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在野外生存且无人为饲养的动物

阅读: 评论:0

定义

生物学上的定义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实用手册》一书中对野生动物在生物学层面做出了理论释义。野生动物,国际上称作为Wildlife。英文Wildlife一词的字面含义为一切野生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但在一般情况下,Wildlife是特指野生动物的。野生动物的概念是人为规定的,没有统一标准,它可以广义泛指脊椎动物和无脊动物,也可以狭义地指高等的脊椎动物,包括哺乳类高等的脊椎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或指除鱼类以外的其他四类高等脊椎动物。”

在不同国家对野生动物的定义都会存在着差别,“美国野生动物管理的创始人leopold在其著作《Game Management》一书中,把野生动物只是狭义的定义为大型狩猎动物。”但是随着对野生动物认识的不断深入,野生动物学家Bailey,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摒弃了之前的概念界定,即指野生动物是指那些“自由生活在他们有天然联系的环境中的脊椎动物”。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学权威马建章院士和贾竞教授认为,“凡生存在自由状态下,或来源于自由状态,虽经短期驯养但还没有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均称为野生动物。”

法律上的定义

在法律规定上,各个国家或地区立法的目的不同,导致其对野生动物范围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如《智利民法典》中第六百零八条中对野生动物下了一个法律上的定义:“野生或者未驯化的动物着重强调其处于不受约束的状态,独立于人类之外而生存,比如野兽和鱼等;家养的动物与之相反,其基本上都要依赖人类而生存,比如鸡、羊等;驯化的动物是指虽然其天性是野生的,但是长期处于被养殖的状态下,并且已经习惯了被人类控制的动物。驯化动物若习惯于被人类照顾或者控制的状态,那么其就适用于关于家养动物各方面的规定,相反若不再拥有这一习惯,那么将其重新划分到野生动物的范围。”

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条对野生动物概念的界定是“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这一界定与我国学者在野生动物生物学上的定义是截然不同的,其明显缩小了野生动物涵盖范围。我国环境法学专家学者常纪文教授认为可以笼统地将野生动物定义为以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为依托而生存的未经人工驯化的动物,也包括用于科学研究或展览目的但未经驯化的动物。

美国在《濒危物种法》上对野生动物的界定非常广泛,也是意指全部的野生动物范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所规定的“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是指中国特产、稀有或者濒于灭绝的及数量稀少、有灭绝危险的或者分布地域狭窄有限的野生动物。对于濒危的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也做出了较为细致的划分,即包括“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低危几类,其中低危的又包括依赖保护、接近受危、需予关注、数据缺乏、未予评估等各类濒危等级”。其中,我国在法律上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是按照保护名录确定,纳入保护名录的即为“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

目前国内、国际对野生动物的分类方法分歧意见较大,分类也较为复杂、说法较多,包括上文提到的脊椎动物类哺乳类、两栖类、鸟类等,说法不一,各持己见。《中美野生动物法对“野生动物”的界定比较》中关于野生动物概念分类,指生活在天然自由状态的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尚未在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包括不限于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以及文昌鱼、珊瑚、软体动物和昆虫等,无论活体或死体,包括其任何身体部位和衍生物。该种分类,可以较为全面的涵盖野生动物种类。

分类

野生动物分濒危野生动物、有益野生动物、经济野生动物和有害野生动物等4种。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全国仅脊椎动物就达4400多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以上。陆栖脊椎动物约为1900种,其中爬行类300余种,鸟类1100多种,兽类400多种,约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淡水鱼类近600种,海鱼1500余种,其种类也占世界鱼类种类的10%左右。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有大熊猫、、白鳍豚、等珍稀动物100多种;有熊、猕猴、麝类经济动物400多种。全世界鹤类共15种,我国就有9种;野生鸡类276种,我国有56种。全世界在科学实验方面有重要价值的灵长类动物,我国有16种之多。

濒危物种

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物是指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从广义上讲,濒危动物泛指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从野生动物管理学角度讲,濒危动物是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动物。

如大熊猫、白虎等。

有益物种

野生动物-熊猫指那些有益于农、林、牧业及卫生、保健事业的野生动物,如肉食鸟类、蛙类、益虫等。

经济物种

指那些经济价值较高,可作为渔业、狩猎业的动物。麋鹿

有害物种

如害鼠及各种带毒动物等。野生动物标本

代表物种

野生动物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David

大熊猫是食肉目熊猫科下的动物,体重约130—150公斤,成兽体长1.5—1.8米,肩高65—70厘米,尾长12—14厘米。体形似熊,但头部宽而短,足底生毛。全身具黑白二。双耳、眼周及四肢均呈黑,前肢的黑毛在肩部中央相联,形成一条黑环带。腹部灰白或暗棕。毛粗有光泽,绒毛厚密。

性怕严寒,又畏热,能游泳,善爬树,或卧息树杈间。视、听觉较迟钝,嗅觉尚佳。不凶猛,自卫能力差。不合,单个或成对活动。以竹叶、竹笋及竹茎为主要食物。偶或食肉、骨等。多在春季交配,晚秋生仔,妊娠期约7个月。每次产1仔。初生幼仔全身白,具长尾,与成体迥异。需月余四肢与耳等才变或黑。长尾随体型增大而相对变短小。在繁殖期内雄兽间有争偶现象。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之间的高山原始竹林中,多属人迹罕至之处,无固定栖息地。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活化石,是从食肉动物演化为食竹的特异种类。具有很大学术价值,是动物园中珍稀的一种展览动物。人工饲养繁殖及人工授精繁殖实验成功。

野生动物黑斑蛙

Rana nigromaculataHallowell

黑斑蛙无尾目蛙科下属动物,体长约为70—80毫米,雄蛙略小;皮肤不光滑,背面有一对较粗的背侧褶;腹面皮肤光滑。雄蛙有一对颈侧外声囊;第一指基部有粗肥的灰婚垫,满布细小白疣。生活时颜变异颇大,背面的基为黄绿或深绿或带灰棕,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背中央常有一条宽窄不一的浅的纵脊线,由吻端直到肛部;北方的雌性标本多有深酱或黑者;背侧褶处较浅,为金黄、或黄,或浅棕;四肢背面有黑横斑。

蝌蚪体形大,后肢5毫米时,全长达50—60毫米,体笨重,尾较细弱,尾端尖;蝌蚪呈灰绿,尾部有斑纹。

产卵季节颇长,自3月至6月在池塘内都可采到。

黑斑蛙是我国最习见的一种蛙,常栖于池塘、水沟、或小河内。

野生动物梅花鹿

Cervus nipponTemminck

梅花鹿是偶蹄目鹿科下属动物,是一种中型的鹿,大于鹿、小于马鹿。耳大直立。颈细长。躯干并不粗大。四肢细长。尾短。臀部有明显的白块斑。仅雄性有角,年老者角分四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叉与眉叉相距较远。冬毛厚密栗棕,白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沙黄。尾背面深棕,尾下面及鼠蹊部白。腹毛淡棕。夏毛薄,无绒毛。全身红棕,白斑点显著,在背脊两旁及体侧下缘的白斑排成两纵行。尾上面变成黑。

晨昏活动较多。行动敏捷,嗅觉、听觉发达。以青草、树叶、嫩芽、树皮、苔藓等为食。交配期在8月底至10月,次年4—6月间产仔,每胎1仔,偶尔有2仔的。

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冬季多在山地的南坡,春秋季多在旷野,夏季常在较密的林子里,有时移至高山草原以避蚊蝇。

梅花鹿茸为最名贵的药品、鹿胎、肉、筋、尾、鹿鞭亦均可做药用。解放后,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广泛建场饲养,现已完全满足国内鹿茸需求。

野生动物大沙鼠

Rhombomys opimusLichtenstein

大沙鼠是啮齿目仓鼠科下属动物,体长超过150毫米。耳短小,耳长不及后足之半。后足被密毛。尾粗大,几乎接近体长,其上被密毛,自尾中段以后的毛较长。爪为暗黑。头和体背呈淡黄。在体侧、眼周、两颊和耳后等处毛较体背略淡。腹面毛污白,微带黄,毛基部暗灰。尾与体背颜显然不同,大部为红锈,后段上面杂有黑毛:尾端长毛也为黑。听泡发达,不与颧弓的鳞骨突角相接触。每个上门齿的前面有两条纵沟。第三上臼齿内侧和外侧中部有一凹褶,将其咀嚼面分成不太明显的两叶。门齿孔狭长,向后延伸不达到臼齿列前缘。

洞成,洞的构造复杂,食物是荒漠植物的柔软部分,喜食琐琐、锦鸡儿、骆驼刺等枝叶。白昼活动。不冬眠。每年可产三胎,每胎产5—7仔。

生活在沙质荒漠,栖于固定、半固定沙丘,特别是生长琐琐、柽柳等灌木的沙丘上。

对琐琐的破坏很严重,对固沙植物有害。破坏荒漠牧场。

灭绝情况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威胁,很多种类的野生动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多国政府都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专门法律。在亚洲不少国家,对于野生动物在食用和药用方面的旺盛需求也在威胁着野生动物。一些传说中的“特殊功效”被夸大,导致野生动物大量遭到猎杀。这类动物的制品有:海马、鱼翅、虎骨、燕窝、冬虫夏草等等。

已经灭绝

渡渡鸟(印度、毛里求斯,1681年)

蓝马羚(南非,1799年)

马里恩象龟(舌塞尔,1800年)

大海雀(大西洋,1844年)

欧洲野马(欧洲,1876年)

斑驴(亚洲,1883年)

白臀叶猴(中国,1893年)

旅鸽(北美,1914年)

佛罗里达猴(北美,1917年)

卡罗莱纳鹦鹉(北美,1918年)

中国犀牛(中国,1922)

高加索野牛(欧洲,1925)

巴厘虎(印尼,1937年)

红鸭(印度,1942年)

普氏野马(中国,1947年)

袋狼(澳洲,1948年)

冠麻鸭(亚洲,1964年)

爪哇虎(印尼,1972年)

黑犀牛(非洲,2011年)

濒临灭绝

麋鹿(全世界3000头)

华南虎(野外灭绝)

雪豹(1000~2000头)

(1500只)

白鱀豚(3只,07年宣布功能性灭绝后于11年在长江被渔民发现)

大熊猫(不足1000只)

指猴(7~9只)

绒毛蛛猴(90只)

滇(1000只)

野(700只)

白眉长臂猴(70只)

物种保护

濒危动物的社会调查报告

全世界有794多种野生动物。由于缺少应有的环境保护而濒临灭绝,76科300余种动物濒临灭绝。

同年12月12日,两只鹤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寒冬里翱翔。这个世界的美好有很多就是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赋予我们的,因此保护濒危动物是我们对自然界应尽的责任。

“零灭绝联盟”的使命,虽然生物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今天因人为造成的生物灭绝率是自然灭绝的100倍。近代灭绝的物种大部分都生活在孤岛上,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物种大量入侵,但是今天所发现的大部分濒危动物都生活在山区或地势低平的地带。

“零灭绝联盟”是由13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发起的,包括伦敦动物学会、保护国际、美国鸟类保护协会等。

目的是为了确认并且保护物种生存的地点,进而挽救濒危物种。这些地点都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濒危物种最后栖息地。由于并没有对地球上所有的物种进行仔细研究,因此这794个物种只包括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动物。

该组织将全球分为七大块,每一块都有不少的濒危动物“热点”地区。所谓“热点”的选择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这些地点一定要包含至少一个“濒临灭绝”或是“严重濒临灭绝”的物种。第二,这些地点在“濒临灭绝”或是“严重濒临灭绝”的动物生存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比如有一定数量的物种生活于此地,或者在这里度过哺乳期或是冬眠期。

最后,这些地带都是相对于周边地区具有独立性的地方,必须与周边的地带有可定义的界限。界限之内的各个生物种生活环境相近,而与周边地带的物种不甚相同。

在列出的这595个地点中,只有1/3受到法律保护,其他地方都被人类居住地所环绕,而且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该研究的作者表示,保护这些地点是保护动物不灭绝的关键。

国际鸟类组织全球动物种类计划主任布查特指出:“我们必须保护这批濒临绝种的动物,我们不能估计这些动物还能存活多久,但若不加紧行动,它们将于几十年间自动消失。”该报告的主要作者泰勒·里基茨也表示,虽然生物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人类造成的生物灭绝率是自然灭绝的100倍。在近代,虽然一些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或其他地区的所谓的“巨型动物”的消亡也有部分人类的原因,特别是捕猎和点火烧地,但是大部分灭绝的物种都生活在孤岛上,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物种的大量入侵,如田鼠等。

泰勒·里基茨表示:“我们要知道事情的紧迫性在于,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行动,这些物种就会变成明天的渡渡鸟。不过目前的好消息就是我们仍然有时间来拯救这些动物。”(注:渡渡鸟毛美丽,曾经是毛里求斯的国鸟,但是欧洲殖民者来到毛里求斯后,开始对大片森林进行砍伐和对肉味细嫩鲜美的渡渡鸟进行大肆猎杀,终于导致渡渡鸟于1690年前后灭绝。)

两栖动物日渐衰微

也许有的人认为两栖动物模样丑陋,除了会抓一些昆虫以外没什么本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它们真的在地球上消失了,人类也不会好过。报告指出的“濒危动物”名单上水陆两栖动物占51%,有408种。

这些形状各异,爬来爬去的动物,包括青蛙、蟾蝓、火蜥蜴和蚓螈,处境异常危险。两栖动物被普遍认为是“矿井中的高频噪音”,它们具有浸透性的皮肤非常敏感,也就成了环境恶化的特别预警器。以美国为基地的保护国际(CI)的主席拉塞尔表示,两栖动物是自然界最优秀的环境监测器,它们这种灾难性的剧减也就预示着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退化。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栖动物的数量开始锐减,到了1980年已有129个物种灭绝。2005年初,一份全球两栖动物调查报告“全球两栖动物评估”显示,今天所知的全球5743种两栖动物有32%都处于濒危境地。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导致两栖动物如此剧烈的下降,主要的理论就是栖息地减少。

由于人类肆意砍伐森林、污染水源和破坏湿地,两栖动物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例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着一种大型陆生蝾螈,因为身上有淡绿条纹而得名“虎纹火蛇”。但据美国联邦官员估计,由于城市化和农业开发,这种蝾螈迄今已失去了75%的栖息地。再有就是人类为饱口福或用作药物而大量捕食。另外据报道说,两栖动物还遭到一种名为壶菌的真菌的威胁。这种致命的真菌攻击两栖动物皮肤,使两栖动物体内水分代谢紊乱,导致大量死亡。

两栖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晴雨表”。当它们大量死去之时,科学家会考虑,接下来灭亡的会是什么,动物还是植物?根据“零灭绝组织”的调查,接下来的是鸟类(217种)和哺乳动物(131种)

“零灭绝联盟”的秘书迈克·帕尔表示:“虽然保护这些地点和物种本身非常重要,但是还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帕尔说:“如果不切实保护的话,未来地球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就会遭到破坏,每年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态旅游经济也无以为继,还有那些无法用金钱估量的洁净水源。我们有责任这么做。”

马达加斯加狐猴的厄运

阳光穿过弥漫在森林中轻纱一般的薄雾,太阳映衬着一片娇艳的蓝天,一狐猴快乐地在林间嬉闹着。在非洲马达加斯加生活的狐猴中,尤以大狐猴体形最大、嗓音最好。“流畅的音符、和谐的旋律,就像声音留下的优美划痕。”作家大卫·奎门这样描述大狐猴的叫声。然而,这样美好的声音我们也许很快就再也听不到了。

马达加斯加一直以其不同寻常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这里是灵长类动物狐猴的故乡;还有颜漂亮的蜥蜴、壁虎或是变龙;全身多刺的马岛猬;还有神秘的猫科动物缟狸,它们都是马达加斯加的原始主人。“马达加斯加确实是自然主义者们的一块天赐宝地。”自然主义者约瑟夫·非利伯特·柯默森在1771年写道,“造物主似乎有意将那里占为自己的私有领地,而且布置得应有尽有。”在人类踏足这个岛屿之前,也就是大约2000年前已经有大批的动植物在这个岛上繁衍生息了。马岛的狐猴总喜欢在岛上到处闲逛,而巨型的龟,体形庞大的象鸟(大概有3米高,重达500千克,它们下的蛋如果做成煎蛋,可以喂饱150个人,已经灭绝)也在岛上为所欲为,但是所有这些这一切在人类到来之后都改变了,很多物种都渐渐走向灭绝。

两千年前,自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人到达了马达加斯加,共有15种狐猴遭到伤害,最终消失。科学家在灭绝的狐猴头上发现了“大量屠宰的证据”。马萨诸塞大学人类学家文图拉·皮雷兹表示,他所在的科研小组发现了用利器切削和斩剁的痕迹,如剥皮、脱落关节和切片等。

皮雷兹说:“我们认真的检查了这些切削的痕迹后,更加验证了这里曾经屠宰这种动物,这是毫无疑问的。”直到今天,对狐猴的捕杀仍然没有结束。虽然从1964年开始,捕杀狐猴和将其作为宠物就被认定为违法,但捕杀狐猴仍然屡禁不绝。而且由于马达加斯加没有毒蛇、鹿或羚羊,也罕见较大的食肉动物,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狐猴的机敏性慢慢衰退,更加容易成为人类的目标。

今天,马达加斯加的狐猴总数估计大约在1000只至1万只,但是所有的科学研究结果都表明,狐猴的生存前景异常严峻。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以东140公里处,是阿纳拉马扎卓保护区所在地。阿纳拉马扎卓是狐猴栖息的一座孤立的小岛,也是狐猴的最后一处避难所。

但是相对于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来说,马达加斯加岛仍然是贫穷的,很多孤注一掷的村民一拨儿又一拨儿地劈荆斩棘,毁林开路。狐猴们的这片避难地正在受到侵犯。由于当地政府允许当地人使用部分保护区,因此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伐木、种地。于是,往往在大白天就能看见,栖息在树上的狐猴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惊扰它们的不速之客。

对于狐猴而言,最后的生态机会也许就只能指望那些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能捐资或留下来帮助它们了。但是,这一切显然也不是万能的。如果这些树林有朝一日都被砍伐一空,不难想像狐猴也将最终离我们而去,永远消失。

“上帝之鸟”在人间“复活”

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显示,到2100年,至少有1200种鸟将消失,而这仅仅是一种保守的估计。尽管自1500年以来,仅1。3%的鸟类灭绝。但同时期,全球单个鸟的数目估计有20%到25%的减少。

象牙喙啄木鸟因为长着一只象牙般的大嘴而得名,是全世界体形最大的啄木鸟之一,体长有50厘米,录像带中的啄木鸟两翼伸开时长90厘米。它们身披黑白相间的亮丽羽毛,翼有白斑点,雄性啄木鸟的冠部呈现鲜亮的红。因为太漂亮了,几乎每个人在看到它们的时候都禁不住说一句“上帝啊,多美丽的鸟”,所以爱鸟者也把象牙喙啄木鸟称作“上帝鸟”。

象牙喙啄木鸟曾广泛分布在美国西南部的密林深处,是美国的专有物种。然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人类工业文明的铁蹄踏向了大自然,湿地、森林差不多全被农庄、城镇以及次生林所取代。在栖息地被夺走后,象牙喙啄木鸟的数量直线滑落。人类与象牙喙啄木鸟最后一次可以证实的相遇发生在1944年的路易斯安那州。在那之后,就只剩下人们“惊鸿一瞥”的传闻,后来渐渐地连这种传闻都消失了。

2004年2月11日,观鸟者吉恩·斯帕林乘坐独木舟旅行,在阿肯州东部的怀特河沿岸看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鸟类。斯帕林记录下了这种大鸟的外貌特征,回去一查对,发现竟然是已经销声匿迹60年的象牙喙啄木鸟。消息公布后,引起了生物学界的普遍震惊。

一星期后,康奈尔实验室的蒂姆·加拉格尔和奥克伍德大学的鲍比·哈里森到了斯帕林。在斯帕林的带领下,两位鸟类学家开始了寻象牙喙啄木鸟的旅程。接下来,有30多名鸟类学家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展开行动,希望再次发现象牙喙啄木鸟。30多名鸟类学家在历时7000小时的搜索中,已经15次发现了象牙喙啄木鸟的踪迹,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

经过各国多位专家的审定,确定象牙喙啄木鸟还活在地球上。于是,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向政府申请了保护资金,用于保护象牙喙啄木鸟的栖息地,并用于该鸟类的繁育研究。纽约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及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专家为了保护啄木鸟保护区的栖息地,将消息保密了一年多,不让外界知道。保护区和观鸟区已经建成,繁育研究已经起步。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保护这种罕见的鸟类,也为了吸引更多的民间保护资金,专家们才决定向外部公开消息。

得到消息之后,美国内政部部长盖尔·诺顿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一项名为“希望走廊”的保护计划。诺顿说:“我们在这里宣布启动一个多部门参加、价值千万美元、耗时数年的保护计划,为这种珍稀鸟类的继续生存提供希望。

在我的记忆中,这还是第一次重新发现已经被认为灭绝的动物。这是自然界给我们的第二次机会。“鸟类的减少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后果。例如,1997年,世界上3。5万至5万个狂犬病死亡中,印度占了3万名,因为印度秃鹫数量减少后,野狗和老鼠的数量发生爆炸性增长。事实上,还有不少鸟类的消失造成的可怕后果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些专家评论说,象牙喙啄木鸟的重现和加强保护将成为生态保护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人类觅食造成生物灭绝?

所以,虽然从长远来说,气候变化会导致生物的灭绝,但是“零灭绝联盟”所列出的生物面临着更多的眼前威胁,包括人类对食物的渴望。我们还不清楚将来的技术是否能够减弱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但是除非我们马上行动,否则这些濒危生物将不会围绕在人类身边,而且为我们造福。

“零灭绝联盟”列出的上百种濒危动物,都遭遇着这样那样的生存厄运。、马达加斯加狐猴和象牙喙啄木鸟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这些濒危动物能够很好的存活下去吗?也许这个问题谁也无法明确回答,但是出于保护的目的,有一些错误观念一定要澄清。

对于野生动物灭绝的最终原因,很多人用“全球变暖”武装头脑,却完全忽视真正的危险:下一个50年人类的食物总量将增加一倍,光这一点就要毁掉大批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如果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应该将资金再多分一点给高产农业科研项目。

美国哈德森研究所全球食品问题中心的丹尼斯·艾弗里表示:“现代的气候变暖基本上是很自然的。冰核心告诉我们由于太阳的原因,地球有一个1500年的一次的气候循环,很多生物都在过去百万年中的变暖循环中一直存活着。植物一般都受不了极冷的气候,而却很少有被热得不行的。气候变暖只会使森林更加呈现多样性,而不是减少。”他补充道,“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一个野生物种屈服于现代的气候变暖,即使在过去150年内地球上升了0。8摄氏度。如果灭绝的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已经将数千的物种引向灭绝了。”生物学家惟一可以列出来的反驳的就是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蝓的灭绝,但是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这种生物灭绝是因为过度砍伐森林,而不是由于气候变暖。

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类还要为耕地和饲养家畜不停的攫取土地。据专家预测,全世界的人口数目在2040年将达到稳定状态,将比今天多20亿-30亿人口。大概会有70亿人足够富裕到要求食用高质量的食物,今天这样的人只有10亿左右。所以,人口和富足将会使农田的需要扩大两倍多。接下来的200年,我们将会看清楚,低生产率的农业是否会将野生动物全部驱逐。

有的时候,一些绿环保组织希望停止使用任何氮料化肥,而用纯天然的原料。但是如果要取消商业氮肥的话,世界将需要从额外的700万头牛那里得到天然的肥料,如果那样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森林恐怕都要用来喂养它们了。回归原始的耕作,只能导致全世界人类的饥荒。这样当然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但是同样会使很多野生动物灭绝。很多生物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同时它们生存的土地会越来越少,全都奉献给了耕地。

丹尼斯·艾弗里也表示:“如果真的在乎野生动物,不应该一味否定现代的机械化农业,如工业化肥,而是要支持生物工艺学,特别是致力于高产农业的研究。”

生存现状

野生动物目前状况

据估计物种总数可能介于500万—1500万种。物种灭绝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如鸟类和哺乳类,现今的绝灭率大约是过去地质时期的平均灭绝率的100—1000倍,并且该灭绝率还会继续提高。科学家估计,地球上大约有1400万种动植物物种,其中有170万种和人类关系密切。全球每年有25000多种动植物从地球上消失。10年前,全球平均每4天才有一种动物绝迹;而今天,平均每4个小时就有一种动物在地球上消失。动物灭绝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快。

2010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指出物种濒危程度加剧。野生高等植物濒危比例达15%—20%。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233种脊椎动物面临灭绝,约44%的野生动物呈数量下降趋势,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下降趋势明显。

世界自然基金会2016年10月公布的报告显示,受人类活动影响,全球野生动物数量自1970年以来已锐减58%。有研究指出,生物灭绝已经加快了速度,如今连猎豹、狮子、长颈鹿这样的常见野生动物也陷入了生存危机。研究中提供了威胁野生物种的重要数据,绘制出了27600种生物种类和数量下降的分布图。其中,研究人员专门针对177种哺乳动梳理出了1900年至2015年间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他们所观测的这些哺乳动物已经失去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原始栖息地。包括犀牛、猩猩、大猩猩以及大型猫科动物等在内的40%的哺乳动物,现在的活动区域仅为它们原有栖息地的20%或者更小。研究显示,包括猎豹、狮子以及长颈鹿在内的数种哺乳动物“在一二十年前还相对安全,然而现在处于濒危状态。”

由多个保护动物组织所组成的“零灭绝联盟”(Alliance for Zero Extinction)(该组织是由13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发起的,包括伦敦动物学会、保护国际、美国鸟类保护协会等。)最新公布了一份“濒危物种”报告,指出位于全球595个地点的近800种动物即将绝种,当中包括中国的、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狐猴和美国象牙喙啄木鸟,而素有“生态晴雨表”之称的两栖动物占了其中的1/3。有专家指出,如果再不施以援手,我们将要与这些动物彻底“说再见”。(这些地点都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濒危物种最后栖息地。并没有对地球上所有的物种进行仔细研究,因此这794个物种只包括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松柏目植物和一些爬行动物。)

在这份濒危物种的名单上,墨西哥位列榜首,有63个濒危物种地点,其次是哥伦比亚、巴西和秘鲁。在“零灭绝联盟”列出的名单中,拉美的濒危物种地点比其他地区高的原因,一个是该地区本身物种极具多样性,再有就是动物生存的环境破坏严重。

野生动物减少原因

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失去栖息地、人类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物种入侵、感染疾病以及偷猎活动。

栖息地丧失

2010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指出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内陆淡水生态系统受到威胁,部分重要湿地退化。海洋及海岸带物种及其栖息地不断丧失,海洋渔业资源减少。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栖息地丧失,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60%—70%已经消失或萎缩。部分珍贵和特有的农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鱼等种质资源流失严重。一些地方传统和稀有品种资源丧失。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几十年将成为生物灭绝的主要威胁因素。由于气温升高,天气模式变化,一些动物——比如最著名的北极熊——已经减少。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Peter Soroye团队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导致各大洲大黄蜂普遍减少。相关论文于2020年2月7日发表在《科学》上。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物种灭绝的风险,因为温度和降水开始超过物种历史上的耐受度。利用北美和欧洲66种大黄蜂物种的长期数据,他们测试了这种现象是否改变了大黄蜂物种灭绝或定居的可能性。气温升高的频率越来越高,可以预测物种的局部灭绝风险,定居在新地区的概率以及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效应与土地用途的变化无关。据悉,温度升高的频率超过了历史上观察到的容限,这有助于解释大黄蜂物种的普遍减少。这种现象也可能更普遍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野生动物贸易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类生存对野生动物的依赖程度下降。但是,野生动物作为药材、食品、装饰品、狩猎纪念品、工艺品、毛皮羽制品、宠物等的需求却在增加。因贸易而过度开发野生动物资源,是野生动物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商业性开发。商业性开发指的是为了商业盈利目的而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的大规模开发,其原动力是为了进行贸易,因为野生动物贸易有利可图。

野生动物贸易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正在加速物种灭绝。在全球超过31500种陆生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鳞状爬行动物中,约有18%(N=5579)在全球交易。交易的物种在在系统发育上是属于严格保护的,并且交易的热点集中在生物多样的热带地区。

研究人员预测,由于野生动物的系统进化替代和性状与当前交易的物种相似,未来的贸易将影响多达3196种其他物种,共计8775种物种因贸易而濒临灭绝。这些评估强调需要制定战略计划,以积极主动而非被动的政策来打击贸易;这尤其重要,因为随着人类继续在生命树上收获和进行贸易,物种可以迅速从安全变为濒危。

保护现状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还进口了不少动物,如湾鳄、暹罗鳄、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

这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由于人口众多,活动范围广,使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迫退缩残存在边远的山区、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地区,分布区极其狭窄。由于被分割成互不连接的独立体,近亲繁殖,品种日益退化。

中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红熊猫、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今天也遇到了虽然在数量上达到了要求,但是人工饲养的动物难于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矛盾,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生物的退化。

列入了“零灭绝组织”濒危动物的中国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野生动物生存面临着种种危机,实现“安居”还需要“迈过”整体环境恶化、保护措施不力、人们认识不够这三道“门槛”。

一场“非典”,使“野生动物”成为媒体上的热门词汇,不吃“野味”、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比以前多了不少。滥食野生动物有害于人类,更是野生动物的浩劫,保护野生动物需要从拒食、拒烹开始,但从根本上说,要改变野生动物种类逐渐减少的趋势,需要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善,这些并不是拒食、拒烹就能解决的。拒食“野味”只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其中一步,非典提醒我们要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但不保护野生动物导致的灾害不只是非典。

野生动物保护点多面广,需要提高全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水平。经营野生动物可得暴利,利益驱动使一些人铤而走险,但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却没有跟上。今天,河北省各市、县没有野生动物保护的专设机构,保护野生动物的手段不多,经费不足。安国祁州药市和蠡县留史皮毛市场规模在全国都数得着,其中加工利用野生动物的问题较多,但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没有能力进行认真监督管理。田秋明说:“森林公安负责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案件,但我们人力物力都很不充足。”

从茹毛饮血中成长起来的人类,离不开对野生动物的利用,但过度捕杀野生动物将危及人类自身,因为每种动物都有它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他们和我们一样共同享有地球家园,真正的和平共处是各安其处、互不干扰。从广义上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家园,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每种野生动物都有它们天然的栖息环境,保证着它们的生息繁衍,如果这种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动物的自然存续就面临危机,即使没有人捕食,也难以生存。保护野生动物,归根结底还是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傅芸生说:“每年我们都会接到不少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电话,这说明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提高,但且不说那些蓄意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人,就是想保护的人认识也有待提高,比如人工投喂野生动物、人为建设野生动物园都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态功能,这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保护观念,保护野生动物就应该让它们自由生活在天然栖息地中。”

益处

地球上人类起源与动物起源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时间相隔不算太长。人类形成后依赖林果渔猎以生存和进化。后来发展了农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畜牧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生产上去了,有剩余价值可以剥削,于是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人类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复杂。人和动物在地球食物链中互争食物中互相依存,接触频繁。

害处

动物约有200种传染病、80种寄生虫病,其中半数可以感染给人。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这类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定名为Zoonoses,原意是动物源性病”,其后WHO/FAO联合专家委员会又把它界定为在人类与脊椎动物之间可以自由传播的疾病”。

依法收缴

2020年3月,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各级公安机关采取坚决有力措施,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涉及野生动物的刑事案件948起、查处行政案件2147起,收缴野生动物9.2万头(只)、野生动物制品5300余公斤。

保护法

2020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今天提交审议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此次提交审议的修订草案强化了公共卫生安全与生态安全并重的理念。修订草案加强了对野生动物的分级分类管理和保护,对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增加从猎捕、人工繁育、交易、运输等方面的全链条管理。修订草案明确规定禁止违法食用野生动物,并提高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额度、扩大了处罚种类、增加了处罚手段。

2020年12月24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关于依法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犯罪的指导意见》公布,意见提出依法严厉打击以食用或者其他目的非法购买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意见规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为食用或者其他目的而非法购买,符合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以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定罪处罚。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在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法规,以食用为目的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2021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充规定(七),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三款(《刑法修正案(十一)》第四十一条)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陆生野生动物罪,本规定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注意事项

吃野生动物不安全

专家表示,很多野生动物中都存在大量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有可能危及人类健康的隐患。滥食野生动物不仅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会对野生动物资源和整个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从而引起整个生物链的崩溃。

吃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不一定安全

“野生动物”这一概念,不仅指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还包括人工繁育的除家畜家禽之外的所有动物。因此,同样是一种动物,如果捕食自然野生状态下的就可能触犯法律,但如果是人工养殖的则没有问题。

据统计,我国以供应食品、毛皮、药用原料、科研试材为目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种类约100种。

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仍面临检疫等现实问题。冯德进说,蛇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产业,当地没有检疫部门受理,更没有检疫标准,发不了检疫合格证。他还透露,进入市场的大部分野生动物也都没有检疫标准,如竹鼠等。

动物疫病防控是农业农村部门的职责。但由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情况复杂,防疫检疫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监管到位。

检疫缺失的现实下,的确很难说,用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是安全的。

有关法规

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是造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乱捕滥猎的野生动物销往餐馆酒店,用于制作菜肴、食品后经营牟利,不仅对野生动物种造成严重破坏,败坏了社会风气,并且由于许多野生动物常常携带各种疫源疫病,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还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隐患,对此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一些地方的立法也规定禁止食用野生动物,黑龙江、河北、福建、广西、河南等地方法规,都有类似的规定,如宾馆、饭店、酒楼、招待所和个体饮食摊点等,不得使用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名称或者别称制作菜谱招徕顾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三十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或者使用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禁止为食用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本法条是对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和没有合法来源证明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制作的食品的生产、经营行为,以及为食用目的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作出的禁止性规定。)从法律层面严厉打击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2020年1月24日,另有14位院士及5位业内专家联名呼吁全面禁食野生动物。而在市场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和销售平台对野生动物的售卖监管也进一步做出了行动。

本文发布于:2022-12-25 06:37: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1663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野生动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