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历史文化研究:由史料和考古勘探看“潮海”“环秀”“通济”名称的由来

阅读: 评论:0

史料记载隋代迁址情况:隋文帝代周称帝,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重建即墨县于今址,沿用旧名(并“因邑而名”城区东南的小河为墨水),兼有原壮武、不其、皋虞三县之地,属于东莱郡。唐及五代时,属河南道莱州东莱郡;宋时,属京东东路莱州东莱郡;金改京东为山东,属山东东路莱州定海军东莱郡;元时,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先后隶益都路、淄莱路、般阳路莱州府等;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隶胶州府,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县废,析地入掖县、胶水(今平度县),至正九年,即墨县建制恢复。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知县吕俊土筑城垣,周四里,高一丈六尺五寸。明时,属山东布政使司,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复领属莱州府,全县划分西移风、东移风、灵山、福海、里仁、仁化、海润等7乡,分82社,城区划为正南、东南、西南3厢。

史料记载明朝卫所制历史沿革情况:元末明初,倭寇不断扰我沿海。即墨东南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海防重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在县东40里边海设鳌山卫(在今鳌山卫镇),筑城守备,并南北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县东北90里边海,在今丰城乡)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县南80里边海,在今青岛市浮山所),直隶莱州府。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从城南70里金家岭寨(现属崂山县)移置“即墨营”于城北10里处(在今北安街道办事处营上村),与登、莱二营相呼应,以加强防务。

史料记载清朝暨民国初期历史沿革情况:清时,即墨县属山东省登莱青道莱州府,全县沿用明时区划,仍为7乡,划81社,城关分为3厢、7铺。当时的县界是:“东尽栲栳岛、黄山界,边海一百二十里;西逾壮武城至胶州界,六十里;至州治一百里;南至浮山寨,边海九十里;北至三渡河,接登州府莱阳界,六十里;至县治一百八十里。东南尽巨峰,边海九十里;东北至金家口,入莱阳界,八十里;西南逾胡埠,接胶州界,六十里;西北距沽河接平度界,七十里,至州治一百四十里。”(清同治《即墨县志·疆域》),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德国借口曹州教案,强行租借胶州湾,强迫清廷划出沿岸的部分土地为德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仁化乡的白沙河以南地区(今青岛市及崂山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里仁乡的阴岛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失利,无暇东顾,1914年,胶州湾又为日本夺去,至1922年被民国政府收回。

史料记载即墨古城沿革情况: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即墨县城是隋开皇十六年建,历经唐宋五季,元至正十一年,知县吕俊土筑,周四里(2000米),高一丈六寸(9.1米,不包括城墙上雉堞的高度),厚一丈二尺(6.6米,城墙的中部厚度)。其中明万历六年知县许铤、县丞杨元国重修,砖砌三门,城堞埤墙,皆极整固,万历二十八年,倭寇屡警,知府龙文明檄委知县刘应旗,易土以砖。至清咸丰九年,史料记载先后修整了10余次,经2013年古城考古勘探,出土十余种规格不一的历代城墙,这些出土城墙砖补充丰富了史料的不足。城墙的高、厚和护城河的宽、深皆有增加,为便于防御,东、西、南城门都建有半圆形外置瓮城。

考古勘探确定的古城基址范围:2010年和2013年即墨文物部门曾两次对即墨古城进行了实地测绘,并经即墨老城区内市民、文史专家指证,确定即墨古城东西长608米(至城墙中心),其中县衙前东西门里大街与南门里大街交汇处至东门318米,至西门290米;古城南北长492米(至城墙中心),其中县衙前东西门里大街与南门里大街交汇处至北城墙257米,县衙前东西门里大街与南门里大街交汇处至南门235米,城周长2200米。城内有东门里大街、西门里大街、南门里大街交汇的十字街,其它街巷纵横,民居聚集。北有横河,南有墨水河,将城括其中。东西南北四阁屹立在外。2013年还对即墨古城四隅利用GPS定位系统进行位置测定,这些测绘勘探进一步印证史料记载的正确。

对史料记载研究后确定的城墙形制:城墙的东南和西南角皆为圆型,城墙的东北角和西北角为直角,城墙的剖立面呈梯形,外墙砖砌,陡立,内墙筑土坡,顺墙间有砖砌下水道,为城墙顶部排水用。城楼高踞内门之上,分上下两层,顶面铺以砖,巨石基台,这些情况和即墨县志“城厢图”记载相符。

古城雉堞的研究:城楼其外侧砌有雉堞(又名女墙),城墙雉堞每凸起处约为1.5米,凹空约0.6米,凹凸相连,以其长度换算,垛口有一千个上下。 凸出中心有一长方空,为射箭所用,堞墙上建有射孔2000多个。

台城(马面):整个城墙上筑有17个堡壘式台城,为外城凸起的小城墙,台城与城墙合为一体,也称埤堄,从侧台上可击正面攻城之敌,是古代城防不可缺少之设施,可以向左右瞭望或射击 。堞墙以内兵马道为砖铺地,约4米,可以容纳两架马车并排走。城墙东、西、南三面各设有侧台四座;北墙有五座,以正中侧台最大,以加强北面无城楼之缺,也是加强御敌的作用。

对护城河进行考古勘探得结合史料研究得出的结论:城墙外四周有护城河,东、西、北面由人工掘成,南面由墨水河自然形成。城墙外侧有护城河,2013年11月经考古勘探印证史料的记载,池深七尺(3.9米),广二丈(11米)。

历史图片对瓮城的记载情况:即墨古城的三个城门外历史上均建有半圆形外瓮城,城门门楼为两层阁楼,准确的叫法应当叫“箭楼”,冷兵器时代便于防御,德国人摄于1900年左右的老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史料的记载。瓮城门与城门不在同一方向,也是便于防御。

古城“三门”题额的史料记载:元至正十一年,即墨古城设三门,均有题额,东为“潮海”(明万历版《即墨县志》为“望潮”),东临浩瀚沧海;南为“环秀”旧名“景岱”(因南眺环列如屏、青峰如黛的崂山峰);西为“通济”旧名“临川”又名“钱晖”(因近西河环城北行,流入横河,其商业贸易发达之处乃在西关、共济街一带;一条官道与商路直达省城济南府)。明万历二十八年,倭寇屡警,知府龙文明檄委知县刘应旗,易土以砖,三门改题旧额,东“潮海”,南“环秀”,西“通济”,大理寺丞董基有修城记(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卷之二建置)。民国初期修城时又复名,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结论 上述考证的依据源于记载正史的《即墨县志》。为现潮海街道办事处、环秀街道办事处、通济街道办事处名称的主要由来。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3:31: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2873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即墨   文化   考古   历史   考古   即墨   历史   文物   史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