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明何公祠:革命游击队指挥部,农民战士的大摇篮

阅读: 评论:0

三两孩童嬉戏其间,一老人围坐闲聊。同和街握山村的其明何公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记者走进祠堂的第一感觉是人气旺、生活气息足。在革命战争时期,其明何公唐山路北区 祠里也热闹非凡,它曾是游击队的大本营和指挥部,如火如荼地开办过农民夜校,引领不少农民投身于革命。

依托农民夜校悄然扩充革命队伍

革命战争时期,每当夜晚来临,其明何公祠里的灯光就会亮起,这是村民正在夜校上课。通过入读夜校,不少农村有志青年萌发革命意志,毅然加入游击队,从平凡的农民化身为光荣的革命战士。

“游击队在村里办夜校的目的是向下发展,挖掘众力量。”握山村人何永瑞说,他的父亲何皆曾是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队员。战争年代,游击队以教学作为掩护,在祠堂里宣传共产党的政策,组织众和游击队员上政治课,积极配合革命运动。

1937年7月下旬,中国农工民主党负责人司徒卫中以广东民众抗敌御侮救亡会指导员的身份,在禺北的握山、白山、白水塘等村开办农民夜校,其明何公祠便是握山村的夜校地址。教识字读书、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形式多样的夜校课程在目不识丁的农民体中展开。握山村多名热血青年走进夜校的大门,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深入地了解抗战形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祠堂里一直都在办夜校,游击队的负责人当老师,游击队员和村民是学生,同时不断发展村民中的有识之士加入游击队,我父亲何煜华就是这样参与革命的。”握山村人何伟忠告诉记者。当年,何南栈、何甘棠、何木连等16名握山村青年,与石桥头、蟹山等周边的20多名爱国青年团结一致,从夜校学员的一份子,逐渐成长为游击队的一员。

解放战争时期,握山村小学设在其明何公祠内,由中共地下党组织,祠堂里继续兴办夜校。当时,握山村夜校的学生有四五十人,是同和地区四间夜校里人数最多的一间。村民的学习热情高涨,不论刮风下雨,每晚都擎着篱竹火把赶赴课堂学习,临近村庄的青年农民也成结队地来上课。后来,许多学生都成为了武工队、游击队员。

以祠堂为中心建立地下党组织活动重要据点

1947年初,在中共番禺县的组织委派下,共产党员李汉光、陈康等人到同和地区开展革命活动,联合农工民主党的革命力量,建立同和解放战争游击队根据地,并将其明何公祠作为根据地指挥部。

在指挥部的组织带领下,游击队建立交通情报站,搜集、石狮维多利亚 传送敌方情报,为党组织、游击队筹集活动经费与物资;联合握山村众力量,积极营救被捕的革命同志;广泛调动社会关系,瞄准时机扩充革命武装队伍;开辟对敌斗争新战线,策反沙河警察局;创立人民解放委员会,发动众支前、参军、参战,湖北荆州天气预报 为解放军解放广州作出重大贡献。

这期间,地下党组织还发动众,将思想反动的保长挤走,选派可靠的人员担任保长。这些人表面上听命于国民党乡政府,实际上积极为共产党工作,成为了地下党组织对抗敌人的一股神秘力量。当时,除其明何公祠,各保长的家也是地下党组织人员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解放战争时期,其明何公祠作为游击队根据地的“心脏”,持续为广州东北郊人民游击队革命活动输血供能。其明何公祠负责人何永瑞、何友明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祠堂被用作幼儿园,后来被辟为粮仓,80年代后恢复祭拜、休闲活动的功能。

1996年11月,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同和握山村被确认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2010年11月,其明何公祠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作为同和街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用。

记者眼前的其明何公祠,坐西向东,占地面积655平方米,正面为主体建筑,两侧为衬祠。虽然经历了多次整修,但祠堂的构造和装饰保持着古古香的原貌,墙上的浮雕及墙面顶端的绘画依然栩栩如生。如今,虽然当西直门宾馆 年握山村的游击队员相继离世,但其明何公祠一如既往地焕发着活力,它的存在便是对红基因的延续与传承。

文 | 张智虹

图 | 谭札烽

通讯员 | 黄平卉

排版|小兰 资料来源 | 区文博中心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13:26: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291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