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______甘肃的远古居民

阅读: 评论:0

第一课      甘肃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
1.了解甘肃地区生活的远古居民及其生活状况。
2.了解大地湾文化及彩陶艺术。
3.了解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并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附近旅游景点自驾游
学习重点
知道甘肃远古居民留下的举世闻名的文化艺术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深刻感受我们的祖先在甘肃的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及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自豪感。
2.体会先祖们在当时艰苦的社会条件下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牺牲,鼓励学生学习他们克服困
难,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那么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古今中外有很多的传说,请看“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图片,这是两个比较熟悉的传说。哪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这两个传说?(生:略)    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由来的困惑。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远古时期的类人猿是人类共同的祖先。那么在远古时期,我省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板书课题。简单口述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板书本课的知识线索,学生自学教材10分钟,并前后位4人一组,对所学内容交流,探讨。  2、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共同完成本课的知识线索。并板书出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教师点拨,拓展升华    1、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  观察《我省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看一看我省远古居民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点明,人类的主要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大河流域。我省发现的远古人
类遗址很多。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2、绚丽多彩的彩陶文化  学生分组合作观察,教师点拨,归纳出彩陶的某些特征和主要遗址及分类。质地:泥质红陶,纹饰:变体鱼纹和斜三角平行线纹。主要遗址及分类:马家窑彩陶、齐家彩陶。  3、伏羲、女娲和大禹治水的传说  学生读课文,教师归纳:三皇:伏羲、燧人氏、神农氏
四、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我省境内远古居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成为世界的瑰宝。
五、布置作业  对比马家窑彩陶和齐家彩陶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  甘肃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 二、绚丽多彩的彩陶文化 三、伏羲、女娲和大禹治水的传说
黄果树瀑布
七.达标测评
1. 早在___年前,就有远古居民在甘肃大地上繁衍生息。
湖北宜昌疫情最新消息
2.大约在一万年前,甘肃的远古居民进入是使用___石器的新石器时代。在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最重要的是秦安县___遗址。
3.我过西北地区形成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_____。
4. 迄今所知,我国发现的第一件青铜器是___。
5. 在大约___年前,甘肃发展起了早起的玉器制造业。
6. 在甘肃发现的古遗址文化中,处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是______,处于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的是______,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是______。
第二课  周和秦的兴起
教学目标:
永州疫情最新消息1、知道四坝文化是青铜时代甘肃境内的一个重要文化类型,知道甘肃境内的古老民族,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甘肃经济与社会发展。
2、合作交流周人兴起和秦霸西戎的过程。
3、了解甘肃境内的古老民族为促进华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甘肃境内的古老民族为促进华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厦门海底世界旅游攻略
一、导入
夏商至战国时期甘肃境内生活着哪些古老民族?周和兴起和秦霸西戎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自读课本内容,划出重要知识点
2、四坝文化
①发现于山丹县四坝滩
②青铜时代甘肃文化的代表
③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丹、民乐、玉门、酒泉、安西一带
3、周人的兴起
①周人的祖先叫弃,被尊称为农神,称为后稷,带领周人部落生活在陕西武功一带,到夏代后期,迁移到今甘肃庆阳一带。
②周人在甘、陕一带的兴起,为最终建立周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学生讨论后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现周人的兴起经过,教师给以评价、补充。
4、秦霸西戎
①秦人本姓赢,夏商之际,活动在今天礼县的西江水水岸
②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
  战国七雄之一——秦国
③学生讲故事,教师评价补充
5、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下表:
民族
主要活动地域
武夷山景点排行榜前十名
乌孙
月氏
匈奴
三、课堂小结
四、想一想
周人的兴起和秦霸西戎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五、板书设计
周和秦的兴起
一、四坝文化
二、周人的兴起
三、秦霸西戎

本文发布于:2023-08-26 04:3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978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甘肃   学生   遗址   远古   发展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