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猗风情

阅读: 评论:0

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和两个朋友在一起喝酒,灌了很多的贴心话,逝水的青春、理想、爱情。有伤感的甚至流了泪。酒不醉人人自醉。乘着醉意我们闯到上海南翔的古猗园。南翔距上海市区16公里,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南翔的古猗园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偏巧守园的也是朋友,于是就有了一番难忘的古猗夜游。

建于明嘉庆年间的古猗园,原名猗园,取《诗经》中“绿竹猗猗”之意趣,其立柱、椽子、长廊上刻着千姿百态的竹景,典雅清俊。400多年来,古猗园曾先后五易其主,屡遭兵焚,屡经修葺,可谓不死之园。近来上海人可能逛了太多的外地新景点,蓦然回首重新发现了古猗园的经典和浪漫,因此如今游人日日如梭,喧闹之中未免也有遗憾。游客散尽后的夜游清静、闲适,犹如一次神仙般的享受。

古猗园里池水清澈蜿蜒,它得利于南翔丰富的水脉。南翔有句老话:“走尽天边,不如黄渡东边(南翔)”。说这句话的人,必定是借昔日水运繁盛之时的舟楫之便,周游天下。今日也有返璞归真之人愿意租一条小船游南翔古镇。只见几条市河在镇中心交汇,形成了著名的八字形的三桥景观。历史上这里清波荡漾,舟楫往来,曾经商贾云集,游人如梭。租一条小船双橹轻摇追溯前尘旧事,拱桥、河埠头、临河的民居、高檐的门楼、古拙的桥栏……在浆声波影里谛听水巷里妇人的笑语,或许会有若隐若现的萧声,低唱,恍若回到明末清初,江南才女柳如是曾经将画舫泊在南翔城外,和南翔文人李流芳等名士贤达,在画舫中曼声低吟彻夜不眠,直至“城晚舟回一水香”……

南翔对于老上海人,有一点点苏州的味道。它和苏州一样珠串在陈年的沪宁线上,散发着素朴而持久的魅力,一样有很多窄窄的河道,有一个个幽静的私家园林,一排排临河而筑的木结构民居,清冽的河水映照着浣衣妇人柔软而质朴的身姿。1929年鲁迅先生夫人许广平曾经来南翔一游,她对在北京探亲的鲁迅先生描绘曰:“有居沪之外人,于此立别墅者,星期日来,去后门加锁键,一隔多日,了无变故。且交通便利,火车之外,小河四通八达……”这是老上海人梦中的南翔,连同南翔古猗园一起,泛着沉香朦胧的江南水。

记得那夜坐在僻静的小南亭里憩息,亭外是大片的草坪,还有香樟的浓密树影。有人发傻吟诵着亭内的一幅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守园的朋友解释说满月的夜晚,草坪上真的“波光粼粼”,静如西湖美不胜收,入夜起云时看天,则有山峰迭起、诡异莫测之感。于是我们倚着亭栏,又是仰望又是俯视,沉醉于“湖光山”之中。古猗园来过多次,这是头一回听说“南亭夜”。那晚所有的忧伤都被月洗濯得美丽起来。

一年后,我又来到古猗园。这次是游园观赏陈列的竹艺。有竹乡安吉的竹贴画,嘉定传统的竹刻,还有竹艺插花。我对竹刻情有独钟。嘉定的竹刻是文人竹刻,鼎盛于明清时代,集绘画、诗词、书法、篆刻于一身,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全国各大博物馆都有收藏。观赏竹艺之后,步出清代建筑梅花厅,突然有人低头注意起脚下的路来。原来梅花厅四周的地坪用了各的黄石、卵石或打碎了的缸片、碗片、玻璃片,铺成了形态各异的梅花,十分精致。赏玩之间突然就有暗香浮动的感觉。回眸梅花厅紫窗上的梅花窗格,恍惚中仿佛看到院子里的红梅、绿梅、腊梅正竞相开放,人便不由地陶醉在梅花的精魂中了。

有知情者赞叹古猗园的路是“花路”。于是我有心留意起足下的“花路”。果然,随着亭台楼阁、山石水池的布局,园内的小路曲折绕行,变化无穷,而路面的花纹和材料的选择,也因园景不同而相异。如竹枝山小经上的猗猗翠竹,松鹤园内桥堍下的朵朵祥云,前者是蓝的玻璃碎片,后者是沉稳的鹅卵石。更绝的是明代楠木厅“逸野堂”四角的地坪,用细碎的红缸片、白碗片、蓝琉璃片、青瓦片、黄石等相嵌,铺成“天地吉祥”的中国馆 图案,绚丽多彩;围绕厅堂还铺有荷花、竹箫、葫芦、拂尘、芭蕉扇等图案,隐喻八仙。“逸野堂”因此而显得隐逸和脱俗。明代文人、书画大师董其昌曾客座于此,流连忘返。只是岁月叠替,这里已经不是当年他和李流芳、程孟阳这些诗人画家雅聚的轩堂了。

我在古猗园的花路上久久徘徊,我曾经在网上痛失了一份可贵的友情,那朋友先是日日在网上呼唤我,说些莫名其妙的玩笑,我始而嗤之,继而入迷,彼此有了难忘的心情。谁知他(她)突然就无影无踪。失去了方知其可贵。遥想数百年间,花路上可曾演绎过伤情别离?树影婆娑间一定也有过去而不返的朋友?我缘径而寻,低首观赏花路,我想前路上一定还有别样的风景……

一年四季,戏鹅池畔曲径向天歌的白鹅始终是吸引游人眼球的亮点。那次我们全家一起游园,儿子追着上岸的白鹅,一直追到了山上的幽赏亭,年轻人童心大发,嬉笑不止。他哪里知道,这戏鹅池畔的湖光山隐藏着一段过去的悲情。据传明代园主闵士籍的多情公子和一位美丽的使唤丫头曾经在幽赏亭里盟誓相爱。可惜灰姑娘的故事并没有在古猗园里重演,两人后来双双投入戏鹅池内殉情,并化为一对高贵的白鹅,从此形影不离。在池边的不系舟内凭栏,临水倾听,在它们鹅、鹅、鹅的永恒歌声中,或许正是昔日的恋人在互诉忠贞的爱情……

我的一些文人朋友曾经在五老峰前留影,他们正当壮年,却对五老峰情有独钟。传说这五老峰是五位长寿仙老所化,他们分别是九千岁的龙仙老,五百岁的鹤仙老,六百岁的鹿仙老,七百岁的鹅仙老,三百岁的鸢仙老,他们或沉思、或俯瞰,或侧立,或注目凝视……据说他们酷爱古猗园的清逸奇隽,常在中秋之夜下凡在此操琴度曲,谈棋论剑,古猗园俨然成了他们的书房厅堂。相传逸野堂前四百多年的古盘槐便是仙老们平常使唤的手杖,而雅名“小云兜”的太湖石假山,则是仙老们往返天上人间的祥云……

传说明末清初的江南竹刻大师、书画全才朱三松爱石成痴,并是治园高手,常独自一人在古寺修道、细雨大雪中倘佯寻灵感。当初嘉定、南翔的诸多私家园林都得益于他的指点。古猗园后来的主人李宜之修缮花园时自然亦少不了朱三松的真知灼见。我想,形神俱备的五老峰显然是朱三松的奇思异想的灵感所致,方有了这传世的经典。文心相通,文友们喜爱五老峰,不正是因为造园人的灵气、文气、才气赋予了五仙老特殊的人生况味,才有了这眷眷的留影?操琴棋书画,读经史子集,古猗园是文人心目中永远典藏的庭院书房。

南厅是明末清初的园主李宜之的书房。李宜之是李流芳的侄子,其精于诗文戏剧,酷爱园林,自号“寓园居士”,且风流倜傥。史载少年天子顺治,对艺术有相当造诣,他读到李宜之的文章后,曾经拍案叫绝,得知李宜之已逝时,又扼腕叹息,可想李宜之的才气逼人,如此风流才子,其书房自然是书香幽弦不同寻常。在南厅小小的庭院里,种有修竹、腊梅、天竺、芭蕉、老松……四时风景俱佳,夏日里荷池中的白睡莲更是清秀高洁,令人流连不忍离去。

南厅是文人墨客读书吟诗的好去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画家刘海粟和夫人在古猗园作画写生,即在此品茗小憩。在南厅推窗凭栏,可以看到清澈的鸳鸯池,仿佛一方敞亮的天窗,令人有疏朗空阔之感,这是园林的肺叶。

南厅由一雕花落地屏风,分隔出前后厢房。走进南厅静静的庭院,有一种沉郁落寂之感。不是因为它含蓄的精美,也不是因为它质朴的框架,而是因为湮灭在其中的曾经杀戮,曾经愤怒。明万历年间,这里发生过一场酷烈的主奴契约之争。李氏全家,除李宜之一人恰在南京做客外,其余全部在南厅遇难。传说竹枝山上白边叶子的矮竹便是李氏后人的“戴孝竹”。故南厅又名难厅。据说李氏家人对奴仆格外刻薄,而当时激烈的社会动荡,贫富悬殊也是南厅事件产生的缘由之一。怀着沉重的心情步出南厅,围墙处的浮雕讲述着索契事件的始末,历史再一次充当了无情的叙述者。

古猗园内有一纪念东北沦陷的缺角亭。此方亭三角成握拳状,独缺东北一角。1932年日军入侵上海的“一二八”炮声响起,粤系第十九路军违命抗战,“宁为玉碎而荣死,不为瓦全而偷生”。南翔当时为十九路军的指挥部所在。巾帼女杰何香凝与宋庆龄曾经顶风冒雨亲临南翔慰问抗日将士。古猗园大门外的沪宜公路,亦由当时的南翔民众突击修筑而成,供英勇的十九路军的炮车通行,当时路宽仅3米。直至1935年锡沪公路(沪宜公路)建成,才逐渐拓宽。一二八事变后,古猗园一度被日军强占,遭到严重破坏。次年进行大修,南翔民众在竹枝山上建此“缺角亭”,以铭记东北沦陷之耻,激励抗日志气科普特生态农业园 。如今沿着山径攀援而上,站在缺角亭里,可以俯瞰古猗园葱茏清逸的全貌。有传说曰,当年抗日英魂会在大风雪中显现,甚至能听到杀声震野……

古猗园里还有一块半人高的奇石,悄然静卧在一条小径边。这是一块来自史前时代的化石。它没有标牌没有任何提示,除了熟知内情的老游客,也许要有慧眼你才能发现。但是你一旦邂逅,你一定会为石头肌理上栩栩如生的蕨草痕迹所惊叹,似乎它昨天还在远古的山野里盛开,还在呼吸秋天的迷露,仿佛兰草“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送远馨”。在突然的永远不为人知的瞬间它成为永恒。化石是赏石届的收藏珍品,而科学家可以通过化石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索过去和未来。草根的生命由此变得无比珍贵。现在的园主说,为了防止蕨草化石被游人抚摸而磨损,在没有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时,它旁边不会竖起提示的标牌。我想,还是让它自由地遗落在人间吧,做一块快乐的顽石,裸露着它的美丽和勇敢。

古猗风景四季看不够。

春日里,湖中梁式石桥逶迤曲折,垂柳轻拂,一派江南风韵。有心的游客可以顺着采香廊曲径通幽,到达种植百年牡丹的花坛,观赏花中之王的国天香,但见黑、白、紫、粉、红,竞相争妍。观花的时候不要忘了数一数花儿的朵数,也许它预兆着你一年的好运呢。比如事事(四)如意,久久(九)真情……我偏爱的是亭立在牡丹一侧的芍药花,粉的铃铛一串串的,仿佛活泼的小女生,使人联想起《红楼梦》里史湘云醉倒在芍药花下的憨态。

请别错过普同塔、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又一尊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大概很少有这样一座园林,耸立着如此珍贵古雅的石塔、石经幢。

夏天看荷,每次目睹亭亭玉立在松鹤园荷花池中的普同塔,那种纯净,那种永恒便一点一滴地进入心田,仿佛是清水,是晨风,潜移默化地来到你的身边,感化你,清醒你。普同塔原系云翔寺九品观荷花池中的石塔,是宋代古物,高约一丈,六面七级,腰束莲花瓣,塔柱刻有如来佛像,雕刻秀逸精美。塔身造型则显得流畅修长。莲花即荷花,它是佛教中孕育美好灵魂的处所,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中君子。

夏日微雨中在池边的鹤寿轩凭栏听荷,此时荷花池里一天碧点点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叶田田,荷香幽远,端雅的石塔亭立其中,那种平静的禅意源源而来,人便渐渐地物我两忘了。

十月,采香廊衬着郁郁的红枫林,是最好的秋景。右首湖面弯曲处,高约十几米的墨西哥落叶杉是传统园林少见的高大乔木,冬日不凋,当年种植它的主人显然是酷爱其的俊朗帅气。

四季常绿的是我最爱漫步的园中之园——“青清园”。这里遍植了20余种竹子,绿荫延延,佐以荷风竹露亭、君子堂、观月台等诸多亭台楼阁,幽篁修竹营造出一片清平。这里或竹石相间,或松风竹影,处处是诗情画意。嘉定原是有名的竹乡,曾经处处修竹,文人雅士更是爱竹成癖,画竹,咏竹,并由此衍生出名闻遐迩的嘉定竹刻。现因种种原因,竹林几近湮灭。如今要看竹子,大概只能到青清园了。但见青清园小径两边的潇潇竹子摇曳出倩影和凉风。竹径通幽,我常随着游人缘径一一寻去:象征着忠贞爱情的紫竹,江南院落曾经须臾不可无的慈孝竹,婀娜多姿的凤尾竹,刚正不阿的方竹,特立独行的龟背竹……失恋者在这里寻慰籍,成功者在这里得到宁静,愧对父母者在这里自惭不已,平庸者在这里磨砺刚强。

明代竹刻大师朱三松在古猗园早先的结构布局中寄托了江南文人对竹子的审美意趣,青清园继承了明代竹刻大师朱三松的理想,重现了绿竹猗猗的古意。

来源:“涵芬楼文稿”,殷慧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宋华琴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4:44: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035400.com/whly/2/3079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古猗园   五老峰   李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24-2030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2007236号-403 联系QQ:1103060800网站地图