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管辖乡镇

阅读: 评论:0

历史

背景

鼎盛时期的河口古城

原名“安风”县,隶属衡山国(汉武帝时的诸侯国)。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

元狩二年,汉武帝取衡山国内六县(今六安市),安丰(今寿县),安风(今霍邱县河口镇)等县首字,赐衡山国为六安国,兼有“六地平安,永无反叛”之意。六安由此得名。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安风(河口)为郡县,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时期河口一直都是县制,隶属庐江郡,统归扬州刺史部管辖。

三国时期,分属魏安丰郡,安丰郡设置安丰,安风,蓼,云娄等县。郡置安风(今霍邱县河口镇)。

西晋时期,河口设安丰郡,置安丰,松滋,蓼,安风,云楼等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口隶属豫州义阳郡,设县制。

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河口为豫州(北豫州)。

梁武帝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河口设置安丰州。州置安丰郡(今霍邱河口)。续属北朝,魏,齐。历史上的河口镇

隋朝,开皇十九年,河口镇隶属淮南郡,郡置寿春。续属唐朝。

五代十国时期,先属吴国,续属南唐,后属后周。

北宋年间,河口隶属寿州霍邱县,州置下蔡(今凤台县城)。

南宋时期,河口隶属安丰军,治所寿春(今寿县)。

元朝时期,河口隶属安丰路,属河南行省。

明朝时期,河口隶属凤阳府(凤阳县城)。

清朝康熙六年设安徽省,河口隶属颍州府。

民国年间河口隶属三四道,随后取消道的设置。

民国21年(1932年),河口属于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27年7月(1938年)河口又划归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29年7月(1940年)河口划归安徽省第二督察区,隶属六安管辖。未改变。

民国20年(1931年)河口镇成立了霍邱县河口镇苏维埃政权。

民国21年(1932年)改为红城县河口镇苏维埃政府。

解放战争期间,民国36年10月(1947年),河口隶属皖西行署霍固县,县置户胡。

民国38年1月22日(1949年),隶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皖北行政公署。直到建国。

1952年2月4日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合并建安徽省,河口属安徽省。辖境未变。

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隶属六安地区,辖境未变。

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建市,河口隶属六安市霍邱县,辖地未变。

文化

1,市井文化:

如果说河口镇有什么特,那莫过于商业。这里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这里曾经是州府(省政府),郡府(市政府),县府(县城)的所在地。所以河口至古就有一种很浓的市井文化在里面。由于古代曾经是州府(省政府)所在,这里商业发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口水路方便,商业繁荣,有较大盐粮行48家,每天往来客商2000人次,商船200余艘,日吞吐量达百万斤。古建筑有山西会馆和湖北会馆,庙宇8座,东西朱塔各一,石牌坊6座;现仅存堂子庙,余皆废。民国年间,黄淮倒灌,河床淤浅,商业日衰。值得庆贺的是今天的河口人已经走出去了,靠着家乡给予的文化理念,他们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河口镇的商业虽然落没了,但是河口人同样在外为河口的辉煌续写精彩。河口人在外经营着许多商业,涉及日化,纺织,食品,能源,建材,零售批发,交通运输,劳务输出,房地产,金融理财。

2,中原文化:具有中原人的质朴。

3,红文化:早在1930年左右河口就是皖西大地的星星之火,比较著名的战役有:烽火河口集。

4,农业文化:水资源丰富的河口镇,素来被誉为“鱼米之乡”,“蔬果之乡”,每年河口镇都为周边地区提供丰富的农渔牧产品。可以说河口镇是中原大地的一个小米缸。

5,毛邓文化:年龄大一点的都知道。

现况

市政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河口镇私人出租房屋1500余间(2.5万平方米),街道有陡岗路、老北街、中街、西街和小北街5条,泥砂路面,宽5至6米,长1600米,全镇面积0.42平方公里。 1983年至1985年,地方集资将老北街、中街和西街拓宽,并铺设渣油路面,长1650米,宽6~7米。1985年,新辟以小北头为起点的新街,沿公路向西延伸1500米,宽8~12米。 1987年,全镇面积为1.05平方公里。

居民生活:

全镇居民5182人,外有蔬菜村农民2122人。 1949年至1955年,镇区单位建房面积4975平方米。 1956年至1965年为5182平方米。 1986年至1987年为13124平方米。 1983年以后,居民建房1.5万平方米。到1987年,镇区共有平房7.1万平方米,楼房1.2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

桥梁道路

清乾隆47年(1782年),镇内上、中、下渡口有东济、南济和利济3桥,今皆废。唯南、北街的2个石砌单拱桥和小北街的三步两桥尚存。 1972年建起钢筋混旋土结构的三孔连拱大桥,长100米,宽8米。桥面水泥栏杆202根,载重负荷30吨,坐落于北渡口,是沟通镇东西交通的要道。 1676年在上渡口建起石砌两孔连拱大桥,长50米,宽6米,是沟通镇南北交通的要道。现在阜六铁路,阜六高速,G105,S310,主要公路横穿境内,交通十分便利。

基础设施

1984年以前,镇机关单位和少数人家由工厂生产照明用电的余电照明,经常停电,很不正常。以后,由长集变电所架设10千伏线路送电到扈胡,河口镇集资5万元,由该线路T接,安装变压器,架设低压线路,自此,河口人民正式用上了电。

网络:

主要为中国电信,区内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营业点。

金融:

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陡岗路),中国邮政储蓄(龙连路),农村信用合作社(长周路)。

住:

2004年省纺织物资公司在镇区中心地段投资3000余万,兴建占地80.37亩,有近800套商业旺铺的综合性批发零售市场一座,显著提升了河口镇商业贸易的吸纳与辐射能力。 2006年河口又立项了建设了23亩的“兴达小商品市场”进一步提升了河口的商业综合实力。 2007年整修一新的河口农贸市场(40亩)也投入使用。

路:

2008年全镇实施了道路亮化和修善工程,所有街道夜晚都有路灯。所有街道路面整洁。行河口汽车站,东西南北都有班车。河口——长三角。河口到周边城市。河口到周边集镇。都很便利。消费数据: 2006年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159万元,增长21%。 2007年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6340万元, 2008年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7924万元 2009年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9016万元学校:全镇现有省级文明单位、市级示范中学河口中学一所,初级中学河口镇中心中学一所、草楼职业中学一所,私立学校一所,小学、幼儿园十余所,辅导班夜校一所(可进行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在校师生五千余人。

粮站:省级粮食储备库——安徽霍邱河口省级粮食储备库库容1.5万吨,位于该镇中心位置。

电视台:镇有线电视网经2005年的10余万元的改造,实现了与霍邱县城有线电视网的并接。

行政村:

全镇辖高峰、草楼、王郢、林桥、三河、十三湾、联合、朱塔、永安、柏林、艾井、河口、肖堰13个村、60个村民组和永安、人民两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镇行政部门:

镇政府及下列相关部门:经济发展办、财政所、国土资源管理所、农经站、计生办、劳动人才服务站、河口派出所、司法所、河口法庭、河口供电所、河口粮站、河口轧花厂、河口供销社、农行河口分行、河口信用社、河口电信局、邮政所、河口医院、河口大药房、水利站、畜牧站、广播文化站、食品站、运输公司、房管所、自来水厂等镇直单位33个。全镇共有党员1305人,预备党员34人,女党员221人,农民党员717人。党委下设42个支部,169个党小组,63名村干部。

农业和人口:全镇现有农业人口20562万人,耕地2.9万亩。2006年,农民农业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增长10%。全镇农业生产用水主渠道——户胡分渠达70华里。全镇现有提水站3个,排灌站3个。

蔬菜重镇

河口镇原是皖西地区最重要的蔬菜基地之一,全镇除有2个专业蔬菜村外,其余各村均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总的蔬菜种植面积约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8%,达2000亩。广泛应用塑料大棚和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全镇常年均有新鲜蔬菜供应。由于品种多、产量大,其蔬菜销售区域逐年扩大,现在河口蔬菜不仅销往六安、霍邱、金寨、叶集等地,而且远销至河南省固始县等周边县乡。年蔬菜总产量约为2000吨。

畜牧水产品的重要集散地

河口镇由于地处本县几条主要河流的交汇处,畜牧水产品极为丰富。除有生猪、白鹅、麻鸭、土鸡等传统禽畜外,近年来,以泥鳅、黄鳝、甲鱼、龙虾为主的水产品集中收购与长途贩运在本镇也异常火爆,不仅吸引了周边十多个乡镇的农民前来交易,而且较好地丰富了合肥、南京等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现在,全镇每日水产品交易量约在5砘左右,呈现购销两旺的态势。

日用百货批发配送中心

河口镇自明、清建镇以来,就以日用百货批发市场而繁荣。现在,镇内有大小批发商铺40多家,日用百货购物超市10余家,每日商品交易额均在50万元以上。由于采取上门配送的供货方式,其贸易辐射面逐年扩大。现在随着原安徽省纺织贸易物质总公司投资3200万元新建的河口集贸大市场的逐步完工,河口已日益成为皖西、豫东两地周边乡镇的日用百货批发中心。稻米加工基地 霍邱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稻米是全县的主要农产品。河口粮油储备站是省级粮食储备库,年储备量可达3万吨。全镇有福来精米厂等大小稻米加工厂30多家,日加工大米可达600吨,产品远销至江苏、浙江、广东等省。

文化之乡

历史上河口镇曾是霍邱县三大镇之一,镇内河口中学是县直属完全中学,1954年建校,现为省级文明单位,市级示范高中。另有河口镇中、草楼职中、河口一小、二小、中心幼儿园,以及私立中学文才学校等,在校学生达2万余人,覆盖全县32个乡镇。河口文化站投资12万余元铺设光缆,实现了与霍邱县有线电视网并网衔接,极大地丰富了全镇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感受古镇

石板小巷,走进河口镇老街的大街小巷,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河口老街因为年久失修,市井之地却不在热闹,有的也只是那残砖断瓦,还有那带着银手镯的老奶奶在置炉火。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乡民,就会让人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作为历史古镇,河口镇无论是整个镇还是观前街,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走进这个充满了农业文化氛围的古镇,漫步于古镇绵延一里多长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小桥流水,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据说河口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20多座,真正是“三步两桥”,现存3座。其中西栅有西济桥;南栅南济桥;北栅有利济桥。这些桥最早建于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于明清,有些桥还题有桥联,如利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朝南)“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河口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本文发布于:2022-12-17 19:24: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1404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淳安越剧团
下一篇:河口化学
标签:河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