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乡村旅游资源及开发模式分析

阅读: 评论:0

1.1发展乡村旅游是提升青海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北京著名景点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是青海正在兴起的几大旅游产品。其中,乡村旅游是极具特的综合型旅游产品,是产品创新的重要途径。就全国范围来看,以高原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的青海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也是极具特的。对于入境游市场而言,青海乡村旅游也具有稀缺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加强青海乡村产品开发建设,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于调整青海省旅游业结构,提升青海旅游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积极实践。
青海发展乡村旅游将引导广大农牧民向非农领域转移,有利于农牧民的脱贫致富;乡村旅游促使传统农牧业附加值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乡村旅游可推动现代农牧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牧业、观光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等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和调整[1];乡村旅游发展将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1.3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快速改变,居民的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乡村旅游发展很好地应对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改变,实现了旅游业和农牧业的良好融合,通过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旅游消费,带动了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的融合,而且还有利于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
杭州适合自驾游的地方
2青海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2.1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2]。青海地处“世界屋脊”,自然生态类型复杂多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具有高、大、奇、绝的特征,分布着青海湖、江河源、可可西里、塔尔寺、原子城、昆仑山等堪称世界绝品的顶级旅游资源。省域内高山、高原、江河、森林、草原、盐湖、大漠等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藏、蒙、回、土、撒拉等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厚博大、独具特的青海民族地域文化形态,形成了神秘、极具感召力的文化资源。青海丰富且有特的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雄厚的资源保障。
青海乡村旅游资源是以村庄为核心,依托自然山水的大背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下,展现不同的建
筑形态和建筑文化。历史悠久的乡村集镇——
—古镇更成为各村落之间文化、经济、信息联系的纽带。青海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农牧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也是乡村旅游可依托的资源类型,比如高山、森林、河谷、湖泊、高原、草场,以及可供游客观光体验的牧场、果园、绿洲等。因而,特村庄及古镇、乡村自然生态、乡村民族文化资源和高原农牧文化是青海乡村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2乡村旅游资源类型
2.2.1特村庄及古镇
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表明,早在远古时代,青海就有人类活动。随着战争迁徙、商贸活动的开展,各民族的交流融合,青海逐渐形成了一批以区域经济、文化沟通为纽带的古镇古村落,其文化艺术深受汉、藏、回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2.2.2乡村自然生态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东部较为低缓。适宜开发乡村旅游的资源多处于东部及东北部低海拔地区,丰富的植被、多类型的农牧业、优美的自然环境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旅游画卷;全省的河流主要有黄河、长江、澜沧江、湟水等,内陆河主要有格尔木河、哈吉尔河和布哈河等,共有大小
粤菜最有名的30道菜湖泊230个,其中有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青海湖;温泉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青海各地区。此外,青海省还拥有众多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百鸟王国”之称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环境纯净朴实,优势突出。
2.2.3乡村民族文化
青海独特的民族构成和绚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国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5.5%。从古至今,各民族人们和谐共处,共生共荣,完好地保存着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河湟谷地的西宁、湟源、大通、乐都、贵德一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在这里扎根的年代久远;青海的民族服饰做工精美,热贡、泥塑、堆绣、织品、手工制品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族古老的民族文化焕发出了勃勃新姿,极大地繁荣了民族文化市场,为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青海的文化之窗。
青海乡村旅游资源及开发模式分析
陈金林
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提升青海旅游竞争力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青海具有丰富且有特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此为依托,青海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多元化的开发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青海
[3]冯一萌.网络保险生意实验[N].IT经理世界,2012(340).
[4]王薇.三股力量构筑网络保险格局[N].中国保险报,2011(5):1-2.
[5]吕杰.促进我国网络保险发展的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0(10):27-28.
[6]王秀珍.中国网络保险营销发展浅析[J].中国市场,2011(621):77-78.
[7]黄业勇.网络保险产品开发研究[J].金融电子化,2008:53-55.
[8]程远国.我国保险网络营销发展浅析[J].2010(2):131.
芙蓉镇门票价格公示
通讯作者:崔基哲
·142·
. All Rights Reserved.
2.2.4高原农牧文化
青海省地理环境特殊,地形结构复杂,气候因素多变,然而农牧民因地制宜,克服重重困难,沿高山深谷两岸建构村寨,开辟农田和牧场,形成了自己独具特的高原农牧文化。
青海省的农牧业以日月山为界,以西为牧区,以东为农牧业区。牧业区面积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6%,东部农牧业区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3%,且多分布在黄河、湟水谷地[3]。青海省有
800余种动物,2500余种植物,有经济、药用价值的植物1461种[4]。动植物中稀有名贵种类繁多,这些特有的动植物品种为青海省发展特农牧业经济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青海省的广大农牧业区,主要种植油菜、马铃薯、冷季豆类、青稞等农作物,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种植的小杂粮,例如黄豆、糜谷、莜麦、荞麦、燕麦、紫花苜蓿、毛苕子、香豆子等。这不仅给民族地区农牧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成为开展城郊型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
3青海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青海省拥有高原、河谷、山地等层次多元的自然地理条件,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习俗风情异彩纷呈,
依托这样的资源禀赋,结合青海村庄的分布特点,以及自身农牧业、文化发展特点,可采取以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3.1依托特村庄落的文化体验兴村模式
青海省民族村庄众多,村庄中传承有丰富的原生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些村庄各有特,有的保留有独特的民族建筑、艺术,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韵味十足;有的因自然山水生态景观而闻名;有的是原生态文化遗产与乡村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些民族村落适合采取依托特村庄落的文化体验兴村模式。旅游者置身于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在领略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可以参观、了解村落保留的传统文化遗产,甚至可以有幸参与体验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这种兼有自然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使乡村旅游者获得丰富、充实的旅游体验,心里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放松,同时也延长了其在乡村观光消费的时间。
3.2发展乡村旅游基地兴村模式云水谣歌词
青海省农牧业发达,青海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紧紧抓住特农牧业这一主题,依托农牧业生产基地、农牧业科普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将其建成乡村旅游基地,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向旅游者提供信息咨询、线路产品订购等。作为乡村旅游,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全程的联程服务,尤其是为自驾车旅游体提供便利服务,使乡村旅游者享受一体化的旅游服务。
3.3发展现代商务度假旅游兴村模式
在青海省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条件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可以考虑发展商务度假旅游兴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为企业会议、商务投资、谈判、企业员工奖励度假等提供旅游接待和服务。乡村地区除了要具备上述商务度假接待条件能力外,最好是当地也拥有特的农产品资源,这样对于商务考察等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不仅可以通过商务接待拉动乡村经济,而且可以借助商务活动,促进该地区的农产品贸易交流,拓展商品销售市场,甚至引进商业投资。
3.4城郊型乡村休闲兴村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生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再加上现今家庭汽车拥有量的猛增,城市周边以“农家乐”为典型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方式市场火爆。在青海人口较为集中的城市周边,尤其是在西宁、格尔木城市周边,郊区农村可以充分依托邻近客源市场和区位条件优越的优势开展乡村休闲度假游。主要借助农家庭院、果园、花圃、农场、牧场等空间载体,为城市居民提供农业观光、农家餐饮和住宿、农作物采摘、农产品购买等服务,让他们真实体验原汁原味的农牧家生活,满足游客周末或小假期的休闲需求。
3.5发展生态农牧业旅游兴村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在青海农业或牧业发达地区,依托大型的农牧业示范园区开展乡村旅游的模式。首先,农牧业示范园区作为农牧业生产加工基地,其首要的功能是农业生产功能,但同时其为游客开放,游客可以观光了解其现代的农牧业生产工艺、农作物成果,以及基地在农牧业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交流等环节的举措、经验等。这种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现代农牧业和现代旅游业的密切结合,做到了生产、旅游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
3.6依托大型景区景观意境体验兴村模式秦始皇陵兵马俑门票
处于或者邻近大型景区的乡村,根据各村庄所依托的资源环境、文化特,来发展与大型景区氛围一致、互补的乡村旅游。借助成熟大型景区的知名度和客源优势,充分利用和挖掘乡村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意境,开发特产品,展示乡村特,让游客在观光游览大型景区的同时体验特乡村旅游。这种模式游客的游览空间有很大的扩展,旅游环境容量较大,旅游活动内容丰富,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也比较大。
3.7发展现代新农村观光兴村模式
近年来,党和政府积极致力于新农村建设,选取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落规划整齐、村容村貌良好的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成就展示的典范,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展现社会主义农村新风貌、新风尚。让游客通过观光游览,对比新农村建设前后的巨大变化,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成就。
3.8发展农牧业科技旅游兴村模式
通过展示青海农牧业科技发展的图片资料、实物等遗迹,展示现代农牧业科技景观设施等进行旅游活动的乡村旅游模式,与农牧业科技有关的地物和人都可以包含在内。一般是借助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农牧业科技场馆、农牧业科技推广基地等实体单位开展观光游览,展现对于农牧业高科技人才培养、农牧民生产方式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成就,让游客领略现代农牧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感受科技对于农牧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顺红,王素玲.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20-16922.
[2]国家旅游局.中国乡村旅游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
[3]胡永科,等.中国西部概览(青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5.
[4]马进福.发展青海高原特旱作农业的比较优势与思路[J].青海科技,2009(1):17-18.
基金项目:
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资助(15036)。
作者简介:
陈金林(1981-),男,青海互助县人,青海大学讲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生态旅游。
·143·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8-19 05:34: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87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旅游   乡村   农牧业   发展   青海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