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阳新玉堍村 诉说沉淀在岁月里的故事

阅读: 评论:0

编者按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月9日,省住建厅、省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湖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全省仅7镇18村上榜,黄石有2镇5村,其中阳新县浮屠镇玉堍村入选第一批湖北省历史文化名村。

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连日来,记者深入浮屠镇聆听玉堍村的岁月故事。

12日,冬日里的暖阳撒向荆楚大地,浮屠镇玉堍 村伸着懒腰,在这个冬日里第一缕阳光中睁开眼。

田野里,阳光照耀在枯黄的树木和野草上,几头黄牛悠闲着甩尾巴,啃野草,几只调皮的小鸟站在牛背上,拍打着翅膀飞走了;

广场上,一排排铁架挂着的油面,李相训拿着两根长筷正在给油面分面,一根根细如丝的油面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一切变得祥和宁静,整个村庄在这缕阳光里变得暖意浓浓。

手艺传承 玉土免油面俏海外

11日,清晨5点多,天刚蒙蒙亮,李相训就从被窝里爬起来,到厨房生火做饭, 炊烟升起时,李相训一天的故事开始了。

和面、割面、搓条、盘(条)面、上筷、拉面、晾晒、割面头整个流程下来,李相训从容不迫毫不含糊,几个小时,细如银丝的油面已经全部晒完包装完毕。

玉堍村位于阳新县城北十余公里,这里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玉堍人说,写着“玉堍”,读着“玉碗”,“玉”即为“石头”,“ 堍”即为“村落”,意即:像美玉一样的山村,玉堍村故此得名。

明朝期间,李氏落业玉堍村后,便开始了油面制作,其制作工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村支书李相风说,现在整个玉堍村能自己做玉土免油面的手工艺人多达80余户。

“像李相训这样的做面达人,村里还有很多。”李相风告诉记者,油面在当地除了用来过早,还流行给月子里的妇女催奶,为老人过寿。

油面在乡村有着不同意义,谁家老人做寿或者谁家生小孩,亲友一般都要送油面以表祝贺。

2014年,村里成立了玉堍油面合作社,村民入股,带动村民参与规模化生产,带动5户贫困户就业。

目前,玉堍村手工制作的油面不仅销往香港、上海、北京、广东、武汉、黄石等地还远销加拿大。

“浮屠玉堍村油面制作技艺”曾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又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

玉土免十景承载历史岁月的故事

青砖黛瓦、木刻石雕、古名居、古井、古碑、古树……当日上午,记者在村里一路走一路赞叹。

11日上午,玉堍村沈家岭湾,一条百余米长的青石板小巷,一位头发花白的婆婆拿着一本万年历翻看着,旁边一位戴着老花眼镜的老爹爹靠在小木椅上,拿着一本泛黄的书若有所思地读着。

清晨第一抹朝阳,洒在黄的土墙上,一半是光,一半是影,有光的那半堵墙,被照得透亮。

躺在一旁,晒着太阳的大黄猫,伸着懒腰,这一切,显得老街和古屋多了一份神秘感。

“这条古巷建于明代中期正德年间。”谈起古巷的岁月变迁,七十多岁的李相其最有发言权,李相其是这里土生土长一名地地道道的玉堍村人。

他指着这条石板路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会村里人多,一到夏季,小孩子下午放学回来,这里就成了孩子的乐堂,孩子们在黄昏的夕光中,蹦跳着、你追着我、我追着你,玩累了,直接躺在这条石板古巷纳凉。

如今,青石板将记忆缄默在时光里。李爹爹说到此处有些暗自神伤道:“如今,这里不再是孩子的乐堂了,这里却成了老人夏天纳凉好去处,冬天晒暖阳的好去处。”

李相风告诉记者,玉堍村历史文化浓厚,玉堍有十景:

李氏宗祠、衡石故居、无碑之墓、明代民居、清代民居、明代古井、明代古樟、明代古巷、百佛禅寺、堡下古洞。

近40余户明清古居均青砖、布瓦为材;屋不大,却紧凑,格局分明;四方墙斗一般儿高,有着徽式马头山墙和一字形门楼,夹着鄂东南民居内大外小的刀条形窗口,以及拥有防盗贼功能的杉木大门与方便看家狗出入的石雕狗洞。

村支书李相风说,夹杂在这建筑中的还有几间只见屋尖,不见屋脊和马头墙的古屋,那是明朝的遗居,屋内天窗天井,门窗、影壁、屏风雕刻均在,虽是年代久远,仍有人居古巷,是玉堍村历史文物的缩影。

人杰地灵 玉土免名人流芳百世

临近正午的阳光,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一些斑驳的阴影,忽明忽暗地洒在70岁老人李相其身上,老人眯着眼,望着远方说道:“我们村里还出过名人哩”。语气中带着一些自豪。

李氏宗祠修建者曾是晚清的封疆大吏,老人拿出一摞厚厚的家谱,翻开的那本200页的家谱中,介绍李蘅石的却占了半册。

这位在光绪年间收复伊犁的满清汉臣受到朝廷的嘉赏,御赐“光禄大夫”,官居二品,管理新疆,可以说是满清朝廷的封疆大吏。

关于李蘅石的身世,只能从一些传说中去意会。阳新的移民中有很多关于自己太公或者出名人物的传说,他们的功绩会被刻在宗祠的匾额上,流芳百世。

传说中,李蘅石二十岁以前还是个地道的农民,靠打柴和挑石灰以供养父母和养家糊口。一天在李家颈村后黄姑山砍柴,遇到一个白胡子老人,叫他“李大人”,并叮嘱他顺着大泉溪往外走,在富池口中会遇到贵人。

富池口是富河通江的河口,李蘅石在此结识了左宗棠部下的将军金先翼,并随其攻占伊犁,与俄国人谈判收复失地。

传说已经很难查证,但归乡之后的李蘅石在故居之后修建了父母的祖坟。如今祖坟仍在,李家颈的族长李相河指着坐西朝东的两块墓碑,还能清楚看到刻在100多年前的清晰字迹。李蘅石修建了李氏宗祠,并改变了玉堍三庄的格局,时至如今,李氏宗祠仍然是三村的核心,宗祠内现为玉堍村幼儿园。

让传统历史文化“活”起来

一部村史,几多乡愁。

玉堍村隔绝了车水马龙的城市喧嚣,静立于世,依旧保留着昔日的模样,那些原汁原味的古朴景致,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让人不忍离去

古村的今天,就是明日的回忆。保护历史文化名村,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大局下的一大课题。

激发村民保护古村的积极性,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让古村遗韵不断,充分挖掘玉堍村历史文化,依托历史文化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让传统历史文化“活”起来,未来的玉堍村,值得期待!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03:2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2596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阳新   历史   油面   阳新   李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