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图书馆、设考场……这些胡同里隐藏的教育故事数不清!

阅读: 评论:0

近日,东四六条博物馆、八道湾鲁迅纪念馆相继落成开放,让人们了解了更多老北京胡同中的历史故事。实际上,在弯弯绕绕的胡同里,还藏着很多百年名校、记录下很多有趣的教育故事。本期,我们逛逛两条颇具特的胡同,看看这里都有哪些趣事。

方家胡同

胡同里藏着图书馆,老舍鲁迅结友谊

方家胡同西起门内大街,东至雍和宫大街,北临国子监街,南为交道口,为元建大都时所辟。其源起已经不能考证,曾有《地名志》引《琐闻录》中所说,该胡同因明代万历年间戎政尚书方逢在此居住而得名,但并无考据。清雍正九年(1731年)开始设南学于方家胡同东部路北,约设房舍190间,清朝内火器营马队也在此巷中。

方家胡同历史悠久,胡同里曾建有乾隆皇帝第三子循郡王名永璋府邸,至今部分建筑仍被保留。此外,该胡同还曾是末代王妃文绣的祖宅所在地,著名书法家启功也曾随祖父、母亲和姑姑在方家胡同度过一段童年岁月。但方家胡同最有故事的地方,还是深藏在胡同里的方家胡同小学。

方家胡同小学的前身是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私立初等小学堂,1949年建国后,改名为北京市立第三区方家胡同小学。1918年至1920年间,舒庆春(老舍)先生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即方家胡同小学)校长。

担任校长期间,老舍先生采用新教材、开设新课程,重视体育教育,实施新的学生管理,其中国语教学在全市影响很大。

工作之余,老舍先生经常到隔壁京师图书馆看书,与当时住在学校校园内的鲁迅先生成为了知己好友。两人经常促膝谈心,到图书馆秉烛夜读,鲁迅先生很多进步开明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年轻的老舍先生。

两年的校长生涯,也为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思想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名篇之外,老舍还先后为孩子们创作了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中篇童话《小木头人》、儿童歌剧《青蛙骑手》和儿童话剧《宝船》等作品。在长篇小说《赵子曰》中,老舍先生描写的“北新桥往北的张家胡同”,就是以方家胡同为原型所写。

除了见证两位名人大家的友谊,方家胡同还是京师图书馆旧址所在地。据史料记载,京师图书馆为1906年清政府重臣张之洞建立,该馆于1909年落成,1917年1月第二次开馆,地址迁到北城门内方家胡同的国子监南学。当时,作为教育部主管图书馆的官员,鲁迅曾参加了开馆仪式。

虽然史料中有记载,但京师图书馆位于方家胡同一直未有实物考证。直到20世纪90年代,方家胡同小学在改建校园环境过程中,意外地在校园北侧挖出了京师图书馆的石碑匾额(现被首都博物馆收藏)。经过专家多方查证,证明学校确为京师图书馆旧址,国子监南学就是方家胡同小学的前身。

如今,方家胡同虽经过时代变迁,但部分建筑还保留原貌。循郡王府已经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家胡同小学也通过深入发掘和整理校史校志,修建校史馆,让古老的学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史家胡同

胡同里设考场,大师们从这里走向世界

史家胡同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明朝属黄华坊,清朝属镶白旗。胡同内曾有一座清代和亲王府,其大门影壁上有砖刻和亲王题诗为证。

关于胡同名称的来历,民间说法是,因胡同内有明末抗清将领史可法的祠堂而得名,但也有部分专家认为,由于早在明嘉靖年间《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中,就曾出现过“史家胡同”,而史可法是明末人物,因此史家胡同因何得名还有待史料考证。

鲜为人知的是,20世纪初,史家胡同曾是“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考场,近百位名人大师从这里脱颖而出,带着国家的希望和强国的梦想赴美求学。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次年,清朝大臣李鸿章被迫与各国签订耻辱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伍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即所谓的“庚子赔款”。

1908年,中美双方协议,使用“庚子赔款”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可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1909年,由外务部和学部两家派出官员组成“游美学务处”,负责考试挑选、管理、派遣、联络等事宜。学务处先是设在候位胡同,后在史家胡同办公,因此考场自然也就设在史家胡同,考生放榜看成绩也在此地。

筹备工作结束后,1909年4月8日,第一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考试开考,据史料记载,当时共有630名考生参加,经过初试、复试,一共考了七八天,最终47人被录取。

1910年7月,第二次考试共有400多人参加,考试科目与第一次一样,上午考国学,下午考英语,只有这两门考试都合格了才有资格参加复试。据史料记载,第二批的考试题目为:国文命题作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是篇论说文。英文作文题目是《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

学生在国文和英文考试及格后,才可以参加5天后的第二场考试,第二场考试共计3天,考试的内容很多,不仅有平面几何、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等理科科目,还有英国史、希腊史、罗马史、世界地理、拉丁文、德语等文史科目。

第二次考试共录取70人。第三次考试时间在1911年,共录取63人,这是最后一批以考试选拔的赴美留学生,此后,政府不再出面组织考试,而是由清华大学选派了。

查阅前三批“庚子赔款”留学生名单,很多大师赫然在列。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第一批留学生,第二批留学生中诞生了近代中国学术界三位顶级“大咖”:一个是北大校长、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个是浙江大学校长、气象学家竺可桢,还有一位是清华国学院四导师之一、语言学家赵元任。

第三批,也是最后一批以考试录取的庚款留美学生中有叶企孙、金岳霖、吴宓等。后来陆续以庚款留学美国的还有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杨振宁、邓稼先等知名科学家。

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这些留学生们为国家的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史家胡同,成为了他们走向辉煌人生的起点。

作者:本报记者 苏珊 综合整理

编辑:现教君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1:2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2717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