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水尾村,探秘“小井冈山”的红之旅

阅读: 评论:0

借着参加“春耕拂晓红客来”活动的机会,我们驱车造访了福建省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这里不仅有保留完好的太平军山寨,还有红军革命旧址,有人把他誉为“小冈山”,当年、周恩来和朱德、彭德怀、陈毅、、叶剑英等8个共和国元帅都在这个小山村留下踪迹。

水尾村口红军墙,记录了当年腥风血雨的历史和老区人民支援红军感人故事。

水尾村其实不是水尾,而小情侣在公园做运动 是闽江的源头。它地处武夷山脉中麓,是海拔达850米的高山村,东邻福建宁化县安远乡,南邻江西省广昌县塘坊乡,是当年红军从宁化进入广昌的必经之路。红军曾3次驻扎在这个闽西山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水尾成了闽赣游击队主要活动区。时至今日,随处可见许多红军时间的遗址。水尾红军村旧址是1932年10月至1935年3月间红政权和革命武装所在地。革命遗址主要有: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红军医院旧址、苏区银行旧址、红军兵工厂旧址、乡苏维埃政府及红军被服厂等。

我们在村支书谢文雄的带领下,沿着依山势而建民居,寻昔日的风采。走入村口,“闽赣苏区兵工厂”遗址赫然进入你的视线。当时的红军兵工厂主要用来打造和整修机械及配件、制造木柄、托、还煎硝制造手雷、等。听说红军战略转移后,余留许多手雷,村民二人挑了一天才转移处理在河中。至今,在不少水尾村民的家中还有保存当年的手雷及翻修枝工具。

当年的厂房虽已破旧,却依然屹立在风雨中

工匠们正在修缮旧址不日将对外开放参观

红军礼堂

朱、毛红军从1931年农历3月29日至1934年腊月29日除夕前一天离开水尾,近四年时间在水尾点燃闽赣边革命烈火,开辟建立闽赣边区“建广宁石”、“建紫丁香社区 黎泰”和“南广建”革命根据地,水尾这个小小村庄成为“红军的小后方”、边区模范村。

距离水尾村委会后面一百余米处,有一座杉木平房,是上世纪30年代初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时设立的红军医院。

红军医院前有一棵女贞子树,至今已有近两百年树龄,四季长青很茂盛,其树叶是治伤的良药,其子味甘苦,性凉,入肝肾,主补中气,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病,能使病员早日康复。当时,红军医院缺医少药,红军医护人员就地取材,那棵女贞子树治好了不少红军的伤病。

时任红三军团长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操劳过度,感冒发热,患了摆子病,因医院条件限制,一时疗效不好。彭军长在黄泥埠休养时,正好遇到了水尾人谢金宝,谢金宝说他的兄长谢辅生是个土郎中,有治彭总摆子病的良方,于是将彭总转到水尾的红军医院。谢辅生用医院前的女贞子叶配草药,几帖药就治好彭德怀军长的摆子病。彭总病好后,一刻不停地投入到反“围剿”大战中。这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医院旧址前专门矗立了彭总与红军战士的雕塑。

这样低矮潮湿的院长室够简陋的吧。

红军把这里的楼上楼下布置一新,还在厅堂挖了两大洞,竖起两根大木柱子,张挂棚布,便于伤员手术。在旧址南侧还可以看出当时红军用来作为病房三层建筑走进纽约 格局,厅里那两个竖柱子的洞至今还有痕迹。

朱德到水尾红军医院时,还雇佣水尾村民数十人抬重伤员过江西诊治,并付1角钱1天工资。这个雕像就是记录了朱老总感谢支前村民的情景。

从红军医院左拐弯走约三分钟就到了红军银行。红军银行是一座抬梁穿斗式的平房,坐南朝北,面阔3间,二进二厅。该建筑依中轴线可分为门厅、一进天井、中厅,二进天井,上厅组成,占地面积570平方米。水尾红军银行对动员众为红军筹集资财,支援前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银行还用简易机制印刷了当年红军纸钞。据村里老者回忆,红军走后,沿村里小溪都丢满了当时红军纸币。

水尾村还保留着不少红军标语。去年经过专家考证,水尾红军村被服厂外墙的“苏维埃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的政党 红军宣”、“ 红军是工农的军队”、“ 红军万岁”、“ 红军打倒国民党白匪分子”、“ 打倒压迫工农的国民党 红军宣”等5条红军标语得以重现天日。据说下图墙上的标语“土豪的粮不要钱大家分”是当年红军撤离时,村民用黄泥将其覆盖。直到前些年清洗后才让后人发现的。

1932年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进驻建宁时,在客坊乡水尾村新屋里设临时指挥部;这是一幢一进二厅的民居,有房间十余间,大厅上厅作会议室,下厅作接待室,其余房间分别设有:司令部、参谋部、作战室、传达室等及指挥员的卧室。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新屋是闽赣游击队司令部旧址,四面开阔,便于隐蔽和瞭望。当时,红军在四周加固围墙,深挖壕沟,在近郊埋竹钉。红军还在院东门搭建戏台,供文工团演出和宣传发动众。

如今,瞭望室的瞭望孔和射击孔还在,残墙上红军画的两幅宣传壁画依然清晰可见。

水尾村成盆地状,四面山势如牛背,林木葱郁,素有“高山小平原”之称,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结构,决定了它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水尾村民一直饱受战乱之苦。水尾村四周留下清代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抵制清军的“太平寨”、“羊角山寨”、 “五龙山寨”等十几个大小山寨就是印证。而山村的中轴线上散布着一串水塘,据说是为抵消对面火焰山而有意挖掘的。

水尾村头往江西广昌塘坊方向,有一片葱郁的树林,大的有数百年树龄,其中一棵树龄在千年以上,主茎需七八人合抱,也不知道是哪一年被雷劈后,树心已被掏空树却枝繁叶茂。树兜里冬暖夏凉,夏天,树洞里面还没有蚊子叮咬,水尾就有几个汉子将树兜里整理好,摆了一张四方桌和几把凳子,闲时就躲在树洞里打牌押宝消遣。如今,银杏树依然茂盛。村支书老谢告诉我,每年10月下旬,山丘一片金黄,煞是好看。

站在村头俯瞰前方,山坳里就是江西广昌的村庄了,山顶上的这棵“迎客松”颇有点黄山松的风范。

迎客松

水尾村是有名的客家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末年。水尾村作为千年古村,目前还存大量的明清土木结构木屋、古祠堂等建筑。皆为四合院式厅堂加附属堂屋的瓦房建筑模式,与重庆地铁三号线 宁化客家的堂屋构造一样,有三进两天井、两进一天井式,两边为住房或厨房。从龙溪村的廊桥转入龙门山的背面,还有一座归水尾村地界的白云寺。

土木结构木屋

当年白狗围剿红军时烧毁了古寺,这是后人为纪念英烈重新的

传说水尾村口龙门山常有缕缕白云袅袅,是为祥云,故白云寺选址于此,并取名之。白云寺始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至今寺周围古木森森,隔山就是江西境界。最兴盛时曾有僧众三百人,宋朝宰相大文学家王安石曾寄读此寺一年多。期间,他白天游山玩水,晚上读书作文,曾留诗十首,并在寺外一旁种下三棵红豆杉,如今红豆杉已长得五人合抱之势,历经千年而郁郁葱葱,是千年古刹沧桑的见证。

红区特的路灯

修缮一新的红军旧址

由于地处两省三县交界,水尾村似乎被人遗忘了,其在革命时期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而且类似这样保留完好、分布密集、内容多样的山村红军遗址已不多见。近年来,水尾村借助扶贫政策加大开红旅游开发力度,相信她也会焕发出“小井冈”圣地的光芒。水尾红军村,静候八方客。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4:1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3044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