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地方报刊市场化编辑思想研究——以《岭东日报》为中心

阅读: 评论:0

清末地方报刊市场化编辑思想研究
——以《岭东日报》为中心
蒋正和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岭东日报》创刊于1902年,是广东乃至全国最早的地方性本土报刊之一,持续出版时间达八
年之久。该报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市场化编辑特,在版面安排上注重新闻的重要性、接近性,在新闻体
裁的选择上重消息轻言论,在语言形式的呈现上注重双文表达。这种独特的编辑方式源于该报背后的区位
特点、本土商人网络、传播基础和港口兴盛四个支撑条件。
关键词:《岭东日报》;本土报刊;编辑思想;受众;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G 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9)01-0089-06
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攻略>出师表原文1902年5月,杨沅、何士果、秋、温廷敬等知识分子在汕头创办《岭东日报》[1]。此时,清廷的“报禁”“言禁”刚刚解除,中国本土新闻事业开始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报刊的出版地点开始从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扩散到哈尔滨、西安、梧州、宁波等六十多个城市或地区[2]135。《岭东日报》正是这波浪潮的早期产物,是广东乃至全国最早的地方性本土报刊之一。一、出版概况《岭东日报》报馆位于汕头埠的善育街,早期日出一大张,双面印刷,八开八版。一般来说,新闻和广告各占四个版,有时会在新闻末版添加部分广告。报纸中缝会安排版面序号、日期、报馆名称等信息,要是论说、译稿、谕旨、宫门抄、专件、翻译以及部分时事要闻,第二版到第四版分别是时事要闻、潮嘉新闻、本省新闻、京省新闻、外国新闻等。
到了后期,《岭东日报》增加了四个版面,新闻与广告各增加两个版面,其中,新闻版面内容构成变化较大,来源于《宫门抄》《上谕》等官方消息的分量缩减较多;时间性强的电讯稿数量加大;小说、诗歌等休闲娱乐内容设有固定栏目,其它新闻内容没有很大变化。发行价格方面,第一年零售价为12文,至第三年零售价增
加到25文,此后价格保持稳定。
从横向上看,与《岭东日报》同时期的大部
分报刊寿命很短,多为三四年,一些报刊只持续
几个月就关门了,甚至有报刊只出版一期即停刊了。其中原因,有的是言论激烈而被查封,如上海的《苏报》;有的是订阅太少经营不下去,如宁波的《宁波新报》《甬报》[3]。《岭东日报》终刊于1909年,前后出版时长达八年多,在那个言论高压、经济落后的时代非常不易。可以说,《岭东日报》的报道内容和观点既在清政府许可
收稿日期:2018-09-02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14DL02);韩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WY201501)。
作者简介:蒋正和(1976-),男,江苏淮安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
第40卷第1期Vol.40No.1
2019年2月Feb.2019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
·
89
范围内,也迎合了有消费能力的受众的观念和喜好,进而获得持续经营的基础。研究《岭东日报》编辑思想,对探究以政党报刊为主流的清末报业,地方报刊市场化的发展、角地位等都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二、以受众为中心的市场化编辑特(一)报纸编排版面上突出新闻价值报纸版面选择什么内容的稿件及其组织方式,体现一份报纸的编辑方针和编辑思想。维新变法时期,国人自办报刊流行的内容编排方式是:第一论说,第二为上谕、宫门抄,然后是各省的新闻,末为本埠新闻。这种编排形式是以政治中心、行政等级为要义的。《岭东日报》对此形式进行了变革,以地方受众为导向,突出新闻价值。首先是开辟一个时事要闻版,以新闻的重要性为遴选标准,重点刊登最新的国内政治、军事、教育、实业要闻以及与中国利益紧密相关的国际新闻。其版面序列仅次于论说和谕旨、宫门抄的摘录,位居其它新闻版块之前,通常有一个
多版面的内容,约占除广告之外版面面积的1/4到1/3,栏目分量最重。这种编排反映了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迫切的社会要求。1900年的庚子事变后,沙俄占领了东北全境,引发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激起普通百姓对国家安全、民族前途
的关心,紧随其后的清廷新政开始实施和推广,
深入影响到社会的肌理。与密集的政治变革相伴
而来的是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普通百姓开始感
受到时局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时政新闻不再
恭王府简介
是遥远的帝国消息而是一种紧迫性和普遍性的利益需要。《岭东日报》时事要闻版的推出很好地迎合了受众的这种需求。
其次是以接近性为原则编排新闻。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之一,《岭东日报》将主要的新闻栏目以报纸所在地潮汕地区为中心,按关系密切和距离近远为次序进行版面安排。紧随要闻版之后的是潮嘉新闻,随后是本省新闻,第三是京省新闻,外国新闻置于最后。同时,栏目所
占版面的大小也按照这个顺序由大到小进行编排。本文随机抽取了1904年6月14日、6月24日、7月4日这三天的报纸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表1)。
表1光绪三十五年五月(1904年6月)中的三天《岭东日报》四个新闻栏目所占版面情况
单位(版)
时间6月14日6月24日7月4日总计潮嘉新闻0.690.630.772.09本省新闻0.440.420.541.40京省新闻0.140.150.190.48外国新闻
0.09
0.07
0.16
统计发现,这三天潮嘉新闻、本省新闻、京省新闻、外国新闻所占版面总数分别为2.09、1.40、0.48和0.16。每天的统计数据同样显示,这四类新闻栏目所占的版面也是以潮汕为中心向外递减,甚至1904年7月4日没有安排外国新闻栏目。而且,潮嘉新闻后面三个版块的新闻编排也是按照与潮汕地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组织的。本省新闻侧重报道省府广州和惠潮嘉道地区,京省新闻侧重报道广西等地理相近省份以及经济联
系密切的两江地区,外国新闻则多报道对两广经
济交往较多的法英两国以及对中国政局影响较大的俄、日、美等列强。
可以看出,《岭东日报》在版面编排上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和接近性,注重以本地受众的视角
·
·
90
来安排新闻的优先次序,这与同期很多报纸有很大不同。天津《大公报》是同期北方影响力较大的一
份报纸,其新闻仍以“官场动态、各衙门公布的告示和‘上谕’为主”[4]。上海《申报》仍将国内其它区域的新闻和国外新闻排在版面前面,而将上海本埠新闻放在附张里[5]177。这种接近性不仅体现在编排形式上,而且在新闻稿件的内容表现上也很突出。整体看,清末报刊自采新闻较少,许多报刊多摘抄京报,或购买通讯社通稿或媒体转载翻译,新闻雷同较多,
这种风气甚至持续到民国时期,戈公振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报界境况:“阅过一报,则他报即一无可阅。”[5]179《岭东日报》则较少存在这样的问题,为迎合本地受众需求,体现报纸特,报馆突出加强新闻的自采力量,对一些重大事件还派驻专人进行连续报道。如有关邻省广西剿匪事件,设置醒目的专栏“西省剿匪志”,该栏一般由数条新闻组成,内容从具体匪乱情况到军事上的剿匪方略、军事行动、作战成果都作了详细报道,并设置专人常驻南宁进行持续报道,时间跨度达一年多,前后达数百期之多。(二)新闻体裁上重消息轻言论《岭东日报》不仅在版面安排上注意强调本土特,稿件体裁的选择上也非常注意考虑目标受众的实际需求,其特点是重消息报道轻言论表达,这与清末报纸风气相异。王韬的《循环日报》开启政论报刊的先河,经梁启超、谭嗣同等办报士人的弘扬,至清末,言论已经成为报刊的首要内容。许多报刊优先重视各类评论的撰写与编排,有的报刊言论版面甚至超过报纸版面的一半。这种重言论的风气主要是由于维新派和革命派报刊引导和促成的,这些报刊本质上属于政党报刊,办报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是服务于己方观点和思想的传播和劝服,希望通过言论来改变国民的思想观念和革新政治。这些报刊纷纷把最直接和便利于传播观点和意
见的言论版作为最重要内容。如同期维新派的《新民丛报》把改造国民思想作为报刊主题,革命派的《民报》则将排满建国作为办报方针,双方甚至为政见的不同而爆发大规模论战。比较独立的《大公报》为了表达自己进步革新的思想,其各类评论文章也占有较大篇幅。《岭东日报》则一反主流做法,安排的言论体裁稿件非常少。具体体现为:一是言论版块所占的版面少,其固定栏目只有一个《论说》,位于一版开始位置,一般篇幅不超过1/3版;二是言论栏目时常被取消,其版面被译稿、调查等其它信息栏目代替。相比之下,消息版块的占比非常大,时事要闻、潮嘉新闻、本省新闻、京省新
闻和外国新闻等五个消息版块通常共有2.5个版面左右,占据除广告内容以外的版面面积的5/8。消息报道的信息量也是引人注目的,同样抽取1904年6月14日、6月24日、7月4日这三天的报纸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发现这三天的消息报道条数分别为36条、31条和36条。而清末,一般大型日报日刊登新闻稿也就只有20至30条[2]144,《岭东日报》的新闻信息量已超过不少大型日报。言论若作为媒介商品,则是一种高投入高价值的新闻文体,在财力和人力不济的情况下,每日必出的言论很难持续提供新意和保持较高质量,容易成为一份观点趋同、情绪激发的宣传品。作为一份财力有限的地方报刊,消息报道乃是服务受众的优选新闻体裁,《岭东日报》重报道轻言论的编辑方针也暗合以受众为中心和注重
信息量的现代媒体经营思路。
(三)语言形式上运用双文表达
《岭东日报》的订户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士绅官员,二是商贾百执事。两者关心的报刊内容也不一样,传统士大夫读书之人常关心重大政
治新闻,以及从宏观方面对内政外交的阐释评议,商贾做生意之人多关心与己地己人有关的时事消息和一般的社会新闻。前者文字素养高,习惯雅正的文言文,后者文字水平较低,许多人是粗通文墨,能阅读通俗浅显的文字。为此,《岭东日报》在两个不同版块,用差异化的语言表现方式来吸引这两类用户的关注。在一版的论说部分,是用文言文对国内吏治、教育、洋务以及国家外交的评论和意见。如在1904年的一篇名为《论江南参案之结果》的论说中,称“江南吏治较两粤官吏之腐败,有过之无不及”[6],直批两江总督魏光焘。在1904年7月4日的论说《论法兰西经营桂省之方针》中,表达沙俄占东三省引发的列强瓜分中国的忧虑和思考[7]。在纵论国是的同时,《岭东日报》还特别关注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1904年6月24日刊发来稿评论《说合
浦》,认为“海岸线之长短,徵文明发达之迟
·
·
91
速,[8]”将海洋的重要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希望合浦人“勿徒负此海岸线,而一逐其睡魔,立愈此病夫”。同年的8月22日的论说《嘉应公立务本学堂募助学费叙》,认为兴学堂是文化传承、社会公
益之事,人人有责有利[9]。这些论说语言或优雅平正,或雄辩有力,反映了读书人心忧黎民、匡扶社稷、崇文尊教的传统观念以及潮嘉士人对时局和地方的独特关注和思考。在时事要闻、潮嘉新闻等消息版块则用近乎白话文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当时日俄战争期间发生一起俄舰逃到上海的外交纠纷,《岭东日报》是这样报道的:“俄舰逃至上海已十余日交涉又交涉延期又延期经袁道费尽心方决意以十四日了结此事”[10],用“交涉又交涉延期又延期”这种口语式的表达,直白易懂。而且用白话文表达的消息多侧重事件经过和一些事实细节而少宏议,这种陈述式表达方式适合粗通文墨的商贾体阅读和理解。订户人属性不一致而导致阅读差异是报刊的普遍问题,因而出现日报主要服务商贾百执事,旬报则士大夫阅读人较多的媒体现象。就如后世的报纸,日报专于最新的事实报道,周报则针对重大事件或现象,运用较专业语言进行深度报道以及深度阐释,前者市井百姓皆能阅读,且乐于阅读,后者则服务于较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的社会精英,但这是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分众市场发育的结果。在清末,除了政治、经济或文化辐射全国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很少有地方有足够大的分众市场能够支撑几类报刊独立运营和持续赢利。这个因素也是清末第二次民族报刊发展高潮期间,报刊创办多而停刊也多的重要原因。有关数据显示:1896年到1905年期间,中国有近1000种报刊,其中大部分已经终刊[11]。作为粤东一家地方媒体,在受众体人数较少、财力人才有限的情况下,《岭东日报》同时使用文言文和白话文来满足不同人的使用偏好,以保障报纸能够争取更多的受众,从而让报纸有一定的规模经营和广告收入。三、一份非主流的地方报刊:编辑特形成的地域背景清末主流媒体是政党型报刊,其编辑思想强调宣传和引导观念。其时,资本主义工商业虽有一定
的发展,但主体仍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整体格局并未发生大的改变,占人口主体的是底层农民和雇工。可以说,与《岭东日报》同期创办的报刊,大多并非由市场经济的刺激和支撑,本质上是政治的产物:一是“报禁”的解除,清政府允许民众办报,使得合法的媒介传播空间成为可能,维新变
法以来被压抑的言论表达欲望被一下子释放出来;二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外部危机和内部的种族矛盾则是主要的民众言论刺激点。政治因素的驱动刺激的是以革命派、改良派为代表的政党型媒体的发展,报道和言论激进呼应社会的心理和情绪,也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也成为这一时期办报的主流[12]。这类报刊的目标受众多为底层人,试图让“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孩子们、妇女们,个个明白”[13],而其主要内容则是言论和揭丑性报道,以宣
传观念传播思想为导向和归宿。与之相比,《岭东日报》市场化的编辑方式显得非常独特,这种编辑思想主要源于四个因素。
(一)报馆所在区域位于清末对外交流的前沿,易于接受市场报刊的观念
潮嘉人有几百年的持续海外移民历史,特别是在东南亚有密集的海外华人人际传播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潮州本地人比较容易了解到西方报纸样本,以及市场化编辑思想和编辑方式。另一方面,汕头埠是较早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也是西方传教士利用报纸、传单、人际传播等多种形式传播西方文化和理念的重要入口之一,这是潮嘉民众了解西式市场化报刊的又一渠道。两个窗口渠道为潮嘉人创办报刊提供了除本土主流的“政治家办报”之外的选择——市场化办报。
(二)商人网络和组织的促进作用
潮嘉本土有密集抱团的商人网络和组织,其长久的经商历史孕育了务实求利的商业文化,这使得潮嘉报人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市场化编辑方式的时候,拥有本土的思想和物质支撑。从《岭东
日报》的发行路线上,也可以看出商人与商业对
该报的支撑。《岭东日报》的发行紧随潮嘉商人的行商路线,在潮汕本土以及与其经济联系紧
密、潮汕商人去往密切的城市上海、烟台、香港
凭身份证号查询他人车票等设置了23个发行点,这些发行点多依托于潮
·
·
92
嘉两府人的商业网点。(三)传播技术、设施和文化基础较好1884年,汕头埠开通电报通讯[14],为新闻电讯事业的开启奠定了物质基础。此时,清朝陆上电报干线只有津沪和沪粤两条,汕头是第一批加入世界电报网络的地方城市之一。四年后,汕头埠又开通了与潮州府城的电报通讯。电报的铺设和开通,使得报馆可以接收和转载最新的国内外通讯社和报社消息,也方便外派访员将府外和府城新闻快速传递到报馆。1897年,汕头设立潮汕首家官办邮政局,其业务在5年后扩展到潮嘉
地区的潮安、澄海、揭阳、大埔等主要县域[15]335-337,这为报纸的发行和信息传递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西式传播技术和设施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提高了传播的速度,为《岭东日报》重消息的编辑方式提供技术支撑。潮州号称海滨邹鲁,文教事业昌盛,大量的私塾、社学、书院和府县学为当地培养了许多的传统士人和乡绅,在这些人中既产生了报刊的早期创办人和编辑,也产生了士绅读报。战争后,传教士开始进入潮汕地区传教并创设新式
学堂,早在1849年,德国基督教会在澄海创办盐灶学校,到19世纪80年代,本地区兴建了数十所教会
小学,还创办3所教会中学,基本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教育系统[16]。此后,民办学堂和官办学堂也先后创设,并逐渐发展起来。新式学堂事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教育的规模化和提高了当地人的识字率,还带来了西方科技和文化。这为报刊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化基础,让更多的人成为阅读受众,还为聘请各地新闻访员提供了人力支撑。(四)汕头港的兴盛为报刊业提供了较强的
市场基础同西方早期报纸的创办是受到贸易扩张的影响和带动一样,汕头港的迅猛发展激发了本土商人的信息需求,商人更加关心贸易相连地区的政局变动、政策举措以及各类商业行情。更重要的是,汕头港的繁荣让大批的商人获得财富,这些人构成报刊最大的消费市场。汕头埠自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后,进出口贸易总额从617万多银元增长到1900年的4400多万银元[17],同年征缴关税150多万两,占全国税收的4%,居全国各海关第5位[15]336。至此,汕头已成为华南地区的贸易大港,大量的潮嘉商人到此居住和经
商,并以汕头为中心,行商于上海、广州等主要
通商口岸以及东南亚的潮嘉人聚集城市,这为本
地报刊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细分明晰的买报体。这一点是全国大部分地方城市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岭东日报》与其它许多地方报刊的重要区别之一,全国大多数地方缺乏近代工业和商业,富裕阶层规模小且分散,从消费规模上和发行的便捷上都难以支撑一份像《岭东日报》一样的市场化报刊。长治医学院
四、小结
清末,全国只有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产业比较丰富或资源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才产生一个稳定且有一定体量的中产及以上阶层,包括一
些省城在内的地方性城市的社会结构呈现倒丁字型,底层人大多在为温饱而挣扎,恩格尔系数很高,基本不可能有闲钱用来消费报刊。有资料显示,晚清月工工价最高的是
1500文,一般为800-1000文[18],若以月工平均收入900文计算,其每天收入有30文。即使以便宜著称的《京话日报》也要每期3文[19],相当于一个普通月工日收入的十分之一。如果以这些人作为目标受众,必然易出现“经常不能如期出版”[20]的情况。《岭东日报》借助开放的区域优势,依托本土较为昌盛的商业和文化,将士绅和商贾作为目标受众,制定合适的价格,这种商业化的市场定位,要求其办刊过程中要始终考虑受众的偏好和利益,进而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编辑方针,并呈现出富有特的版面安排和新闻组稿。
参考文献:
[1]曾旭波.汕头埠老报馆[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31.
[2]方汉奇,丁淦林,黄瑚,等.中国新闻传播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蔡罕.近代宁波早期的自办报刊与宁波的近代化[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8):21.[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285.
[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 ].长沙:岳麓书社,2011.
[6]论江南参案之结果[N ].岭东日报,1904-06-14(1).
··鼓浪屿晚上为什么很诡异
93

本文发布于:2023-09-14 03:24: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1/6205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新闻   报刊   日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