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阅读: 评论:0

作品原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 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原文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墙壁白。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和白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这些颜与草木的绿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现已收入人教版初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第18课,略有删改;苏教版 初二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21课,有删改;语文出版社初一年级下学期第17课,有删改;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第一单元第1课,有删节;教科版初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15课,有删改。)

注释译文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裁剪、创造。

【重峦(luán)叠嶂(zhàng)】重重叠叠的山峰、峭壁。

【俯(fǔ)仰生姿】: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珠光宝气】:闪耀着珍宝的光。多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这里指各种鲜花彩的华美。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鉴(jiàn)赏】:鉴别,欣赏。

【轩(xuān)榭(xiè)】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嶙(lín)峋(xún)】:枯瘦的样子。

【镂(lòu)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琢磨】:雕刻打磨(玉石),加工精美(指文章等)。

【工细】:精巧细致。

【斟(zhēn)酌(zhuó)】:反复考虑之后决定取舍。

【闲适】:清闲安适。

【阅历】: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程度。

【相间】:(事物和事物)一个挨着一个。

【败笔】:文、字、画、诗、文中不好的一笔。

【丘壑(hè)】:山水风景。

【蔷(qiáng)薇(wēi)】:一种花的名称。

【明艳】:明亮鲜艳。

【界】:分划,动词。

创作背景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作品鉴赏

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教育小说”的基调。他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贫穷悲苦的生活状况。与此同时,他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

叶绍钧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彩并不排斥他的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绍钧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的谛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里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在生活的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的把笔锋穿过这些人而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叶绍钧小说中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卑琐和庸俗型。其代表是《饭》中的吴先生和《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

二是正直和理想型。其代表是《城中》的丁雨生、《抗争》中的郭先生,最典型的是《倪焕之》中的倪焕之。其中《倪焕之》被茅盾称为“扛鼎”之作。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叶绍钧对外国小说的借鉴了无痕迹,他的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既无欧化的成分,又没有半文半白的现象,十分讲究规范化。叶绍钧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息,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绍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作出了贡献。

《苏州园林》总体把握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个词:富于图画美

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说明方法:

⒈作比较:

苏州园林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作用: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苏州园林的彩美。

⒉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引用)真切有力地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打比方、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举例子作用:真切有力的说明池沼追求自然美。

⒊摹状貌

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⑵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⑶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

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

⒋分类别

池沼分两种: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模样。

5. 打比方

(1)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出下列句加粗的词的作用——

⑴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中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⑷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⑸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6.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答案:

⑴“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⑵ “务必”“无论”“总是”表明设计者坚定的追求,起强调突出作用。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⑶“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⑷“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⑸“大多”在范围上限制,概括一般现象,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6.‘’标本‘’体现了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是各个园林的标准,典范。

各段段意

⒈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

⒉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⒊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

⒋假山和沼池的艺术

⒌花草树木的映衬(画意)

⒍近景和远景的层次

⒎介绍细小角落的图画美

⒏门窗的设计和雕镂

⒐室内的彩装饰

⒑结束语

课文结构

总观全文内容,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⑴: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部分(2—9):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这里又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这也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②第二层(3—6):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合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第3自然段介绍布局时,用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与古代宫殿和住房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特点。第4段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第5段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介绍花草树木时与外国式的花园作比较,写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第6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③第三层(7—9):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第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这样就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了,人们容易领悟和理解。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调能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这一图画美的特点。总而言之,这一层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第三部分⑽:结尾。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练习说明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文中内涵较丰富而作者没有详细解说的词语。

⒈“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⒊“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将苏州园林的景物分割成了近景和远景,却并没有挡住游客的视线。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大致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如何运用及其作用都不难理解,在出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者简介

人物概述

苏州园林[文章《苏州园林》]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1919年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五卅”运动,与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192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辑。“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1939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后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1949年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民进第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届中央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二、三届理事、顾问,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921年冬,叶圣陶开始尝试童话创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从1921年冬至1922年夏,他一共写了23篇童话,于1923年结集出版,书名便是其中一篇童话的篇名《稻草人》。

苏州园林[文章《苏州园林》]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 年)。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个人介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中华民族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连续五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家庭成员

妻子:胡墨林。儿子:叶至诚(原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叶至善(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女儿:叶至美。孙子:叶兆言(叶至诚之子、当代著名作家)、叶永和(叶至善之子)。孙女:叶小沫(叶至善之女,资深编辑)。曾孙女:叶子(叶兆言之女)。

文学作品

作品列表《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隔膜》(小说集)1922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3

《火灾》(小说集)1923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8

《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小说月报》 、《中学生》、《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本文发布于:2022-11-12 00:2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100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苏州园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