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宗祠祖训对建设美丽溪南的时代意义

阅读: 评论:0

常 平 孙晓坤 方雪郦 袁若云

六百余年前,溪南先祖置寨兴族,自此,揭阳溪南地区承载着祖祖辈辈对于生活的无限憧憬,繁衍至今。而祠堂,作为溪南地区族人祭祀先贤的重要场所,在现如今,周氏宗祠不仅承接了族人追慕先祖的职能,更成为了溪南地区凝聚族人的灵魂所在,一座宗祠,一册组训,凝聚了溪南人的家族之跟,指引了溪南发展与方向。

古语有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树之根,成就了一棵树的根深叶茂;人之根,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格局。周氏宗祠作为溪南地区的根,承担着家训祖训,也给予了溪南人打破现有格局,以宗祠凝聚为基础,探求家乡治理之路的勇气。于是,一个似乎名不见经传的普宁梅塘镇溪南村被普宁市评为十大推介旅游点之一,彰显环保与活力的一年一度溪南乡村马拉松被列为普宁市国际梅花节项目。如同一个重获新生的老人,溪南在新的改变下焕发了青春的活力。人们开始注意到溪南,感叹溪南地区的生机,也开始思索这背后的精神支柱。

为何一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一个因环境等问题而日渐凋敝的乡村能走出原有的困局,在乡村振兴战略上实现可喜的突破?为何人才持续流失,环境满目疮痍的旧溪南,能够获得新生,转向绿发展的大溪南之路?笔者在长期的溪南乡村公益实战中,感受到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框架下,溪南周氏宗祠的“慎重追远”与“濂溪细柳”等祖训对溪南周氏精英回归家乡积极投身公益建设美丽乡村有着深远的意义。

诗意栖居 溪南周氏祖先打造天人合一世外桃源

元末(1330)明初,信奉周文王后天八卦主观努力的溪南周氏, 即中国周氏第一百一十六世南益公携三子凤、麒、麟南来, 开创溪南基业。他们意识到逐水而居缔造理想家园是不二的选择,沿着榕江南岸,放弃已成“水上莲花”架构的新村,选取低洼之地风吹尞作为发展之基。麟祖观物取象,以意立象,将风吹尞视为牛地填土,设计规划,寄托祖先对农耕文化对牛奋斗精神的崇拜。 跨越三个朝代的兴建,最终形成十三巷十一街、长十一座、短七座格局的超级围寨!精心打造的十八朝槐(怀)水局,取曲水有情,藏风聚气。设置玉兰回书,隐含着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对下一代成才的厚望。在祖祠前,在湖径尾,以及南门牛爷等处种下九株榕树,象征着长长久久,九九归一之意。自然环境和理想环境有机融合, 古寨矗立在良田繁树江水环抱之中,溪南终于成为诗意栖居 。至此,我们不得不感叹,溪南人如此多的情怀神往,也许皆起源于最初先辈选址时对于溪南村风土规划的哲学思想。

十八朝怀的水局汇聚入溪南村,在村里缭绕;徐徐向东,流进榕江,庇护这个周氏族的繁荣兴旺,大溪南的美名传播四方。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分布了多栋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并有保存良好的村庄祠堂、公厅、庙宇、传统民居等历史风貌建筑,集中体现了粤东普宁传统村落格局和传统农业聚落风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约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溪南人用手工生产的建筑材料砖、瓦,是普宁地区、揭西北部农村所有基建房屋盖顶的首选品,因为经久耐用,盛名远播到潮、普、揭和海陆丰。得益于榕江交通运输方便的优势,农民因势利道发展农、副业,竹器木雕等各种也远销海内外。

慎终追远溪南人才辈出始于濂溪细柳的祖训

溪南周氏始祖南益公的周氏宗祠镌刻着“慎终追远”的牌匾和“细柳将军 濂溪理学”的楹联,周氏宗祠的大厅叫“追远堂”,这个堂号是南益公生前取义自勉和对儿孙的告诫:“追源根本,立礼兴诗”“远志还本,崇仁树德”。“慎终追远”源自《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指父母丧;远:指祖先。原意指慎重地料理父母的后事,恪守丧礼,并虔城地追祭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孝道”文化,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其他祖训,成为周氏薪火相传的精神标杆。

溪南周氏一脉,始于周平王宜臼,东迁洛邑(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封少子烈于汝州。迨秦并吞六国,置汝南郡。平王少子烈子孙,家焉於斯,人谓周家,遂以周为姓。而再往上推,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讲学,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其《爱莲说》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含蓄地表达了立身处世的正直无私和清白操守,为历代所传颂。而细柳则是指西汉时被誉为细柳将军的名将周亚夫,是周勃之子,曾屯兵细柳,抗击匈奴,军令严整,深得汉文帝信任。一文一武两个周氏标杆人物,表达了溪南人对人才的深切期望: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报效家国。 创祠才一百多年的新梅园十一世裔孙文会祖祠也有一对由裔孙周宏撰写的“ 清风乍拂濂溪第,河水萦迴细柳门”。前后将近四百多年的间隔,濂溪细柳四个字似乎没有因为历史的久远而褪。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祖祠上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愈来愈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厚重感,成为溪南周氏不可或缺的坐标。

在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周氏裔孙代代传承祖训,忠孝仁德为本,耕读传家,守护家园近七百年,至今传二十八世,裔孙遍布海内外。据 2010 年广东联谱统计,南益一系有十三万众,留守溪南村家园的现有人口二万六仟多人。大堂上,清朝皇帝御赐的:“御前待卫府”、“钦点榜眼”、“解元”、“贡元”、“进士”等牌匾,代表着周氏裔孙人才辈出。而近现代,溪南人取得的成就更令人瞩目,他们遍布海内外等地,有博士,有考上北京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的才俊,有奋斗在各行业的高级工程师,有研究飞机导航,出席爆炸成功招待会的科研工作者,有扛起民族品牌大旗的世界级高科技企业,有世界华人领袖,有政界俊彦,也有非遗领军人物。

每一年的祖公圣诞,鼓乐和鸣!各房裔孫与海内外宗亲自觉到祖祠祭拜,尊祖敬宗。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或者春节,浓厚的孝道文化使远离家乡的族人或者周氏精英,也藉此机会回乡畅叙乡情。

痛心疾首 乡贤痛心水上莲花满目疮痍

八十年代后期,溪南乡村精英大量流向城市,70%的村民走进城市打工,村民自治后劲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祠堂作为乡村慎终追远的去处,是维系乡贤的桥梁和纽带。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祠堂发挥的作用逐渐弱化,或者仅仅局限于一年一度的祭祖,缺乏纵深的精神归向。

“我从小就在溪南村长大,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留存着我的记忆,可是近些年,每一次回家,我都会感到非常心痛。”乡贤周裕丰说。 

“我在家乡建造美丽的房子,想念家乡时前去小住,半夜常常被阵阵恶臭熏醒。”乡贤周少年说。

远在南京的南京潮商商会创会会长,揭阳市政协委员周卫对家乡的当下甚为着急,他写提案呼吁政府重视乡村的环境污染和对古村落的重视。深圳普宁商会执行会长,深圳政协委员周南也对家乡的发展深切关注......

一方面是600多年保存完好的古寨,属汝南世家,有着濂溪细柳家风的美誉。一方面是日渐凋敝的乡村,随处散落的垃圾、发臭的江河。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灵魂失去了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夏多布里昂说"望不到故乡,望不见童年"。乡村是游子栖息灵魂的地方,那里有溪南人的根,有许多难以割舍的人与事。一年一度的候鸟回巢,一年复一年的满目疮痍,促使流淌着周氏血脉的海内外游子对家乡回归诗意栖居的思索。

重振家园 保护古村落发展大溪南

2013年,在溪南乡贤的努力下,溪南村成功申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并获得政府财政拨款支持。2014年9月,在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的倡议下,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在省城市规划协会、省工程勘察设计协会、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的组织下,“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在中山启动,第一批“三师”专业志愿者共35人投身志愿服务。“三师”下乡活动试图通过组织志愿者与村镇结对,为村镇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乡贤周裕丰报名成为“三师”下乡的第二批志愿者,他选择服务的村庄就是自己的故乡。

他和会长周卫、周育林、周少年、周秋良、周松茂等溪南乡贤树立大溪南的理念,成立公益理事会和乡贤咨询委员会,在祭祀及礼仪、古村保护开发委员会;环境卫生整治、水利与交通事件、教育与文明促进、扶贫恤孤等方面发力,将人脉、技术、资本、信息等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凝聚村民共识,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倡议书动员等形式,使美丽乡村的构想深入人心,形成强大合力。抓好规划引领,明确建设方向。邀请广东工业大学的教授到溪南考察,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并在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大力推动水利治理、环境保护,积极组织修桥建路、扶贫济困,广泛开展兴教助学、立德育人......家乡的人居环境、交通条件、教育质量、文化氛围、体育事业、社会风气得到明显改善。“大溪南、新发展”的态势和格局初步形成。

溪马之道,实现乡村建设的二次振兴

溪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溪南环境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过程!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2015年溪南村公益理事会,发动村民策力,治污治水。首先,理事会从环绕本村十六里榕江堤段上的垃圾整治开始,经整修后成为环村车道,成了每年一届的马拉松运动场地;后又发动村民,用三个月时间整治村内引榕沟,再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对村内十里湖泊进行“水岸同治”,取得显著成效,解决了以前大雨便成灾的隐患。2018年下半年一场特大暴雨,普宁地区多处受浸,唯溪南村一境平安。

为彻底解决溪南古村靠天来水的困境,2018年冬季,村两委在镇党政指导下,发动对整个引榕总沟的整治,期望使沿岸三个自然村五万多人民众安居日乐业,也有利于一万多亩良田的灌溉。通过在众中提倡、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号召全民为水利建设做出奉献。三年整治引榕沟得到众的大力支持,实现零赔付。

为解决预计几十万平方的污泥堆放问题,驻村镇党委委员,溪南村代书记王炜和村长亲到现场,指导施工、解决问题。得民心工作得人和。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引榕沟的整治成功。正如马拉松宣传海报所称道 为解决预计几十万平方的污泥堆放问题,驻村镇党委委员,溪南村代书记王炜和村长周俊伟亲到现场,指导施工、解决问题。得民心工作得人和。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引榕沟的整治成功。正如马拉松宣传海报所称道

文化溪南,乡村公益的一盏明灯

为提升溪南人的精气神, 春节前夕,村委还邀请乡贤前来助阵,为村民们挥毫写春联等。为丰富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还举办了系列篮球邀请赛,比赛过程都是现场直播,迅速通过网络传播、转播。整个活动秩序井然,球场保持洁净,看得出迅速成长起来的溪南人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对环境保护的不遗余力。而最能体现溪南村人文精神的公益图书室,在乡贤中山大学博士周钦珊和公益志愿者小竹的召集下也在发生质的变化,如今的它就像一盏明灯,给孩子照明了前路,传承着溪南的传统文脉。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硬件可以重建,但以文化为内核的“灵魂”则不可复制。走在乡村上,仰望天空,蓝天白云触手可及,溪马主道沿途不少标语以及村民手中旗语:“忆溪南,恒忆是木雕。人物走兽呼欲出,花鸟虫儿形态娇,五洲四海均畅销。”“忆溪南,恒忆是村落。国家拨款谨保护,古典建筑特多,前途无限好。”都彰示了自溪南评为国家级古村落以来,乡村的振兴以及近几年溪南村精神风貌的变化,传递着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乡贤周国祥认为,“’乡村马拉松’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国家级古村落的获得感,还有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感,也提升了溪南村的凝聚力。”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总要求明确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正进一步深化,溪南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溪南也亟需在教育文化继续发力,交通路网和基础设施的蓝图也徐徐铺开。

精英治理 敬仰祖先的环境观引导地区绿发展

崇敬自然,以自然为本的生态中心主义,作为深生态学(Deep Ecology)观念的一种,是溪南自古以来形成的生态为本的思想,它摒弃了人本主义的完全依赖,而是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改造自然。自然,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环,是自然亲密无间的一份子,不可与自然分离而超然其上。这一统一的整体性宇宙观,作为溪南人自出生以来潜移默化默认的宗族意识,正是老子“道”之概念的体现。所谓“天道”是天象运行的规律,“道”的基本特征是“自然”与“无为”,“天人合一”的淳朴状态。于此,自然与人类看似矛盾的对立得到了统一,自然与人成为了平衡之中的“道”的一部分,寄托了人们对于“整体、平衡与和谐生态”的愿景,以及“天人合一”概念的诉求。

正是这种精神诉求,人们撑着竹排抛网捕鱼,享受渔舟唱晚的夕照,过着诗意生活。五百多年漫长而美好的岁月,清澈的水映照着着祠堂上不断加上的旗杆夹,地灵人杰使周氏人才辈出。

然而,八十年代后期,溪南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似乎遭受着时代发展的矛盾冲击。清澈的河水,似乎再也回不去当年的岁月。九十年代以来,溪南环境不仅在工业污染下满目疮痍,商业化发展造成村民生活方式的直接改变,也加重了溪南的环境负担。千百年来墨守成规的溪南农业经济方式,被加速的工业化挑战了底线。污水横流,垃圾遍野。田园牧歌式村落,尘封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

自然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然。如果我们把环境放大来看,它不仅仅是生物栖息的场所,也是自然、社会与人文环境交杂互动的哲学概念。当我们试图去解释环境污染,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思考自然,而要把人的存在作为环境的一部分,融入到整个自然中。否则,就像溪南人一样为环境污染买单。这种粗暴发展的工业文化,将自然视为控制的对象,显然与溪南自古传承的“自然崇拜”的文化相冲突。而这一切都不是溪南人期望的“理想田园”。面对环境污染,对自然充满神圣的敬畏感让溪南精英站出,书写《保护溪南古村,还我青山绿水》的告公族亲书。

另一方面,村民在获取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后,无形中也成为了自然破坏的一员。生物学家加勒特. 哈迪恩(Garrett Hardin)曾在他的环境观点中阐释这种对于环境的破坏行为是一种“共有的悲哀”。对于环境,对于自然,我们似乎总是理所应当地占为己有,把天赐的环境理解为一种“共有的”权利。溪南人似乎应了这个观点,把从环境中肆意攫取作为自然给予的理所应当的馈赠,却从未想过如何回馈自然以保护。当漫布生活垃圾,河流沿岸浮满污物,溪南人似乎明白了,这是他们“共有的权利”,却也是无法言说的“共有的悲哀”。而以精英带动环境治理的新模式,整治村容村貌,号召环保意识,在生态选择与发展中,溪南人转向大溪南的绿发展。这是一

条精英带领的道路,乡村精英支撑的公益理事会自下而上成为了环境政治中的新力量,而这一切,都源于最初对祖先的敬仰,源于溪南生态中心观中“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

携古忆今 周氏宗祠在乡村发展战略中新生

周氏宗祠在历史上曾经辉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溪南人才的流失而在传承和发展上出现了瓶颈。但随着2014年溪南村被评为国家级古村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周氏宗祠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它不单是一个溪南人祭祖,发慎终追远之思,寻求精神坐标的场所,也是专家学者研究古村落一个无法错过的研习基地,是游客到古村无法绕过的胜地。

2016年“传统公益探索与发现”在溪南的精准调研中,周氏宗祠作为研讨会开展的活动场所,见证了溪南人对改变环境治理的决心与重振古村落文化繁荣信念。五篇调研文章《从宗祠文化探寻乡村治理新模式》、《民间信仰与乡村社区共同体维系调研报告》、《溪南古宅与传统公益调研报告——从文化传承与排水系统沿革探究》、《探访溪南教育与家族公益》、《风雨古树,忆古携今——由千年古树看大溪南生态环境文明发展与治理》,虽然研究方向不同,但最终都从周氏宗祠到根脉,从弦乐鼓点中到大溪南人靠谱,在祖先基业上发扬光大的动力和迫切感。 2018年潮汕三市的摄影家和作家采风的起始点和研讨会,也选择了周氏宗祠。由深圳普宁商会和普宁民协主办的一年一度的祠堂文化研讨会,通过影视、纸质等方式,更使周氏宗祠成为溪南古村落的网红。似乎只要踏进宗祠的大门,人们的灵感就会纷至沓来,飘着的脚步就会变得厚实。学者们坦言在这里到了溪南传统公益研究的范本,也促使乡贤继续对溪南的历史人文进行更深入的专题研究。 人们更从祠堂雕梁画栋,木雕、嵌瓷等粤东普宁传统村落特手工艺作品,感受周氏一族家风清明的历史迹象。从"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党、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慎重追远”这些教育子孙的训示到周氏家风的内涵,感受到至今仍影响着溪南村的民风,及其社会价值。而以健康、公益、环保为主题的“中国溪南古村马拉松” 于2018年被列为普宁市梅花旅游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 “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堅韌不拔,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内涵,其实质也是周氏宗祠祖训发扬光大的现代版本,是溪南祖先自强不息的拼搏,主动作为营造诗意栖居的毅力,是汝南世家家风的传承。

根深则叶茂,叶茂则成林。周氏宗祠承载着溪南地区先贤的智慧与期许。祠堂文化是根,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而今日,溪南人仍然秉承着祖训,即使漂泊在外,心中依然有根,心中依然惦念着家乡的发展。溪南人没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守着这宗祠的根,大胆创新,鉴古知今,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框架下,溪南人正充分发挥溪南祠堂祖训“慎重追远”“濂溪细柳”等的独特作用,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需要一个根,这溪南的根,不仅仅是目光所及之古树,扎根底下,也是历史宗祠之精神,指引溪南人坚定前行。

注:

1、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周光祥老师以及“传统公益探索与发现”调研溪南的材料,也参考了袁舒晴的《览溪南形胜游美丽乡村》特此感谢!

2、常平,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学会会员,潮汕文学院院长助理;孙晓坤为剑桥大学博士;方雪郦,高管,作家,爱心大使,作品散见于各种文学版本;袁若云,,企业家,作家,世界华人杂志主编。

3、本文照片由海林影视和陈瑞采风俱乐部提供。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23:0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2499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美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