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鳌峰公园里的一座亭,竟蕴含着三个不同的故事

阅读: 评论:0

恩平

谁人不知鳌峰山和它山脚下的鳌峰公园呢?

但是今天故事的主角不是它们,

而是隐藏在鳌峰公园里

一座具红革命意义的建筑

——三老纪念亭

恩平故事——三老纪念亭

1997年9月,三老纪念亭建成于鳌峰山东侧人工湖的小岛上,是为纪念恩平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冯燊、禤荣、吴有恒而兴建,是党史教育基地。太原团购

三老纪念亭既是鳌峰公园的重要景点之一, 又是纪念革命先辈和教育后人的一个阵地。

三老纪念亭由英雄广场、牌坊、信仰道、纪念亭、念先园以及后廊组成,布局错落有致,相互呼应。跨过小桥,便是英雄广场。三老纪念亭屹立眼前,气势逼人,但不显突兀,它显出一种恢弘的气度。

三老纪念亭建在小岛中央,以三座桥与外相连,这座面积约3750平方米的小岛,背山靠水,以吞日月的气度,得水之滋润,得天之无际,既显宁静,又显庄严。

三老纪念亭建在6米高的小山上,再加上一个基座。整个纪念亭看起来不太高,但给人感觉很高大庄严。

三老纪念亭的设计处处蕴含寓意,亭子的基座阶梯分为三个层次,寓意“三老”。

亭基座标高为3厘米,与老人节的日子“九九”相同,寓“敬老”之意。亭子的面层标高为9.99米,寓意三位老人的革命性纯如“999”黄金,经过千锤百炼, 自始至终坚持革命, 成为了革命的先进分子。

从英雄广场到纪念亭的坡道称为信仰道,分为三段梯级,寓意与象征“ 三老” 坚持信仰共产主义,在革命一生中, 三人都经受了长期的战争考验,经历了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革命时期。

当你在纪念亭上观光时,看到绿树、碧水、蓝天,看到城市景观, 会感到心旷神怡。其实,这里一样有奥秘,那外墙面积为25.1平方米,寓意“ 三老”在的寿命合计起来共251年,寓意“ 三老”的终生奋斗。他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造福后人的一生。

当你走上阶梯,仰望着三老纪念亭,会发现亭子结构很简单,分三层,最高层盖金黄琉璃玻璃瓦,飞檐翘起,高低错落,主次凸显,应和了三老纪念亭周围简约的格调。

亭子里是记述了三位英雄老人的生平的碑文。阅读碑文能回味 “ 三老” 事迹,加深其精神领会。

三老精神及事迹

冯燊革命家训:矢志不渝跟党走 高风亮节照后人

冯燊(1898—1970年),恩平市圣堂镇天村人,恩平“三老”革命家之一。曾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粤中纵队政委、中共西江地委书记、中共广南分委书记、军分委主席、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交通厅厅长、省监察厅厅长、省总工会主席、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期间遭到迫害,在狱中含冤逝世,1979年平反昭雪。

创建恩平县第一个党支部

看吧冯燊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冯燊受广东省委委派,回到家乡恩平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在其努力下,1928年初,中共恩平县工委成立,冯燊任工委书记,至同年8月,发展党员32名,组建党支部3个,领导全县的农民革命运动。建立恩平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下天村党支部。

从左到右:谢创(粤中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有恒(粤中纵队司令员)、冯燊(粤中纵队政委)、欧初(粤中纵队副司令员)

冯燊佩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胸章

永远追随党组织空白1930年,冯燊担任全国海员总工会组织部长。1933年冯燊前往江西瑞金。1934年10月,冯燊随中央红军出发,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由于在战斗中负伤,冯燊留在地方养伤,未跟随大部队继续长征。在休养期间,被国民党军队抓捕。审讯过程中,敌人企图逼他讲出自己共产党员身份和红军去向,冯燊守口如瓶,并机智地谎称自己是红军的一名伙夫,坚决不透露任何关于红军长征的信息。冯燊在被囚禁一年后,敌人也没有证据证实他的共产党员身份,只好将他释放并遣送到上海。脱身后的冯燊衣衫褴褛、一无所有,但是他并没有被困难击退,而是重振精神在上海积极寻党组织。此时,因形势严峻,上海的党组织已全部转为地下或者停止活动,冯燊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党组织。1938年,冯燊受中共广东省委委派,再次回到恩平重建党组织,后任中共西南特委副书记、西江特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政委等职,坚持革命斗争直到解放。

1950年,冯燊与家人合影

严格教育身边工作人员和家人

空白冯燊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党的事业的坚定理想信仰。他一生品德高尚、光明磊落,不论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上,都十分注重对身边工作人员和家人的思想教育。他曾书写“忠孝并举、励志自强、服务人民”的字幅作为自勉和留给子女的家训,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和身边警卫员、卫生员不管遇到什么风浪,都要站稳立场,对党忠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坚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在任粤中纵队政委时,把司令部的警卫员、卫生员等都当作自己的儿女般看待,生活上、政治上关心、教育、培养他们。在冯燊的教育和培养下,曾当过他的警卫员的林松、陈志平、廖强、李启才、陈普初等,没有辜负冯燊的期望,他们离开冯燊转业到其他部门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跟随冯燊到华南分局、省交通厅当警卫员的林松,被评为分局模范员,后来担任曾经受到周恩来总理表扬的广州河南园艺场的党委书记;警卫员陈志平调到省公安厅警卫处,因工作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陈志平感慨说:“我是一个孤儿,到了部队,当了冯叔的警卫员,能够当上全国劳动模范,与党组织的培养和冯叔的教育关心分不开。”

禤荣“传家宝”:淡泊名利,踏实干事

安吉天气

禤荣(1893-1986年),圣堂镇隔巷村人,出生于香港,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是恩平农民运动的杰出先驱。1940年,在上海建立党员联络站,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国海员工会广东省委员会顾问、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历届省侨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82年离休。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在抢救八路军伤员

1938年1月,禤荣在香港海员工委会工作期间,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受国际共产主义派遣来中国战地服务,组织上安排禤荣负责接待、保护工作。后在十八集团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安排下,禤荣安全护送白求恩从香港抵达延安。1940年,禤荣受党组织委派在上海以经营杂货铺为掩护,建立中共地下党交通联络站,后不幸被捕,经组织营救出狱。在牢狱中,禤荣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充分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禤荣坚持追求真理,坚持党和人民利益至上,在其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他不计较个人得失,长期默默地踏实工作。他对身边工作人员和子女要求严格,他常告诫下属和家人说,共产党干的是正义的事业,共产党员就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组织叫干啥就干啥,不能讲价钱,不要逐名利。禤荣的作风,也影响着他的子女成长。直到临终,禤荣还淳淳告诫儿女,“做人一定要淡泊名利,千万不要沽名钓誉、营私舞弊,要踏踏实实干事,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吴有恒教诲子女:爱读书 勤思考 求真是

吴有恒(1913-1994年),恩平市沙湖镇上凯岗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历任中共香港工委书记、粤中纵队司令员、中共粤中地委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期间受到严重迫害,粉碎“四人帮”后平反昭雪,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羊城晚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有恒是一位军事家兼作家,著有军事题材小说《山乡风云录》、《北山记》和《滨海传》等。

1951年6月,时任中共粤西区委常委兼秘书长的吴有恒与夫人曾珍合影

吴有恒一生博览书,勤思考、敢真言、不唯上、不唯书,不迷信权威,正直为官。人生虽历经几起几落,但依然动摇不了他对党对人民铁骨铮铮的大爱和坚持实事求是的高尚风格,自始至终初心不改。他给子禅城区地图 女留下了“我自要求高格调,务求说话是纯真”、“田园虽好待耕种,勤勉尽做牛本份”的教诲,晚年病重住院期间,他对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孩子们教育说:“我革命一生,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遗产。我的全部财产就是那些藏书,我一生爱书,书是我的生命。你们也应当爱读书,勤思考,求真是。”

1980年2月15日,吴有恒注视着复刊后第一张《羊城晚报》诞生

吴有恒一生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在担任中共香港工委书记期间,吴有恒节衣缩食干革命,生活非常俭朴,平日的着装就是旧白恤衫、旧西裤,到了冬天就加一件旧中山装。一日只吃两顿饭,并且都是一碗青菜汤加一碟咸菜。家里除了一张床、一张书桌、两张木凳和一只藤箱之外,再没其他家具。当时的交通员冯美坤见吴有恒夫妇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就把自己的毛线外套拆开,做了一件背心送给吴有恒,还送给吴有恒的夫人曾珍一件棉旗袍。

1990年5月,吴有恒与夫人曾珍回到家乡在故居“因树书屋”合影

吴有恒生活十分朴素简陋,离休后,常在简陋的家中接待来自各地的战友。

吴有恒为革命奋斗了一辈子,淡泊名利,乐于知足。他晚年担任《羊城晚报》总编辑时依然不宽裕。当时,他就住在省委管理的单位住宅里,连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有人建议他在单位买一大一小两套住房,将来可以留给子女,他摇摇头说:子女都有各自的单位,他们能解决住房问题。他的女儿也曾问他:“您80多岁了,还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您是怎么想的啊?”他也只是摇摇头说:“多少人死都死了……”言下之意是,多少战友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连宝贵的生命都失去了,相比较而言,自己能活到80多岁,即使没有房产又算得了什么呢。吴有恒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但是对于自己的生活却毫不追求,乐于满足。他经常教育子女,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要随便向组织、向别人伸手。直到1994年去世,吴有恒也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来到纪念亭后面的念先园。这方正的后廊,建有5座小亭,与纪念亭相呼应。一边感受着三老的事迹,一边观赏亭子的别致艺术,三位老英雄不灭的精神在线购买旅游保险 ,让人感叹唏嘘。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7:3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3069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