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裂缝与殖民体验——以艾芜《南行记》及《漂泊杂记》的“海岛”游记为中心

阅读: 评论:0

登珠穆朗玛峰死人照片大连景点介绍2019年第1期
摘要:艾芜在《南行记》及《漂泊杂记》中,书写了1920-30年代的漂泊经历及异域生活,涉及的地理空间涵盖中国边地、缅甸及新马一带。现有的文学史叙述将之放置在“边地书写”的框架下,往往遮蔽了艾芜的航海体验对其漂泊意识形成另类的刺激。艾芜在滇缅经历过流离失所的流浪生活,而在新马一带属于短期出游,这反倒赋予他一种旅客身份与观察视角,促使他运用纪实方式记录自身的旅感体验,并观察当时新马两地的经济动荡与影响日后时局的地下党活动。从地景书写看,这组“海/岛”游记记录下20世纪30年代的槟榔屿码头、英殖民的检疫岛、马来半岛铁道、巴生港口、新加坡街道等地貌与人文图景,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亦不容忽视。此外,艾芜30年代初在上海加入左联,他在漂泊时期积累的人生阅历,成了独特的写作资源。抗战时期,艾芜亦调动早年的殖民体验,将同样遭受日军侵略的南洋与中国联系起来,视作可相互借鉴的“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漂泊意识;南下文人;南洋书写;左翼文学;30年代
前言
北京旅行社旅游报价
艾芜(1904-1992)出生于四川省新繁县,本名汤道耕,曾改名汤爱吾,后来取其谐音,将艾芜定为常用笔名,其余笔名尚有汤耘、荷裳(纪念定慧和尚)、刘明(谐音“流民”)、岳萌、汤艾芜、吴岩等。1〇1981年8月写《〈漂泊杂记〉重印前言》时,艾芜交代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曾发表在《申报》的《自由谈》栏目,当初为了躲避书报审查制度而频
繁地更换笔名。2〇在1927-1948年间,有不少中国作家因留学、避难、战乱等因素,陆续抵达南洋一带从事办学、办报等活动,在海外继续拓展文化政治理念。艾芜在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期间,读过蔡元培的《劳工神圣》这篇演讲稿,并受北京工读互助团、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影响,最终决定靠自己的力量走向南洋岛,开辟一条勤工俭学的新道路。他在1953年6月自称:“就由于这种对劳工神圣的简单认识,并相信半工半读可以做到,使用一种豪爽和愉快的心情,坦然接受着一个劳动者在旧社会里所能遭到的一切苦难。”③艾芜早期的漂泊体验历时五年,其路线跨越中国边境、缅甸、马来亚及新加坡。由于他在云南昆明、缅甸茅草地、八莫、仰光等地逗留较久,加上成名作《南行记》与《漂泊杂记》涉及滇缅的篇幅较多,因此,中国文学史的论述通常将之放置在“边地文学”的框架下,肯定艾芜“用特异的边地人民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4〇此外,有学者将艾芜早年的漂泊生涯大致分成四期,即成都出发到云南昆明
(1925.5-1927.3)、由昆明漂泊到缅甸边境的茅草地(1927.3-1927.5)、在茅草地(1927.4-1927.9)及北京石景山游乐园门票多少钱
磐安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漂泊裂缝与殖民体验
——
—以艾芜《南行记》及《漂泊杂记》的“海辕岛”游记为中心
[马来西亚]萧雯佳
①黄莉如、毛文编:《艾芜年表简编》,见胡德培编:《艾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1页。
2〇艾芜:《〈漂泊杂记〉重印前言》,《艾芜全集》第13卷,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257页。
元阳天气
3〇艾芜:《〈艾芜短篇小说集〉序》,唐文一、刘屏主编:《往事随想·艾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4〇钱理、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60

本文发布于:2023-09-06 08:4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6128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漂泊   中国   北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