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这幅画见一面,我在故宫排队6小时,但值!

阅读: 评论:0

大家好!我是三火老师,今天我们接着聊世界名画。

世界名画当然包括中国名画。想起享誉世界的艺术家毕加索与中国画家张大千见面时所说的:我真的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中国艺术天下第一呀。

我以为毕加索是真的懂得中国艺术的。艺术不争所谓的第一,中西艺术互不认识,被搁在了一起,丰富着我们后来人的经验及感受。毕加索的水墨画与齐白石的写意画搁在一起看,童趣十足,性情彰显。对比欣赏中西艺术本就是艺术教育的基本方法。

毕加索的“鱼”

齐白石的“鱼”

△ 第一只鱼是毕加索临摹齐白石的作品,细致甚至有些拘谨,他作为大艺术家,如孩子般专注地临摹中国艺术,可敬!毕加索谈到:中国画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不用上,用一根线画水,就使人看到江河,嗅到水的清香……当中国邀请毕加索来访问时,毕加索风趣地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那时的毕加索就已经很喜欢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可毕竟毕加索体会的还是中国的写意画,而我以为写意画要入神品,定是要有深厚的工笔画的基础,齐白石就是显例。他的《草间偷活》系列,那工笔昆虫尤为细腻,一点儿不输写实油画。

鲁宗贵的“石榴”

齐白石的“石榴”

△ 中国的艺术品格与人文精神是全备的是饱满的。南宋画家鲁宗贵的写实工笔的石榴与近代齐白石的写意粗笔的石榴,对比着看,会很有些意思,工笔与写意对比,细腻与洒脱对比。中国毛笔的发明确实很了不起,当时张大千见到毕加索的水墨作品就很直接地评道:您不会用毛笔呀。

说到中国古画,最出名的应该是《清明上河图》吧。一幅画要有足够的名气,在于一幅画可挖掘的故事一定要足够的多,内容的输出与承载一定要是丰厚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价值。

我以为《清明上河图》早就是绘画界的《红楼梦》了,研究《清明上河图》早就成了一门学问,著作文章不胜枚举。我仿着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点评而评:一卷《清明上河图》,史学家看见了宋代都城的流变,建筑学家看见宋代建筑的格局,文人看见了宋人生活的情趣,艺人看见了宋代风俗画的工整细腻。

2015年,我在故宫排队6个多小时,为了与《清明上河图》见面几分钟,我恍惚着,恰似梦境,惊讶着这近千年前的绢素就在我面前,历史不曾掩埋它,时间越久越觉得它耐看。我不停地在想象,如果入到这个卷轴里,这北京下调应急响应级别 么细密的情境里,我会身处何地,我会是谁……那么多人物平凡而鲜活,面对原作思绪万分。

△ 宋代的医学已经非常发达,专设儿科等细致科目。过去的店铺的招牌很有意思,好似对仗,文气十足。这家医铺店面居中有招牌:赵太丞家;左面招牌:太医出丸医肠胃药;右面招牌: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我猜想店主可能是退休的御医。

我无法考证宫廷画家张择端在哪年画的《清明上河图》,但宋徽宗理应作为历史上《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见证者,画卷中“清明上河图”这几个字很明显是瘦金体题写。可让人疑惑的是,整个画卷不到张择端的题款,在宋徽宗支持编纂的《宣和画谱》中收录了晋代到宋代,两百余位画家的六千多幅作品,却完全没有提过《清明上河图》,也不曾有张择端这人物。

与同时期著名画家郭熙、李唐等人相较,张择端毫无名气。关于其线索,无外乎就是一个叫张著的金朝官员在画卷上的题跋。有人就臆想宋徽宗曾为端王,即位之前,宰相章惇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而“择”字在古代有“放弃”之意。

宋徽宗自己就是想通过描绘《清明上河图》,来讽刺那些看不起他的人,认为在自己的统治下,社会繁荣清明。有好事者专门指出在《清明上河图》尾处房屋,画着一个有“赵太丞家”的牌匾,说赵太丞家就是赵官家,说的就是宋徽宗的一个巧妙的署名。我于此很有探求之趣,对固定的概念性的东西被颠覆有一种思维上的快感。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不必深究,有人会联想到金国间谍,奸臣蔡京;有人狂言画中几百号人物都有真实姓名可考;有人会发散到宋代理学“穷理尽性”“格物致知”,以至于画卷细致入微,每个细节都无比辨析刻画;有人谈及政治“礼失而求诸野”,希冀通过画卷“成教化、助人伦”,迎合世俗的口味,建立新的秩序;有人纠结《清明上河图》的名字,在画卷中,为何在清明时节人物的衣着比较单薄,画中无雨却有人撑伞,还有小贩在买瓜,季节对不上;如果是张择端或宋徽宗画这幅画期待朝廷清明盛世,那么为何要在画中出现衣衫褴褛的乞丐呢……

好多思绪涌过来,面对画卷,我只想把《清明上河图》还原成一幅画,一幅地道纯粹的中国古典绘画来思考。

一般而言,称《清明上河图》为风俗画。《汉书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古语的教育让人一下子就能意识到《清明上河图》是“野逸”与“富贵”的杂糅,虽投其乡野世俗所好,但出自宫廷精贵之手;虽现实描绘,但寓意重重,让人浮想联翩。五米多的长卷居然在没有摄影技术的前提下,把这么多内容安排的井然有序,远近得宜,栩栩如生,让人无法设想这么浩大的一个长卷工程到底是如何完成的。

《清明上河图》也称界画,是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构建卷面建筑、船只等细节的,所谓“咫尺之内,体百里之回”。我们的工笔画、风俗画很早就开始使用工具,很早就开始思考设计与绘画的关系了。《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可以成为神品,就是因为用了界画的方式而不呆板,风俗而不流于俗。建华辉拉肠 筑、船只、包括人物尽管细致但画的十分轻松,勾线非常的灵活,界画所成的建筑等物的严谨恰好衬托了人物及动物的生动,这种脱离照片,融入想象成分的工笔写实技巧及艺术状态,堪称一种绝技,这才是宫廷画家的实力。

宋代一流的风俗画都有这个状态,如朱锐的《盘车图》、李唐的《村医图》、刘松年的《斗茶图》、苏汉臣的《婴戏图》 、王居正的《纺车图》、李嵩的《货郎图》 等等,而《清明上河图》集大成,最完整地呈现了风俗画的状态,一种人与景,生活与艺术完全相融的情态。

《清明上河图》好比宋代史诗般的“电影”,似乎北宋都城汴梁装满了摄像头,全方位地拍摄着城中物事,人们繁琐世俗的生活尽收眼底:最小的人物米粒大小,鲜活异常,一壶茶、一张饼,一双鞋都真实可信,画卷可谓毫纤俱现,情趣无穷。我们来看看书写生趣的各式招牌就可感受当时的丰富,什么久住王员外家,久住曹三……我想应该是旅店吧,一个“久住”耐人寻味,招牌上的细字遒劲而彰显,还有什么刘家上沉檀拣香(那个时候的香料生意)、王家罗锦疋帛铺(买高级布料之地)、杨大夫以及杨家应诊(宋代诊所)、孙羊店(肉店)、正店(好比现在的酒楼)、脚店(供人临时歇脚之店)、王家纸马(扫墓祭品买卖)。

还有一个只露出一个香字的招牌,不是香汤洗澡就是香醪调酒。这些造型各异的招牌被细密的建筑包裹着,整个画卷馕饼新烙、茶香飘散、草药溢鼻、新酒旗风、临街香汤等等,整个画卷用线勾勒出了一种可以让人闻得到的世俗之味。

△ 《清明上河图》的局部非常迷人,这些招牌很容易勾起人对生活的向往,招牌是对店面的人文解读,是对世俗生活的诠释。

细密的笔法萦绕着各种气味铺展弥散着,贴着生命在走,线条能描出味道,也能勾出声音。画卷画活了人物与动物就会有声音:打扮似和尚般的货郎,敲着响板,沿街叫卖;一个病人捂着肚子哎呦的入了能开肠胃药的诊所;附近居民在街边方井汲水,水声哗啦;说书人已经就位,准备为围着的人亮亮嗓子;头顶货架,手拿便携式折叠货架的伙计正在招呼着人;城楼的更夫暮鼓晨钟,好似在做着什么准备;有人当街杀羊,想必羊在惨叫;从街的远处冲出一猪,吭哧着;一匹马在郊外受到了惊吓,嘶鸣不已;当街试穿鞋子的贵客觉得鞋不太合适正在嚷着;匠人在打铁削木,乒乓制造车厢;虹桥摇橹,船夫疾呼着要控制船的方向;背货负重工人的喘息声尤能听见;盖着书法的马车叮当行进,要去郊外销毁旧党的文集……我仿佛能听见了《清明上河图》的命运,这画卷里每个人的命运。

△ 货郎敲着响板,沿街叫卖

△ 从街的远处冲出一猪,吭哧着

△ 虹桥摇橹,船夫疾呼着要控制船的方向

△ 再次回看驴队驮着盖着印有书法布的文集的场景细节,有人考证是权臣蔡京打击旧党势力,销毁“三苏”、秦观、黄庭坚等人的文集

三火老师其实很难给同学们讲《清明上河图》,图卷确实是用来看的,我们应该对同学的视觉观察有信心,很多东西说了出来会变味道。老师尽量为同学营造一种真实的情境,让同学们临近观察高仿的《清明上河图》,让同学思考,你对画卷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感兴趣,能否自己根据画中细节编写故事,你愿意成为画卷中的哪个人?让同学们感受国宝的魅力,为国宝而感到自豪。

再次回看马队驮着盖有印有书法布的文集的场景细节,有人考证是权臣蔡京打击旧党势力,销毁“三苏”、秦观、黄庭坚等人的文集,真不知这些人有没有见过《清明上河图》,我倒是想起了苏辙所写的一句话,叫做“超然而不累于物”,刚好来形容《清明上河图》,画面这么多的物事,却没有累人之感,反添超然之意,风俗而让人忘了俗,历史及艺术诗意了世俗的生活。

画面的人物、动物、建筑、船只再平凡不过了,可这些“平凡”在画卷中却交织成了一种感动,一种从历史沉淀中从容走来的感动,带给我们来无尽的文化及教育的遐思。

学生作品 ☟

△王思璇画

△徐嘉航画

△姜秋杨画

学生感想 ☟

同学姜

秋扬: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传世就是很珍贵的意思,老师说它是近千年前的绢素作品。它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画家采用了一种散点透视的构图法,让我们跟着流动的视角来欣赏作品。我感觉它画得非常细,画面中有500多个人物,每个人物的动作表情都不一样,太生动了,整体非常壮观,《清明上河图》长5米多,生动地记录了汴京都城的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画中那座桥最热闹,有买东西的,卖东西的,还有带着孩子买玩具的,人骑在驴上真搞笑……我惊叹我们中国还有这样一幅作品。

同学徐嘉航:

观察欣赏《清明上河图》,乍一看就给人一种古朴、精致的感觉。可仔细一看,应为一种繁荣,在画上每一样东西都给人一种繁荣的感觉:它虽长约5米,可四处都有驴、猪等牲畜,画面很充实,每一个地方都是精心的设计。而且,城门处还有运货的骆驼,我想当时的骆驼应是从西域来的吧,从此看出当时繁荣的经济。不仅如此,绘制的方法也各有千秋;例如楼房的砖瓦,都是用浓墨细描的;而苍翠挺拔的古松,是用淡墨渲染的。不同的手法,给人不同的感受,使这幅画更加栩栩如生。

同学王思璇:

《清明上河图》很有意思,画出了一个节日,难以想象这么多人是怎么画出来的。画中有一座桥,听老师说是当时繁华的虹桥。桥上人来人往,各种买卖,可见当时很热闹,大约是清明节,我翻了一下宋代历史说是他们放假,看得出来当时是盛世,至少是想通过画卷表现一种对盛世的向往。整幅画下来,城墙、桥、瓦砖屋排列有序,我喜欢它们的秩序感,感觉《清明上河图》不是画出来的,是设计出来的。

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被后世定为传世国宝,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自《清明上河图》问世,从南宋开始就有不同的摹本与版本出现,最出名的有明代仇英等版本,名画都会有一种被持续仿摹的魅力。

△《清明上河图》元代摹本

△《清明上河图》明代仇英摹本

△《清明上河图》清院本

备课思绪:

《清明上河图》本就在小学教材之中,我总是在提醒自己不要把过多的历史、德育等问题带入艺术的课堂,要用艺术去引导学生纯粹的观看,要用艺术作为载体去感受周遭的生活。

欣赏评述课特别要把握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一方面,我准备5米多的高仿长卷给学生欣赏,增加现场震撼感;一方面,让学生欣赏画卷之时带入自己的思绪,让学生思考愿意成为画卷里的哪一个人。这样一来就让学生带着思考仔细观察画卷里的每一个细节,也让学生中西写实作品对比欣赏,让学生自己形成审美判断,体会国宝的魅力。在小练习方面,让学生选择一个生动的局部,采用油水分离法,增加画面的斑驳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再一次亲近《清明上河图》。

三火老师是谁 ☟

三火老师(聂焱老师)

聂焱,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美术教研组组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兼职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主编美术丛书,论文多次获奖,油画作品被清华美术学院收藏,在《人民教育》《教师月刊》《光明日报》《中国中小学美术》《少儿美术》等发表教育心得。曾获得海淀区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海淀区优秀教职工等殊荣,荣获2014年搜狐教育盛典中国新锐教师殊荣,2015年新京报最具潜力新教师,2016年教师月刊年度教师称号,《星教师》2017年度十大最具创新实践星教师称号,著有《回到童画》《直指生命的臻美教育》等。

●清华附小的三火老师都柏林城市大学 来了!让他带你,走近倔强的凡高

统筹/靳晓燕

编辑/邢妍妍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5:1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302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