跟广东商人相比,他们是“边缘”商人,是竞争力很弱的商人,没有做大生意的头脑,最主要的是没有做大生意的冒险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方面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陈旧思想影响太深。古代时候,科举文化在江西很繁盛,江西出了许多状元举人才子,这些都曾给江西带来过无数骄傲,延续几个世纪。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江西人更加看重功名、轻视工商。大凡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江西人绝不轻易去从商,这是他们不屑的。当然如果科举不成,反而在商场上有所斩获的江西商人,也不会从此一心一意的发展自己的家族商业,他们一旦摆脱贫困,很自然的又会想到把钱投入到后人的举业之上,自己的梦想落了,便希望子孙进入仕途,光宗耀祖。又或者,他们会花数千两银子为自己及子弟捐个官衔,即便是空头的,寄希望以此来改变在家族及社会中的地位。所以江西商人是不轻松的,他们无法做到向闽商、粤商那样一心一意的扑在商业经营上。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江西商人没有凝聚力。大家都知道,在外无论是经商还是读书,总希望能有个乡土归属。晋商、粤商、浙商他们能发展的如此庞大,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足够团结,具有凝聚力,形成了自己的商帮、商会,从而不受外来帮派欺负,得以百年来立足发展。而江西商人呢?受几千年的正统文化思想影响太深,儒性太重,虽然本性善良聪明,但过于老实纠结,在外经商喜欢单打独斗,有好处一个人得,有麻烦一个人扛。没有做大生意的冒险精神,只好做些小生意,经常喜好使些小心眼、小伎俩,以图蒙骗过关,混个平安小日子也就足够了。却往往易为别人识破,有了麻烦,却又好面子,不愿过多声张。由于江西境内民俗风情异样,语言“千姿百态”,别说外省人很难与他们沟通,即便他们自己也很难互相沟通,是以在外都是各混各的,讲究所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赚的多是你的本事,你有了麻烦那也是你倒霉,你自己顶着吧!这,就是没有凝聚力的集中表现。
  所以说,如果没有凝聚力,那么未来的江西商人,依然形成不了大商帮、也成不了大气候。
 
  在外务工的江西人:自己与自己为敌
  这里所指的“在外务工”,既包括普通的农民工、打工仔,也包括一些知识分子、白领阶层。为什么说在外务工的江西人是“自己与自己为敌”呢?意思很简单,即江西人自己把自己逼到了一个“敌人”的角,受到很多外省人的敌视。
  仔细想想吧,为什么江西人在外总是受到很多歧视(当然,比河南人所遭受的歧视要小些)?为什么外省人一谈到江西人就冠以“自私、耍奸使诈、偷盗抢劫、没素质”等等之类的词眼?又为什么江西人在就业经商时会遭到外省人的“敲杠”……我们常说,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如何对待你。这句话正应了江西人现在的处境。所谓的“以德报怨”,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奢望别人做到呢?江西没什么商业机会,也没多少工厂,所以为了改变贫穷的面貌,很多江西人都出门去打工。目前来说,江西人在沿海城市,特别是在广东的人非常多,应该仅次于河南、四川人,是第三大劳务输出省份。当然,这里无意争这个没有意思的名头,不管是第几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江西人在外务工的人很多。但是人多了是不是就是好事呢?人多力量大,打架斗殴也不怕?说实话,这方面江西人并不团结,一般来说他们注重的是小范围的团结,比如家族亲戚,再延伸就不多了。但是这么多的江西人在外务工,却滋生了很多问题。我们常说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但是这种思维在江西人身上体现的比较少,因为很多江西人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去
保护生存的天地,所以当江西人打架斗殴、偷盗抢劫、不注重个人形象,乱丢垃圾等等坏的现象屡屡发生时,很显然是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唾弃的。由于他们不能自觉地维护个人形象,所以有了一个,就有两个、三个……成千上万,最后破坏的是整个江西人的形象,所带来的后果是造成整个江西人越来越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生活工作的空间被敌视者压的越来越小。当然,最终受到损失与伤害的是他们自己。当你成为众矢之的时,却还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只能说明一点,你还没有醒过来。所以,你就只能继续被敌视。但是你需要明白的是:这个敌视你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生存危机:救世主只有一个
  江西以及江西人所面临的危机,不是简单的形象危机,也不是简单的个人危机,而是不能回避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从古至今都存在,只不过或轻或重而已。古时江西只需听从中央的号令,看中原的动态,便可以不变应万变;今天就不行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人家中央只给精神和政策,能不能领会,又能不能落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而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江西人,在新的市场时代越来越迷茫了,因为他们仍然习惯于听从中央的指挥号召,就像袄褓中的婴儿,离开了父母,就变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这种形势下的江西必然是局面十分被动,想要“长大”是难上加难。
  要解救自己,靠中央,那是“共产主义”思想;靠别人帮助,那是治标不治本。唯一的救世主,只有自己。当官的是老百姓领袖,要发挥实际作用,要积极的改造江西;普通老百姓,要解放自己的思想,不要死守着老一套不放,这方面是可以学学广东人的。总而言之,这不是一个江西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改变的,需要靠所有江西人共同的努力,八个字:从大局着眼,从小事做起。

本文发布于:2023-08-17 21:49: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858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江西   文化   商人   没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