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太平镇老街小巷

阅读: 评论:0

初识太平镇,总觉得并没有什么惊奇的地方,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与就地走访,总有一种难舍难离的依恋。无论春风送暖,无论细雨轻风,这里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站在花团锦簇绿草丛生的湖边,放眼远眺,绿涯无边,溪水缠绵,朦胧的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构成了一幅幅恬静唯美的山水画卷。

转眼之间,在太平镇已“定居”k238次列车时刻表 一年有余,这里不仅四季如春草木葱绿鲜花盛开,而且还盛产时令的新鲜水果蔬菜;这里的居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热诚质朴,淳厚豪爽,他们热爱原始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山水风光,更深深地热爱这一方养育他们的热土。

近日闲暇之余,闻听左邻右舍小叙。在老人们的记忆里,还是惦念那条承载昔日风雨的老街和悠长狭窄的小巷,两边是经历无数风雨依旧斑驳的老屋,厚重破旧的木门,雕花镂空的窗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一点一滴,深藏着许多历尽艰辛的历史和岁月沧桑的印记。

太平镇建制年代久远,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北宋治平前,叫衡山镇。北宋元丰时,因当地“旧多大窑”,因此俗称“窑子坝”,明代末年始称太平镇。又因地处“汉唐巴蜀古驿道”必经之路且盛产陶器,也被称之为“东山旱码头”。

孤身远离车来人往的喧嚣嘈杂,不妨探寻一下老街小巷背后的隐秘角落,虽说眼前孤寂的老街已失去往日的繁华,但是小巷里的民居却是时光静美古韵盎然。

怀着着敬畏的心情,徘徊在一个人烟稀少的街巷,依旧可以从砖墙上的风痕看到昨日的影子,眼前树木茂盛碧绿苍翠,不远处凋零的窗格上映出的街景,仿佛叙述着过去消失的故事。这时和煦阳光正浓,情不自禁触摸墙体粗糙的肌肤,不免感触万端,亲临老街小巷,感受一下木制结构建筑的原始魅力,也领略一下岁月风尘浸染风霜的世间。

老街幽深,巷子蜿蜒。踏上老街的青石板路,周围的环境幽静而又安逸,树影摇曳,风语轻诉。抬眼望去,年久失修的临街店铺,飞檐翘角的青瓦屋顶,残缺不全的木质门墙,错综复杂的雕花格窗,还有传统民间的手工作坊,彩陈旧的家居饰品……

这里居住的老人有静有动,一把竹椅,一把摇扇,一抹阳光,守着老屋,守着孤独,守着寂寞,守着自己心中的一份纯净;一起聊天,一室品茶,一桌牌艺,谈着情感,谈着悲喜,谈着往事。仿佛都在谈论老街小巷兴旺与落魄,好似都在讲述老街小巷市井与烟火。

这里的常年住户,家家都有一个生机盎然的“私家花园”,或门前养花,屋后种菜;或买卖生意,自给自足;或以邻为伴,其乐无穷。窗下的阴凉处几只小猫小狗,或对视,或嬉戏,或酣睡,或打闹……

据说,眼前这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有的差不多已有60多年的历史,残缺的瓦砾,的土墙,陈旧的楼梯,扭曲的护栏,乌黑的门板,斑驳的地面,无不显示着沧桑的忧愁,无不记载着岁月的印记。

临近木制结构的房屋,与房主热情攀谈,也许是路过的叫卖声惊动了看家护院的小狗,不安的走来走去,远处几条狗同时的叫唤,瞬间打破了老街小巷原有的宁静。

屋檐下晾晒着随季的衣物,木墙上粘贴着几张泛黄的年画,门厅内搁置着多把竹椅,角落里倚靠着一辆老式自行车,桌子上摆放着一台深褐的座钟,收音机里正在播放着川剧选段……一件件已成为岁月见证的物品,一幅幅已流逝已久的画面,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怀过去的时光,乡土的气息,熟悉的味道,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最朴实无华的市井生活。

走过山石垒砌的小桥,穿行曲折狭窄的巷子,左右两旁均为栉次鳞比、错落有致的老屋,经过几十年雨水冲刷的墙面明显地露出了垒砌的砖石,阴暗的墙角里滞留的苔藓呈现了深绿的野气。目睹油漆驳落的木门,锈迹斑斑的门环,既浅且窄的小巷,高低不平的石阶,内心泛起一缕莫名的牵绊和忧思的涟漪。这些遗留下来的各式老屋,默默地陪伴着老街小巷的居民度过春夏秋冬,见证着昔日的繁华和旺盛与今天的失落和无奈。

城市里老街其实都有相似之处,但真正留恋老街的还是上年纪固守的原乡人,老街还是那条老街,小巷还是那条小巷,就像太平老街小巷,居住着许多的祖上沿袭下来的传统老艺人。

驻足在老街小巷,只慢慢看一眼,便觉得恍若昨日。眼前的一切很难见到的老行当,只有在太平老街小巷里才能寻得一些许多年未见的“老店”“老手艺”“老行当”“老字号”“老艺人”,这正是旧时百姓生活的恬适情趣。

从事几十年手艺的剃头匠,理发、剃头、剪鼻须,得心应手轻车熟路。顾客半躺在竹椅上,微闭双目,剃头匠将毛巾用热水浸透,平敷在顾客脸上,老道地擦拭着剃头刀,然后在顾客面颊、耳廓、额前轻轻地抚过,动作娴熟轻快。

铁匠铺里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锻打金属敲击的声音平缓均称富有节奏不绝于耳,锄头、镰刀、镐头等摆在店门前,较轻的农具穿在绳子上,挂在铺外,青黛的颜,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老布鞋再熟悉不过了,这种纯手工纳制的千层底布鞋,一针一线都是那么排列有序,白布裱成袼褙,经绱做作成鞋。整双布鞋黑白搭配均匀,形状中规中矩,自然流畅,既朴实大方而又结实耐用。

熟练的编篾(mi)人在明媚的阳光下熟能生巧运指如飞。厚薄各异的篾条在编篾师傅手里乖巧听话“翩翩起舞”,片刻之间编织到一起,形成了竹筐框架的轮廓,一个个六角形的篾眼,布局完美排列整齐。

……

此地此景,在遐思之中想起了从前那些慢时光,幸福的生活都是靠勤劳的双手“打磨”和不断的进取换来的,专注真心,热爱分享。他们平凡的生活是依靠自己独有的那门老手艺,在四季变幻与交替之间,悲与喜、苦与乐、得与失,承载着岁月与光阴的香浓,不难发现他们获得是一种充实快乐的幸福。

一株历经沧桑百年的香樟古树,通风清凉心身舒畅的阴凉处,聚集着几个老人很乐意讲起这条老青岛海底隧道公交 街小巷的前世今生。粮油站曾经的繁忙,蔬菜店曾经的拥挤,老油坊曾经的香味,太平池曾经的清凉……一些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桥炉子桥是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拱桥,由青石与花岗石、武康石混合砌筑而成,凹凸不平的路面,风化侵蚀的护石栏,积垢脱落疤痕,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怀与记忆 ,见证了多少奔波重庆的火锅 远去的身影。

石梯子坡,又名横街子街,是太平镇现存历史比较悠久的老街,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明代时期,房屋均建在高矮不同的地基上,中间坡道起伏,为避免雨天湿滑遂采用砂石板铺垫坡路,曾经也是繁华一时的集市,现已退出大众视线。

在老街小巷上山墙上镶嵌醒目的一块浮雕,画面上刻着六个字“上成都、下简阳”。简阳古时被誉为“蜀都东大门”,从重庆到成都必经简阳,也就进入了成都地界,是两地陆路必由之“古驿站”,所有的繁华都能在这画面中到生动的图释。

旧时的太平小学沿袭民国建筑风格,现今只剩下个竖立门头。据说太平小学曾经是一个文庙,解放后改成了学校,但具体确定时间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经过重新修缮,远远的就能看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字样,这些充满年代感的字体总有点怀旧的感觉。

太平场油坊只留下昨天的影像,临街的墙面上所展示的照片记录着当年榨油的整个过程。油坊规模不大,当年以花生、芝麻、棉籽等为原料,用石器、木材、金属物等器具把油料里的油压榨出来,进行加工榨油。而后,所余下渣料做成其形圆,统称之为饼。

烈士陵园位于老街小巷,任陈二同志在1949年10月28日在太平战斗中壮烈牺牲,舍身忘死立奇功,为此特修建了陵园。墓碑题有“为人民而死重如泰山”,大门左右两侧书写“捐躯太平垂千古,挺进川西建奇功。”。在早年,附近的太平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小学生前来吊唁沉睡多年的英雄。

时间斗转,岁月流逝,城镇变迁,发展迅速,注入现代文化生活元素的太平镇老街小巷,更多漂亮的高层楼宇和纵横交错的大街早已湮没了老街小巷昔日的繁华与鼎沸。然而,老街依然留存着传统韵味和民俗风情,小巷依然保持着民风淳朴和人文历史,太平镇老街小巷还是以怀旧的姿态和固有的情怀,焕发出独特的安宁魅力,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褪的记忆,它静静地生活着,静静地观望日出日落,而它身上却散发着灵魂与境界,气质与力量,成为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难以忘怀的记忆。

站在太平镇的街头,想起了《西江月》赞之:千年太平古镇,沧桑岁月留痕。地灵人杰任纵横,育出繁花似锦。山岭林木滴翠,平坝花果飘香。小堰口内桃花源,更是人间仙境。

在本发布的作品, 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关联阅读

行走丨那一盏灯

行走丨纷纷的情欲

行走丨又见合欢花开

行走丨源远流长的旅游文学

行走丨歌心依旧

同题丨空城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有喜欢的文字,请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03:22: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2946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太平   平镇   太平小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