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旧宫和明代的故宫,你更倾向住在哪里?

阅读: 评论:0

忽必烈夺取政权意味着在蒙古集团内部“汉法”派战胜了守旧派,这对于忽必烈完成封建化并且统一全国具有决定性意义。1260年5月,忽必烈用传统的“中统”为年号,以燕京为中都,。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的爻辞之意,改国号为“大元”,于1272年扩建燕京,改称大都(今天的北京)。

‬残山梦最真 旧景难丢掉

(元中都复原图)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

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

元大都城是在金中都城东北郊外新选择的城址上经过建筑专家郭守敬详细规划而后建造的一座大城,也是城墙三重,最外面的大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五十七里。

(元大都平面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初期定都南京,后从南京北伐,攻下元大都(其实根本没有抵抗,元顺帝向北逃遁)后,改大都为北平。因为朱元璋特别抵制元朝的宫殿、城垣,干脆“平‬毁‬元‬故‬宫‬”,‬废弃了大‬都城‬的北‬部‬,‬专‬门‬在‬此‬改‬筑‬北‬城‬墙‬在‬今天的德‬胜‬门‬和‬安‬定‬门‬的东西一‬线‬上‬‬。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开始筹建宫殿,进行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工程,历时十四年,一个崭新的北京城建成,朱棣于是正式从南京迁往北京。

(新的北京城平面图)

新城区的主要工程是在元故宫旧址的基础上,稍向南移,重建了新的宫城,它叫紫‬禁‬城‬。‬而‬元‬故‬宫‬,‬应该是在‬紫‬禁‬城‬的位置上‬,‬我‬认‬为‬元‬故‬宫‬的建‬筑材料或许作为填‬埋‬的基础了‬,‬或者改‬作‬新的宫‬殿‬了‬,‬因为元‬故‬宫‬的木材都是檀‬香‬木‬制‬作‬的,‬其‬它原料都是豪华大气的高‬档‬材‬质;请‬看‬下‬一节‬:‬

‬紫檀水晶的世界

(元大都宫殿复原图)

虽然元代是来自溯漠塞外,奠都北京(时为元大都)后,不循旧宋制,在宫殿的设计营造上,既有汉唐豪放遗凤,又注重制度的精巧,这种建筑风格其实是很考验设计的理念和建筑的特。

元代统治者很欣赏中国传统的“龙生九子”之一的“螭‬龙‬”造型;这‬是一种‬没有角‬的龙‬,‬在‬宫中所有的“题‬头‬”(‬我‬认‬为‬这是专‬指‬木梁‬、‬石‬柱‬出‬头‬部分)‬都‬雕‬刻螭‬形‬。‬螭‬头‬向‬外‬,‬口‬中‬含‬珠‬,‬下‬垂‬的珠‬子‬都是五‬种‬‬彩‬。‬用‬金‬丝‬贯‬穿‬。‬副‬柱‬用‬漆‬金‬滚‬霞‬为‬狻‬猊‬(‬龙‬的第‬五‬子‬)‬怒‬目‬张‬牙‬,‬探‬爪‬欲‬飞‬。‬宫‬殿建筑屋‬脊‬以‬琉‬璃‬釉‬筒‬‬瓦‬、‬瓦‬当‬、‬滴水‬为‬材料,‬与‬蓝天白云相‬互‬辉映,‬别‬有‬风味。‬

十分土豪的是,所有宫廷墻壁都塗上以朱砂为原料的朱红。这种材料,天生就是自然界各种爬虫的克星,而且永不变,元朝统治者真的太奢侈了!

(元代宫殿复原图)

它宫殿内的摆设型隔断,都是使用水晶簾,串珠上刻以龟纹,使用在曲槛上。而这些门坎、门枋都是以玉石制作,甚至有专门的紫檀殿,全部由紫檀香木组成,这种宫殿共有七座,我不厌其烦记录如下:

一,光天,二,玉德,三,七宝,四,瑶光,五,通云,六,凝翠,七,广寒。

元代崇信喇嘛教,从上面的宫殿名字就可以窥见一斑,它的建筑风格与藏地建筑相似,如北京妙应寺之白塔。

‬继承汉唐作风的� �禁城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他推崇的是汉唐雄风,这个时候的中国建筑大有复兴之势。

北京城垣于永乐十五年在元时都城基础上改建的。这时的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皇城之内又有紫‬禁‬城‬,‬它‬的周‬长‬约六‬里‬,‬南‬北‬长‬二百‬三十‬六丈‬二尺,‬东西三‬百‬零‬二‬丈‬九‬尺‬,‬高‬三‬丈‬,‬八‬座‬大‬门‬,‬帝‬王‬宫‬殿‬就‬在‬紫‬禁‬城‬内‬。‬

(故宫)

永乐十五年完成奉先殿、乾清宫。永乐十八年完成奉天、华盖、瑾身三殿二宫。这就是紫禁城的基本建筑工程。

滿清入关后,紫禁城称为故宫,明时的三大殿更名为太和、中和、保和。

结语

我实在是太婉惜朱元璋平毁了元故宫,如果留下的话,北京城将更加精彩,可惜元时的大都城已经不复存在,印象中好像有一段元大都城垣遗址在朝阳公园附近,已经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而明代的故宫,即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可以随时参观,下午到时全部清场,任何人不可在此居住,当然呆坐宫殿石阶上喝着矿泉水,回忆旧时光是可以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17:1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2176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