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生态保护研究_以九寨沟为例

阅读: 评论:0

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生态保护研究
——以九寨沟为例
刘 小 辉
(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生态旅游是绿旅游,  它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生态旅游不仅
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 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 即保护性旅游。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 以生 态保护促进旅游。本文以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在肯定九寨沟为保护生态 环境所作努力的同时,  也提出了其潜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九寨沟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旅游; 九寨沟;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8666(  2007) 03- 0094- 04
(  4) 为个体旅行者和规模较小的旅游团队的旅游活 动提供帮助。
二、国际生态旅游实践及其
主要经验
生态旅游目前已经成为 当今世 界旅 游业发 展的 热 点, 生态旅游的实践区域也在不断扩大, 较早发展生态 旅游的地区和国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一) 国际生态旅游实践的主要地域及内容
非洲是世界生态旅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野生动物 资源为世人瞩目, 尤其是南部非洲成为当今国际生态旅 游的热点地区, 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有肯尼亚、坦桑尼亚、 南非、加纳等。 在美洲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地区是亚马孙河流域, 代 表国家有洪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美国、加 拿大等。
在亚洲,  最早开展生态旅 游活动 的地 区出现 在印 度、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等地。 此外, 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生 态旅 游也有 所 发展。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 C  N ) 生
态旅游特别顾问 C eballos- Lascurain 于 1983 年首次提出 的,“生态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以后, 世界上很多组织和 研究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 至今尚 没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 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 纭。然而, 对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 即: 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资 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生 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 生态旅游的 经营管理者也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1]。
作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制定的相关文件——《魁北克 生态旅游宣言》 列出了生态旅游定义所包含的诸要素。 根据这一宣言,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 式, 应具备如下几方面要素:
(  1) 积极地促进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  2) 将当地社区纳入旅游规划、发展和实施当中, 使 当地社区居民获得利益。
(  3) 向游客诠释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收稿日期: 2006- 05- 23
作者简介: 刘小辉(  1982- ) , 女, 四川成都人,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研究生。
上述地区和国家开展的主要生态旅游活动有野生动物参观、生态观察、河流巡航、森林徒步、赏鸟、动物生态教育以及土著居民参观等[1]。
(  二) 国际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经验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上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主要做法有[1]:(  1) 立法保护生态环境。如1993 年英国通过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 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 1916 年, 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 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2) 制定发展计划与战略。美国于1994 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000 万澳元, 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  3) 进行旅游环保宣传。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  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 例如英国发起了“绿旅游业”运动。(  4) 重视当地人利益。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肯尼亚,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业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来源。(  5) 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控制, 并不断检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 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
鸟岛为代表。(  7) 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8) 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9) 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以西藏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为代表。
目前, 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经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 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 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等, 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四、问题的提出及案例的选择
近年来, 一些地方的错位开发,  使不少国家级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泛滥, 有的风景区正蜕变为吃喝玩乐的游乐场, 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空前破坏。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下给温泉, 是近代热泉形成的典型的地质景观, 极具观赏性和科考价值, 景区内的喷气( 热气) 孔尤为罕见。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在不了解喷气孔的地质构造及规律的情况下, 开发者企图将喷气孔变为“桑拿浴”场所, 结果严重破坏了稀有旅游地质景观。该县的另一处地下泉——天生桥“彩泉”, 因被“现代化”装饰而失去了“彩泉”再现的自然条件。
云南玉龙雪山也因建索道砍伐了数千平方米的原始森林, 加上游客的大量涌入, 导致了小气候变化, 使原本终年积雪不化的雪山出现了夏秋两季雪山无雪的恶果; 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被游客践踏、破坏; 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 当年规划时还存在的珍稀动物, 现在已难觅踪迹。
事实上,  许多景区和古迹都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的“双重难题”, 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张家港房产网
四川省林业厅2006 年3 月做出了“四川首份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报告”, 包括景观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生态保护指标、开发利用条件指标  4 大方面。该报告对四川省182 个生态旅游景区进行了评估, 九寨沟以其优质的地文、水文, 生物珍稀度、观赏性、多样性、稳定性而位居榜首。九寨沟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在于其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到了平衡点。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 年, 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 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 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突飞猛进, 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 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99 昆明世博会和1999 年国家旅游局的“99 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大幅度推进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同年, 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的时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 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 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举办国家森林保护节, 推出了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从此, 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 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 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类[1]:(  1) 山岳生态景区, 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为代表。( 2) 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青海的青海湖为代表。( 3) 大连海洋岛旅游攻略
森林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为代表。( 4) 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代表。( 5) 海洋生态景观, 以广西北海等为代表。(  6) 观鸟生态景区, 以青海湖
五、案例分析
沂水大峡谷一日游攻略门票(  一) 九寨沟的生态变迁
九寨沟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自然风景名胜区。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 1998 年正式更名。20 世纪60 年代以前, 九寨沟内只有山间小道, 藏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很少与外界往来, 因而九寨沟一直鲜为人知。1966 年, 大队人马开始进驻九寨沟地区, 砍伐森林, 九寨风光面临毁灭的危险。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处具有珍贵保护价值的自然风景区。直到1975 年, 国家农牧渔业部派出了一个调查组, 对九寨沟地区进行了综合考察,  才发
现这是一处蕴藏了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 也是世界
上罕有的优美景区。同年, 中国林科院院长、著名的林学家吴中伦教授在考察后上书四川省政府及省林业厅, 呼吁要很好地保护这一奇美的自然景。四川省林业厅当即发文指出:“九寨沟则查洼、日则沿沟200 米以外才准予砍伐。”这是林业部门保护九寨沟的最早一项措施。1978 年, 当地政府开始研究商讨在九寨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有关事宜。同年11 月30 日, 有关部门下令停止在九寨沟采伐木材。其实,
当年砍伐的后果仍然存在, 比如现在沟口一带没有树林。1979 年进驻九寨沟的两个林场迁出, 1980 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成立, 1982 年国务院批准九寨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84 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
九寨沟于1984 年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之初, 当地的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 例如游客到九寨沟, 住宿的地方还是以前伐木工人的招待所) 致使每年的客流量仅有几万人次。九寨沟早期的开发完全是探索式、粗放式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那时候的游客享受的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 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真正的原始森林风貌, 深入到森林的内部。而现在游客们参加的所谓生态旅游, 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概念上的, 他们与自然的接触是被限定了范围的。
1987 年以后, 尤其是1990 年左右, 九寨沟的旅游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游客数量成倍增加, 1990 年进沟人数突破15 万, 其中外宾和港澳台游客逾7000 人, 而其发展模式仍然沿袭了早期的粗放型模式。旅游者蜂拥而至, 九寨沟内忙着修葺旧屋, 平地起新楼, 几百户人家都成了客栈, 有的还建起了带“星”的宾馆,  整个沟里达到5000 多张旅客床位。水泥、石灰、瓷砖、卫星接收器等城市化的设施遍布九寨沟。虽然有关部门早就要求九寨沟要“沟内游, 沟外住”, 但是很长时间九寨沟都处于“屋满为患”的状态。游客迅猛增加带来的不仅是地方丰厚的经济收入, 还有生态环境的沉重压力。不讲规划的房屋大批出现, 废弃的建筑材料随意堆置, 土质和植被均遭到破坏, 宾馆饭店四周污水横流,垃圾丛生, 水质也很差。水是九寨沟的灵魂, 素有‘九寨归来不看水’之说。但当时九寨沟管理局的监测结果表明九寨沟的水体已经有富
营养化的趋势, 湖泊有沼泽化倾向。
2000 年以后, 每年游客量都超过100 万人次。“黄金周”里游客塞满九寨沟, 车队排成了长龙, 有的游客在沟外排队排到夜里也没能进去,  旅馆爆满, 不少人睡在车上。
(  二) 九寨沟的生态保护措施及其成效
游客对九寨沟的破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游客进入森林后, 对林区土地的践踏, 对树木的触摸等, 这些是对景区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破坏影响; 其次, 大量的游客到达九寨沟后, 食、住、行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生活垃圾, 以及当地居民为了接待游客而过度地消耗当地自然资源, 这些是间接的破坏影响;  除此以外还有噪音等其他因素, 也会对九寨沟的动植物正常生长有所影响。辽宁能源
九寨沟管理部门针对这些问题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九寨沟正式对外开放之前, 有关方面就曾提出“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 但是由于早期一窝蜂式的发展, 这项措施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2001 年5 月  1 日起, 九寨沟管理局强制性规定景区内的宾馆饭店一律关闭, 游客一律“沟内游, 沟外住”。管理局从每年的门票收入中拨款给当地居民作为生活保障费( 每年管理局给当地居民每人补助  1 万元) , 同时安排当地人给景区打工, 沟里很多居民都在景区内到了保洁、护林、消防、票务等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    农民自觉地退耕还林还草, 64000 公顷的保护区, 森林覆盖率恢复到63.5%。保护九寨沟, 先要给九寨沟减压, 从2001 年7 月1 日起, 九寨沟管理局实行“限量旅游”, 限制每天进沟的人数; 所
有旅行社都必须在网上预订。
为了避免游人直接践踏林区, 九寨沟管理部门投资在各景区建立起人行栈道, 游人全部在栈道上行进, 既能不受干扰地观赏美景, 又可避免直接接触景区。为了满足游人接触自然的愿望, 有关部门在一些次森林地带用铁丝网圈出一定的区域, 让游人在限定的范围内直接接触自然, 而更多的原始森林则被封闭在游人活动范围之外, 这样以较小的代价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间取得了平衡点。同时在景区栈道、景点修建了钢架结构游人休息厅, 集观光、休息、购物于一体。为了解决游客的吃饭问题, 管理局在沟口兴建了惟一的一个带环保设施的餐厅, 管理局把餐厅77%的股份让给了当地百姓。
唐河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车辆不得进入景区, 游客一律乘坐环保大巴。目前各候车点都已安装了隔离栏, 做到人车分离, 有序排队上车。改变以往乘车时拥挤、争位的现象, 保障游客乘车秩序, 便于观光车灵活调度。
景区内还采用了一些国内甚至国际领先的环保设施: 景区内原本是旱厕, 游人的排泄物就地处理。后取而代之的是28 座生态厕所, 这些环保厕所采用电子监控, 自动更换保洁用袋, 排泄物通过自动打包后, 由专用清洁车运出景区进行处理。此外, 还有8 辆环保车载式流动厕所[2]。
当地百姓不用再上山砍柴烧,  全用上了电。
原本在九寨沟沟内设有垃圾厂, 景区内产生的垃圾就地埋在山里, 这对九寨沟的破坏可想而知。现在诺日朗、火花海两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启用, 景区内的生活垃圾也一律运出沟外处理。
管理局还委托四川省环境科学院制定了九寨沟环境保护规划和景区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了九寨沟环境监测站, 开展水质、大气和噪声等监测。九寨沟目前的生态保护措施在国内而言, 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
(  三) 九寨沟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九寨沟的上述生态保护措施可谓比较全面具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生态保护措施无懈可击。尽管景区的
环保工作做的十分出,  但是由于各种无法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 九寨沟的环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人行栈道的修建, 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林区,  但是游人活动的范围也因此缩小了,  在旅游高峰时期, 栈道将会十分拥挤, 游人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隐患。由于九寨沟内人行栈道的建设,  使原本是一个整体的两栖动物觅食、繁殖地被一块块分割开,  破坏了动物原来的生存地。造成很多个体动物无法正常觅食、繁殖, 进而使大量个体死亡或迁徙。另外, 涂有涂料的人行栈道紧贴地面,  这些涂料可能形成化学隔离带,    影响周围爬行类动物的活动。而且有个别素质不高的游客,  无视景区规定, 私自离开栈道, 进入林区。还有一些游人将喝剩的饮料倒入湖水中, 直接影响了水质。为此, 相关部门曾经在湖泊周围设了铁丝网以防止游人向湖泊内投掷鱼食、垃圾等物, 影响水质。但由于这些铁丝网网眼过小, 动物无法穿越铁丝网到湖泊中饮水, 有迁徙习惯的动物也因铁丝网的阻碍无法顺利迁徙, 这给青蛙等两栖动物的
生存和繁衍造成一定隐患。因此规范游客行为就变得特别重要。此外, 面对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2002 年和2003 年九寨沟符合绿生态标准, 体现人性化。
( 6) 生态宣传与教育: 有生态保护警示牌( 宣传栏) 或橱窗、指示牌等; 对景区管理员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培训, 通过企业内部布置和公益活动, 对企业员工进行绿消费、文明消费、节约型消费的宣传。
(  7) 污水处理: 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市政污水处理厂或自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
(  8) 噪声防治: 景区内噪声得到有效控制。
(  9) 垃圾处理: 员工自觉将垃圾科学分类, 实行可回收物质再利用, 对废旧电池、灯管、灯泡等有毒有害废弃物妥善处理或贮存。
( 10) 其他污染物控制: 景区内使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材料, 使用基本不散发有害物质的办公用具; 选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高效安全的照明设施。
六、结束语
总之, 生态旅游是绿旅游,  它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 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 即保护性旅游。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 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4]。此外, 生态旅游发展还应做到“三结合”[5]:
( 1) 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生态保护是基础, 旅游开发是利用, 以保护为前提, 才能使旅游可持续发展。
( 2)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通过发展生态旅游, 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上看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生命力。特别是广大农民众从经济效益当中看到了生态效益, 更加认识到山川秀美, 进一步提高保护生态的自觉性。
(  3) 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生态是基础,  文化是灵魂。四川生态旅游的一个特点,  就是生态与文化交融,  形成了众多的旅游景点。特别是四大遗产中, 比如九寨沟、黄龙、峨眉山- 乐山大佛, 都江堰- 青城山都是生态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的进沟游客人数分别为125 万和110 万(受非典疫情的
影响) , 2004 年的游客数量达到200 万) ,  为了更好地保
香格里拉旅游介绍
护这块珍贵的人类自然遗产, 景区管理者也要通过各种
手段( 如改进管理, 增添相应的环保设施) 来降低单个游
人对环境的破坏影响, 从而保证景区的游人容量。
(  四) 九寨沟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九寨沟应该始终紧紧围绕联合国交流合作与协调
委员会(  C C C/U N) 评选“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的
10 项评选指标[3]不断完善自己:
(  1) 整体规划: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景区整体规划。
(  2) 资源现状: 具有国家生态标准的景区,  具有深厚
的人文历史底蕴。
(  3) 资源保护: 详尽的景区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措
施。
(  4) 景区基础设施: 景区内休闲设施、公共设施、供
水排水设施完备。
(  5) 景区道路与交通: 景区内道路方便, 设计合理,
参考文献:
[1]马聪玲.  旅游绿皮书2001- 2003 年中国旅游发展: 分析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刘世昕.  九寨沟景区走过弯路终于回头, 亡羊补牢仍不算晚[N ]. 中国青年报,  2002- 11- 13.
[3]当之无愧: 庐山何以获得全球惟一大奖[N ]. 人民日报, 2005- 06- 08(  2) .
[4]师谦友.  发展旅游应“保护第一”[N ]. 人民日报, 2006- 11-09(  11) .
[5]四川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生态旅游强省的建设-  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省长张中伟[DB/ O L]. 人民网, 2006- 03-10.

本文发布于:2023-08-27 01:30: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5990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九寨沟   生态旅游   生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